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2.00 KB
  • 2021-08-30 发布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创新学校2019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高考)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三;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②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 ‎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故①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属于思想方面,不可能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故②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②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③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 ‎2.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二程朱熹的理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礼法并用”,二程朱熹的理学把儒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3.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 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 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宋代”,用排除法。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是汉代董仲舒,排除;B的表述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ABD。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导致宋代之后少见到妇女的身影,故C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顾炎武以大量史料证明,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君”的称谓乃是“上下之通称”,不仅帝王可以称君,诸侯可以称君,大夫可以称君,而且女儿可以称父亲为君,媳妇可以称公爹为君,妻妾可以称丈夫为君等等。这说明顾炎武 A. 怀疑君权、具有启蒙色彩 B. 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C. 弘扬道德、肯定传统礼制 D. 教化民众、主张社会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顾炎武在论证“君”不是封建帝王的专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顾炎武对君权的怀疑,具有启蒙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顾炎武反对空谈、经世致用思想,故B项错误;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抨击传统礼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论证“君”的称谓不只是帝王享有,普通百姓也可以称“君”,这不是教化百姓、主张社会秩序,故D项错误。‎ ‎5.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下列有关这两位哲学巨匠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 都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 都反对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 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都带有人文主义色彩,都注重通过道德教化人的灵魂,其思想都是力图挽救日益没落的奴隶制度,但是苏格拉底主张民主政治,劳心者治人是孟子的主张,C符合题意,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6.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7.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 A. 君主专制 B. 共和制 C. 贵族制 D. 君主立宪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国王“无力为非作歹”,其权力受到限制;贵族重臣和城市代表组成议会两院“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表明议会行使立法权。由此判断这种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故D正确;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国王的权力不受限制,故A不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王,共和制下推翻了君主制,故B不正确;贵族制下无法做到“城市代表”与国君分享立法之权,故C不正确。‎ ‎8.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 纸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 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纸的应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被后人发明了成语“信口雌黄”、“口中雌黄”,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与纸的应用有关。故选A。B错在“开始走向结合”,C错在“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在题干中无从体现,D错在题干论及的是造纸术而非印刷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 ‎9.《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题材差别很大,一属历史演义,一属英雄传奇;其主人公,一是帝王将相,一是绿林豪杰。然而,明朝人雄飞和杨明琅将二者予以合刻,题曰《英雄谱》,认为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即 A. 意主忠义,旨归劝惩 B. 区别尊卑,明确等级 C. 谄媚于上,以邀荣宠 D. 修身齐家,治平天下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实质上考查的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相同点,在创作宗旨上《水浒传》并未强调等级,而是淡化尊卑,所以排除B选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没有突出谄媚和修身齐家的思想,所以排除C、D选项。两本书主要突出的是“忠义”二字,《英雄谱》的题目也体现出这种观念,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点睛:回答本题要抓住关键点“创作宗旨”,两本书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点,而题目中问的是创作宗旨上两者的共性,这就缩小了范围,选项中一些不属于创作宗旨的内容就可以排除,围绕创作宗旨再考虑选项的对错即可。‎ ‎10.下表为不同时期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荷兰(%)‎ 英国(%)‎ 美国(%)‎ ‎1890年 工业 ‎32‎ ‎43‎ ‎24‎ 服务业 ‎32‎ ‎41‎ ‎38‎ ‎1998年 工业 ‎22‎ ‎26‎ ‎23‎ 服务业 ‎78‎ ‎72‎ ‎74‎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 B. 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C. 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D.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表1998年服务业明显就业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表中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是90年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生的,故不符合题意。材料与B项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无关,排除。材料中不仅仅是美国,C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选D。‎ ‎11.“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B. 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C.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D. 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知,这一发现指的是量子论。爱因斯坦根据量子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B说法正确。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并非量子论,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量子论的发现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促进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深入认识,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量子论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粒子的无限可分和信息携带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量子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启发人类更多的发现和创造,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和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12.“不合宜者,渐渐消亡,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力。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材料中的“其说“是指 A.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B. 卢梭“天赋人权”思想 C.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D.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属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不涉及“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思想以及电磁感应理论,所以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互联网+制造”。回顾科技创新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A. 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 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 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 D. 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是新航路开辟,故A错误;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说法绝对,故B错误;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符合历史史实,故C正确;工业3.0产生了第三产业,故D项错误。‎ 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过,A项说法错误;BC与材料表述无关。故,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科技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14.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A.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 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 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D. 