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6次月考试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你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甲骨文中的“臣”字如右图,像一只闭合的人眼以表达对主人顺从。又据《尚书》记载:“马牛其风,臣妾逋逃。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我们基本认定商周时的“臣”“臣妾”是指()‎ A. 大臣 B. 贵族 C. 奴隶 D. 农民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达对主人顺从”、“臣妾逋逃”、“窃牛马,诱臣妾,汝则有常刑”等内容可知“臣”和“臣妾”等同于牛马,对主人表示顺从,由此可判断应该是奴隶,故选C项;大臣和贵族不应该与牛马等同,排除AB项;商周时期还没有农民,排除D项。‎ ‎2.先秦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文学的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屈原就生活于 A. 中原 B. 齐鲁 C. 楚地 D. 巴蜀 ‎【答案】C ‎【解析】‎ 屈原是楚国人,所以屈原就生活于楚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屈原生活在楚地而非中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屈原生活在楚地而非齐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屈原生活在楚地而非巴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今天的史学家多贬其徭役繁重;隋文帝土木建设规模也不小,如营建大兴城,建仓库,开运河,但是今天的史学家多夸赞其功。这里的褒贬不同究其原因是 A. 评价标准不一样 B. 史学界已有定论 ‎ C. 两者的贡献不同 D. 历史学主观性强 ‎【答案】C ‎【解析】‎ 从两者兴建内容的不同可以看出,前者主要是供皇帝独尊独享的建筑,后者则是城市、交通建设,两者兴建内容在功用和影响上存在明显差异,故答案为C项;这里的褒贬都是针对兴建内容的评价,排除A项;史学界的定论也是根据各自影响的不同作出的,排除B项;这里的褒贬不同主要不是因为历史学的主观性,而是各自的影响,排除D项。‎ ‎4.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 鼓励土地买卖 C. 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D. 禁止开垦荒地 ‎【答案】C ‎【解析】‎ 土地私有是在战国时期确立,材料明确指出可以开垦荒地,故排除AD;B项土地买卖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B。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故选 C。‎ ‎5.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北魏迁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发展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少数民族内迁导致中原文化复苏 ‎【答案】A ‎【解析】‎ 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加速推动汉化改革,洛阳物质与精神文明全面复苏,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北魏属于北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变化,排除D项。‎ ‎【点睛】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北魏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有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迁都本身虽不属于制度的改革,但却是孝文帝改革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6.社会上流行的口头禅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如“天理良心”“诚心诚意”“人欲横流”“涵养功夫”等等,这些口头禅流行时间不会早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A ‎【解析】‎ 上述口头禅是宋明理学熏陶下的产物,所以只会是北宋理学创立之后才有的现象,故答案为A项;理学在宋朝时期形成,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7.宋代史料中既能找到如《皇瓷赋》中“甲第星罗,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描述,也能发现“探火军人”“潜火铺”和“望火楼”等新事物。这反映了宋代城市 A. 军事功能进一步加强 B. 工商业高度繁荣 C. 逐渐脱离官府的管理 D. 重视发展文化娱乐 ‎【答案】B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京城中人口多、房屋密,坊市也因此不宽敞,为对付消防隐患而出现了最早的专门的消防机构和设施,这些都说明了京城的繁华,反映了宋朝时期城市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故答案为B项;材料主旨不是城市的军事功能,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对城市管理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重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8.据史书记载,元末至正(1341-1370年)年间流行这样一首童谣:“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这首童谣 A. 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B. 保留了珍贵的天象记载 C. 反映南北不同民俗 D. 揭示了和谐的民族关系 ‎【答案】A ‎【解析】‎ 童谣中的第一句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第二句寓意朱元璋将获得天下,因此从内容和情感来看,民谣是在煽动抗元斗争,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与天象无关,排除B项;童谣主旨不是反映民俗,排除C项;材料反映民族矛盾尖锐,排除D项。‎ ‎9.明清时期的大学者黄宗羲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下面关于他的人生经历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清朝建立之初即遭“党锢”之祸 B. 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斗争 C. 隐居后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作品 D. 始终致力于民主运动 ‎【答案】B ‎【解析】‎ 黄宗羲曾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故答案为B项;黄宗羲受到迫害是在明末,不是清初,排除A项;《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代表作,排除C项;明末清初不存在民主运动,排除D项。‎ ‎10.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初期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风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如蝇聚一膻。”