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2.50 KB
  • 2021-08-30 发布

2019届二轮复习: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课件)(共36张PPT)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除选择题外 , 材料解析题就是高考试卷中最重要的题型了。新课标对材料题提出了明确的考查要求 , 即阅读并理解材料 ,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 并在对信息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完成答题要求。从广东高考的情况来看 , 两道主观题占 52 分 , 而且全部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所以 , 熟悉材料题的命题规律及解题方法 , 对于提高主观题的得分有重要意义。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 , 可分为文字、图表、综合等不同类型 ;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提示程度可分为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和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中 , 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 , 完全依赖于考生的知识背景 , 判断出材料的历史范畴 , 包括时间、朝代、范围等 , 然后依据相关史实进行作答。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中 , 命题者往往能给出材料相关的背景说明 , 考生据此即可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 , 并依据相关信息作答。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例 1】   (2016· 新课标全国 Ⅰ 卷文综 ·40)(25 分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 , 社会总体稳定 ,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 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 , 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 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 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 , 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 一些地区 “ 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 田地贵少 , 寸土为金 ” ;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 农业人均收入递减 , 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 摘编自李龙潜 《 明清经济史 》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 , 康有为认为 ,“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 , 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 人迹既少 …… 早谋移徙。 ”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 , 有人认为 ,“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 , 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 , 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 , 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 ; 至于工业化一途 , 因需要大量投资 , 短期内难以搞成 , 因此很多人认为 , 解决人口问题的 “ 治本方法 ” 是 “ 迟婚与节育 ”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 并加以简要评价。 (13 分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解析 】  第 (1) 问考查明清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由 “ 社会总体稳定 ,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 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 , 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 可知。清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统一与稳定 ; 耕地面积增加 ; 精耕细作 ; 高产作物的推广 ; 税收制度的变革。由 “ 一些地区 ‘ 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 田地贵少 , 寸土为金 ’ ;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 农业人均收入递减 , 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 可知 , 清代人口增加主要造成了人地关系紧张 ; 土地过度开发 , 环境破坏 ; 贫困化 , 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第 (2) 问考查学生对缓解人口压力措施的认识和理解 , 由 “ 康有为认为 ,‘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 , 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 人迹既少 …… 早谋移徙。 ’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 可知 , 康有为主张向人口较少地区迁移 , 严复则主张兴办实业 ; 由 “ 因此很多人认为 , 解决人口问题的 ‘ 治本方法 ’ 是 ‘ 迟婚与节育 ’” 可知 , 有人主张晚婚晚育。对这些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都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讨和评价。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答案 】   (1) 原因 : 统一与稳定 ; 耕地面积增加 ; 精耕细作 ; 高产作物的推广 ; 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 人地关系紧张 ; 土地过度开发 , 环境破坏 ; 贫困化 , 社会矛盾加剧。 (2) 主张 :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 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 ; 增加耕地 , 改良农业生产 ; 节制生育。 评价 : 可以总体评价 , 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 , 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 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 , 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 , 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 ; 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 , 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例 2】   (2015· 新课标全国 Ⅰ 卷文综 ·40)(25 分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 , 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 排斥佛、道 ,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 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 《 原道 》 中说 :“ 吾所谓道也 , 非向 ( 先前 ) 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 舜以是传之禹 , 禹以是传之汤 ,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 , 不得其传焉。 ”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 “ 新儒学 ” 的先河。 —— 摘编自卞孝萱等 《 韩愈评传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材料二  19 世纪末 , 康有为撰写 《 新学伪经考 》《 孔子改制考 》 二书 , 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 《 周礼 》《 左传 》 等书 , 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 , 影响恶劣 , 导致 “ 中国之民 , 遂二千年被 ( 遭受 ) 暴主夷狄之酷政 ”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 《 诗经 》《 礼记 》 等原典 , 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 ,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 春秋 》 便是孔子为 “ 改制 ” 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 《 春秋 》, 认为 《 春秋公羊传 》 中的 “ 三世 ” 说为 :“ 始于据乱 ( 世 ), 立君主 ; 中于升平 ( 世 ), 为立宪 , 君民共主 ; 终至太平 ( 世 ), 为民主。 ”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 《 中国近代史 》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 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 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 分 ) (3)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 分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解析 】   (1) 第一小问考查不同点 , 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 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 以民为本 , 以道德教化民众 ; 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 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考查发展 , 宋明理学 “ 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 , 更加重视 《 论语 》《 孟子 》; 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 , 更加重视思辨 ,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 从理论来源看 , 他们都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编定原典 , 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 , 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道的断绝 ; 从目的看 , 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 , 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 , 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3) 要求考生表明对儒学的态度 , 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 也可以给满分。