• 133.50 KB
  • 2021-08-27 发布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60分,第II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个2分,共60分)‎ ‎1. 李贽称赞汉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 揭露道家学派的虚伪 ‎【答案】C ‎【解析】题中所述的现象都是违背儒家伦理道德的现象,而李贽确大加赞扬,反映了李贽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的观点。故B项正确;A从属于B项信息;批判孔子和反对道学不是材料主旨,故C和D错误。‎ ‎2.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 A. 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 B. 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D.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 ‎【答案】D ‎【解析】李贽深受时代的迫害,深刻批判理学思想,材料“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可知,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故D正确;李贽的启蒙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故A 错误;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C项是顾炎武的治学思想。‎ ‎3.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A正确;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C错误;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D错误。‎ ‎4. 李赞一生著述颇丰,但其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主要原因是他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D. 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性 ‎【答案】D ‎【解析】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倡导人性解放,故A项错误。李贽并未明确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李贽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没有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故D项正确。‎ ‎5.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答案】C ‎【解析】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即可。‎ ‎6. “我们的时代是最幸福的时期,皇帝、国王、王子富有人情味地从他们令人敬畏的高位上走下来。宗教扯去了它牧师的外衣,直接以其神圣的本质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思想自由正在成为最高原则。”材料中“我们的时代”‎ A.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 B.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灵为中心 C. 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D. 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直接以其神圣的本质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思想自由正在成为最高原则。”体现的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启蒙运动提倡理性王国,故D项正确;A是智者运动;B是文艺复兴;C是宗教改革。‎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主张 ‎7.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社会教化的作用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答案】A ‎【解析】“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说明顾炎武强调社会教化对于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故A正确;政治改革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材料没有批判君主制,故C错误;材料强调是教化,不是风俗,故D错误。‎ ‎8. 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 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 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 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 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形成的特点是糅合了佛、道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治宋必始于唐”说明唐朝的思想演变对理学的产生有深远影响,故材料说明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故D选项正确;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没有突出唐代的思想影响,故A选项错误;理学融合了佛教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唐朝的思想演变对理学的影响,不是说明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 ‎9. 康德(1724-1804)宣称: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这说明康德 A. 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B. 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 C. 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 D. 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表明康德侧重点在于思想自由,B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与材料中“康德(1724―1804)宣称”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等于认为所有君主都具有理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只是条件之一,没有涉及推崇军国主义,概念混淆,故D项错误。所以选B ‎10. “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A.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D.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理性”,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启蒙运动。复兴了古代希 腊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故A 项错误;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是宗教改革,故B 项错误;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是启蒙运动,故C 项正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是文艺复兴, 故D项错误。‎ ‎11.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 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与“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相符, C项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但材料没有涉及“分权思想”,排除A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所以选C ‎12.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祟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突出强调了“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这一信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代,最早的活版是泥活字,所以A和C项是错误的;活版印刷之前有雕版印刷,排除B项;战国有司南,指南针出现最早;造纸术发明于西汉;火药发明于隋唐;活版发明于宋。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印刷术 ‎13.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弓、火箭、火炮、干柴等物望山下势放……一会家(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 明代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无法体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故A项错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故B项错误;《封神演义》属于神魔小说,其对商周时期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故C项正确;材料也没有反映明代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于小说类文学作品的史证功能的评价,学生应该明确小说类文学作品往往不能作为史料来证明历史事实,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4. 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 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B. 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 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D. 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答案】B ‎【解析】作者强调广种树木,可以解决衣食问题,防止自然灾害,还可以用来交换所需其他物品,最终实现“久远之利”,即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见A、C 项属于广种树木的作用,但作者强调的是B项,故B项最准确;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 ‎15. 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世宝典”的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据题干“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历史意义和地位,故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的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中医药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 ‎16.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7. 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B. 促成了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C.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 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知识普及”,其反映的是造纸术传播到西方,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C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反映的是印刷术西传的影响;D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的影响 ‎18.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 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 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 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 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解读以及判断能力。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所以依据《三国演义》作为史料错误,火药用在军事上是唐朝末年,所以“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的结论错误,故本题选择D。‎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研究·史料的甄别;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火药。‎ ‎19.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都有官方印记 B. 没有理性思维 C. 长期领先世界 D. 强调实用价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看出其强调实用价值,D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有官方印记,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没有理性思维,表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C项错误;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特点 ‎20. 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指出,“自然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宇宙“被看成一个巨大的机器”,一些思想家还开始“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材料中对自然的这种认识 A.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 促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打破封建专制束缚 C. 促使人们放弃对上帝的信仰 D. 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自然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中可以,材料对自然的这种认识促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打破封建专制束缚。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21. 美国科学家宜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引力波能够被发现是基于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 普朗克量子论 C.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D. 