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5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七)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沙市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的大学既是施教之所,又是议政之地,其教学内容以礼乐与射御为主。这反映了西周大学的教育目的是 A. 提高民众素质 B. 培养执政能力 ‎ C. 传播儒家思想 D. 选拔有才之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大学兼具“施教”、“议政”功能,教学内容以“礼乐与射御为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有仪、文武全才的统治者,B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接受大学教育是贵族特权,“提高民众素质”与之矛盾,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开创,排除C项;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大学教育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D项。‎ ‎2.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 A. 加强官吏的管理 B. 抵制土地自由买卖 C. 禁止农民的迁徙 D. 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西汉初年稳定户籍的举措有利于保证国家赋税征收依据,进而保障政府赋税收入,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对官吏的管理,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对土地买卖限制,排除B项;,稳定户籍措施有利于防止农民迁徙,但并非禁止农民迁徙,排除C项。故选D ‎3.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古人重视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B. 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C. 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D. 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答案】A ‎【解析】‎ 四条材料均涉及对水资源的管理,故A符合题意;B项错在“开始”,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C项“盘剥百姓”材料没有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D项错在“水利兴修”,材料体现的是对水资源的管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 A. 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B. 区域分工更加明显 C.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 产业结构出现倒退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郊区的棉加工业主要供应市区消费、市区的印刷业等原料来自郊区,说明城市工商业的范围在扩大,低端及原料工业向郊区市镇扩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不同时期进行比较,无法判定区域分工、生产专业化和产业结构分变化,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急,先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设备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认为只要船坚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清政府推动的洋务运动 A. 旨在推动经济的工业化 B. 加快了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 必然推动旧传统的瓦解 D. 奠定了垄断近代工业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题干反映清朝统治者开始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闸门,近代化事物在中国逐渐增多,加速了旧传统瓦解崩溃,故C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本意是维护内忧外患的清王朝,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A不符合题意;清政府推动的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变制度,没有加快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故B不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当时连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尚未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次年1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有货币发行权,流通中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这一举措 A. 推动实现国家政治统一 B. 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 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说明政府抗战做了充分准备 ‎【答案】C ‎【解析】‎ 国民政府通过“三银行”收回货币发行权,有利于国内金融的稳定和统一,从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此时国民政府已经实现了国家政治的统一,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加剧经济形势恶化,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无法体现是为抗战做准备,排除D项。‎ ‎7.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表明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党和政府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 C. 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步巨大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巨大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可以看出,党和政府采取措施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基础民主政治建设,故C 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故D项排除。‎ ‎8.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 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B. 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 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答案】A ‎【解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主要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所以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农业机械化,故排除B,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力而非生产关系,C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耕作方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古代罗马法中规定:法官在审理诉讼案件时,如果原告有欺作、胁迫等行为,被告如果也有可原谅的错误,法官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这一规定 A. 提升了法官的司法权威 B. 有利于维护诚信和公平 C. 意在维护罗马公民利益 D. 强化了人们的守法意识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是,因原告有欺诈行为而减免被告的责任。这说明不诚信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既体现了对诚信原则的维护,也体现了司法公平,故B项正确;该规定提升了法律的权威,而不是法官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可能发生于罗马公民之间,因而不能说明是为了维护罗马公民利益,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强化了人们的诚信意识,而不是守法意识,排除D项。‎ ‎10.有论者指出,伽利略要用因几何学而变得真实的世界来代替真实的经验世界,并用不可能的世界来解释真实的世界。这反映出伽利略的科学研究 A. 否定了以往对世界的认识 B. 具有近代科学的特点 C. 模糊了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D. 丰富了数学研究成果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伽利略要用因几何学而变得真实的世界来代替真实的经验世界”可知,伽利略注重科学实验来解释世界,这具备了近代科学的特点,选项B正确;伽利略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否东以往世界,排除A;伽利略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科学,排除C;伽利略的贡献是物理学而非数学,排除D。‎ ‎11.二战后,英国实施国有化的程序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由政府新建立的公司来经营这些企业。