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答案 】   (1) 不同 :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 , 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 分 ) 发展 : 更加重视 《 论语 》《 孟子 》, 重视思辨 ,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 分 ) (2) 共通 : 回归原典、回归孔孟 , 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 , 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 , 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8 分 ) (3) 态度 : 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 , 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 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 ; 借鉴其精华 , 摒弃其糟粕。 (7 分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二、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 一 ) 读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对材料一般要进行两次阅读 : 第一遍粗读 , 大体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人物、背景及历史事件。第二遍细读 , 要带着问题去读材料 , 把材料中与答题点有关的信息进行重点标记 , 去除与答案无关的信息 , 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处理 , 去粗取精。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 ( 特别是分号和句号 ) 划分层次 , 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 , 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阅读、理解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1. 弄清题目 “ 四语 ” 。规范的高考历史材料题 , 其题干一般有四个成分 : 第一 , 提示语 , 它告诉你答题方式 , 是根据材料回答 , 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第二 , 主干语 , 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 ; 第三 , 限制语 , 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 ; 第四 , 答案语 , 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 , 是原因、内容、影响 , 还是认识。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例 3】   (2014· 新课标全国 Ⅰ 卷文综 ·40)(25 分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 (1587— 约 1666) 青年时曾考取举人 , 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 , 均名落孙山。 45 岁以后 , 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 , 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 , 转而探求 “ 致富 ”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 , 撰成 《 天工开物 》 一书 , 书名取 “ 天工人其代之 ”“ 开物成务 ”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 ,“ 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 ,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 《 四库全书 》, 不予收录 , 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 , 被誉为 “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 , 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 摘编自潘吉星 《 宋应星评传 》 等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材料二 牛顿 (1643—1727) 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 年 , 他的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出版 , 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 , 很快销售一空。同年 , 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 , 后被封为爵士 , 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 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 “ 奉为他们的首领 , 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 , 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 世纪中期 , 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 , 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摘编自詹姆斯 · 格雷克 《 牛顿传 》 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 分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 根据材料 “ 宋应星 ……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 …… 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 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 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 牛顿 ……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 …… 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即可概括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两人所处的时期即可知它们出现的背景。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 根据材料一、二 , 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说明 , 比如政治角度可以说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 ; 思想文化方面可以说文化专制 ,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 学知识 , 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 分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答案 】   (1) 特点 :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 多总结 , 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 ; 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 ; 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 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 ;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 文化专制 ,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如 (2013· 广东文基历史 38 题 ) 根据材料 ( 提示语 ),13 到 18 世纪 ( 限制语 ), 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 ( 主干语 ) 是哪个地区 ( 答案语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提示语 ), 分析 16 世纪 ( 限制语 ) 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 ( 主干语 ) 的主要原因 ( 答案语 ) 。 (6 分 ) 2. 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材料的出处往往包含着重要的提示性信息 , 如时间、国别、作者等。材料的出处一般在材料后面 , 但有时候命题者也会把它放在开头 , 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 , 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 , 因而更应引起考生注意。 ( 二 ) 找 要最大限度地找到有效信息 , 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有效信息找到了 , 也就意味着答案更加明确了。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例 4】  阅读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 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 1980 年代 , 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 , 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 , 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 , 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 据耶金等 《 制高点 》 问题 : 根据材料一 , 指出 1980 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分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解析 】  题目问 198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变化 , 就要从材料中找到关键信息 , 如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 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 ”“ 政府 …… 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 ” 等。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80 年代西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减少 , 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了变化等。 【 答案 】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 减少开支、税收、国有化 ; 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三 ) 思 根据题目要求 , 不仅要思考教材内容 , 更要领会命题立意 , 把材料和教材内容有效结合。 1. 