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M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3月自主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人工取火的发明
B. 建筑技术的发展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畜牧水平的提升
【答案】C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的演变,就是这一变化的突出表现。故C项正确;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工具的进步,其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ABD三项。
2. 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据此可知
A. 人类文明兴起以农耕为基础 B. 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C. 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D. 粮食作物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
【答案】A
【解析】西亚、南亚和中国以及中南美洲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这些地方分别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说明人类文明的兴起以农耕为基础,A正确;题干中还提到了中南美洲,因此不能得出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排除C;题干中未提及社会分工,排除D。
3.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这表明古代文明
A. 相互学习、多元一体 B. 相互隔绝、自成体系
C. 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D. 独立发展、多元共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分别诞生于西亚、北非、南亚、东亚和欧洲南部的大河流域或海岛上,表明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多元共存,D项正确;世界最早的文明之间并没有密切联系,“相互学习、多元一体”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间并不是完全隔绝的,B项错误;依据大河、农耕为主与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属于海洋文明不符,C项错误。
4.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歌词中“泥板上的文字”是指
A. 甲骨文字 B. 楔形文字 C. 拉丁文字 D. 玛雅文字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中东两河流域,又名两河平原。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是楔形文字,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拉丁文原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区的方言,后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天主教的流传扩展为欧洲通用语言,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玛雅文字是美洲玛雅民族在公元前后创造的象形文字,盛行于5世纪中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 《汉穆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该文明成果创造于
A. 北非尼罗河流域 B. 西亚两河流域
C. 南亚印度河流域 D. 东亚黄河流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穆拉比法典》创造于西亚两河流域,B项正确;创造《汉穆拉比法典》的古巴比伦王国并非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A项错误;《汉穆拉比法典》不属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成果,C项错误;东亚黄河流域的文明成果不包括《汉穆拉比法典》,D项错误。
6. 一位游客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件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来自( )
A. 两河流域 B. 黄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尼罗河流域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A项符合题意;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不是古巴比伦王国所处的地区,BCD三项错误。
7. 印度电影《阿育王》中阿育王的身份是“刹帝利”。和“刹帝利”有关的制度是
A. 等级制度 B. 分封制度 C. 民族分化制度 D. 种姓制度
【答案】D
【解析】刹帝利是古印度四种种姓之一。略称刹利。意译土田主。即国王、大臣等统御民众、从事兵役的种族,所以也称"王种",其先祖为来自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其权势颇大,阶级仅次于婆罗门,D正确;等级制度、分封制度、民族分化制度与刹帝利不符,排除A、B、C。
8. 佛教故事说,有个首陀罗挑粪者叫尼提,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是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他跟自己出家修行。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宣传
A. 尼提受种姓观念的影响 B. 佛教仅对低种姓开放
C. 释迦牟尼同情低种姓者 D.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
【答案】D
【解析】印度种姓制度下,首陀罗是最低等级的群体,释迦牟尼并不因为提尼是首陀罗而鄙视他,反而主动邀请提尼跟自己出家修行,说明佛教强调众生平等,D正确;作为佛教故事,其立足点是释迦牟尼的行为而非提尼,排除A;B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C只是表象,而非宣扬的核心,排除。
9. 众神分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的身体之后,才诞生了世界和世界万物。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此种创世观念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
A. 人祖同源,民众有较强的平等意识
B. 人们追求众生平等,不利于社会稳定
C. 有利社会各阶层认同,促进社会成员交往
D. 导致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社会成员交往
【答案】D
【解析】材料“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强调的是种性制度的等级性,会导致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社会成员交往,故D项符合题意。
10. 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古代雅典 B. 古代中国 C. 古代印度 D. 古代罗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由题中“公民大会”、“在会上发言和表决”、“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等内容可知,希米奥应该生活在伯利克里时期的古代雅典,故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度
11. 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君主。对这一时间还有多种表达方式,以下各项中,最为恰当的是
A. 公元前17世纪晚期 B. 距今3000多年以前
C.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 D. 公元前18世纪早期
【答案】D
【解析】按照公元纪年法计算,公元前1792年是公元前18世纪早期,D正确,排除A;1792年距今1700多年前,排除B;1792年是公元前一千七百年前期,排除C。
12. 有人说:“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这句话揭示了
A. 爱琴海区域的航海业发达 B. 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
C. 地理环境对爱琴文明的影响 D. 爱琴文明源于古埃及
【答案】C
【解析】材料称“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场。”,这说明地理环境对爱琴文明的影响,C正确;材料未涉及航海业发达及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A、B错误;D违背史实。
13. 人类最初的文明仅限于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这些地区的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农耕文明的优势包括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④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的优势主要有社会分工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和社会组织、管理系统比较复杂,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是原始社会的特征,④的表述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
14.
