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50 KB
  • 2021-08-30 发布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 综合(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2019年6月1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300分★祝考试顺利★‎ ‎1.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B.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 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逐步改变血缘世袭特权,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排除C;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的思想得到传播,与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 ‎2.下表是关于科举制创立的几段历史叙述。由此可知 - 16 -‎ A.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已经创立 B. 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 C. 科举制度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 D. 史学无法考证科举制的创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已经创立了科举制。故答案为A项。B项未表明官员选拔的朝代,排除;C项材料未完整的体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排除;D项根据材料“隋炀帝……科举制创立的开始”来看,科举制的创立有史学依据,排除。‎ ‎3.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较早出现了对日食的科学解释 B.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 C. 传统科技中蕴含近代自然科学色彩 D. 科技成果得益于西学东渐 ‎【答案】C ‎【解析】‎ - 16 -‎ ‎【详解】依据材料“《梦溪笔谈》中记载: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传统科技中蕴含着近代自然科学色彩。故答案为C项。A项通过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对日食解释的时间早晚,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西方科技与中国的作对比,无法体现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其科技成果是由于西方的传入,排除。‎ ‎【点睛】《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4.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手卷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 ‎ A. 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 B. 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 C. 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 D. 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 ‎【答案】B ‎【解析】‎ - 16 -‎ ‎【详解】依据材料中“《郑和航海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可知,明朝能够绘制出清晰的海上、陆路中西方之间交流的地图,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间海上、陆路交流的地图,不能说明朝贡制度发展到顶峰,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曾经一度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间交流的地图,不能就此得出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的结论,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5.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 A. 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B. 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 C. 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 D. 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图表中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成立后的十几年中,获得较大的利润,从而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总体反映了十几年轮船招商局的总利润,不能看出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官商合办企业,故B项排除;故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 ‎6.某学者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还没有能够科学地分析批判以前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还没有能够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 16 -‎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 B. 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C. 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D. 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正表明五四运动是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材料表明的是五四运动与其他革命运动的传承关系,未表明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传承关系,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五四运动是传播新文化的启蒙运动,排除。‎ ‎7.1945年10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的解说 A. 结束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B. 有利于建立新的统一战线 C. 最终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D. 推动了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如此表述的目的是争取国民党和美国的认同,减少摩擦,最终建立新的统一战线。故答案为B项。A项结束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国民党率先发动了内战,表明毛泽东同志的解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1945年9月2日签订投降书,抗战取得了胜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 16 -‎ ‎8.1983年7月,宝安县政府设立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并在《深圳特区报》上刊登招股启事:“欢迎省内外国营集体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入股,……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红。”这表明当时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B. 股份制公司普遍建立 C. 对外开放吸引大量外资进来 D. 所有制结构出现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投资入股”是股份制经济的形式,说明当时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形势下出现了股份形式的经济,故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是1984年,不符合材料时间,A错误;材料中的现象是深圳的现象,不能说明股份制公司普遍建立,B错误;材料中股份制属于吸收国内的经济,不是吸引大量外资,C错误。‎ ‎9.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变化说明 A. 战争客观上推动雅典民主进步 B. 雅典民主突破了阶级局限 C. 民主政治推动了城邦观念增强 - 16 -‎ D. 雅典人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可知,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都与战争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战争是因,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是果,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雅典民主建立在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其民主范围比较狭隘,突破了阶级局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战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雅典人包括了妇女、奴隶、外邦人等,而这些人是被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的,不享受参政议政的权利,排除D。‎ ‎【点睛】本题学生结合雅典民主的得失并把握材料中语句的因果关系即可作出解答。‎ ‎10.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如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 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 B. 学校教育体系的成熟 C. 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D. 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 ‎【答案】C ‎【解析】‎ - 16 -‎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工业革命使生产日益细化,所以出现了不同学科的分类,这是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要求。