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0 KB
  • 2021-08-30 发布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春秋左氏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 )‎ A. 宗法制下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2.《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控制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中央政府能够做到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的关键因素在于()‎ A.赋税征收制度的完善 B.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地方官员 ‎ C.“重农抑商”政策的有效实施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5.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6.宋朝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互不相属的管理,采取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7.明太祖说:“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反映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 A.明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明朝政府机构重叠,人浮于事 C.明朝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D.明朝君主不理朝政,大权旁落 ‎ ‎8.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 )‎ A. 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B. 分化事权以集权 C. 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 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9.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雅典,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黄金时代”到来的是(   ) A.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B.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 C.设立"五百人会议" D.向公民发放津贴 ‎10. 3世纪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所作出的决定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经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转移给了他。”这表明罗马法( )‎ A.崇尚自然法的人权精神 B.具备服务于皇权的特点 C.规定皇帝由民众选出 D.法律条文都由皇帝制定 ‎11.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经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2.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 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的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利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形成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13.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小布什所说的笼子是(   )‎ A.三权分立     B.邦联制     C.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 ‎14.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国家、民主共和国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 A.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D.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15.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16.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17. 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 A.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18.太平天国前期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物要收归国库。而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 A.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 B.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 C.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19. 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年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 )‎ 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 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 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20. 1895年2月份,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道: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这本质上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 A.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 B.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 C.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D.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21.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赔款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2.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义和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23.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 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 )‎ 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24.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25.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26.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27.中共三大决议: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列强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此后国共两党(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和平建国 D.进行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 ‎28.张鸣曾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指(    )‎ A.开展土地改革          B.进行万里长征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开展武装斗争 ‎29.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 )‎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 ‎30.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I%,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的实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 A.正面战场牵制日军侵华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31.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力量在19个军以下。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战开始进人相持阶段 B.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曰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32.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反映了(   )‎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33. 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4. 19世纪20年代,法国人傅立叶主张建立按照个人兴趣来分配工作任务的“法郎吉”合作社,合作社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19世纪30年代,其门徒还在美国进行了社会实验。这从侧面反映了(   )‎ A.世界已连接为一体 B.工业革命中的社会问题得到关注 C.大工厂制推广开来 D.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35.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革命,两者均属“共和革命”性质,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这一观点( )‎ A.建立了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 B.指出了中俄革命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C.客观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 D.准确评价了俄国二月革命的意义 ‎36.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37.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38.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39.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0.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二、材料题(其中41题18分,42题12分,43题10分,共计40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央对 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废除分封制之后,以中央对地方统属关系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一般称为郡县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制或为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省道府(州)县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分割地方权力,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长官各设正副,彼此制约。除主要长官负责制以外,其下还按中央政府组织部门的分工,设有相应的官署机构,在主要长官的指挥下,分工办理各项事务。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 ‎ ‎——岳麓版历史新课标教材第13页“知识链接”‎ 材料二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各州的选举团选举,参议员也由各州议会选举,故各州的主权在联邦政府中实际上有很重要的的影响力,可以有效地防止中央政府的专制化……‎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在行省设置的背景上,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在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两者又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是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6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 ‎,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 ‎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简要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6分) ‎ ‎(2)根据材料二,对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进行评价。(要求:概括费正清的观点并明确态度,然后陈述理由)。(6分)‎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就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就是反映东北、华北、上海等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把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连接起来,完整地论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 ‎——朱汉国《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重要意义》2017年01月11日: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兴国家”的内涵,并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四年抗战”提法的意义。(6分)‎ 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大体含义是王后没有嫡子,就立庶出长子为王位继承人;如果王子年龄相同,就以德行好坏为依据选择继承人,若道德好坏没有大的差异以占卜结果为准,由此不难看出古代宗法制有一套比较完整周密的系统规则,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特征。‎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官制。“人主之守司......不可不略知也”反映的是要对官员进行监察,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负责监察的是御史大夫,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是政府可以向农户直接收税的关键因素,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政事堂协助皇帝进行集体商议、决策,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两人,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屡屡碰壁,说明唐代科举考试更看重考试成绩,而非门第出身,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 ‎6.答案:D 解析:“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互不相属”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从而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宰相制度的废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权力得到加强,故答案为C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根据材料中军机大臣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处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可知,清朝统治者通过分权以达到集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黄金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指民主的广泛性,伯利克里规定: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这体现了公民参政范围的扩大,故选A。