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4.00 KB
- 2021-08-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选修)
2019.10
第Ⅰ卷(客观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晚清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的士绅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即便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
B. 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科举制度强固了中央权力的合法性
D. 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晚清地方武装均由科举出身的士绅组建而成,且并未形成割据局面,原因在于科举制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由科举出身的士绅深受传统儒家忠义观念影响,故C项正确。A项,从“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可知地方具备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晚清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均为地方实力派系,排除。
2.“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A.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不但组织严密,政令的执行也比较隐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参与决策的信息,故B错误;C和D项均于出来主旨不符。
3.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日本打败了中国,占领了朝鲜—中国最亲近的藩属国,使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因此它指的是甲午战争。A与鸦片战争相关,B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C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D出现于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
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 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 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
D.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可以知道,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故选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来了社会进步,故B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与与传统王朝更替不同,故C错误;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D错误。
5.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
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答案】D
【解析】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五四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的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区别,故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特点;“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正好是改变了胡适的思想初衷,排除C;五四运动主要是一场政治革命运动,使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轨迹,故选D。
6.下图是一封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此信函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 “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C. “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贺(贺龙)叶(叶挺)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对峙,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暴动计划”“贺(贺龙)、叶(叶挺)军队”可知是指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之后进入到国共对峙时期,所以A项正确,中共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解决革命问题,所以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后总结革命实践的成果,和题干中的时间不符,C项符合题目要求,1927年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D项表述正确。
7.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党中央所在地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而辗转南北。如图所示,党中央所在地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江西瑞金,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②是上海,1921年中共诞生地;③是西柏坡;1948年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④是延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驻地;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所以答案选C。
8.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一千多点,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的所谓“常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挽狂澜.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香港经济重现繁荣。由此可见
①香港回归诱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②一国两制成为香港稳定发展的基础
③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已不适应时代
④中国成为维系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的所谓‘常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香港经济重现繁荣”可知,中央政府支持对缓解东南亚金融危机,促进香港繁荣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一国两制”成为香港稳定发展的基础,故②④符合题意;东南亚金融危机并非香港回归诱发的结果,排除①;③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所以答案选C项,ABD项排除。
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1968年11月底,北京重新发表了毛泽东在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其中有段引人注目的话是:“我们不应当怕麻烦、图清静而不去接受这些谈判……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这表明中国政府
A. 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B. 寻求中美和解的意向比较明显
C. 改变了“一边倒”的策略
D. 力图改变被遏制孤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走向恶化,中国在国际外交中属于被动局面。“我们不应当怕麻烦、图清静而不去接受这些谈判”显然是说明中国想寻求与美国和解对抗苏联,B正确;此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显然不是谋求与苏联的和解,A错误;材料中言论并不是说明中国要改变“一边倒”的策略,C错误;材料中毛泽东的意思是说寻求与美国的和解,不是改变被遏制孤立的局面,D错误。
10.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雅典
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信息说明雅典对权力制约比较明显,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不是司法机构,故B项错误;贪污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司法和理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11.1820年,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说:“就我所知,社会最高权力的最可靠掌管人只能是人民自己,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 美国体制由“邦联”到“联邦”,中央权力被削弱
C. 美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总统是国家权力核心
D. 美国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总统只是国家象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来看,杰斐逊认为美国总统权力太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美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总统是国家权力核心。故答案为C项。美国总统共和制是实,排除A项;美国体制由“邦联”到“联邦”,中央权力有所增强,排除B项;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排除D项。
12.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 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 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 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D. 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经济方面崛起,但政治方面滞后,政治上保留封建残余,专制色彩浓厚,C项正确。1871年宪法中的选举权已经实行,A项错误。1871年宪法赋予了议会立法权,B项错误。德国在政体上属于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紧扣材料信息“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即可知道答案。
