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单元测试
(夯实基础)
1、陈旭麓认为:“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
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
比较中思考。”材料中爱国知识分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 )
A.学习西方的器物 B.学习西方的制度
C.学习西方的思想 D.学习西方的文化
2、林则徐面对“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熟悉)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现
实,所做的努力是( )
A.编译西方图书 B.撰写《海国图志》 C.给道光帝上书 D.呼吁派遣留学生
3、《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
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 要体现在( )
A. 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
B. 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
C. 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D. 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 创 深 痛 巨 唤 起 了 改 革 旧 物 的 最 初 意 识 。过 去 久 被 士 人 置 于 眼 界 之 外 的‘夷
务 ’ , 在 林 则 徐 的 手 里 开 始 成 为 一 门 学 问 。 由 此 , 以 儒 学 修 、 齐 、 治 、 平 的
入 世 精 神 为 宗 旨 , 并 归 宿 于 国 计 民 生 的 经 世 致 用 之 学 , 内 容 上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 对 材 料 解 读 正 确 的 是 ( )
A.“夷务”在内容上侧重于西方政治制度
B.“重大变化”说明对西方有了全面认识
C.“创深痛巨”是指甲午战争带来的创伤
D.“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主要内容
5、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延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
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镑之风息……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
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6、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
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
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7、“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
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 )
A. 有利于引进西方科技
B. 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 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8、1875 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
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 )
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9、“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
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开
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维新变法时期
10、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
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革.主张中西文化可以且应当交融会通。
该思想( )
A.产生的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B.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本质相同
C.指导下的最成功的实践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D.—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11、“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
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
A.进行维新变法 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 D.掀起新文化运动
12、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
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
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13、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重大事件统计数据。
由此可以看出该杂志( )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辛亥革命 47
袁世凯称帝 133
世界大战 448
十月革命 287
巴黎和会 87
五四运动 45
A.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演变
B.宣传主题是马克思主义
C.成为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
D.关注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14、1915—1918 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
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
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15、“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
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16、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 70 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 20 世纪第二
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
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
这一“波潮”( )
A.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人到制度层面
B.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觉醒
C.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17、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李大钊的是
( )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8、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
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万人,然而却很少
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
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
志》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材料二 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 以夷制夷”的主张后,
不禁拍案感慨:“鸣呼!予与魏,各生异城,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
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
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
一共印刷了 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材料三《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竞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庚
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
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
“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
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摘编自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演论》风靡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3.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思想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0、材料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的几年,一直在为变法做着准备,他在北京出版《中
外纪闻》,组织强学会。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全国议论时政,宣扬变
法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1897 年 11 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 月,康有为第
五次上书光绪帝,指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1898 年 1 月 29 日,康有为写了《应诏统筹
全局折),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吁请光绪帝决行变法。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定国是诏》,表示变法决心,一场短暂的改革开始了。虽
然光绪帝所表现出来的足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态势,但其实“百日维新”并没有触及封建统
治的根本。
康有为政治主张中“设立国会”“制定宪法”等主张根本没有放在光绪皇帝心中,皇帝只是
想通过变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压制朝中和自己作对的大臣。所以在这 103 天的变法中,
所实施的只是文化、经济、军事上的措施。就连这些措施都不被守旧派所接受。9 月 21 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
----摘编自童超《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百日维新”得以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的作用。
21、材料 在陈独秀看来,西方民族是理性的民族,而东方民族是感性的民族。因此他视
西方文化为先进的现代文化,视东方文化为落后的古代文化。陈独秀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
异首先是“气候土地”条件决定的。他曾说:“孔子的学说思想所以发生在中国也决非偶然
之事,乃是中国的土地气候造成中国的产业状况,中国的产业状况造成中国的社会组织,中
国的社会组织造成孔子以前及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他眼里,东方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是代表世界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文化;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矛 盾 就
是 落 后 与 先 进 的 矛 盾 , 就 是 传 统 与 现 代 的 矛 盾 。 东 方 文 化 和 西 方 文 化 由 于 地
理 和 历 史 演 进 的 不 同 , 形 成 了 各 自 独 具 特 色 的 民 族 性 。 陈 独 秀 认 为 , 积 极 、
进 取 、 好 斗 、 追 求 自 由 的 个 人 主 义 精 神 是 西 方 民 族 文 化 的 核 心 , 而 东 方 文 化
的 民 族 性 则 是 无 为 、庸 俗 、守 旧 和 不 思 进 取 。他 认 为 ,东 方 民 族 虽 然 强 调 家
庭 为 重 , 却 普 遍 缺 乏 公 共 心 , 因 而 整 个 民 族 缺 乏 组 织 力 ; 而 西 方 民 族 虽 然 强
调 个 人 主 义 , 但 是 他 们 有 维 护 国 家 利 益 的 公 共 心 , 因 而 西 方 国 家 在 关 键 时 候
有 组 织 力 , 不 像 中 国 人 这 样 涣 散 。
— — 摘 编 自 郑 丽 平《 陈 独 秀 的 东 西 文 化
观 评 析 》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的新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
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等器物.故选 A 项; 学习西方的制度最早是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排除 B 项:
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排除 C、D 项。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近代中国的恐想解放潮流。A,C 两项都是林则徐的行为,但结合题意可
知,本题考查的是林则徐为解决沿海文武官员不熟悉西方风土人情而采取的措施,A 项正确。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海国图志》的影响。《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的专著,其
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即促进了鸦片战争 后中国人认识和学习西方,故 B 项正确;A 项
与题意不符,排除;《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滹是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行为本质上仍