如钢铁企业就全部由政府持股建的“大不列颠钢铁公司”接管,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补偿。这反映出二战后英国 A. 遏制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 C. 确立了公有制主导地位 D. 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有所削弱 ‎【答案】B ‎【解析】‎ 材料“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补偿”可知,二战后英国通过国有化来干预经济,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B项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可知国有化等措施没有遏制经济危机的发生,A项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导,而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C项不符合题意;国有化反映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有所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读下图,图中的数据反映了 A. 发展中国家关税收人减少 B. 国际贸易争端逐步升级 C. 发达国家关税收人增多 D.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不断减少,说明这些国家都在不断消除贸易壁垒,反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符合题意;关税税率下降不等于关税收入下降或增多,故AD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国际贸易争端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的著作《海洋自由论》被认为是现代海洋法的起源。格劳秀斯以罗马法中“共有物”的思想为海洋分配奠定自然法基础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在任意海域中航行并从事贸易活动,只要它有此能力和意愿。在海洋自由论的指导下,商业垄断的需求刺激了国家以控制海洋的方式争夺贸易优先权,这无疑塑造了海权论的内容与特征。19世纪后,海洋自由论迅速普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海洋规范。‎ ‎——摘编自田秋宝《从海洋自由论到海洋共有论——一国际体系转型视阈下的海洋规范研究演进》‎ 材料二 1904年3月,张謇上书清廷商部,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1906年,清政府为参加当时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渔业展览会,指示外务部、广东水师提督、南北洋海军统领绘制《江海渔界全图》,认为“江海渔界全图,并该书内载中国渔船所到之外,地名及注说明华文,兼译英图原下文,俾外人明晓,趁此会场,得据此表明渔界,即可以表明领海主权。”‎ ‎——摘编自郭渊《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强调“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濒海大国……可以肯定,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维护“海洋权益”写进党的政治报告当中。这一时期的中国开始从各个方面宣讲海洋,认识海洋,并在国家层面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多部法律,为全民海洋观念的觉醒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绘制《江海渔界全图》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利条件。‎ ‎【答案】(1)特点:以自然法为其理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内在动力;倡导自由主义市场原则;以国家为中心;体现了海洋强国的利益。‎ 历史影响:促进西欧近代化发展;为英、荷、法、美等海上强国对外殖民扩张、争霸战争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树立并巩固了英国数百年的海权主导优势;其确立的海洋秩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自由,只能适用于欧洲强权国家,不适合于全球;中国在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权优势逐渐让位于英国。‎ ‎(2)历史背景:西方国际法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清政府认识到“渔界”对国家主权关系密切;清政府海洋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清政府向各国宣传中国传统的海域疆界);对“南洋”地区国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清末新政的实施,外务部、商部等机构的设立。‎ ‎(3)有利条件: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缓和;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法律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新时期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国民海洋意识的不断进步;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解析】‎ 本题考查“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和影响、不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对待海洋的态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格劳秀斯以罗马法中‘共有物’的思想为海洋分配奠定自然法基础”“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在任意海域中航行并从事贸易活动,只要它有此能力和意愿”“商业垄断的需求刺激了国家以控制海洋的方式争夺贸易优先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其历史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西欧近代化、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海权主导优势的确立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一海洋秩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自由和中国在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权优势逐渐让位于英国等方面来回答。‎ ‎(2)清末绘制《江海渔界全图》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西方国际法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海洋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和清末新政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3)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一时期的中国开始从各个方面宣讲海洋,认识海洋,并在国家层面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多部法律,为全民海洋观念的觉醒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际上两极格局解体、国内改革开放、中国政府的重视、国民海洋意识的不断进步等方面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 ‎(注:“蒙自”属云南省)‎ ‎——资料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请从以上材料中提取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信息,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拟定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论述: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依托独特的经济地理优势,上海渐成中外贸易集散中心。‎ 材料显示,棉纱、棉布大量由上海中转流通运转至全国各大城市。这表现了上海既是近代棉纺业中心城市,也是中外棉纱、棉布集散转运的重要枢纽。这反映了近代上海在中国经济地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示例二:论题: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 论述: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多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这些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经济发展较早。‎ 材料显示,上海、青岛、汉口等沿海沿江地区棉布、棉纱多向外输出,这反映了其近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优势。‎ 示例三:论题: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其中沿海沿江地区解体时间较早,而内陆地区解体时间较晚。‎ 材料显示,沿海沿江城市较内陆城市而言,棉布、棉纱中转流动频繁。这反映了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程度的区域性差异。‎ 示例四:论题:近代经济发展二元性。‎ 论述:鸦片战争后,外资入侵,棉布为代表的洋货横行,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然而,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复,例如许多地区的农民以机制棉纱纺织手工土布,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机制棉布的滞销。