思考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无论材料题如何创新 , 都无法割断与课本之间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 , 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 , 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 , 解题的大方向就有了。 2. 思考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 ,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 “ 论从史出 ” , 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 , 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 ; 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 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 ; 然后 , 通过推测判断 , 得出答案。这样 , 从设问到材料 , 再从材料到设问 ,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3. 思考设问间的关系。设问间的关系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 , 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 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 , 因此要考虑材料间的关系。弄清材料间的逻辑递进关系 , 答题就变得更加容易。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例 5】   (2013· 新课标全国 Ⅰ 卷文综 ·40)(25 分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 “ 边海 ” 的地理条件 , 发展 “ 鱼盐之利 ” , 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 “ 海上丝绸之路 ” 雏形即已出现 , 魏晋而后 , 僧人 “ 附商舶 ” 西行 “ 求法 ” , 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 , 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 明朝前期 , 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 , 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 , 如 《 瀛涯胜览 》《 星槎胜览 》《 西洋番国志 》 等 , 记录海行见闻 ,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 , 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 , 在 《 筹海图编 》 中明确提出 “ 海防 ” 的主张 :“ 欲航行于大洋 , 必先战胜于大洋。 ”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 “ 海禁 ” 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 ,“ 各省水师战船 , 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 中国通文 》 等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 ,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 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 “ 优于 ” 河运者有四利 :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 年 , 茶出口增长一倍 , 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 ;1846~1856 年 , 茶出口又增长 55%, 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 1861 年的 490 余万两增加到 1902 年的 3000 余万两。 1866 年 ,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 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 年 , 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 “ 惠吉 ” 号下水 ,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 使我内江外海之利 , 不致为洋人占尽。 ” 1885 年 , 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 , 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 “ 商战 ” 。 1904 年 , 张謇上奏朝廷 , 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 , 购置新式渔轮 , 发展海洋渔业。 19 世纪 60 年代后 , 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 , 允许百姓出国 ,“ 毫无禁阻 ” , 仅南洋地区 , 就有中国移民 500 万人。 ——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 分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解析 】   (1) 本题主要根据材料概括。可以依据材料中历朝历代对海洋利用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如齐国发展 “ 鱼盐之利 ” ; 汉代 “ 海上丝绸之路 ” 雏形即已出现 ; 魏晋而后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 ; 明朝前期 , 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 , 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 ; 明后期提出 “ 海防 ” 的主张。 (2) 首先结合第一问并根据材料二中提供的年代事件进行归类 , 分析出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本题两则材料主要考查我国古今的海洋利用情况 , 所以启示可以围绕海洋利用的情况总结答题 , 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答案 】   (1)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 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 , 和平利用 ; 以民间交流为主 ; 海洋意识不足。 (2) 主要变化 : 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 , 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 ; 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 ; 通商口岸增加 , 海外贸易拓展 ; 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 ; 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 , 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 ; 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 , 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 : 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 ;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四 ) 答 即按要求组织答案 , 做到史论结合 , 条理清晰 , 紧扣题目要求。它是在对材料已阅读、理解并弄清命题者的意图之后的最后出手。组织答案一般应注意以下规则 : 1. 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 , 按分列点 , 分多则多写 , 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按分值的高低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 , 一般来说 , 答案的设置依按点得分的原则 ,1 点 2 分 , 比如设问的分值是 2 分 , 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 1 点 ; 分值是 3 分则可能是 1 点或 3 点 ; 分值是 6 分则可能是 3 点。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2. 语言简洁规范。答案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 防止随意性 ; 还要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 , 准确使用 “ 历史语言 ” , 不滥用文学语言或口头语言。坚持论从史 ( 材料 ) 出 , 史论结合的原则。书写答案还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标题化。要点化 : 就是答题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答要点 , 因为高考阅卷都是按点给分。考生切忌将所背的课本或资料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搬到试卷上 , 如果写了太多繁杂的话 , 会淹没答案中的得分点。序号化 : 就是按时间先后或性质归类依次回答 , 并在每一个要点前标一个序号 , 如 (1) 、 (2) 、 (3) 或 ① 、 ② 、 ③ , 使之条理分明 , 层次清楚。标题化 : 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加上一个小标题。如 “ 原因 ”“ 性质 ”“ 意义 ”“ 认识 ” 等。这样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 :“ 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3. 要实事求是 , 辩证看问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 得出正确的认识 , 不要以简单和片面的历史观去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 如认为 “ 农民阶级一切都好 , 地主阶级一切都坏 ” , 一看见 “ 资产阶级 ” 就痛加批判 , 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任何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 切不可一概而论。