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银川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2.《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后来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3.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4.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佐,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5.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
A.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 B.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
C.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 D.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6.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
北方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贵州
江西
湖广
广东
云南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7.下表是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对此信息解读最正确的是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人口减少与税收减少成正比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8.明朝后期史书有这样的记载:“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棉花已经广泛种植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9.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
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
10.(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说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1.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12.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 B.走官商结合之路
C.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D.徽商虚伪的反映
13.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思想与权威的疏离无疑正好造就了思想者,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他们的“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的结果是
A.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 D.民间私学发展
14.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B.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C.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15.费正清先生说:“朝贡制度是儒家主张用于对外事务的一种办法,根据他们的主张,中国君主行使政治权力是有伦理依据的,正如仁君之能以德感召中国人民一样,他也必然会吸引外化的夷狄到中国的朝廷上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今天的外交不应该借鉴朝贡制度中的做法
B.朝贡制度中的伦理性因素要多于军事因素
C.有利于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与现代西方的强权政治相似
16.宋代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代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
。其原因主要在于
A.社会主流思想演变 B.政府选官的需要
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八股取士的实施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己,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王阳明的“心学”
18.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A.君权神授皇权至上 B.推崇理学剪除异端
C.忠孝伦理家国同构 D.先富后教开明统治
19.下表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表。据此推知,我国古代
学科
地理
医学
数学
物理
天文
比重
17.80%
23.80%
16.70%
3.40%
22.90%
学科
生物
农学
化学
工程
技术
比重
8.90%
8.50%
3.80%
11.90%
15.70%
A.科学成就数量巨大 B.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20.《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21.《全球通史》中提到:“……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古典时期,这种同一性如我们将看到的,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该材料主要说明
A.汉字对中国统一的作用 B.汉字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中国文明的统一、连续 D.汉字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22.右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
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23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24.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人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B.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C.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D.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25.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民主制衰落的原因
26.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A.在古代希腊、罗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B.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意图就是要建立社会的平等
C.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D.古代希腊、罗马各个阶层都能参与政治
27.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帝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罗马帝国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法制社会
C.罗马地方有自主权,不受罗马法的约束
D.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护了帝国统治基础
28.史家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认为:“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得出这样评论是基于:
A.改革避免了流血冲突 B.改革避免了社会动荡
C.改革扩大了选民范围 D.改革打击了保守势力
29.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
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 B.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
C.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 D.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
30.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于1760 年上台,他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以至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被革命民主主义者骂成“掺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这表明英国
A.君主仍保留有很大的专制权力 B.责任内阁制不能制约国王专权
C.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 D.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20分)
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
材料二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10分)
32.(19分)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向学”。在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教子任钧使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摘编自《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四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其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五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的现象。
——摘编自《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16分)
高二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D 6.C 7.A 8.B 9.C 10.D 11.D 12.C
13.A 14.B 15.B 16.A 17.C 18.B 19.D 20.A 21.A 22.A 23.B
24.B 25.D 26.A 27.D 28.B 29.C 30.C
31.(20分)
(1)特点:法规繁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借鉴别国法规。(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作用:规范经济秩序(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增强国家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2)因素:政局稳定与领土扩张;民族交往与平等;商品经济发展;民主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不同:前者强调专制、严刑峻法。后者注重民主、平等(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或强调理性、正义)。(6分)
32.(19分)
(1)宋词繁荣;画学兴起;理学形成;心学产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任答其中5点)(5分)
(2)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6分)
(3)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8分)
33.(16分)
差异:依附于皇权的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监察效能十分有限;近代英国监察制度对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遏制腐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分)原因:①中国:君主专制下是垂直单线式的监察体制,不能体现民意且缺乏舆论监督;为君主统治服务的儒家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监察缺乏相关的理论探索及支持;集权、专制更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②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机构的监察权来自于法律和制度,且“多管齐下”;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启蒙思想影响深远,且近代英国监督网络健全,工作效率高。(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