詹景凤回答:“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这反映出明中后期 A. 文士清高,不同流俗 B. 士商交往,相互影响 C. 商贾逐利,世风日下 D. 政治腐败,官商勾结 ‎【答案】B ‎【解析】‎ 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这说明当时士商交往,相互影响,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文士清高,不同流俗,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贾逐利,世风日下,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治腐败,官商勾结,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新安贾人见苏州文如蝇聚一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士商交往,相互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 “中国警察渐渐害怕在街上被人看见与外国人在一起,广州籍的仆人们都离开了外国雇主的家。”“联军尽力维持广州的治安:增加了巡逻队、管制交通、关闭一些城门。”这些由巴夏礼发回英国的信件的内容说明了 A.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被占领 B.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的情景 C. 八国联军引起广州城内的骚乱 D. 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了南方城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由材料“……广州籍……联军……”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2.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 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 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 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 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即可排除A项。由题干引文中的“创世”“变局”“不世出之机”可知该文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之东渐,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的,排除B、D两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 ‎13.1897年,英国前首相罗斯伯里谈起“三国干涉还辽”时说:“我宁可让英国像雷云般高悬在那些擅自对外作战者的头上,而不让雨点洒遍我们的帝国。”他的意思是 A. 主张不干涉政策 B. 主张外交介入 ‎ C. 主张严惩侵略者 D. 主张经贸谈判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而不让雨点洒遍我们的帝国”来看,罗斯伯里主张不干涉政策,他的话充满了明哲保身的意味,故答案是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主张外交介入、严惩侵略者和经贸谈判,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14.义和团运动期间,湖南人唐才常在上海创办中国独立协会并宣告:“中国独立协会,有鉴于载漪、荣禄、刚毅等之顽固守旧,煽动义和团以败国是也,决定不认满政府有统治全国之权,将欲更始,以谋人民之乐利,因以延乐利于全世界。”由此可见 A. 义和团运动得不到民众支持 B. 该协会以推翻清政府为号召 C. 唐才常认识有明显的局限性 D. 近代湖南人“敢为人先”‎ ‎【答案】B ‎【解析】‎ 材料揭示的是中国独立协会的宗旨,即推翻清政府,为人民争幸福,故答案为B项;义和团运动支持者、参与者甚多,排除A项;就这段材料而论,说明唐才常认识比一般人高明,排除C项;因为没有比较,无所谓“敢为人先”,排除D项。‎ ‎15.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同时,同盟会内部却出现了离心倾向,处于涣散状态。如一部分革命党人热衷于将暗杀作为一种斗争手段,他们主要是受到西方哪一种思想的影响()‎ A. 自由主义 B. 社会主义 ‎ C. 无政府主义 D. 人文主义 ‎【答案】C ‎【解析】‎ ‎“同盟会内部却出现了离心倾向,处于涣散状态”属于无政府主义思想,C正确;自由主义思想不符合材料组织内部离心信息,A错误;社会主义和人文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B和D项错误。‎ ‎16.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胜利》一文中写到:“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这里的“潮流”是指 A. 民主和科学 B. 民主主义 ‎ C. 社会主义 D. 民族主义 ‎【答案】C ‎【解析】‎ ‎《庶民的胜利》是介绍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所以这个由俄国引起的潮流是社会主义潮流,故答案为C项;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与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关系不大,排除B、D项。‎ ‎【点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1919年,他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7.《每周评论》登载的时评文章说:“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与之直接相关的背景事件是 A. 日本出兵山东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C. 巴黎和会召开 D.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答案】C ‎【解析】‎ 这是1919年陈独秀发表的时评,从“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来看,说明文章作者对巴黎和会很失望,故答案为C项;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是在1918年1月发布的,而日本出兵山东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在1914年,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是在1915年,排除A、B、D项。‎ ‎【点睛】1918年1月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威尔逊总统在对国会所发表的著名演说中提出十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随后,这十四点被采用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但由于美国国会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并且拒绝参加国际联盟,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计划失败。‎ ‎18.观察下面表格《前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总数及构成》(部分),对此理解正确是 第一届(1954年)‎ 第二届(1959年)‎ 第三届(1965年)‎ 第四届(1975年)‎ 代表总数 ‎1226‎ ‎1226‎ ‎3040‎ ‎2885‎ 中共党员 ‎668‎ ‎708‎ ‎1667‎ ‎2217‎ 民主党派 ‎274‎ ‎284‎ ‎565‎ ‎238‎ 无党派 ‎284‎ ‎234‎ ‎808‎ A. 