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4.5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卷·2018届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2017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天化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测试(二)‎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火烧阿房宫”的真假在历史上素有争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阿房宫未成”,杜牧《阿房宫赋》则写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得出结论是“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不存在”,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凡是史学大家司马迁的作品均值得信任 B. 史学作品的价值一定高于文学作品 C. 双重证据法是史学考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D. 考古太费劲,找到原始记录即可信 ‎2.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 丞相 B. 郡守 C. 尚书 D. 刺史 ‎3.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罗马法的代表法典,其内容集中在私法上,基本上分为五个部分:人、物、对物权、对人权(即债、契约等)以及民事诉讼,详细地规定了各种权限和商品交换的法律关系问题。这体现了此法 A. 注意调解居民关系 B. 立法形式灵活简便 C. 注重实际应用 D. 推崇公平公正原则 ‎4.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康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A. 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 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 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5. 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之处在于 A. 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B. 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C. 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D. 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赔款2100万银元 C. 开放五口通商 D. 中英协定关税 ‎7. 到1942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资本额占工业资本总额的79.2 %,而轻工业只占2O.8%。在国统区,国民党被迫采取战时紧急政策,虽然缓解了战争对资源需求的压力,但也是一种一切生产服从、服务于单一的军事目的的不均衡发展模式。这一状况说明 A. 抗战时期东北重工业发展迅速 B. 日本侵略导致中国产业结构失衡 C. 国民党战时体制存在明显弊端 D. 中国持久抗战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8.“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A. 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B. 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9.新中国在建国初的外交政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是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一边倒”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0.1992年,某学者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上述观点的出现,最有可能是因为 A.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崛起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化 D.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 ‎1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以下对该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B.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C. 有利于端正民心民志保障国家安全 D.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2.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 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 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 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 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13.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14.“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 A. 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 B. 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 C. 出现了市舶使 D. 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 ‎15.“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B. 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16.1872—1890年,洋纱在华销售几乎每年都在跌价,最低时曾下跌1/3以上;洋布在华销售跌价的程度比洋纱更甚,但洋布进口增加不如洋纱迅速。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B. 传统手工纺纱业遭到沉重打击 C. 大量利用进口洋纱发展机器纺织业 D. 土布比洋布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17.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 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 B. 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C. 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 D. 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1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先后开展。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 所有制结构 B. 分配原则 C. 经营管理方式 D. 市场导向 ‎19.读表格“1978—1984年农产品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年份 农民出售农产品价格总额为100‎ 国家定价%‎ 国家指导价%‎ 市场调节价%‎ ‎1978‎ ‎92.6‎ ‎1.8‎ ‎5.6‎ ‎1979‎ ‎88.4‎ ‎4.9‎ ‎6.7‎ ‎1980‎ ‎82.3‎ ‎9.5‎ ‎8.2‎ ‎1981‎ ‎79.1‎ ‎11.5‎ ‎9.4‎ ‎1982‎ ‎78.3‎ ‎11.5‎ ‎10.2‎ ‎1983‎ ‎76.1‎ ‎13.4‎ ‎10.5‎ ‎1984‎ ‎67.5‎ ‎14.4‎ ‎18.1‎ A. 市场调节作用逐渐增加 B. 农产品的价格逐年提升 C. 农业领域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905年至1936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宁铁路、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 铁路运输扩大了人口流动规模 B.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 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日趋分离 D.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1.现在有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 A. 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B. 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C. 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 D. 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22.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 ①③④②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23.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这主要反映出 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4.《申报》创办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开办之初,即反复申明其与《京报》的区别:“新报是合朝野之新闻而详载之,京报仅有朝廷之事,而闾里之事不与。”此后朝廷要员也曾在奏折中引用过《申报》文章。这说明《申报》‎ A. 是服务于外商意愿的经济类报纸 B. 具有广开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 C. 是民办报纸,缺乏舆论监督作用 D. 符合民众需求并且宣传民主思想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题,第25题22分,26题12分,27题18分。‎ ‎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构建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 ‎ ——摘编自托克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6分)‎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有何不同?(8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8分)‎ ‎26.(12分)数据背后的中国 第一组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业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粮 棉 总产量 钢 铁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斤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必修2历史图册》‎ 材料二 长三角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存在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巨大促进作用。