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认为古文经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此举是为了将孔子塑造成改革先师,从而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故选C项;ABD项都不是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 ‎15.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强调的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特点。 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把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故答案为B。AC项不是辛亥革命时期个人解放和国家独立结合在一起的原因;D项与民族独立运动也无直接关系。‎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特点 ‎16.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明李大钊 A. 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 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C. 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D. 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他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故答案为A项。B项,萌发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1918年”不符,排除;C项,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革命性质的区别;宣传了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而不是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排除;D项,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三大政策内容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17.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与内容不一致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B项是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主席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论》‎ ‎1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力挽狂澜,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这些重大认识问题不包括 A. 判断社会实践的是非标准 B. 科学、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思想 C. 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D. 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南方谈话”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故ACD项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 ‎19.新中国成立67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重大成就,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③培育成功杂交水稻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 ④③①② B. ③④①② C. ④①②③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1967年;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是1970年;③培育成功杂交水稻是1973年;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按照时间顺序为④①②③,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周恩来的谈话 A.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为1956‎ 年提出并实行了“双百方针”,周恩来的态度正好就是对这一方针的最好诠释,正确答案为B。A应该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故排除;题目的主旨是对学术问题政治化错误的纠正,与C内容相矛盾,故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排除D。‎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 是考生所不熱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21.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1958年的高校新生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A.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 邓小平整顿教育,恢复高考制度 C. “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结合1958年的高校新生赴校证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属于改革开放后的事,A选项排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B选项排除。 “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22.西方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提到某文学流派时说:“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下列作品中与这一流派创作手法一致的是()‎ A.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 《西风颂》‎ C. 《江城送别图》 D. 《西游记》‎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文学流派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分析选项内容可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画家列宾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符合题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江城送别图》是明代山水画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下列对浪漫主义文学和美术相似之处的比较,正确的有 ‎①具有相同的社会思潮背景 ②注重表达人的情感 ‎③表现出瑰丽的想象力 ④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文学和美术都具有相同的社会思潮背景即启蒙运动,都注重表达人的情感,都表现出瑰丽的想象力,①②③正确,故选B;浪漫主义美术不拘泥于细节的刻画,但不符合浪漫主义文学,排除④,故排除ACD。‎ ‎24.18~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音乐家是(  )‎ A. 贝多芬 B. 莫奈 C. 毕加索 D. 雨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一个承前启后式的人物,既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莫奈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不是音乐家;C选项错误,毕加索是西班牙现代立体派画家,不是音乐家;D选项错误,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不是音乐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是真正的儒家。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他具体地阐述了天人之际的关系结构,有效地证明出天与人相感应、相附和的机制、中介和路径,指出了天人沟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摘编自余治平《唯天大》‎ 材料二 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学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出现的原因。‎ ‎【答案】(1)将法家等学派思想融入儒家体系;提出“大一统”的主张;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以“三纲五常”为社会行为规范。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思想。‎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日益腐败;宋明理学的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董仲舒对先秦儒学发展之处,可以依据材料中的“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将法家等学派思想融入儒家体系、提出“大一统”的主张、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和以“三纲五常”为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来回答。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思想来回答。‎ ‎(2)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出现的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明清之交,国破家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日益腐败和宋明理学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科研人员生活条件恶劣。‎ ‎(2)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而且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正确決策,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的实施;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奉献精神等。‎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标志。‎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和材料二“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提炼概括出背景。‎ ‎(2‎ ‎)说明:根据材料三中的表格所列举的时间和科技成就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发展成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科技发展的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奉献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以上材料总结认识,可以从科技对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等角度来回答。‎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 ‎【答案】(1)主要变化: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南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2)影响: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解析】‎ ‎【详解】(1)变化:从“仅仅限于局部调整”“ 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知变革是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从“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可知是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从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成就可知变革是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2)影响:完成外交礼仪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储才馆的设置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全国变革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主动变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