古代埃及文明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这些文明的扩张
A. 推动了城邦国家的发展 B. 扩大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C. 促进了行省制度的完善 D. 形成了统一的社会风俗
【答案】B
【解析】古代埃及、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的扩张促进了统治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人类文明的交流,故选B;城邦国家的特点是小国寡民,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制度的信息,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15.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进行改革,让各行省的总督、将军、司税收的大员三权分立,各自对国王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 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B. 便于国王加强对官员控制
C. 适应不同地区风俗的需要 D.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答案】B
【解析】大流士一世“让各行省的总督、将军、司税收的大员三权分立,各自对国王负责”,是要通过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来达到便于国王加强对官员控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只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A项错误;适应不同地区风俗的需要和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大流士改革的根本目的不符,CD两项错误。
16. 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他”是
A. 汉谟拉比 B. 大流士 C. 修昔底德 D. 亚历山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和“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同时符合“伟大的军事家”、“贪婪的侵略者”和“文化的爱好者”等条件的是亚历山大,D项正确;汉谟拉比不曾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A项错误;大流士是向西方扩张的君主,B项错误;修昔底德是古代希腊的历史学家,与建立帝国等不符,C项错误。
17. 下面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③处应填写的是
A. 罗马共和国 B. 罗马帝国 C. 西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处即公元前27到395年是罗马帝国时期,B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存在于公元前509年到前27年,A项错误;西罗马帝国存在于395到476年,C项错误;拜占庭帝国395年建立,1453年灭亡,D项错误。
18. “国家并不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政治单位,国王的权力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广大民众只效忠于其直接依附的封建领主。”材料所体现的中世纪欧洲政治格局的特点是
A. 封建领主彼此割据 B. 森严的等级制度
C. 君主集权专制 D. 城市与领主分享权力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封建领主制下,国王的权力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广大民众只效忠于其直接依附的封建领主,造成封建领主彼此割据,故A正确;材料反映国王间接控制地方,无法体现等级森严,排除B;材料反映国王间接控制地方,不利于君主集权专制,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分享权力,排除D。
19. 公元7世纪法兰克王国一份文件中这样写到:“我,某某,委身于尊贵的领主某某.你应该用食物或衣物帮助我或救助我,相应地,我服侍你并当之无愧的获得你的帮助。”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建立的基础是
A. 土地 B. 契约 C. 法律 D. 道德
【答案】B
【解析】国王的文件中既有封臣对领主履行义务的承诺,也含有要求领主提供帮助的内容,说明领主和封臣之间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即构成了依附契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建立的基础,B正确;土地在文件中并未提及,排除A;题干中的文件显然不带有法律性质,排除C;道德强调自觉性,而题干中所列的权利义务带有强制性,排除D。
20. “贵族在其居住的领地中为其家臣建立次级采邑。封建领主同天子的情感纽带是宗教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减弱”。文中描述的是
A. 西周的分封制
B. 西欧的封建制
C. 罗马的奴隶制
D. 印度的种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称为“采邑改革”。采邑改革规定:接受分封土地(采邑)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的义务。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底层。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层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因此封建领主与国王是以宗教为情感纽带,并且这种关系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故B符合题意;西周的分封制作为地方管理制度,诸侯与天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为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罗马的奴隶制是指在古罗马时期的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在罗马的奴隶制下,奴隶须为奴隶主干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故C不符合题意;印度的种姓制是一种以血统和职业为基础以统治阶层为中心的等级森严的内婚制群体,故D不符合题意。
21. 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中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A. 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 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 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 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可知,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要向庄园主缴纳母羊、羊羔等实物地租。另外,他们还要牺牲自己的时间服劳役,缴纳劳役地租,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复活节,而不是“每逢节日”,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农奴的部分义务,剥夺全部人身自由,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出农奴的仇恨态度,D项错误。故选B。
22.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材料说明庄园法庭
A. 维护领主的利益 B. 维护国王的利益 C. 维护佃户的利益 D. 维护庄园的公共秩序
【答案】A
