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0 KB
- 2021-08-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城二中55级高一上学期学情检测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题分数: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中每个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7年5月,春秋末年兵家孙子的祭祀大典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0多名孙子
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这种祭祖活动主要反映出中国
A.公民素养的开放性 B.家国利益的冲突性
C. 宗法传统的延续性 D.儒家文化的保守性
2. 《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3.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
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
A.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
C.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D.统治具有松散性
4.《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
度的特点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5.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自称“皇帝”,其首
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
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7. “‘(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8.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 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 明秦朝
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9.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管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
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
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10.《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
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推恩令 B.察举制 C.郡县制 D.封国制
11.《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唐朝这一
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中书省负责封驳审议职能 B.三省宰相拥有最终决定权
C.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D.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12.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
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1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
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14.《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
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具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
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A.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
1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完全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6.“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
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
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
17.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
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这说明宋朝
A.财政制度已成熟 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C.皇帝知人善任 D.君权被相权所制约
18.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
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19.国学大师钱穆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
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该制度
A.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
B.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C.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元朝重要的政治创新
D.明确了宰相之间的职责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0.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
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
21.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
官员掌管。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
A.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 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
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22.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
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23.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古代的这一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唐太宗 D. 明太祖
2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
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
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25.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由此可知
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
A.宰相胡惟庸乱政 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朱元璋性格多疑 D.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26.以下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英吉利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27. “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清人著的《军机处题名记》),材料
说明设置军机房的目的
A.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 B.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旨意
C.为了加强西北的边防 D.加强皇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
28.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9.克利斯提尼时期,每一部族选出501人组成501人的议会,以代替梭伦之400人议会。议员的
任期为一年,其产生系由抽签而非票选,凡年满30岁而以往并未曾两次出任议员者均有资格。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克利斯提尼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
B.克利斯提尼改革否定了梭伦改革的原则
C.雅典民主以短任期、轮流制为重要特征
D.雅典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两种形式并存
30.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上,公民可以提议修改或废除旧法律、制定新法律;但若这种提议不能通
过,提议人将被起诉,要受到非常严厉的处分。这表明
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二、非选择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
3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候之制……
——《王国维遗书·殷商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 (4分)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4分)
32.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6分)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6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它带来了怎样的后果?(10分)
历城二中55级高一上学期学情检测 答案
一、选择题:
1-5:CBDBC 6-10:DDDAA 11-15:CBDAC 16-20:DBACD 21-25:CBDDB 26-30:CCCCB
二、材料题:
31.(1)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2分)
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4分)
(2)制度:郡县制度、行省制度(4分)。
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为后世沿用(或后世地方行政制
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2点共4分)
(3)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任答2点共4分)
32.(1)措施:汉武帝:设置中朝为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
唐太宗:设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宋太祖:设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6分)
(2)方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2分)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4分)
(3)兵:①兵权收归中央 ②充实中央禁军 强干弱枝 ③三衙统领,枢密院调兵,统调分离。
权:①文官任地方长官 ②设通判监督
钱: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转运使 (6分)
影响:积极: 改变分裂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导致“三冗”“积贫积弱”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