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50 KB
  • 2021-08-28 发布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十三次周考历史试卷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 1.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 C. 多极化趋势出现 D. 苏联解体 2.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B.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C.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D. 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3. 有学者说,冷战是“漫长的和平”时代,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此观点意在说明()‎ A. 冷战使美苏实现了军事平衡 B. 美苏借冷战实现了和平相处 C. 美苏冷战是共同称霸的烟雾 D. 美苏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做出的努力包括() ①接受马歇尔计划 ②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成立欧洲共同体 ④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5. 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A. 德国的分裂状态 B. 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 “9•11”事件 D.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6. 冷战结束以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而赞成第一种说法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较多。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A.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增强 B. 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得到公认 C. 各种政治力量正在分化组合 D.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日渐丧失 7. 吴有法在《德国史探研》中说到:“‘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对刚成立的联郑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 B. 德法关系的改善解决了“德国问题” C. 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 D. 欧洲一体化完成的标志是欧盟成立 1. ‎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2. 姜宪明、何苗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下列关于“政治军事领域”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剧了美苏矛盾 B. 维护了世界和平 C. 引发了美苏冷战 D. 导致了朝鲜分裂 3.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 联合国 B. 欧洲共同体 C. 华沙条约组织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如图所示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5.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6.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 均田制受到破坏 C. 分封制恢复 D. “市”突破空间限制 7. 如图,一艘明代沉船在南澳岛海域被揭开封尘数百年的面纱。该船满载珍贵瓷器,这是继“南海Ⅰ号”后在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沉船,有关方面将其命名为“南海Ⅱ号”。以下文物不可能从“南海 Ⅱ号”上发现的是()‎ A. 青瓷 B. 珐琅彩瓷器 C. 青花瓷 D. 白瓷 8. 清康熙年间,烧制出了大量如下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 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 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 D. 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1.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 D. 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 如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上升趋势 B. 安徽农业生产规模与产值较高 C. 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3. 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A. 休养生息政策 B. 禁止经商政策 C. 抑制商人政策 D. 盐铁官营政策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5. 公元 211 年,曹操西征遇到马超的袭击,《三国志》记载:“公(曹操)将过河,前队适渡,(马)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下列对材料中“胡床”的判断,准确的是() ①应该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坐具 ②应该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轻型家具 ③最迟在东汉末年就已经传入中原 ④应该是一种专供贵族享用的豪华型家具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影响”主要是指()‎ A. 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 B. 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 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8. ‎“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 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 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 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1. ‎“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不能体现上述风格的是()‎ A. 珐琅彩双环瓶 B. 青花五彩碗 C. 定窑孩儿枕 D. 江宁织造局云锦 2.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 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 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3. 回顾英国脱欧公投始末,引发不少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崛起以及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都是对盎格鲁 -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的诠释。“一个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名言,蕴含的精神实质成为日后英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在我生活的岁月中,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欧洲大陆,而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来自全世界说英语的国家”。 --徐则荣、王也《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对中英贸易的影响》材料二大多数脱欧派认为欧盟的政策,给予跨境犯罪和恐怖主义钻空子的机会,使之能够自由进出英国,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在一定意义上,英国脱欧是想通过向外界“关门”,将欧债危机、外来移民、难民安置和不断涌现的恐怖主义关在英国门外。 --任琳《英国脱欧对全球治理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材料三在谈到英国退欧对于欧盟的影响时,有些学者指出考虑到英国并非欧元区的一员,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去专注处理当前的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英国脱欧会给欧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欧盟发展受阻,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由此走向衰落。 --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 据材料三,概括学者们关于英国脱欧对欧盟影响的不同观点。‎ 有学者说“英国脱欧是全球化终结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 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 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 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 ‎【解析】依据材料“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苏联解体,分裂为十五个独联体国家的史实。故D正确。 AB出现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故排除AB。 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出现,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的选项世纪涉及俄国、苏俄、苏联历史演变的相关情况。