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例 6】   (2012· 新课标全国 Ⅰ 卷文综 ·40)(25 分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8 年 , 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 : 红灯停 , 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 , 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 年 , 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 , 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 , 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 年 , 英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 , 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 ,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 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 此后 , 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 , 由人工集中控制 , 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1926 年 , 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 , 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 世纪 30 年代初 , 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 , 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 年 , 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 年 , 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 ,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 , 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 , 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 人们认识到 , 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 , 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 , 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 , 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 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 , 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 , 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 据郑祖武 《 城市道路交通 》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述影响 20 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10 分 ) (3) 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 , 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 分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解析 】   (1) 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 看过材料后 , 发现有 “ 1868 年 ”“ 英国 ” 字样 , 可以结合所学推断 , 答案要点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所以 , 首先就应该答出 “ 工业革命 ” , 这是大背景。而工业革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 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中 , 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 , 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 , 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2) 题目给出的时间限制条件是 20 世纪 , 需要阅读从第二段到最后一段内容。第三段说 1914 年美国出现了 “ 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 ” , 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灯的发明。第六段明显地告诉考生 , 计算机的发明也是答案要点。再读后面两段 , 应该注意到 “ 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 ”“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 ” 的字样 , 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 , 还必须注意 , 材料内容始终是围绕着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 , 即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 , 交通信号灯的产生与改进就无从谈起 , 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 , 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 , 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 , 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3) 这一问必须根据材料得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 , 是为了应对城市交通问题 , 实际上也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 这就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发明和改进交通信号灯 , 即改善城市管理 , 提高了管理水平 , 既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 也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从最后一段中的 “ 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 , 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 , 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 , 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 中 , 可以推测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规则意识、法制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进步 , 即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 【 答案 】   (1) 背景 : 工业革命 ; 城市快速发展 ( 城市化进程加快 , 工业城市出现 ); 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 ( 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加 ) 。 (2)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 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 ;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 ; 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 ;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3) 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 , 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 ; 推进城市化进程 ,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 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 ( 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例 7】   (2016· 新课标全国 Ⅰ 卷文综 ·41)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 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 人民主权不可转让 , 也不可代表 ,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 , 只能充当人民的 “ 办事员 ” 。英国人 “ 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 , 才是自由的 ; 议员一旦选出之后 , 他们就是奴隶 , 他们就等于零了 ”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 , 否则主权者将被 “ 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 。 —— 据卢梭 《 社会契约论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 , 围绕 “ 制度构想与实践 ”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 :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 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评分要求 :10—12 分 :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 , 指向明确。能够引用 1-2 个具体史实 , 支持论题 ; 对史实的分析准确 , 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 ; 论述完整、清晰 , 逻辑严谨 , 文字通顺。 7—9 分 :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 , 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 , 阐述自己的观点 ; 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 ; 论述较完整、清晰 , 文字通顺。 4—6 分 :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 , 指向较明确。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 , 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 ; 论述不够严谨 , 文字较通顺。 0—3 分 :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 , 或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 , 或无关系 ; 结论错误 ; 没有逻辑性 , 文字不通顺。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示例一 】  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 , 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 , 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 , 国会掌握立法权 ,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 示例二 】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 , 但他没有实际权力 , 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 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 , 对议会负责 , 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 ; 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 , 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 五 ) 查 认真检查 , 看观点是否正确 , 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 , 论证是否充分 , 是否史论结合 , 要点是否齐全 , 有无遗漏之处 , 力争将失分点降到最低。 总之 , 高考材料解析题要在认真阅读材料、弄清材料主旨 , 提取材料要点的基础上联系课本所学 , 精密组织答案。只要我们能够把握这些基本原则 , 解题就会相对变得容易。当然 , 方法是建立在经常训练的基础上才会达到熟悉的程度 , 因而考生平时要加强训练 , 熟了才能生巧。祝愿所有考生学习进步 , 顺利通过高考文化考试的大关 , 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