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0 KB
  • 2021-08-28 发布

2018-2019学年西藏拉萨片八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拉萨片区高中八校期末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小25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家庭手工业的状况,但没有反映出规模的扩大,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 ‎2.《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故B 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3.《沈氏农书》中记载说:“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算工本”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的信息;C项,家庭手工业是面向家庭而非面向市场,排除。‎ ‎4.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 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 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所学,青花瓷产生于元朝,而青瓷出现于东汉时期,白瓷出现于北朝,至唐已有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因此青花瓷的出现迟于青瓷、白瓷,故A说法错误,B、C、D正确,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手工业·青花瓷 ‎【名师点睛】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 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6.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商帮主要从事长途贩运 B. 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 C. 农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D.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徽商黄崇德将经商资本投资田地的史实说明当时抑商政策松动的状况下商人受到传统重农意识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商帮长途贸易的情形,排除。B项,黄崇德获政府许可经营食盐贸易,不代表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排除。D项,材料现象反映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意识,无法得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 ‎7.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答案】D ‎【解析】‎ 兴修水利、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意在强调明清是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时期是古代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是谈不上较为完备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是重视水利工程但水利工程事业还不能说成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直实施而非空前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强调了明清时期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8.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 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 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 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 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选A;‎ 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故选B;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当然外部的殖民威胁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C错误; 西方入侵并没有明确表述,故D错误。‎ ‎9.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是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 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 C. 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D. 日益崛起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答案】B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获得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但是由于自身工商业的落后、连年战争而导致获得的白银和黄金大量外流,最终没有转化为工商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也没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 ‎10.在较长时期内,史学家的视野只局限于本国或某一城市,且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问题上。新航路开辟后,人们开始以整体的思想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包括它的现实和历史。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 锤炼了欧洲人冒险的精神 B. 强化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C. 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D. 引起了欧洲的社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人们开始以整体的思想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包括它的现实和历史,这表明了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体,从而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C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人冒险的精神,排除A;材料是说认识整个世界,并不是强化欧洲的中心地位,排除B;引起了欧洲的社会革命,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11.“自由的巴黎,它给法兰西作出榜样,尊劳动为至高无上的主人来支配发抖的老板们……”这首法国诗歌反映的是 A. 攻占巴士底狱 B. 《人权宣言》颁布 C. 法兰西第一帝国诞生 D. 巴黎公社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 ‎“自由的巴黎,它给法兰西作出榜样,尊劳动为至高无上的主人来支配发抖的老板们……”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精神,无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与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的性质相符,故D正确。 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斗争的表现,故A B错误。法兰西第一帝国是拿破仑建立的君主制国家,和尊重劳动、支配资产阶级无关,故C错误。‎ ‎12.“国内阶级力量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这段描述应为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A. 辛亥革命 B. 巴黎公社运动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俄国“七月事件”后的状况,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推动了十月革命的爆发,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明显错误,与“布尔什维克党”不符,排除;B项明显错误,与“布尔什维克党”不符,排除;C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之后,才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背景 ‎13.1848年,大约有20%的波士顿人乘火车上下班。208列火车中有118列出入于该城的7个终点站,这些线路呈放射状由市中心区向外伸展,服务于波士顿15英里方圆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城市职能的变化 B. 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 C. 第三产业的兴起发展 D. 经济结构革命性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大量规模化聚集,工厂布局及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使交通向城中心汇集,波士顿的交通布局反映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工业迅速发展状况,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为美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而非原因,故排除。B项,火车运输有利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因此B项为题干的现象的有利影响,故排除。C项,题干现象是工业化的结果,并非第三产业,故排除。‎ ‎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D. 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答案】C ‎【解析】‎ ‎“火车的发明”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清朝政府正走向衰落;工业革命后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业革命中汽船、火车交通工具的发明,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所以世界才会“逐渐缩小”;从中可以分析出该著作研究的主题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故C项正确;A项符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排除;B项符合“大清帝国的衰落”,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西方文明的交融,故D项排除。‎ ‎15.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为(我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A.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的是“解决民族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新中国是主权独立国家 B. 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C.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D. “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应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因素,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故C项正确;国家独立,不是香港、澳门回归的最主要的因素,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香港、澳门是20世纪90年代回归的,故A项排除;中华儿女的统一愿望,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B项排除;D项是政策方面因素,排除。‎ ‎17.1950年,美国操纵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向新中国禁止运输武器、弹药、原子能材料、石油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的决议。这材料表明 A. 新中国外交环境较恶劣 B. 美国对华政策开始变化 C. 西方达成联合制华共识 D. 联合国未能促进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 题干说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华不利的决议,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是很恶劣的,故选A;B错在了“开始”,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就是敌对的,题干说到的举措也是一种敌对,故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说的是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导致的,这不是西方的共识,故排除C;单凭上述一个材料不能得出联合国未能促进世界和平的结论,故排除D。