全国人大召开以来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数基本稳定 B.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无党派代表人数明显增加 C.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 D. “文化大革命”冲击的结果是中共党员所占比重明显增加 ‎【答案】D ‎【解析】‎ 从表格中的时间和数据信息来看,“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共党员占全国人大代表总数和比重都有较大提高,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基本稳定”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无党派代表人数在1959年减少了,排除B项;“文革”期间,民主监督的机制被破坏,排除C项。‎ ‎19.古罗马的“执政官”按字义解释就是“共同协议者”。按规定,两名执政官每年由选举产生,彼此拥有否决权。在执行职务时,执政官坐在象牙宝座上,由仪仗卫队守护。在出行时,有12名侍卫捧着“法西斯”竖棒随行。由此可见,古罗马执政官 A. 是共和国权力的中心 B. 有着国家元首的地位 C. 是古代民主制的象征 D. 行使内外事务独裁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显示两名执政官协议国家事务,执掌行政权力且享有特殊荣誉,说明其地位高,故答案为B项;古罗马共和国的权力中心是元老院,排除A项;古罗马不是民主制,排除C项;D项忽略了两名执政官的相互否决与牵制,排除。‎ ‎20. 美国学者格鲁弗·威尔逊说:“用艾萨克·牛顿的词句所说明的运动三大定律,但却是以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衣服是牛顿的,身体却是伽利略的。”按他的意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物体运动三大定律的提出者是伽利略 B. 伽利略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奠基者 C. “科学巨人”牛顿名不副实 D. 经典力学是两人通力合作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运动三大定律,但却是以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衣服是牛顿的,身体却是伽利略的。”说明伽利略的理论研究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答案选B,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牛顿经典力学 点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在文艺复兴以后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也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思想。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平时学习中必须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1.下图是北京同伦学社出版的《最新欧洲战争形势一览图》一书的封面。结合图中内容判断,这场“欧洲战争”是指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拿破仑战争 ‎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普法战争 ‎【答案】A ‎【解析】‎ 地图聚焦于巴尔干半岛国家说明该地区在大战中的地位与影响,由“四年欧洲大战”可判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答案为A项;拿破仑战争是法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德国对波兰的战争,持续时间超过四年;普法战争是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最新欧洲战争形势一览图》中的时间信息,以及图示反映的是巴尔干半岛等信息来确定。联系所学可知,一战爆发于1914年,其导火线和最初的战场均是在巴尔干半岛,据此确定正确答案。‎ ‎22.依据莫斯科电台公布的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数据,工业年增长速度达到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了73%,国民收人比1940年实际增长了64%。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世界大战客观上有利于工业型国家发展 ‎ B. 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逐渐显现 ‎ D. 大国之间的合作是经济高增长的有力保障 ‎【答案】B ‎【解析】‎ 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时间是战后1946年至1950年,二战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战后大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原因,故答案为B项;苏联在大战中经济受损严重,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排除C项;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增长不是与其他大国合作的结果,排除D项。‎ ‎23.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要求国会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经济援助,以防止当地发生革命,并派遣美国军事人员保卫“自由制度”。这‘现象反映了 A. 希腊、土耳其触犯了美国利益 B. 美国首次公开自己的霸权意图 C. 战后大国间的合作关系破裂 D. 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西欧国家 ‎【答案】C ‎【解析】‎ 材料可知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二战后“冷战”开始的标志,反映了战后大国间的合作关系的破裂,故C项正确。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和美国的利益一致,故A错。一战后美国就开始谋求自己的世界霸权,故B项“首次”错误。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西欧国家,是马歇尔计划,故D错。‎ ‎24.观察下面《美英法德军事开支与国民收入总值比率》,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1990年 ‎5%‎ ‎4%‎ ‎4%‎ ‎3%‎ ‎1999年 ‎3%‎ ‎3%‎ ‎3%‎ ‎2%‎ A. 和平主义思潮发展 B. 冷战局面的结束 C 西方优势逐渐加强 D. 世界多极化发展 ‎【答案】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90年—1999年美英法德军事开支与国民收入总值比率呈下降趋势,联系所学,1991年冷战结束,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维持世界和平的因素增长,故B项正确。A项和平主义思潮发展的原因也是冷战局面的结束,故A项排除。C项西方优势逐渐加强与美英法德军事开支的减少无关,故C项排除。