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91年苏联解体,演变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社会主义发展受到重大挫折。 2.【答案】C ‎ ‎【解析】“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表明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故C正确; A错在“开始”,排除;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B错误;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3.【答案】D ‎ ‎【解析】“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表明材料意在说明美苏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故D正确; ‎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是“美苏关系以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准则维护着“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4.【答案】D ‎ ‎【解析】①接受马歇尔计划,未涉及西欧联合,排除; ②加入北约,是美国冷战时期采取的措施,排除; ③成立欧洲共同体是欧洲国家联合的努力,正确; ④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由经济实体向政治经济实体过渡,正确; 故选:D。 材料指出“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做出的努力”,含义是欧洲联合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及所做出的努力。 本题考查对欧洲一体化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基础识记能力。 5.【答案】B ‎ ‎【解析】A.德国的分裂状态是冷战的产物,而1990年东西德统一,随后冷战结束,排除A; B.根据材料“伤痕”可以理解为冷战的遗留,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还处于分裂状态,所以答案选B。 C.911事件是恐怖主义,排除C;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是冷战的产物,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掌握“冷战”的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6.【答案】A ‎ ‎【解析】材料关于冷战以后的世界格局特点有5种说法,而第5种是关于多极化的说法,材料说这一种说法比较多,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冷战格局结束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当前世界格局的特征。 7.【答案】C ‎ ‎【解析】根据“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故C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排除A。 B表述太绝对,错误。 ‎ 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欧盟成立不能标志欧洲一体化完成,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答案】B ‎ ‎【解析】A项应为1967年欧共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干时间“1987年”,故应排除。 1987年欧共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盟的成立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 C项应为1993年欧盟的成立,晚于题干时间“1987年”,故应排除。 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考查欧洲的联合。 关于欧洲的联合,在复习中应掌握它的原因、历程以及影响。 9.【答案】A ‎ ‎【解析】A.根据材料这两个组织应该是从1949年以后逐步成立的,主要地点在欧洲涉及经济方面的应该是欧洲一体化的组织,而政治军事则是北约组织,北约组织是冷战的产物,也加剧了冷战格局,所以选项正确。 B.北约组织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也增加了世界上的不安定因素,所以选项错误。 C.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原因则是美苏两国利益上的分歧。 D.朝鲜分裂是美苏对峙的,结果不是北约推动的。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对峙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D ‎ ‎【解析】“保卫性措施”侧重于军事,所以答案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约,答案为D项。 A项是国际政治组织,最初是美苏较量的舞台; B项是欧洲人发展经济、维护欧洲利益的经济举措; C项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北约的军事组织。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 本题以杜鲁门的一则咨文切入考查对“冷战”的理解。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核心信息的分析。 11.【答案】A ‎ ‎【解析】A.图1反映的是男子在农田耕作的情景,图2反映的是妇女纺织的情景,共同反映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 B.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程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答本题需提取题干所给图片中蕴含的信息,并掌握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具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封闭、脆弱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12.【答案】B ‎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 ‎【解析】井田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题干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说明唐代实行了均田制,“违法买卖”说明由于土地买卖现象存在导致土地被“恣行吞并”,均田制受到了破坏。故B项正确。 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 市突破空间限制在宋朝出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唐代的均田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均田制实行的大前提必须是国家要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4.【答案】B ‎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珐琅彩出现于康熙时期,因此,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的沉船上,故B符合题意。 青瓷在东汉时期出现,白瓷在南北朝时期出现,青花瓷出现在元朝。因此A、C、D均有可能出现,不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明代沉船”。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B ‎ ‎【解析】A.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瓷器对外贸易情况。我国瓷器在唐宋时期就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中的瓷器的纹饰,说明当时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故B项正确; C.材料并未反映清政府的出口政策,故C项错误; D.当时我国的外销产品主要有瓷器、茶叶和生丝等,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下的对外贸易来分析材料。 明清时期,中国整体上是闭关锁国,但是并没有禁绝对外贸易,明清时期,中国有大量的瓷器和茶叶销往欧洲,当时欧洲已经出现了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在不断的形成和扩大,中西之间的贸易,仍然存在,学生作答时要对这一背景准确把握。 16.【答案】C ‎ ‎【解析】AB两项均错在“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朝,故排除。 乾隆帝只是厉行这两项政策,这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能转变为近代工业文明。故C正确。 D与军机处设置有关,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影响。关键信息是: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再现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答案】A ‎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上升趋势,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得出安徽农业生产规模和产值的数量,B选项排除。 仅从安徽一地生产不能进而推出整个长江流域,C选项排除。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选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准确把握。 18.【答案】C ‎ ‎【解析】“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 ‎“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19.