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反映这些课程设置是为了资产阶级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只是对斯宾塞的课程设置表现,未体现出学校是否实施,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1954年,刘少奇曾如此评价苏联(俄)某一政策:“这个政策的基本精神在于使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工人阶级能够运用一系列的具体办法来使社会主义的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以战胜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而把整个国民经济引导到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去。”该政策 A. 巩固了工农联盟的政权 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促使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这个政策的基本精神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而新经济政策最终使工农联盟政权得到了巩固。故答案为A项。B项推动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指的是斯大林体制,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促使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制度,排除。‎ ‎12.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报刊刊登一幅漫画《欧洲“合众国”》(注:1949年英法等国签订《欧洲委员会规章》,正式成立该组织),该漫画表明 - 16 -‎ A. 美国援助促进了欧洲联合 B.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分化 C. 欧洲一体化道路困难重重 D. 欧洲联合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有着内部、外部因素的干扰,导致欧洲一体化道路困难重重。故答案为C项。A项通过漫画来看,美国的援助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排除;B项漫画为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过程,排除;D项漫画没有体现欧洲联合对美国的影响,排除。‎ ‎13.自然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界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在这一观点指导下形成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造就了中西方风格迥异的自然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就开始探讨“何为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天人合一”“五行说”等都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的回答,中国古代思想家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符合自己立场的自然观。……在西方,古希腊最早开始探索世界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世界的本原初步归纳为“水”“火”等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逐渐形成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中国的自然观由“一”而生,将“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的自然观由“二”而生,“自然界”和“人”的关系是一个对立不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性使得西方更多的追求“人”的主动性,使自然界逐渐沦为了人的奴隶。‎ ‎——摘编自贾文龙、张卓艳《中西方自然观的历史演进及发展愿景探析》‎ 材料二 ‎ - 16 -‎ ‎ 西方的科技革命,恰恰是西方自然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理性地解析着自然,科学地总结着世界的部分规则,并试图创造新的运行体系。这样的革命是极度震撼并且极具扩张性的,正如西方自然观试图精确地探索自然的每一个细微的部分一样,这样的革命必然会试图侵入每一个固有的民族文化中,这是西方认识世界的方式。科技革命更是大大促进了西方对“虚”的割舍和对“实”的肯定,因为科技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无数真实的行动和不断实践的检验之上,西方认为脱离操作实践的理论都是不切实际的。因而,科技革命带来了全球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受到了颠覆式的冲击。‎ ‎——摘编自李玢《“科技化”时代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自然观的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早期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内涵,并分析各自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近代西方科技革命使“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受到了颠覆式的冲击”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持有怎样的自然观。‎ ‎【答案】(1)内涵:中国老子的“道法自然”、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等,倡导“天人合一”,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因:大河文明,农耕经济为主,依赖自然环境气候;政治倾向中央集权,注重和谐统一。内涵:西方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赫拉克里特认为“火”构成了世界万物、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是由“数”组成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人”能够主宰“自然界”。‎ 成因:海洋文明,工商业为主;城邦政治盛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西方自然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观念不断革新;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用机器替代人工;传入自然科学,理性地解析着自然的奥秘;强化人对自然的控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实效,强调实验等。‎ ‎(3)建立“生态自然观”,将中国的“道”和西方的“术”融为一体,实现“自然界”和“人”的和谐相处。‎ ‎【解析】‎ ‎【详解】(1‎ - 16 -‎ ‎)中国,内涵:从材料“如“天人合一”“五行说”等都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的回答”可以看出阴阳家的“天人感应”“五行说”。“中国的自然观由‘一’而生”可知是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从材料“将‘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是荀子的知天命而用之,这些学者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因:从中国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处于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主要依靠天即自然环境来吃饭,学者的研究也就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内涵:从材料“古希腊最早开始探索世界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世界的本原初步归纳为‘水’‘火’等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所学可知西方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赫拉克里特认为“火”构成了世界万物,他们并逐渐形成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认为“人”能够主宰“自然界”。‎ 成因:联系所学,知道西方文明发源于爱琴文明也就是海洋文明,以工商业为主;城邦政治盛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从材料“西方的科技革命,恰恰是西方自然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理性地解析着自然,科学地总结着世界的部分规则,并试图创造新的运行体系。”“西方认为脱离操作实践的理论都是不切实际的。因而,科技革命带来了全球性的影响”我们可以总结出西方的自然观认为要勇于实践,实行科技革命,对中国地主阶级产生震撼,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用机器取代人工。传入自然科学,理性地解析着自然的奥秘,还有强调实验,注重时效性等。从而造成“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受到了颠覆式的冲击”。‎ ‎(3)通过以上材料联系在全球化的基础上要注重环境,自然的保护,使中西方走上联合,使中国的“生态自然观念”和西方注重“物质”观念融为一体,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5月30日《光明日报》载:“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内部各种文明间的联系、交流,而且表现在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借鉴与发展上”。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在吸收借鉴中坚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主题,结合中国史所学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 16 -‎ ‎【答案】示例: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促进社会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人后经长期演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影响人们信仰、哲学观、习俗等,后期儒佛道三教合流,促进理学产生。