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3、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 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 创作精神相符
A.荀子 B.墨子 C.老子 D.孙膑
4、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 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己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5、“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6、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期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7、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8、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泰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
A.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 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
9、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
10、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话题
人物
看法/史料
结论
专
制
统
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
B.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该思想已成为当时正统思想
谭嗣同
君,皆大盗也
D.维新派都反对君主立宪
11、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12、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 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 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13、“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 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 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作者批评洋务派
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 B.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 D.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
14、五四的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 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 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这说明激进民主派
A.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
C.超越了西方的思想规范 D.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15、陈独秀在20世纪初符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亳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杜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16、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政府高官中懦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
C.懦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17、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农文》、《劝学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18、嘉靖八年,在大学士桂萼的鼓动下,明世宗(嘉靖)指责王阳明(当时已逝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侣导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具有否定传统懦学的倾向 B.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C.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19、值得注意的是,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有更大的范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即所谓真相、真理。材料意在说明
A.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不同
B.理学的“知”与先秦儒学的“知”有本质区别
C.先秦儒学属于唯物主义范畴
D.理学比先秦儒学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20、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A.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21、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 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22、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 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蠢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 而不致为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
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经世致用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唯物主义
23、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
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24、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
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 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 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提髙了官员的素质 B.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D.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25、下表是对1850年至1899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作为史料,它可印证当时中国
类别
数量
比重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
399
70.4%
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
113
19.9%
A.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 B.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
C.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 D.资产阶级主导了社会变革
26、洪仁玕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 不必说也”,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而骆秉章则将原来的
《英吉利夷船入寇记》改为《洋务权舆》了。这表明了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髙 D.傲慢自大的观念发生变化
27、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 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 不少革命种子”。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A.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28、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29、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髙谈‘保 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
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30、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 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哀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当前,对于中国文明及其历史命运,存在着大致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说中华文明从来辉煌灿烂,500年前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以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之平和-平等的发展模式,只是在1840年之后由于西方的入侵,才突然间被打断了发展(乔万尼·阿瑞吉)。另一种看法则是说这个文明从根本上“一塌糊涂”,几千年来都是“专制”和“独裁”,因而注定是要被“现代文明”所荡涤和抛弃的。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潮形成于20世纪初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留日热”,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000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万多人。在“留日热”的影响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深造。
材料二 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间隔仅10年左右,就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1925年,美国的外来留学生约7500多人,中国留学生则多达2500多人,占1/3。五四前后,留法勤 工俭学运动兴起,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劳工神圣”式的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社会蓝图,午多青年认为法兰西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梦想到法兰西去实际体验一下。1926年前后,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1600多名。他们基本上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旨在为中国培养革命栋才。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两次留学潮出现的社会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次留学教育的不同影响。(6分)
一、选择题:
1—5 ABCCC 6—10 DBCAB 11—15 ABBDD 16—20 BCBBB 21—25 ABACB 26—30 DDAAD
二、非选择题
31、(1)原因: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15分。每点3分,任答5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记分)
(2)相似: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记分)
原因: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4分)
32、示例,其他答案也可。
论点:中华文明由其自古以来的专制独裁而注定被现代文明抛弃
论据:政治上,自秦朝开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经济上,重农抑商,限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厉行文化专制,坟书坑儒、文字狱、八股取士等,僵化了思想。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结论: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由其自古以来的专制独裁而注定被现代文明抛弃。
33、(1)背景:第一次留学潮(20世纪初年出现):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尝试失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新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第二次留学潮(五四运动时期出现):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迫使国人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新文化运动给传统思想以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潮竞相涌现;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的重新兴起;近代经济结构进一步变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民革命的兴起。(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第一次留学潮: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夷夏观念;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和人才条件;传播了民主自由观念,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3分,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次留学潮:进一步冲击了传统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共产党的创立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3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