13.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 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 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A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至今日已经170周年。《共产党宣言》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本题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为背景,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为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及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
14.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这表明
A. 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
C.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D. 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从材料“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革命的背景
15.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B.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存在分歧
C. 德意志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材料大意是: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提议修改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而法国却通过缺席坚决抵制,最后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支持的决策原则。这反映的是欧共体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从本质上来说,即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行为只是在欧共体民主决议原则上的分歧,并没有体现“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内部问题,并非与美国的抗争,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并非是领导权的争夺,故C项错误。
16.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约瑟夫·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 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依然遥遥领先
B. 国际力量分散,多极格局已接近形成
C. 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D. 从不同角度,“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的说法都准确
【答案】D
【解析】
苏东剧变后,俄罗斯虽然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故A不符合史实;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欧盟和日本的挑战,但其军事实力却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项不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只是一个趋势,多极格局远未形成,B项错误;奈教授认为军事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故选D。
17.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C. 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D. 小农经济生产工具非常简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生命力,可以很快恢复和组织起生产,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体现在面对天灾时候容易破产和流离失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排除;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工具,故D项排除。
18. “茶圣”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B. 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C. 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D. 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故A正确,排除。材料也说明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故B正确,排除。唐朝之前已经有白瓷开始出现,故C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也说明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正确,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
【名师点睛】商代到汉代属于瓷器的发展成熟期,与陶器区别不大,汉代到唐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但是一般是单色青瓷,有所谓的秘色瓷。唐代开始,瓷器的辉煌时代来临了,主要还是单色,俗称南青北白,北方邢窑,南方越窑为代表。宋代,公认的中国瓷器艺术成就最高的年代,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窑口,除五大名窑外,龙泉窑的青瓷,湖田窑的影青,磁州窑的剔花,各有擅长。宋代主要还是单色瓷,追求意境。元代开始,景德镇名扬天下,成为瓷器中心,青花瓷虽然唐宋时期也有萌芽,但是从元代开始发扬光大,至此以后数百年,青花瓷成为瓷器制造的主流。明朝前期也遗留着元代的风格,灰暗,随后便浓艳欲滴,中期,清新淡雅,后期走下坡路,变得灰暗。清朝主要指的是最辉煌的“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发色变得鲜蓝,瓷器制作的制法上也推陈出新,出现玲珑瓷等新巧瓷器。
19.民国初年,周学熙认为企业“无政治之力,则不易推动;有官僚之习,则将成腐化,故必以商业化之方式,而佐以官厅之督导。”据此可以判断
A. 官商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B.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助推工商业进步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条件有待优化组合
D. 官僚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开始奠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故必以商业化之方式,而佐以官厅之督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周学熙认为民族企业发展应该以商业经营与政府督导相结合,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条件有待优化组合,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商勾结对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严重阻碍,故A排除;民国初年,政府并不是全面干预经济,故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基础,而且民国初年官僚资本主义并未产生,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必以商业化之方式,而佐以官厅之督导”,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条件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0.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
A. 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B. 封锁苏区红色政权
C. 储备充足抗战经费 D. 顺应英美等国要求
【答案】A
【解析】
因为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国民政府才发行了法币,这说明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遏制白银外流,稳定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和苏区红色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C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因为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国民政府才发行了法币。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1.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
(2)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
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表现:行省制建立。
特点:二重性。
原因:疆域辽阔;沿袭传统做法;加强统治的需要。
(4)认识:地方管理制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应该平衡和协调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周初以及“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可知,这一制度是分封制。作用:根据材料“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可知,西周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
(2)措施: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可知,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全面推行郡县制。
进步性: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由此由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
(3)表现:根据材料“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可知,元朝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行省制建立。