‎ ‎18.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53年12月,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突破了意识形态外交,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因此选B。A项错误,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C项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D项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对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提供优惠贷款。由此可知 A. 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 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 C. 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D. 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际开发协会的运作并不能体现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反映美苏争霸的内容,故排除B项;美国由抵制发展中国家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到支持国际开发协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变化说明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故选C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的上升,无法体现时代的主题是发展经济,故排除D项。‎ ‎20.二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可……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A. 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 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 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 D. 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来苏联签订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华沙条约军事集团,与1949年成立的北约集团一起构成了战后的两极,两极格局形成。故选B。A项错误,苏联华约是在1955年成立的,但是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成立的;C项是在1947年开始的;D项是在1955年分裂的,但是不是华约成立的最主要的影响。‎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北约和华约 ‎【名师点睛】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国凭借自己的实力,妄图称霸世界,苏联也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二者的意识形态冲突越来越严重,冷战兴起。美苏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两极格局产生。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就是由两极格局到两极格局下多极化局势的出现,最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过程。‎ ‎21.二战后成立的某国际组织首脑会议宣言强调:冷战和它变成真正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和平共处的原则是替代“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该组织是 A. 不结盟运动 B. 欧洲联盟 C. 联合国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冷战和它变成真正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和平共处的原则是替代‘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可知该组织的成立是为了应对美苏冷战的威胁;该组织强调和平共处是解决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这与不结盟运动的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宗旨有关。故A项正确。欧洲联盟只是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为了维护战后成果,重建战后秩序而建立的一个国际间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点睛: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坚持和平共处。‎ ‎22.‎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A. 世界开始走向联合 B.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D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联合,而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错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C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故D正确。故选D。‎ ‎23.英国一直是个多雾的国家,但是从19世纪末期起烟雾就越来越重,首都伦敦也逐渐有了“雾都”的外号。在没有风的时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这种“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而在莫奈的笔下,伦敦的雾是红色的。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工业污染严重 B. 气候条件所致 C. 城市环境恶化 D. 政府监管失控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污染严重的问题,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气候条件不是重要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城市环境恶化是材料所述的情况而非材料所述情况发生的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府监管失控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工业革命导致工业污染严重。‎ ‎24.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城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A.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B.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 C.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 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区城经济合作”中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上海合作组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故CD项排除。‎ ‎25.‎2017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引发国际争端,遭到阿拉伯国家和法德等欧盟国家的反对。‎2018年1月9日韩国和朝鲜在板门店韩方一侧“和平之家”举行朝韩高级谈,双方就朝鲜参加平昌冬奥会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这些现象说明 A. 世界和平之路任重道远 B. 美国是世界麻烦的制造者 C. 政治多极化有利于稳定 D. 协商无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答案】A ‎【解析】‎ ‎“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引发国际争端”不利于中东地区的和平发展,“双方就朝鲜参加平昌冬奥会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有利于朝鲜半岛和平,两则事例说明当今世界局势总体太平,仍然存在局部冲突,世界和平之路任重道远,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美国是世界麻烦的制造者,排除B;朝韩不属于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无法体现“政治多极化”,并且“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引发国际争端”不利于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C错误;协商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D表述太绝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中美关系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即1972年《上海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8年12月)‎ 材料三: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吸收认同该组织框架内合作宗旨和任务、本宣言第六条阐述的原则及其他各项条款,其加入能促进实现这一合作的国家为该组织新成员。‎ ‎——《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走向缓和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的新变化。通过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说明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美苏争霸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2)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新变化,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制度等。‎ ‎【解析】‎ ‎(1)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中美走向缓和符合中美双方的国家利益,就时代背景而言,美苏争霸威胁世界和平;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2)由材料“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可见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结合所学,邓小平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新变化,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结合所学,影响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制度等。‎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材料一、二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3)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西方的“商业革命”却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答案】(1)表现: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市”的界限;夜市、早市、草市的出现;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交子的出现,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聚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 ‎(2)不同:前者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而后者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 ‎(3)原因:“商业革命”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或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商业经营上的变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坊”和“市”格局、交易时间、海外贸易、货币和商品经济、商业大都市等方面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不同,据材料一“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材料二“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是否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的角度回答“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3)原因,据材料二“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原始积累、商业经营变化等方面分析为什么西方的“商业革命”却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