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指冷战结束后多种力量中心的崛起,这与题干中心无关,故D项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28、29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50年经历了两个半世纪光辉历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到此结束。它突然结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除了政治上的动荡以外,繁荣也日益衰退。意大利显然要到1600年以后才遇到严峻的困难。但是,美洲发现后,贸易路线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区域,最终必然会产生影响。意大利城市逐渐丧失掉它们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的优势。它们从垄断近东贸易中所享受到的繁荣是意大利辉煌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今,力量的源泉和未来的伟大的期望的源泉正在枯竭。但是,文化衰落还有另一个原因。这可能是天主教的改革。——目标一部分是为了抵制日益增长的世俗化和放纵声色,一部分是教会加强了对异端的斗争。1542年宗教裁判所在罗马建立,不久又颁布了禁书数目。艺术受到审查,出版受到控制,异教徒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这些措施必然危害了文艺复兴的自由精神。‎ 材料二 日耳曼是首先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强烈影响的国家之一。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但因为两国是毗邻,而且因为有大批日耳曼学者到意大利的大学去学习。但是人文主义的影响是短命的,成果不大,而且十分平庸。如果日耳曼不是那么快地被卷入宗教争论的大漩涡中,它的情况会怎样是很难预料的。可是,事实是新教革命所煽动起来的仇恨和不容异说对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只能产生有害的作用。偏执和信仰受到鼓励。凡是对人表示崇拜或者对信奉异教的古代表示崇敬的事物几乎肯定地被认为是魔鬼做的事。人们一般的说法是伊拉斯谟下了蛋,路德把它孵化了出来。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是极为有限的。路德孵出的那只鸟品种粗野,人文主义者的王子是绝不可能产下这类品种的鸟蛋的。(注:伊拉斯谟―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1509年发表《愚人颂》,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腐败,嘲笑经验哲学家和僧侣们愚昧无知的空谈。)‎ ‎——两段材料均出自【美】拉尔夫、伯恩斯等编著的《世界文明史》‎ ‎(1)阅读材料一,归纳16世纪意大利思想文化走向衰微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教革命”出现的时间和标志。分析它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表现:文艺复兴运动到此结束、天主教地位动摇。‎ 原因:政治上动荡;贸易繁荣也日益衰退(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中心转移);天主教加强了思想文化的控制;新教运动冲击了罗马教廷的地位。‎ ‎(2)时间和标志:“新教革命”即宗教改革,最先出现在德意志,1517年,马丁·路德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影响:一方面,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破了对罗马教会和天主教的迷信,既有利于民族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人主义的发展;另--方面,马丁·路德建立起来的新教又与人文主义运动对抗,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16世纪意大利思想文化走向衰微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550年经历了两个半世纪光辉历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到此结束”“这可能是天主教的改革”分析得出。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除了政治上的动荡以外,繁荣也日益衰退”“1542年宗教裁判所在罗马建立,不久又颁布了禁书数目。艺术受到审查,出版受到控制,异教徒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这些措施必然危害了文艺复兴的自由精神”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联系所学可知,“新教革命”出现的时间和标志是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事实是新教革命所煽动起来的仇恨和不容异说对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只能产生有害的作用”,并联系所学从打破对罗马教会和天主教的迷信、有利于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发展,以及与人文主义运动对抗、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26.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后才达到质变阶段”‎ 试结合春秋战国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的解答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回答。如可以列举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即井田制之外出现私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诸侯国逐步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表明土地制度正由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向封建私有制转变,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还可以列举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在春秋末年的变化,来说明材料中这一观点的理由。‎ 请考生从27、28、29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交替掌权。董卓进京引起军阀豪强的大混战,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以至于“货贱物贵,谷石数万”。隋炀帝时,货币贬值严重。史书记载:“王纲弛紊,巨奸大滑,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唐肃宗时铸造“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重宝”,俗称大钱。这种大钱一文当开元通宝钱(小钱)十文或数十文。大钱发行后“物价益起,人心不安。”‎ 材料二 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在法币改革前,193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5.6亿元。到1936年1月,已增至7.8亿,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庆物价指数为1,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年6月为1,则1948年8月21日为4927000。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盒火柴。