爱因斯坦相对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研究的是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普朗克量子论研究的是微观粒子的运动,故B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是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与材料“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链漪”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近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物理学成就·相对论 ‎22. 某书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的是霹雳般的震荡,像一颗炸弹一样投到“神学阵地的心脏上”,教会势力和老派学者攻击它是“恶作剧”,违背了上帝的启示,是一部“魔鬼的圣经”。这本书是 A.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物种起源》‎ C. 《九十五条论纲》‎ D. 《共产党宣言》‎ ‎【答案】B ‎23.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内人民的生活、生产、商业面貌。其中在画卷最左端有一家称作“赵太丞家”的药铺的柜台上放着架算盘。这能够说明 A. 当时珠算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B. 当时珠算已由国外传入中国 C. 商业发展推动了计算工具的使用 D. 宋朝人最早使用算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北宋汴京城内……药铺的柜台上放着一架算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当时珠算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珠算已由国外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北宋汴京城商业发展,这推动了计算工具算盘的使用,故C项正确;材料也不能证明宋朝人最早使用算盘,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严格从材料信息出发,不能擅自扩大材料信息的范围和内涵,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实角度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4. 伽利略认为,在讨论自然界的现象时不应当从圣经的权威地位出发,而应当从明智、有理性的实验和必要的演示开始。因为,无论是圣经,还是自然界都同样出自神旨。这反映出伽利略 A. 深受宗教的困扰 B. 仍受宗教思想影响 C. 对圣经不以为然 D. 对科学持怀疑态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讨论自然界的现象时不应当从圣经的权威地位出发,而应当从明智、有理性的实验和必要的演示开始……都同样出自神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伽利略一方面具有科学实验的精神,一方面又具有宗教思想,说明他仍受宗教思想影响,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他深受宗教的困扰,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他对圣经不以为然,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他对科学持怀疑态度,故D错误。‎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伽利略 ‎【名师点睛】伽利略,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25.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材料中“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是 A. 经典力学问世 B. 蒸汽机的改良 C. 量子论的提出 D. 相对论的创建 ‎【答案】A ‎【解析】17世纪末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便是沿着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经验方法和以数学演绎为基础的逻辑推理方法两条并行的研究路线前进的。故选A。B属于技术;C和D均是现代物理学成就。‎ 点睛: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人们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6. 某校高二(3)班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中期报告中,提到了如下关键词:克已复礼、仁政、罢黜百家、朱熹、黄宗羲。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儒学的形成及发展 B. 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 C. 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政”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罢黜百家”使儒学为正统思想;朱熹使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黄宗羲对儒学所维护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故选A。‎ ‎27. 《焚书:何心隐论》中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A. 遵循学以致用 B. 倡导婚姻自主 C. 挑战正统思想 D. 鼓吹专制集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李贽的思想的理解。首先理解材料的含义,再结合李贽的思想就可以得出李贽要挑战正统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宋明理学的僵化腐朽,出现了以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批判思想家。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28.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是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命名为石申。石申的科学成就是 A. 用赤道坐标记录了恒星的位置 B. 记录了世界最早的日食、月食现象 C. 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 D. 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 ‎29. 古希腊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他们的思想体现了 A. 现代主义 B. 人文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禁欲主义 ‎【答案】B ‎【解析】智者学派属于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人文主义就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故B正确;A是20世纪以后;C属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D是基督教信奉思想。‎ ‎30. 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誉。对该作品主题表述准确的是 A. 倡导社会契约 B. 主张民主政治 C. 肯定人的价值 D. 反对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被称为“人曲”,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打开人们的心灵之窗,促进了思想解放,C正确。AB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排除;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矛头直指天主教会,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二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2)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3)强调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两方面的品质:一是注重自我修养,二是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一个政治动乱、礼乐破坏的时代,他的政治抱负就是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根据材料二中“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经世致用。顾炎武对理学的空谈义理进行批判,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人应该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32.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词是一种新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二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喝‘大江东去’”。‎ 材料三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痰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壮,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两宋词人分别是宋词中哪两大派别的代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答案】(1)苏轼、辛弃疾为豪放派代表,柳永、李清照为婉约派代表。‎ ‎(2)原因:两宋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解析】词的派别结合所学从婉约派和豪放派回答即可。‎ 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以及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来回答。‎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 ‎——摘编自朱晓燕《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他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后就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 ‎——摘编自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罗马法的异同。‎ ‎【答案】(1)原因:礼乐制度遭破坏,需要建立新的社会行为准则;新兴地主阶级打破贵族特权的需要;增强君主专制和统治秩序的需要。‎ ‎(2)异:中国古代法治强调法律适用于任何人,而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中国古代法治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罗马法则注重公民的权利平等;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最终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罗马法影响了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 同:都注重法律的公开性;都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性;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指出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结合韩非子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礼乐制度遭破坏,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稳定社会,巩固统治,总结得出战国时期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主要考察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法治思想和罗马法在适用对象、法律规范以及影响方面都是不同的;通读两则材料可知,中国法治思想和罗马法在公开性、平等性以及维护统治方面又有很大的相似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一群勇于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分子的运动。……既然艾萨克·牛顿可以借助理性发现规定着自然世界运动的自然法则,那么启蒙知识分子们也可以运用理性来发现那些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法则。这种信念反过来激发他们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渴望。‎ ‎——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知识分子们批判锋芒直指的对象?孟德斯鸠“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代表性思想成果是什么?‎ 材料三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及其共同精神。‎ ‎【答案】(1)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②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③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2)对象: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思想成果: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3)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解析】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社会条件应该从发源地意大利去思考,主要从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即可,所以答案应该是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宗教改革应该从发源地德意志去思考,主要考虑德意志地区受天主教会控制和压榨最重的原因即可,答案应该是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启蒙运动应该从其中心法国去思考,主要考虑法国的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原因,答案应该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2)对象: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批判的有贵族特权、专制王权和宗教神权等,所以就是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思想成果: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孟德斯鸠的相关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3)基本观点:需要结合材料三回答。由“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等信息可以得出的观点有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共同精神:这实际上体现的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者的共同精神,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出是人文主义。‎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