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 C 项;从鸦片战争到清朝灭亡,中国一直是封建专制制度,
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排除 D 项。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开眼看世界的思潮。林则徐眼中的“夷务”在内容上侧重西方的科学技术尤
其是军事技术,故 A 项错误;林则徐时不能说对西方有了全面的认识,故 B 项错误;“创深痛
巨”指的是第一次鴉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重创,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夷务’,在林则徐的
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
的经世致用之学”可知,“夷务”成为经世之学的主要内容,故 D 项正确。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由材料可知感时忧世之 士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稳
固清朝统治,体现“中体西用”思想,A 项体现“中体西用”思想,与材料相符,故选 A 项;
B 项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C 项体现了对科学的推崇,强调科学的重要性,属于资产阶级
激进派主张的内容.D 项是对民主共和体制的追求,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排除 B、C、
D 项。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这次科举考试的命题是关于教育领域的,体现出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的
指导思想。材料“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等体现出的指导思想是中
体西用,B 项正确。A、C 两项的结论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 项的结论与材料和史实均
不相符,排除。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主张有利于引进 西方的先进科技,故 A
项正确》“中体西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 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
治,不可能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故 B 项错误;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而
非洋 务派的“中体西用”,故 C 项错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以不改变封 建制度为前
提的,故 D 项错误。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思想。“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
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可知郑观应主张设立议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洋务派主张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为康有为的理论,故 B 项错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向往不是顽固派能接受的,故 D 项错误。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时空观念考査维新思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自强、自立”是相对
于民族危机而言,适存、进化、适之、竞存、演存、演生与维新派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
的主张相关,故 D 项正确;鴉片战争时期是“开眼看世界”,因此尚未达到题干中维新思想的
高度,故 A 项错误;据材料自强、自立”可知是对外的口号而太平天国反对的是清政府,故 B
项错误;材料“适存、进化”与《天演论》的主张相符,《天演论》于 1897 年刊出,提倡改革
政治制度,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不符,故 C 项错谈。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康有为维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甲午中曰战争中
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排除 A 项:洋务派的主张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为前提.与材料中用“西
学对制度进行变革”不符.B 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下的成果.与材料信
息不符,排除 C 项;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 康有为借助传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
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见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
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故 D 项正确。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表明是在民国建立之后,“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
已经刻不容缓”;A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 D。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
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
说法,A 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
义无关,D 选项排除。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青年》的特点。由材料中提及次数比较多的 “世界大战”“十月革
命”“袁世凯称帝”可知《新青年》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青
年》关注的重大事件而非具体思想内容,故 B 项错误;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申报》,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近代重大事件而非社会生活的变迁,故 D 项错误。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并不代表尊孔复古,故 A 项错误;新
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文化的绝对否定倾向,梁启超等人反思西
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合理性,并非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故 B 项错
误;伴随着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梁启超等人
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得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故 C 项正确;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并非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故 D 项错
误。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看,陈独秀认为,促使社会焕然一新的只有两
件事——人权和进化论,这里的人权指的是西方民主思想,进化论代指西方的科学。
故选 B。A 项材料并未体现;C 项明显错误,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 项是
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内容。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材料“出现于中国 20 世纪第二个十年里这个过程从
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可以看出,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事实.反思辛亥革命
失败的是新文化运动,它唤起了青年人的民族意识觉醒.B 项正确:标志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
到制度层面的是戊戌变法.与材料时代不符.排除 A 项; 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应该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C 项错误;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是新三民主义.应该是
20 世纪第三个十年里的事情.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是 1906 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介绍了马克思、恩格
斯生平和学说文章,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
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文章,故
B、C 和 D 排除。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
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
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 C 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
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 B、D 项。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1. 不同命运:在中国受到排斥,在日本受到追捧.
原因:中国:士人追逐功名,轻视科技读物;天朝大国的心态;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
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改革潮流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出现:维新思想家的推
动。
2.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剧;西方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爱国知识分子的宣传:《天
演论》让国人重新认识了世界。
影响:推动了思想启蒙;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认识: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助推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
解析:1.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潮流。不同命运:恨据 “《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
教仅有千册左右“海国图志在日衣被大量翻印”得出在中国受到排斥.在日衣受到追捧原因:
根据所学.中国可从中国士人轻视科技读物、“天朝上国”的心态、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等
方面分析回答;日本可从资衣主义生产方式、改革潮流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出现和维新思想
家的推动等角度概括
2.原因:根据材料三“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
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教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民族危机的加剧、西方思
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天演论》让国人重新认识了世界等两度分析影响: 根据
“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并结合西方思想传播的影响分析得出.推
动了思想启蒙.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认识:根据材料二、三得出符合时代潮浼的思想助推社会发展: 综合三则材料得出社会环
境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原因:康有为等人的努力;舆论要求变法;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
加深;光绪帝试图利用变法加强权力。
2.积极作用: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解放。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等
君主立宪的主张;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深人下层群众影响有限。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派、舆论、民族危机、光绪帝的目的等方面
概括。
2.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方面回答。积极作用着眼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西学传播、思想解放等;局限性从封建制度、立宪主张、君主专制、深入程度等方面分析。
2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原因:两种文化的地域性不同;两种文化的时代性不同;两种文化的民族性不同。
2.主要事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性:空前解放了国人的思想;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
播;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局限性:对两方文化全面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
解析:1.第(1)问据材料从文化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等方面概括存在差异的原因。
2.第(2 )问据材枓判断事件为新文化运动,从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性和局限性角度分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