【答案】B ‎ ‎【解析】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 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 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 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田庄手工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田庄手工业相关知识的掌握。 田庄手工业: (1)它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2)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 20.【答案】B ‎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胡床”,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由此可以得出①正确。 曹操在行军过程中乘此物,能说明该物轻盈,便携的特点和至少在东汉末期就已传入中原,故②③正确。 ④的表述与行军过程艰苦不符,排除,故B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融合。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胡床”,结合材料描述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东汉末年民族融合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1.【答案】D ‎ ‎【解析】材料一方面反映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省市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可见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选D; 上述古籍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的反映的时代及其内容具有一致性,故A项错误; 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C项与“商周时期的石犁”不符,故排除; 故选:D ‎。 解答的关键是从“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切入,结合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要掌握。 22.【答案】B ‎ ‎【解析】题干中“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是指,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因此应指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故B正确; AC是对世界的影响,故AC错误; D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1)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2)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4)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宋代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还是在农耕经济的范畴下产生的,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产生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变的历史性的作用。这与西方商业革命明显不同。 23.【答案】C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导致明朝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是,田赋日增带来的细户逃亡,而非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 “土无不科之税”,赋税征收仍然重视田亩标准,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 “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 “生齿日繁,游手日众”,农村人口的消靡没落,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气的状况,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4.【答案】C ‎ ‎【解析】依据题干“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五彩瓷、珐琅彩、江宁织造局云锦都是这一时期的工艺产品,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定窑孩儿枕出现在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陶瓷业和纺织业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判断出时间。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陶瓷业和纺织业成就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C ‎ ‎【解析】由材料“佃农…朝…夕…上米贸银…等关键信息可知,农民、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故C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所以不能得出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 也不能体现出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排除B; 材料讲的是农民用白银交租,D不符合材料,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徭役和兵役的根本保证,所以小农的稳定就是国家的稳定,小农的兴盛就是国家的兴盛。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封建王朝前期明君都注意保护小农经济,保护农业生产,以维护封建统治。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分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 26.【答案】【小题1】(1)“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崛起以及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都是对盎格鲁-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的诠释”“大多数脱欧派认为欧盟的政策,给予跨境犯罪和恐怖主义钻空子的机会,使之能够自由进出英国,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欧盟的政策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与安全。 (2)“有些学者指出考虑到英国并非欧元区的一员,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去专注处理当前的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英国脱欧会给欧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欧盟发展受阻,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由此走向衰落”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故答案为: (1)原因: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欧盟的政策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与安全。 (2)不同观点: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 (3)问题: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 对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小题2】‎ ‎【小题3】‎ ‎ ‎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影响、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需结合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概括得出苏州经济地位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近代以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2)第一小问的差异,依据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并根据材料一中苏州经济由盛到衰变化等信息的理解,比较概括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即苏州为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彻斯特为近代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工业经济。第二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二“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概括总结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 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 (2)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切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 作用: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等);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 ‎【小题2】‎ ‎ ‎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工业化的比较。考查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近代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经济性质的不同。 本题考查中西方工业化的比较。考查对近代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经济性质的不同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