【解析】13世纪欧洲庄园法庭惩罚佃户的相关记录,说明庄园法庭维护的是领主的利益,A项正确;庄园法庭里没有规定国王的权利,B项错误;庄园法庭用经济手段保护领主利益,不能说明其维护佃户的利益,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庄园公共秩序无关,D项错误。
23. 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表明庄园法庭
A. 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B.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 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D. 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表明庄园法庭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故选C;ABD材料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
24.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A. 人身自由权 B. 城市自治权 C. 特许经营权 D. 男女平等权
【答案】B
【解析】伴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富庶城镇的市民阶层要求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即争取城市自治权,B项正确;人身自由权、特许经营权和男女平等权等,均与“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不符,ACD三项错误。
25. 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 农民阶级 B. 封建贵族阶层 C. 市民阶层 D. 工业无产阶级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这一新的社会集团逐渐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城市兴起推动中世纪欧洲兴起的阶层与之前已经存在的农民、贵族阶层不符,AB两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是在近代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的,D项错误。
26.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界称为“中世纪”,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是
A. 大封建主 B. 国王 C. 小封建主 D. 教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前后,西欧封建社会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是封建教会,D项正确;大小封建主和国王均与“精神堡垒”不符,ABC三项错误。
27. “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A. 控制人们思想 B. 保存古代文化 C. 提供道德规范 D. 进行宗教迫害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保存古代文化,故B项正确;控制人们思想、提供道德规范和进行宗教迫害的内容题意都无从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
28. 如图是某帝国的扩张路线图,伴随其扩张而传播的宗教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C. 犹太教 D. 伊斯兰教
【答案】D
【解析】根据路线图,以阿拉伯半岛的麦地那为中心向外扩张,“750年”达到“全盛时期”的帝国是阿拉伯帝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后,伴随阿拉伯帝国扩张而传播的宗教是伊斯兰教,D项正确;佛教产生南亚印度,A项错误;公元8世纪前后,基督教和犹太教都不是阿拉伯帝国信奉的宗教,BC两项错误。
29.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 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说法错误。故选C。
30. 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A. 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 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 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答案】C
【解析】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B选项排除;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比较片面,D选项排除。
31. 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A. 《新全球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
B. 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C. 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D. 伊斯兰教的传入
【答案】B
【解析】史学研究最有力的证据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证据更为可信。坦桑尼亚出土中国瓷器,说明中非已有贸易往来。B正确;史书记载不是第一手史料,A错误;在中国出土的象牙不一定是来自非洲,C错误;伊斯兰教的传入源于阿拉伯,D错误。故选B。
32. 印加帝国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采取的措施是
A. 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官员 B. 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C. 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 D. 在河渠上架设多座桥梁
【答案】B
【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B项正确;按照人口设置官员、迁移征服地区的居民不是为了传递政府命令和调动军队,AC两项错误;印加帝国在高山河渠间架设桥梁属于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D项错误。
33. 观察下列世界地图,若按照绘制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本题以世界地图的描述为考查背材料,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知识点的影响,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①该地图为天圆地方样式的,属于最早对世界的认知, ②该地图中没有美洲,在新航路开辟之前, ③该地图上有美洲,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4. 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有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B. 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C. 使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D. 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可知,在东西方贸易,西方的黄金源源不断的向外流出,尤其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使东方的商品到达西方后价格猛涨,引发商业危机。为此西方人迫切需要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故B正确;“有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都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与材料不符,A、C、D错误。