‎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物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说明国民政府时期与古代物价暴涨的相同原因。‎ ‎【答案】(1)东汉:政治腐败和连年战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造成物资短缺。‎ 隋:富豪奸商私铸钱币,或囤积居奇(民间私铸)。‎ 唐:统治者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滥发钱币)。‎ ‎(2)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等);执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大量发行货币等手段)国民经济崩溃。(生产秩序被破坏)‎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物价大幅上涨现象,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物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董卓进京引起军阀豪强的大混战,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隋炀帝时,货币贬值严重”和“王纲弛紊,巨奸大滑,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唐肃宗时铸造‘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重宝’”和“大钱发行后‘物价益起,人心不安’”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国民政府时期与古代物价暴涨的相同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到1936年1月,已增至7.8亿,此后更是猛增”“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年6月为1,则1948年8月21日为4927000”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8.材料 ‎ ‎ 1940年6月4日,盟国军队完成敦刻尔克撤退后,德国军队继续向南推进,并于6月13日占领巴黎。士气低落的法国政府接受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其中包括释放所有的德国战俘,遣散法国军队,交出法国军舰,由德国占领法国一半多的领土。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虽然这些指责也并非毫无根据,但另一些因素却似乎更具决定性。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得希特勒能够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此外,也许最重要的还是德国在好几个方面,特别是发展闪电战新战术方面所占有的优势。‎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沦陷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沦陷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绥靖政策的长期推行;敦刻尔克撤退,法国孤立无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德国军事战略战术的优势。‎ ‎(2)影响: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法西斯德国扩大战争规模的野心;使英国直接面临法西斯德国军事打击的威胁;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中“盟国军队完成敦刻尔克撤退后,德国军队继续向南推进”,“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发展闪电战新战术方面所占有的优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敦刻尔克撤退、绥靖政策的恶果、孤立无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以及德国军事战略战术的优势等方面,概括法国沦陷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中“遣散法国军队,交出法国军舰,由德国占领法国一半多的领土”,“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打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国沦陷的主要影响有,法国国际地位下降、德国扩大战争规模的野心受到鼓励、英国面临德国军事打击,同时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等。‎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冯梦龙(1574-1646),从小博览群书,年轻时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他为学不拘,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混迹于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冯梦龙的代表作《三言》叙述男女情爱,颂扬义侠行为,揭露官场劣迹,描述文人雅事。《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等,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他的《三言》传到日本,日本文学家仿其书体,撰成日本的“三言”。《三言》中的部分篇章还被人辑入《今古奇观》,跨洋渡海,成为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而风行文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冯梦龙投身通俗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通俗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案】(1)时代背景:明末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八股取士束缚士人思想,文化专制日益严重;反专制等进步思想兴起。‎ ‎(2)影响:推动了明清小说创作的繁荣;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批判了封建礼教;宣扬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传播了中华文化,影响了世界文学;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素材。‎ ‎【解析】‎ 本题考查冯梦龙的通俗文学创作,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冯梦龙投身通俗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他为学不拘,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明末商品经济发展、八股取士束缚士人思想、文化专制日益严重、反专制等进步思想兴起等方面来回答。‎ ‎(2)冯梦龙通俗文学创作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叙述男女情爱,颂扬义侠行为,揭露官场劣迹,描述文人雅事”“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三言》中的部分篇章还被人辑入《今古奇观》,跨洋渡海,成为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而风行文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