特点:根据材料“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可知,二重性是行省制的主要特点。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从“演化”一词来看,元朝行省是对传统做法的沿袭;从统治者制定制度的目的来看,元朝行省制是加强统治的需要。
(4)认识:根据三则材料中涉及的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来看,地方管理制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从分封制和行省制的对比来看,应该平衡和协调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22.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材料二
图1 1759~1818年英国工人实际工资指数 图2 穷人国与富人国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图1、2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中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分析其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答案】(1)态度:反对用“俑”随葬。
理由:“俑”与人相像。
思想主张:仁者爱人。
(2)生存状况:实际工资收入下降;工作生活条件差。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
主要原因:有识之士的推动;工人自身的斗争;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3)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其无后”,这就说明孔子的态度是反对用“佣”随葬。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为其象人”得出:“俑”与人相像。第三小问“思想主张”,联系所学可知,孔子思想的“仁”要求爱人。
(2)第一小问“生产状况”,根据“1759~1818年英国工人实际工资指数”的图表数据分析得出:实际工资收入下降;根据所学得出:工作生活条件差。第二小问“社会问题”,根据“穷人国与富人国”的图片得出: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拉大。第三小问“主要原因”,由材料中的“感到愤怒”可知有识之士的态度;根据材料“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得出:议会立法改善工人条件与社会的发展和工人斗争有密切关系。
(3)第一小问“作用”,从材料中“选举方式”的变化,差额选举,城乡代表比例变化等并结合所学得出作用: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第二小问“轨迹”,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与民主政治进程演变相关,结合起来分析作答即可。
23.大国外交往往与国际政治格局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20世纪40—70年代亚洲重要外交活动简表
时间
活动
20世纪40—50年代
美国扶蒋反共,扶植日本,以遏制苏联。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与苏联建立同盟。日本追随美国,联合对抗苏中。印度在美苏间周旋,同时与美苏发展关系。
20世纪60年代
印中关系日趋紧张,1962年发生边界冲突。美苏竞相向印度提供武器装备,扩大军事合作。中苏关系日趋恶化,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进入核国家行列。
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初,苏联推行全面进攻战略,拉拢越南对抗美国,遏制中国。在印巴战争中支持印度,印度由此疏远美国。美国实力相对减弱,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中美关系走向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公报》。日本在1968年成为西方阵营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70年代初,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据徐天新、沈志华《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外交政策发生的重大转变,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世界史知识,围绕“冷战对亚洲政治格局的影响”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变化: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论点:美苏冷战影响亚洲政治格局的变化。
论证: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两极对峙格局。20世纪50年代,苏联支持中国,美国扶植日本,从而形成了亚洲大国间(中日间)的对抗。中印两国曾经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20世纪60年代美苏竞相争取印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印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为扭转在与苏联争霸中的劣势,调整对华政策,影响了日本与中国关系。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日本迅速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由此可见,美苏冷战影响了亚洲中、日、印等大国之间关系,对亚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表格“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和所学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答案。历史意义:依据所学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思考回答即可。
(2)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的撰写,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论点,然后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论点进行论述。比如本题依据材料的表格信息“美国扶蒋反共,扶植日本,以遏制苏联”“苏联推行全面进攻战略,拉拢越南对抗美国”可以提取的观点是美苏冷战影响亚洲政治格局的变化。论证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两极对峙格局以及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及70年代美苏争霸过程中与中国的关系分析回答,最后进行总结观点的说明。
2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状况:富商众多;交易广泛;
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
(2)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3)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
(4)因素: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影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
【解析】
【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可知,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可以概括为富商众多,交易广泛。
原因:根据材料“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可知,导致汉代商业发展原因是国家统一,交通发展,而且政府允许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
(2)特点:根据材料“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可知,明清时期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根据材料“……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可知,传统发达地区、边塞城市、江南地区大量市镇兴起;根据材料“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可知,在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3)原因:根据材料“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可知,松江棉布畅销推动下,北方的棉花大量南销,说明当时农产品的商品化;根据材料“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知,当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而白银货币化对此起到了促进作用。
(4)因素:根据三则材料可知,推动古代国家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国家统一、政策影响、农业手工业发展以及商业利润的刺激等。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三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材料表明他们先后付诸实施的行动有哪两大类?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三分析其成因。
【答案】(1)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
类型: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
(2)营业状况:产品销售量迅速上升。
原因:①政治的或政府的因素(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中华民国颁布一些有利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及实施,任意一点);②外来的因素: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都有所减少;③国内人民的因素:民间兴起反帝爱国热潮;④国内经济自身的因素: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历史现象: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归纳出师夷长技;第二小问依据洋务运动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回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积极和消极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示可以概括出产品销售量持续上升;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内外因素分别概述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的信息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变化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归纳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