35. 有学者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前,地中海的威尼斯人和埃及以东的伊斯兰教徒把持了商路的正常贸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无法染指。对他们来说,真正阻隔商路的是传统的贸易规则和原有的“秩序”,他们要掌握直接获取财富的主动权,不得不另辟蹊径。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A. 旨在争夺东西方贸易的主导权
B. 建立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
C. 试图建立公平合理的贸易体系
D. 有利于扩大东西方贸易的规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地中海的威尼斯人和埃及以东的伊斯兰教徒垄断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传统商路,葡西两国被排斥在东西贸易之外,故新航路的开辟旨在寻找新的东西方贸易航线,从而掌握东西方贸易的主导权,故A项正确;B项,题干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C项,题干反映地中海国家与大西洋沿岸国家对东西方贸易主导权的争夺,而非共同建立公平合理的贸易秩序,排除;D项,新航路开辟寻找到了新的东西贸易通道,使传统商路走向衰落,故利于扩大东西方贸易规模,排除。
36.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 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 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 使土著人皈依基督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传播基督教是推动欧洲人向海外拓展的一种精神动力,材料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即指基督教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想,而是强调传播基督教,排除A。“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不是指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而是强调传播基督教,排除B。“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不是指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而是强调传播基督教,排除C。
37. “这次航行把基督教文明中心与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联系起来,进而把旧大陆几乎所有的重要文明区域通过海上都联系起来,从东非到日本的各文明国家都面临着西方文明的挑战。”这次航行
A. 最早到达好望角 B. 最先实现欧洲新航路梦想
C. 发现美洲新大陆 D.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这次航行把基督教文明中心与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联系起来”可知,此次航行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新航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这最先实现欧洲新航路梦想,故B正确;迪亚士最早到达好望角,故A错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故C错误;麦哲伦及其船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D错误。
38. 某人在航海日记中记述:“1520年11月28日,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据此,你判断此人属于谁的船队
A. 哥伦布 B. 迪亚士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520年……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麦哲伦船队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完成环球航行,故D正确;哥伦布发现美洲,并未进入太平洋,故A错误;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
39. 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其中对“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恰当的是
A. 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
B. 体现了敢于冒险的精神
C. 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D. 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答案】C
【解析】有“新时代的光辉”应该是指近代资本主义潮流,结合所学可知,以哥伦布为代表的开辟了新航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洲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有新时代的光辉”,应排除。
40.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郑和船队得到了明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D项。
41. 1596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个月。在恶劣的险境下,17名水手中有8个人死去。但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B. 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C. 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D. 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A项正确。人性的启蒙是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由材料“但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说明商人并不是唯利是图,排除C。材料有反映商人诚实的一面,但不能说明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排除D。
42.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 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
B. 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 隔绝状态被完全打破
D. 移民促进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不能说明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说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故B项正确。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而非已经完全被打破,故C项错误。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43. 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内容
盐、火器、五金、酒、布匹
糖、烟草、玉米
奴隶
A. 欧洲、美洲、非洲
B. 亚洲、美洲、非洲
C. 亚洲、美洲、欧洲
D. 欧洲、亚洲、非洲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火器、五金、酒、布匹,从欧洲到非洲;奴隶,从非洲到美洲;糖、烟草、玉米,从美洲到欧洲,故甲、乙、丙分别是欧洲、美洲、非洲,故B正确。甲是欧洲,不是亚洲,故A排除。同理,故C错误。乙是美洲,不是亚洲,故D错误。
44.
