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长庆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1.古罗马有一位裁判官的告示称,“如果有人提出诈骗的指控,并且不提出其他诉讼;如果所指控诈骗发生时间不超过一年,我将允许提起诉讼”。这体现了古代罗马
A. 裁判官可随意解释法律
B. 法律注重调整公民之间关系
C. 司法实践注重诉讼形式
D. 法律注重维护个人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对于诉讼给予了明确规定,体现出罗马法司法程序中注重诉讼形式,故C项正确;A中随意解释错误;材料中是诉讼问题,不是调节公民法的问题,故B错误;私人财产保护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故D错误。
【点睛】《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
1. 《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属于公民法。
2. 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于所有罗马公民。
3. 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2.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A. 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B. 成功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 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D. 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1922年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说明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放弃了新文化运动追求的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他转化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思想,并与资产阶级思想路线作斗争,故C
项正确。材料强调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而不是反映其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陈独秀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而是强调陈独秀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故D项错误。
3.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A. 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
C. 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
D.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多达1.5亿多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选项符合题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A选项排除。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不属于材料的影响,C选项排除。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4.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和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 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B. 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C. 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D.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20世纪60~70 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法国退出北约以及“新东方政策”实施,说明西欧出现离心倾向,这一举动冲击了两极格局的态势,故选B;此时,西欧仍然在“冷战”控制范围内,排除A;法德力量当时难以抗衡美国,排除C;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排除D。
5.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C.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
早期殖民帝国疏于生产,引起“价格革命”,导致其衰落,英国要避免衰落就不得不从事生产,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对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的辩证认识,故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价格革命”是西欧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6.下表是1953~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1953~1957年
8017.80
933.21
11.60
1958~1962年
6983.20
833.32
11.9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7.50
A. 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
B. 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
C. 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农业发展
D.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953年到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占实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国家工业化有所发展,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而是强调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B项错误。从1956年到1965年生产关系没有发生变革,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情况,而是强调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D项错误。
7.“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A.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
C. 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A
【解析】
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可以看出,这是二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国家广泛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保障公民权利的措施。答案为A;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是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重要举措,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社会福利政策无关。B错误;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是战后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重要举措,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社会福利政策无关。C错误;发展“混合经济”是解決经济“滞涨”,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举措。与题中“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社会福利政策无关。D不符合题意。
8.截至1996年年底,欧盟内部贸易已占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在欧盟的贸易已分别占它们贸易总额的62%、64%、62%和58%。这一状况
A. 导致了欧盟内部竞争激烈
B. 加剧了欧盟与美国争夺市场
C. 推动了统一货币欧元问世
D. 提高了欧盟的经济实体地位
【答案】C
【解析】
欧盟内部贸易已占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这说明欧盟内部贸易一体化程度较高,客观上推动了统一货币欧元问世,故C正确;欧盟内部贸易增加不会导致欧盟内部竞争激烈,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欧盟与美国争夺市场,故B错误;欧盟本身就是经济实体,这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C。
9.
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你认为后者思考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思想家试图以“社会契约”的方式构建出民权政府来保护每个人的人身和财富,故选A。BCD属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排除。
10.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
期至
清初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据材料可知( )
A. 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B. 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D. 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科技成就都是古典科技的技术经验的总结,而西方趋向近代科学,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发展趋势不同决定,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衰落时期,而西方跨入近代,发展资本主义,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差异不能说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东方文化传入西方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宗教信仰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
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B. 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C. 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主要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根源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D项正确。本题设问要求是“出现的根源”,故排除A、B、C。
12.马塞尔·杜尚在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脸上画上胡须》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这反映出
A. 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 B. 浪漫主义重视感情 C. 现实主义批判社会 D. 现代主义突出自我
【答案】D
【解析】
马塞尔·杜尚反对将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反对个人精神被奴役,体现了他反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精神特点,这符合现代主义的基本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强调理性,材料却反映出马塞尔·杜尚反对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特点,与理性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浪漫主义盛行于19世纪初,重视感情和人的自然欲望,与材料中反传统的观点不一致,故B项不符合题意;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制度黑暗的揭露,并未强调要反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精神,故C项不符合题意。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开启了海洋知识积累和传播的新时代,形成了综合运用牵星术、地表目标、水情导航的成熟的导航技术,首次将指南针运用于导航。宋代近海贸易的发展促成了近海区域市场的形成,加强了近海地区的市场联系,推动了海洋性地域特点的形成,为远洋贸易及其与内地市场的联系奠定了新的运行机制。水上信仰有了巨大发展,形成了完整有序的水上神灵信仰体系,催生出圣妃信仰等若干新的信仰因素。宋人对亚洲海域的地理方位、航路、季风、潮汐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宋人的观念中海洋不再是虚幻的神仙世界,而是充满风险和财富,可生财取利的生存空间。