唐代,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文化交流互动频繁,促进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各国文化、物产传人中国,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使国人冲破闭关锁国牢笼;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旗帜,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甲午战后一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建立共和国,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责任内阁制,促进中国民主化进程。新文化运动期间,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以俄为师,促进中国共产党诞生及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进一步发展。(其它如艺术、作物、思想等主题,从反面角度僵化学习导致发展曲折亦可。)‎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在吸收借鉴中坚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可提炼出论点是各种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促进社会发展,关于论点的阐述可从佛教传入中国、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器物——制度——文化)、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学习等方面进行思考。‎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9年,包干到户工作突出的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进行了政社分开的探索,次年成立了向阳乡人民政府和农工商联合公司。之后,北京、河北、吉林等8个省市的51个县区进行了政社分开试点。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调查组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调查,写出了《关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应当改革,总的设想是,政社分离,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基层政权和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同年12月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从而为政社分开奠定了法律依据。此后,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试点工作便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随后,政社分开工作在全国各地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起来。1985年6月,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全国共建92000多个乡(含民族自治乡)镇人民政府,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产生的社会影响。‎ ‎【答案】(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束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部分地区开始了改革的探索和试点;国家对改革进行了慎重的调查研究。目的:改革政治体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关系,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条件;为基层政治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解析】‎ - 16 -‎ ‎【详解】(1)依据材料“1979年,包干到户工作突出的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进行了政社分开的探索,次年成立了向阳乡人民政府和农工商联合公司。之后,北京、河北、吉林等8个省市的51个县区进行了政社分开试点”、“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调查组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调查,写出了《关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应当改革”结合所学从人民公社体制束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部分地区开始了改革的探索和试点、国家对改革进行了慎重的调查研究等方面指出新时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背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改革政治体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依据材料“随后,政社分开工作在全国各地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起来”、“1985年6月,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全国共建92000多个乡(含民族自治乡)镇人民政府,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可从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关系,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条件、为基层政治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等方面说明新时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产生的社会影响。‎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美大使级会谈始于1955年的日内瓦,1958年迁往华沙。1961-1968年共举行32次会谈。肯尼迪政府(1961-1963年)批评前政府在解决亚洲、中东及欧洲危机中过分崇尚武力,看到共产主义渗透而导致的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崛起已对美国和“自由世界”构成的严重成胁,而苏联则要尽力保持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此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原子弹计划让肯尼迪政府认为将使中国“在心理上得分”。华盛顿和北京都看到谈判渠道存在的价值和对双方的重要性,它是危机处理的有效机制。是两国宣传各自主张的有效讲坛。通过六十年代的大使级会谈。美国政府逐渐接受了蒋介石集团是不可能成功反攻大陆的。而中共政权将在大陆存在下去。70年代初在与中方的会谈中,基辛格和尼克松利用了中美大使级会谈的遗产。亲历60年代会谈的王炳南认为,大使级会谈使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做法、底线有所了解。‎ ‎——摘编自夏亚峰《重评1961-1968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意义。‎ ‎【答案】(1)中国在新兴第三世界国家中影响力增强,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肯尼迪政府政策趋于缓和;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大力发展两弹一星。‎ - 16 -‎ ‎(2) 使中美保持接触,相互了解;有利于双方危机问题的处理;使美国政府逐渐接受新中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现实;为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做了铺垫。‎ ‎【解析】‎ ‎(1)本小问可以从材料“肯尼迪政府……批评前政府及欧洲危机中过分崇尚武力……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崛起…………苏联則要尽力保持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在新兴第三世界国家中影响力增强,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肯尼迪政府政策趋于缓和;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大力发展两弹一星。‎ ‎(2)本小问可以从材料“看到谈判渠道存在的价值和对双方的重要性,它是危机处理的有效机制。是两国宣传各自主张的有效讲坛”及所学知识得出使中美保持接触,相互了解;有利于双方危机问题的处理;根据材料“美国政府逐渐接受了蒋介石集团是不可能成功反攻大陆的。而中共政权将在大陆存在下去。”得出使美国政府逐渐接受新中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现实;根据材料“70年代初在与中方的会谈中,基辛格和尼克松利用了中美大使级会谈的遗产。”得出为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做了铺垫。‎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684年,康熙于南巡期间亲领文武大臣到南京明孝陵祭祀,行三跪九叩之礼,并说:“明太祖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康熙还亲笔写下“治隆唐宋”,立碑于陵墓享殿正中,以昭后世。‎ ‎——摘编自清朝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了“民国统一大典”。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孙中山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并在祝告文《祭明太祖文》中说:“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不幸季世俶扰,国力罢疲。(后)满清乘间入据中夏,嗟我邦人诸父兄弟,达起选碚,至于二百六十有八年(今)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敬于文奉身引退之前,代表国民,贡其欢欣鼓舞之公意,惟我高皇帝实鉴临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康熙和孙中山对明太祖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和孙中山拜谒明孝陵的目的。‎ - 16 -‎ ‎【答案】(1)概括:康熙认为为明太祖统一中国传承制度、治国能力超出唐宋众多皇帝;孙中山认为明太祖推翻了腐朽的元朝,恢复了华夏的统治。‎ ‎(2)简评:康熙目的是强调政权更迭的合理性,为满族统治提供理论支持;孙中山的目的是强调推翻满族贵族统治的合理性,为反清正名;康熙和孙中山评价明太祖的侧重点不一样,故其拜谒行为的性质由拜谒者的政治目的而定。‎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明太祖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归纳回答;依据材料二“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不幸季世俶扰,国力罢疲”归纳回答。‎ ‎ (2)结合所学从康熙和孙中山评价明太祖的侧重点不一样,故其拜谒行为的性质由拜谒者的政治目的而定角度思考回答。‎ ‎ ‎ - 16 -‎ ‎ ‎ - 16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