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 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 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正确;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错误;商业革命引起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C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D。
45. 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起的“价格革命”是指
A. 欧洲商品运往美洲导致物价上涨 B. 美洲货物运到欧洲导致物价上涨
C. 美洲金银涌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 D. 欧洲金银运往美洲导致物价下降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其中价格革命是指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大量的贵金属到欧洲,引起欧洲的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主义的衰落,故C项正确;价格革命是美洲金银输入欧洲导致欧洲商品价格上涨,ABD说法与价格革命明显不符,排除。故选C。
4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促进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
A. 人文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B. 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
C. 新航路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
D. 远航探险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促进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近代科学与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新航路开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47. 《金融的逻辑》一书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可能有些船会沉没,船员沿途可能死去,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以上现象反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
A. 海上贸易频繁 B. 商品价格上涨 C. 经营方式变革 D. 商路中心转移
【答案】C
【解析】根据“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可知,这种高风险贸易为现代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创造了环境,说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营方式出现,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海上贸易频繁、商品价格上涨,排除AB;材料说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出现的背景,与商路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
48.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现象属于欧洲“商业革命”范畴的是
A. 欧洲与其他地区间商品交流加强 B. 新兴资产阶级因物价上涨而获利
C. 出现一批垄断组织控制商品生产 D.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答案】A
【解析】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商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它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商业发展,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B项属于价格革命的体现,排除;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排除D项。故选A。
49. 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人在非洲命名了许多“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的地名。这些地名客观上反映了
A. 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B. 非洲物产极其丰富
C. 探求新知的主动性
D. 殖民扩张的掠夺性
【答案】D
【解析】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在皇室的支持下大举掠夺,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直接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当时欧洲人为了大量掠夺美洲的白银、作物等,以各种手段对美洲的土著进行屠杀,此后近百年中大约95%的印第安人死亡,但是由于过量屠杀,原由的青年劳动力不足,不能为奴隶主开采银矿,管理种植园,因此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从非洲南海岸运送大量的奴隶去北美,这些海岸线成为“奴隶海岸”
,可知是主要奴隶出口地方而得名。而“黄金海岸”是指因十五世纪葡萄牙人发现金矿而得名。至于象牙海岸,就是现在的科特迪瓦共和国,因为当地生产象牙得名。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体现的冒险,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掠夺,而不是物产的丰富,故排除B项。C项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50.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可见,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推动统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C. 颠覆了欧洲的生产、生活方式
D. 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说明能加速封建社会的解体;二者结合可判断选D。
二、非选择题
51. “多余的人”
在王权非常虚弱的时期,城镇形同“多余的存在”,这对于那些漂泊的“多余人”而言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因身为多余的劳力,失去了赖以谋生的土地,但同时也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他们能够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自由身份,走上了沟通各地有无的道路。他们将在不剧烈触动原有的庄园制度的情况下找到和开拓的空间,建立自治的政府,并制定城市的法律,其强大的经济力量,甚至使国王和贵族形成对他们的依赖。
——黄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材料中的“多余人”是指哪种人?请从材料中找出判断理由。
(2)从中世纪文明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人“多余”吗?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多余人”有哪些作用?
【答案】(1)商人。理由:沟通各地有无;其强大的经济力量。
(2)“
多余”吗:不多余。作用:经济:促进城市复兴,商品经济发展;政治:城市自治斗争,打击封建势力;与王权相结合推动等级君主制的形成等。
【解析】(1)根据“他们能够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自由身份,走上了沟通各地有无的道路”得出商人。理由:根据“走上了沟通各地有无的道路”得出沟通各地有无;根据“其强大的经济力量,甚至使国王和贵族形成对他们的依赖”得出其强大的经济力量。
(2)“多余”吗:不多余。作用:根据“走上了沟通各地有无的道路”得出促进城市复兴,商品经济发展;根据“他们将在不剧烈触动原有的庄园制度的情况下找到和开拓的空间,建立自治的政府”得出城市自治斗争,打击封建势力;根据“其强大的经济力量,甚至使国王和贵族形成对他们的依赖”得出与王权相结合推动等级君主制的形成等。
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王朝战争与商业战争交织在一起,是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大国进行了连绵不断的王朝战争,王朝战争的起因和目的大多为领土宗教纷争、争夺霸权、掠夺财富、保持荣誉等。地理大发现后,在16世纪开始的商业战争是近代早期的一个新现象。商业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尚未被占领的欧洲以外的地区,后起的荷兰、英国、法国之间也由于商业利益和殖民地的矛盾和争夺发生冲突和战争。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早期国际商贸对于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变化: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性贸易(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贸易发展更为迅速。
(2)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引发了不同于王朝战争的商业战争;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欧洲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推动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影响了近代欧洲的国家关系格局。
【解析】(1)根据“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新航路开辟,16~17世纪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性变为世界性贸易,贸易发展更为迅速。
(2)材料二反映的应该是近代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商业战争,与早期的殖民扩张密切相关,我们可以联系到近代新航路开辟以后,列强殖民扩张的各种因素来阐述它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