——选编自黄纯燕《造船业视域下的宋代社会》
材料二 14世纪,鼠疫席卷欧洲,带走了2400多万人的性命。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欧亚商路关闭,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之后不到50年的时间理,将自己的国土推进到了欧洲的中心维也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斗争几乎在争夺土地的过程中同步打响。幸运的是,体魄强健、免疫力强大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鼠疫流行的灾难中受到的损失远小于其他欧洲各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人口急剧膨胀,各种奢侈品和日用品的价格高涨起来,黄金供应的不足,使得市场上货币成色下降,信用降低,国内矛盾都开始激化。生产力的水平与稀缺的资源已经无力在内部解决整个国家出现的危机。此时的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经济、艺术上的复苏和思想上的解放;地圆说的出现,让航海家和水手们不再担心向着大海航行最终会掉进地狱;在从阿拉伯人和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些航海技术的同时,欧洲人自己在船舶制造和航海仪器的发明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仅1200年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便整整增加了两倍;罗盘、直角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也相继出现。恰在此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家发明了三桅帆船。
——选编自《大航海时代:1434—1644》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航海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世纪欧洲社会面临哪些历史机遇和挑战?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命运产生的共同影响。
【答案】(1)特点:①航海技术先进。②形成近海区域市场和海洋地域性特点。③形成完整有序的水上信仰体系。④海洋观念趋于成熟。
原因:①宋代统治者推崇文治,中原地区相对安定。②宋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海外贸易发达。③宋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文化繁荣。
(2)挑战:①瘟疫流行,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矛盾激化。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断向西扩张,宗教冲突激烈。
机遇:①文艺复兴带来思想解放。②造船、航海技术取得长足进步。③局部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3)影响:①东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航海技术的进步,共同推动了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②东西方文明冲突促使彼此间相知相识,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打破世界的隔绝状态创作的了条件
【解析】
(1)依据材料“形成了综合运用牵星术、地表目标、水情导航的成熟的导航技术,首次将指南针运用于导航”、“宋代近海贸易的发展促成了近海区域市场的形成,加强了近海地区的市场联系,推动了海洋性地域特点的形成,为远洋贸易及其与内地市场的联系奠定了新的运行机制”、“水上信仰有了巨大发展,形成了完整有序的水上神灵信仰体系,催生出圣妃信仰等若干新的信仰因素”、“宋人对亚洲海域的地理方位、航路、季风、潮汐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宋人的观念中海洋不再是虚幻的神仙世界,而是充满风险和财富,可生财取利的生存空间。”结合所学从航海技术先进、形成近海区域市场和海洋地域性特点、形成完整有序的水上信仰体系、海洋观念趋于成熟等方面概括宋代航海业发展的特点。依据对宋代航海业发展特点的作答结合所学从宋代统治者推崇文治,中原地区相对安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海外贸易发达、传统科技发达,文化繁荣等方面分析宋代航海业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14世纪,鼠疫席卷欧洲,带走了2400多万人的性命。”、“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欧亚商路关闭,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之后不到50年的时间里,将自己的国土推进到了欧洲的中心维也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斗争几乎在争夺土地的过程中同步打响。”结合所学从瘟疫流行,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断向西扩张,宗教冲突激烈等方面说明14世纪欧洲社会面临的挑战。依据材料“此时的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经济、艺术上的复苏和思想上的解放”、“地圆说的出现,让航海家和水手们不再担心向着大海航行最终会掉进地狱;在从阿拉伯人和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些航海技术的同时,欧洲人自己在船舶制造和航海仪器的发明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结合所学从文艺复兴带来思想解放、造船及航海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局部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等角度说明14世纪欧洲社会面临的机遇。
(3)综合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从东西方社会经济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共同推动了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文明冲突促使彼此间相知相识,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打破世界的隔绝状态创作的了条件等方面分析中世纪晚期,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命运产生的共同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全球化、制度化和工业化等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拟定一个具体主题,并进行概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特点”拟定一个具体主题,并进行概述。结合所学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全球化初始阶段呈现的无序状态、工业革命后国际交流基本准则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等方面进行概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材料一:在17世纪初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兼英国贸易委员会委员托马斯·孟看来,商业是高贵的职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是“国家财产的管理者”。一国的富裕取决于对外贸易中获得顺差。……“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如何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从而实现英国的富贵呢?孟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其中包括扩大本国国内耕地面积,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即增加自然财富;发展国内的工场手工业,即增加人为财富。但孟更强调发展航运业和出口贸易,尤其主张发展殖民地贸易
——《论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19世纪末期,张謇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上明确指出:“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因于何赖。”显然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夺回利权是张謇办大生纱厂的宗旨。一般富豪则习惯于封建的剥削方式,认为购买土地和放高利贷,既稳妥又省事,而且本小利大。加上在洋纱倾销的压迫下,上海各华商纱厂都像风中残烛,摇摇欲熄,更使人们对于投资近代工业深怀戒心。
——《张謇的实业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与17世纪早期英国托马斯·孟的重商主义在经济背景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1)观点:商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有管理地位;鼓励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强调航运和对外贸易及殖民地贸易的重要性;贸易顺差可以增加国家财富,鼓励国家贸易顺差,使金银货币流入英国。
(2)不同:中国社会经济观念落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洋务运动失败,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而17世纪早期英国鼓励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实行重商主义);殖民扩张与掠夺有利于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解析】
(1)观点:根据“商业是高贵的职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是‘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得出商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有管理地位;根据“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国内的工场手工业,即增加人为财富”得出鼓励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根据“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更强调发展航运业和出口贸易,尤其主张发展殖民地贸易”得出强调航运和对外贸易及殖民地贸易的重要性;根据“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得出贸易顺差可以增加国家财富,鼓励国家贸易顺差,使金银货币流入英国。
(2)不同:根据“一般富豪则习惯于封建的剥削方式”得出中国社会经济观念落后;根据“加上在洋纱倾销的压迫下”得出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根据“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得出洋务运动失败,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根据“上海各华商纱厂都像风中残烛”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根据“商业是高贵的职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是‘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得出而17世纪早期英国鼓励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实行重商主义);根据“主张发展殖民地贸易”得出殖民扩张与掠夺有利于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解析】
(1)背景:根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根据“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得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