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8-30 发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一、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 一、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策略】‎ ‎1. 注意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而选择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是一种点对点的联系, 注重考查的是考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 ‎2. 注意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 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 往往与其他专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 考生在复习时要瞻前顾后, 前后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宗法制、分封制、儒家思想的形成、“重农抑商” 政策等这些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考点依然是2011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现实感更强, 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 考点 1、经济的发展 ‎ ‎1. 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②随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③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开始形成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西周时期, 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③战国时期, 以秦国商映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 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2. 手工业 ‎(1)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 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已有织机, 能织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 ‎3. 商业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4. 经济政策:战国时期,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 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 考点 2、政治制度 ‎1. 分封制 ‎(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3‎ ‎ ‎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 宗法制 ‎(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 3、精神文明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思想活跃,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1. 汉字 ‎(l) 6000多年前, 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 脱离图画, 形成汉字。‎ ‎(2)商朝时,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 汉字按照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2. 文学艺术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以四言为主, 多重章叠句,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采用楚国方言, 句式灵活, 易于表达情感。屈原其代表作《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 科技 ‎(1)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 ‎(2)根据战国人石申的天文学成就而辑成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夏朝时,已有历法《夏小正》, 商朝改进为“殷历”。‎ ‎4.“百家争鸣”‎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②士阶层空前活跃,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③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④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提高了生产力, 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家学派彼此渗透、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 4、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1. 孔子 ‎(1) 主要成就:①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②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 历史地位:①孔子整理的“六经”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②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③以“仁” “礼” “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 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④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使“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3‎ ‎ ‎ ‎2. 孟子 ‎(1) 政治思想:①把孔子“仁”的思想, 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2)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 荀子 ‎(1)政治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2)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重难点解析】‎ ‎1.“重农抑商”政策 ‎(1)实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沿袭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 ‎(2)含义:鼓励发展农业, 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3)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4)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5)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 “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③从根本上说, “重农”是正确的, 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2.对中华文化的规律性知识总结 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也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能促进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