‎ 材料显示,棉布的原料棉纱,仍在中国多数城市存在广阔的市场,这反映了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复杂的二元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棉纱、棉布大量由上海中转流通运转至全国各大城市。这表现了上海既是近代棉纺业中心城市,也是中外棉纱、棉布集散转运的重要枢纽,即可得出论题是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结合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后的经济地位分析即可。‎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青岛、汉口等沿海沿江地区棉布、棉纱多向外输出,这反映了其近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优势,即可得出论题是沿海沿江地区近代经济发展较早,结合鸦片战后近代西方文明对通商口岸的影响作答即可。‎ 根据材料可知,沿海沿江城市较内陆城市而言,棉布、棉纱中转流动频繁。这反映了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即可得出论题是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需要结合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材料可知,棉布的原料棉纱,仍在中国多数城市存在广阔的市场,这反映了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复杂的二元性,即可得出论题是近代经济发展的二元性,需要从鸦片战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材料 ‎ ‎ 18世纪六七十年代,伦敦中等阶级认为议会已被少数人控制,必须进行改革。由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改革运动。18世纪晚期受法国大革命影响,出现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可以变革的论战。其中,在潘恩《人权》的影响下,下层人民开始了改革运动。议会改革运动几经波折,但中心始终在北、中部工业区。1830年1月伯明翰工业家成立“政治同盟”,工业家由追随政府转向改革阵营。1832年辉格党政府的改革方案提出后,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白热化。5月中旬,全国召开200多次群众大会,递交300多份请愿书,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改革同盟。工人阶级全国同盟表示该方案不符合工人利益,但指出工人阶级可以把它看作改革的第一步,为以后更全面的改革打下基础。中下层人民联合行动的可能性出现,武装起义的计划被制定出来。议会下院对可能出现的托利党政府坚决反对。这让人想起17世纪的革命。托利党不得不退让。1832年6月7日,改革法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中下层民众对政治上无权感到不满;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壮大;议会改革运动高涨;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等。(答出3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意义: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发展;使政府决策日益符合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开启了英国政治制度改革先例;为无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等。‎ ‎【解析】‎ ‎(1)背景:由材料“18世纪六七十年代,伦敦中等阶级认为议会已被少数人控制,必须进行改革”可知,社会中下层民众对政治上无权感到不满;由材料“1830年1月伯明翰工业家成立“政治同盟”,工业家由追随政府转向改革阵营”“工人阶级全国同盟表示该方案不符合工人利益,但指出工人阶级可以把它看作改革的第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壮大,他们要求改革以获得更多的权利;由材料“5月中旬,全国召开200多次群众大会,递交300多分请愿书,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改革同盟”可归纳为议会改革运动高涨;由材料“在潘恩《人权》的影响下,下层人民开始了改革运动”可归纳为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意义:由材料中的结果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诉求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使政府决策日益符合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奠定了基础,同时改革还避免了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开启了英国政治制度改革先例,这有力地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继续发展。‎ ‎16.材料 ‎ ‎ 在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后,日本于1941年6月24日制定《关于促进南方施策的方案》,在吞下大半个中国之后,又派兵“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英、美等帝国主义当然不能容忍这种被全部逐出亚太地区状况的出现,为此,英美立即废除了一系列与日通的条约,同时下令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禁止一切货物运往日本。至8月中旬,日美之间一切金融、商业活动完全停止。这时的日本最担心的是在进攻南方时,遭到来自夏威夷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侧击。所以,日本经过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于1941年12月7日成功袭击了珍珠港。‎ ‎——摘编自张贵锁、李兴凯《浅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设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对二战的影响。‎ ‎【答案】‎ ‎(1)原因:苏德战争爆发的影响;英美等国对日本物资禁运的推动;日本为了南进侵略东南亚地区;解除美国太平洋舰队威胁的需要。‎ ‎(2)影响:暂时助长了目本侵略扩张的气焰;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进一步推动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在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后,日本于1941年6月24日制定《关于促进南方施策的方案》”得出:苏德战争爆发的影响;由材料信息“英、美等帝国主义当然不能容忍这种被全部逐出亚太地区状况的出现,为此,英美立即废除了一系列与日通的条约,同时下令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禁止一切货物运往日本”得出:英美等国对日本物资禁运的推动;由材料信息“这时的日本最担心的是在进攻南方时,遭到来自夏威夷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侧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日本为了南进侵略东南亚地区、解除美国太平洋舰队威胁的需要。‎ ‎(2)“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暂时助长了日本侵略扩张的气焰、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进一步推动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等角度分析。‎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成功在中华文化的滋润中成长,对中国的历史事件、文化史实十分通晓,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复台之初面临许多困难与险阻,为了尽快开创局面,他广纳户都事杨英及咨议参军陈永华等人的建议,采取许多有效措施。台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五谷一年可两至三熟。郑成功命令部下招集并运载闽南沿海的居民中不愿内徙者移居台湾。这些移民带去先进的农耕工具与生产技术,同时还带去其他行业的工具与技能,给台湾的农业及其它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郑成功治台的时间虽不长,但却为台湾农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王长英《郑成功对台湾经济文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成功时期台湾农业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成功开发台湾的影响。‎ ‎【答案】(1)原因:郑成功了解农业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广纳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台湾自然条件优越;招募移民,增加台湾劳动力。‎ ‎(2)意义: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台湾势力,巩固了海防;但也导致了台海两岸分裂,阻碍了国家统一。‎ ‎【解析】‎ ‎(1)由材料“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可得出郑成功了解农业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由材料“广纳户都事杨英及咨议参军陈永华等人的建议,采取许多有效措施”,可得出广纳建议,采取有效措施;由材料“台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可得出台湾自然条件优越;由材料“招集并运载闽南沿海的居民中不愿内徙者移居台湾”,可得出招募移民,增加台湾劳动力。‎ ‎(2)由材料郑成功时期台湾农业开发的措施,可得出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郑成功驻守台湾并招募移民,增强了台湾势力,巩固了海防;郑成功采取割据政权的措施,导致了台海两岸分裂,阻碍了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