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8.00 KB
  • 2021-08-30 发布

2017-2018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 ‎ 一.选择题(37题共74分)‎ ‎1、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2、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 ‎ 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 ‎ 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4、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5、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6、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7、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9、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10、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 世纪4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 C.20 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 年代 ‎11、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12、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 )‎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14.1923年10月9日,胡适在致高一涵等的信中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 ,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文中省略的杂志宣传的核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15.有人认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这一主张( )‎ A.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本一致                      B.符合解决问题的循序渐进原则 C.指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                  D.表明知识分子关注民众的呼声 ‎16.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在民国初年提出的主张的是( )‎ A.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B.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C.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我辈须极力振兴实业,讲求民生主义,使我五大族人民,共濬富源。‎ ‎17.某历史研究机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某一运动时对该运动做出了如下描述: ‎ 该运动 ( ) ‎ A.是中国最早的思想解放运动                          B.铲除了封建正统思想 C.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平衡                              D.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 ‎18.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19.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想主张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③“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 “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20.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 武装夺取政权        B.进行社会主义运动 ‎ ‎ C.联合地方实力派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1. 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 ( )‎ ‎ A.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  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 ‎ C.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          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 ‎2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毛泽东的著作和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 )‎ ‎  ‎ 著作 ‎ 内容 ‎ A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 B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探索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C ‎ ‎《新民主主义论》 ‎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 D Z]‎ ‎《论十大关系》 ‎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 ‎23.1978‎ 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 “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4.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 ) ‎ A.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5.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此,邓小平( )‎ ‎ A.强调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B.指明了中国改革的方向 C.揭示了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D.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原则 ‎26.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 ‎ A.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 C.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27.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28.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 A. 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 ‎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29.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同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 ‎ A.社会注意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 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31.“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 A.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C.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                                      D.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32.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33.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有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这一措施旨在(  )‎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34.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注: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这里,梁启超最可能赞同黄宗羲的思想是(  ) ‎ ‎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 ‎ ③“民间吉凶(礼仪),一依朱子《家礼》行事” ‎ ‎ 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5.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关于 “第二次打击”表述正确的有(  ) ‎ ‎ ①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②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 ‎ ‎ ③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 ④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6.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悲观主义思潮席卷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有广阔市场。这种文学流派的典型作品是(  ) ‎ ‎37.《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连纳粹头子戈培尔,也对这部作品表示钦佩。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                  B.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 ‎ C.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D.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 ‎38.(26分)“群”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个体集合成众。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群分” ‎ 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 材料二 “群学” ‎ ‎《群学肆言》是严复于1896年开始翻译的西方社会学名著之一。此后几年,“群学”一词在进步思想界流行。梁启超曰:“善为群者,小而一地一事之法团,大而一国之议院,莫不行少数服从多数之律。” ‎ 材料三 “群众” ‎ ‎“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 材料四 “群聊” ‎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 ‎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4分) ‎ ‎(2)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末“群学”流行的有利条件。(4分)“群学”流行对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有何意义?(4分) ‎ ‎(3)据材料三,1919—1925年,哪些历史事件促使 “群众”一词日益流行?(4分)“群众”一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泛使用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 ‎(4)材料四中“群聊”时代到来的条件有哪些?(4分)你认为“群聊”的交往方式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2分)‎ ‎ ‎ ‎ 高二上学期月考2---历史试题答案 ‎1--5:BDBCB 6--10;ABCDB 11--15:DADDA ‎ ‎ 16--20:DDACD 21---25:ADBAA ‎26-30 CBCAB 31-37:BCDCC CD ‎ 38、【答案】(1)派别:儒家;(2分) ‎ 目的: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回答富国强兵、实现统一也可得分)(2分) ‎ ‎(2)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4分,任答2点给4分,答甲午战败,列强瓜分,民族危机严重也可酌情给分) ‎ 意义:维新派宣传“群学”,传播了西方的民族民主思想,推动中国进入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爱国救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4分) ‎ ‎(3)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共成立,以工农群众作为其阶级基础;1924年后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群众运动高涨。(4分,任答2点给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符合史实与时段也可给分) ‎ 特征: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共依靠工农群众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群体的划分体现鲜明的阶级色彩。(答案须从革命性和阶级性两个方面来概括时代特征)(4分) ‎ ‎(4)条件: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人们交往方式的开放与新潮;经济全球化背景。(4分,任答2点给4分) ‎ 影响:促使人际关系朝自由、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网络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2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