‎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根据所学可知自然法体现正义、人权等理念,而材料“皇帝所作出的决定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反映了皇帝在立法层面的特权,因此罗马法并不符合自然法的人权精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皇帝所作出的决定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经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转移给了他”得出皇帝在立法权上享有特权,这体现了罗马法为皇权服务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皇帝的立法特权,并未涉及皇帝的选举方式,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皇帝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并不能说明罗马法全部的法律条文均由皇帝制定,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恩格斯“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句评论。罗马共和国时期. 历经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最终以平民的胜利而结束,公民之间取得了法律上的平等.故答案为C项。经过平民的斗争,基本消灭了氏族制的残余.但旧的氏族贵族特权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 项排除。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是在罗马帝国时期,故B项排除。自由民是除奴隶之外的所有居民的通称,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是不可能的,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材料涉及内阁成员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内阁对外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是一个人辞职,符合这些信息总体特征的只有C项,故C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联系1787年宪法和启蒙思想,可知权力的笼子:分权与制衡。‎ ‎14.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了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道路曲折反复,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1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德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但皇帝的权力高于议会的权力,立法权无法制约行政权。与此相符的是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清政府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可以“永保和平”,其角度是维护其封建统治,而英国人魏尔特认为《南京条约》是“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是从开拓市场的角度看待,由此表明,二者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故D项正确。A项中双方就此“停止战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仅仅说明了英国人的态度,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7.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英国期望在保留中国主权完整的情况下维持并扩大在华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英国对中国通商口岸开放数量的要求,故B项错误;1860《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可能威胁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故D项正确。‎ ‎18.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资政新篇》的特点。《资政新篇》并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因而不能适应农民战争的需要,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未能实行,并没有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适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并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改良,故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中曰甲午战争考查史学理论。考古发掘丰富了史料,促进史学研究发展,故选B项;A项表述绝对化,排除;并非所有的历史都可以通过新史料的发现加以证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主观意愿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张之洞、唐景崧的保台之方寄希望于英法德,且都以抵押台湾为手段,这反映了二人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逐渐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是侵华政策的转变,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尚未被瓜分完毕,排除C项;这一变化有利于列强侵华,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意义。由材料中赫德对义和团运动的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及其巨大的影响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积极影响而非局限性,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自发的群众性运动,最终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故D项错误。 ‎ ‎23.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各种政党团体的纷纷建立,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与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而不是反映中国政局陷人混乱状态,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政党斗争影响中国政治走向,不能说决定,排除。‎ ‎2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女权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风气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D项中的平等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B。‎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 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存在着改良和革命两种主流观点,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的说法,C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暴力革命,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6.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这种畸形的发展不利于国共团结,容易使国共合作走向分裂,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A项:从当时情况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在为革命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此时国民革命并未失败,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说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而是认为这种畸形结构不合理,排除D项。‎ ‎27.答案:A 解析:材料中“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体现了中共三大提出的国共合作思想,故本题选择A项。‎ ‎28.答案:C 解析:“列宁主义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指的应该是以农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2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指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C项正确;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完全破裂,也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排除A项;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B、D两项。所以选C项。‎ ‎3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作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从题中数据看出,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付出重大的牺牲,故C项正确;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也牵制日军一部分,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抗战、以及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故B、D项错误。 ‎ ‎3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过程。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军事战略.提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对国民党采取诱降政策,这导致战役的规模有所减小.会战的参战兵力相比全面抗战初期的会战有所下降,故C项正确。‎ ‎3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为1935年的《八一宣言》,在该宣言中,中共号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民党对抗日的态度,排除B;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排除D。‎ ‎3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确,B选项符合题意。推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现政治和文化方面,A选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选项排除。‎ ‎34.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工业革命中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得到关注,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社会改造方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市场形成、大工厂制推广、工人运动发展的信息,A、C、D三项错误。‎ ‎35.答案:D 解析:二者是同一性质的革命,说明指的是二月革命,不是十月革命,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并不是众人共享,故A项错误;中俄革命各自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不是说十月革命,故C项错误;题目说明了二月革命的意义,故D项正确。‎ ‎36.答案:A 解析:“1953年”是主要限制词。题中的“当选”“选举权”是重要的信息提示。由限制词及提示词可知,新中国的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了落实,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B项错误;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3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可以使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故选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故A、C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权组织原则问题,故D项错误。‎ ‎3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港澳回扫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从题干中的台胞发起返乡运动可以看出答案选B项。‎ ‎3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的时间是1955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是指中印两国承认意识形态的差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这会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B项正确;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1950年,两国的社会制度相同,与题干材料“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 ‎40.答案:D 解析:“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突出了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美国遏制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而非“冷战”政策彻底破产,A项错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B项错误;C项说法欠妥,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支持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不能得出“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的结论,也不符合材料主旨。‎ ‎41.(1)措施:①进行分级管理; ②分割地方权力; ‎ ‎③诸权分立,彼此制约; ④对口分工; ‎ ‎⑤任期、回避(监察与考核)(任选三点得6分)‎ ‎(2)相似:征服战争,版图扩张;(2分)‎ 不同:罗马:行省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 元朝: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但受中央节制;(强调罗马行省全权性,元朝行省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分权)(4分)‎ ‎(3)处理: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中央过度集权;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权力分割和制衡关系,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42.(1)变化:有朝贡外交变为不平等的条约外交。(2分)‎ 影响: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外交转变;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不需要罗列具体史实,必须有消极、积极两个方面才可。消极、积极各2分,积极任答一点即得2分,共4分) ‎ ‎(2)评价: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观点明确2分)‎ 费正清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导致战争爆发的。费正清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掩盖了英国的鸦片战争的侵略性。(4分)‎ ‎43.(1)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任选一点得2分)‎ 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任选一点得2分)‎ ‎ (2) 意义:“十四年抗战”的提法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打击日本右翼势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任选三点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