1985—2003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288倍,年均增长率达37%,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5.46%上升到2003年的49%。-—《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综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8分)‎ 高二历史下学期阶段检测(二)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D C A B C B C D C D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C B D A A D A D B B ‎1.C ‎【解析】司马迁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不是全部,故A项错误;史学作品也有信史、野史之别,文学作品也有部分蕴含很高的历史价值,故B项错误;孤证不立,故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等相结合,双重证据是史学重要研究方法,故C项正确;历史记录存在主观性,不能完全作为历史事实依据,故D项错误。‎ ‎2.D ‎【解析】“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说明这个官员是具有监察的职能,然而监察的范围是郡国,据此可判断是刺史,因为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答案选D选项。A选项是中央的官职,故排除;B选项是地方的长官,不是负责监察的官员;C选项是汉武帝时期内朝的官职,也是中央官职,故排除。‎ ‎3.C ‎【解析】材料中介绍了《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的立法内容,从内容上看,它不仅涉及了人权而且涉及了民事诉讼内容。A选项错在这只是其内容的一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人权的内容。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从“详细地规定了各种权限和商品交换的法律关系问题”可以看出;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4.A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是不同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从中可以发现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民众自发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民主活动,可以看出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十分深厚,所以A选项正确。‎ ‎6.C ‎【解析】解题时紧扣“心理接受角度”“最痛心”等关键信息,而备选项中“割香港岛给英国和赔款2100万银元”,无论是割地面积还是赔款数额都很少,无法对民众心理产生冲击力,与题干中“最痛恨”不合,故A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晚晴时期人们有着“天朝上国”的思想以及国家的闭关锁国政策,再结合“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反映了当时人们很痛恨开放,故C项正确;中英协定关税与民众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故D项排除。‎ ‎7.B ‎【解析】从“到1942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资本额占工业资本总额的79.2 %,而轻工业只占2O.8%”表明沦陷区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在国统区,国民党被迫采取战时紧急政策……但也是一种一切生产服从、服务于单一的军事目的的不均衡发展模式”说明为了应对抗战国统区国民经济比例失衡,所以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抗战时期东北重工业发展迅速”,排除A;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结构问题,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困难”,排除D。‎ ‎8.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B项秋收起义爆发于1927年;D项义和团运动也发生在19世纪末,这三项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世纪中期,“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分别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所以选C。‎ ‎9.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期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D项正确。ABC三项外交政策是基于国内和国际的形势而提出的,排除。所以选D ‎10.C ‎【解析】题干中的信息“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可以说明,这位学者认为美苏两国争霸的结果是美国资本主义这一阵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两极格局瓦解是出现上述认识的前提,故选C。ABD没有体现“意识形态”,故排除。‎ ‎11.D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因为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与商品经济发展相违背,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前提是商品经济发展,所以这一政策是与资本主义萌芽背道而驰的,故选D;ABC符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故排除。‎ ‎12.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可知,行会主要是配合政府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管理,故本题选D。行会协调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排除A;题干并未涉及抑制工商业的政策,排除B;行会主要调整与官府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而不涉及生产技术的交流,排除C。‎ ‎1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表述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 ‎14.A ‎【解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主要指在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主要有: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管制放松。故A正确;唐朝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唐朝开始设立市舶使,西汉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排除BCD。‎ ‎15.C ‎【解析】古代的经济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从材料“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可知,一向以出海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到了明朝大量加入倭寇的行列,进行海上走私,这和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有关。故C项正确。本题没有朝贡体制,排除A;外贸无利可图与材料“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不符,故B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16.B ‎【解析】‎ 从材料“洋纱在华销售几乎每年都在跌价”“洋布在华销售跌价的程度比洋纱更甚”中可以看出,洋纱洋布的跌价沉重打击了传统的手工纺织业,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发展近代纺织业的情况,故C项错误。‎ ‎17.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是因为他们收到旧的体制即人民公社体制的阻碍;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是因为收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所以本题选D项;冷战与农村改革与对外开放无关,A不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从属于D项。‎ ‎18.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改革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出现股份制,A项正确;农村经济改革也涉及分配原则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不属于突破主要体现,排除BC;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所以选A ‎19.A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定价比重逐渐下降,市场调节价比重逐渐增加,故A项正确;表格体现的是农产品价格管理形式,不是农产品价格,故B项错误;表格不涉及农业的所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D项错误。‎ ‎20.D ‎【解析】题干反映了甲午战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及在全国的主要地位,说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D。A是对题干现象的描述,没有说明原因,排除;BC项题干没有体现。‎ ‎21.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粉丝的数量决定信息传播的范围,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保存信息和时效性问题,排除BC;受众选择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D。故选A。‎ ‎22.D ‎【解析】③火车、①汽车、②火箭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④公共马车是古代的交通工具,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应该是④③①②,故排除ABC,选D。‎ ‎23.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在城市中,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明早,而在农村中传统风俗习惯依然坚如磐石,故A.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材料中婚俗中西合璧,恰恰说明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所以选B ‎2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合朝野之新闻而祥载之,京报仅有朝廷之事,而闾里之事不与”可知,《申报》起到了广开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由英商美查创办”可知C项错误;材料“《申报》创办于1872年”说明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二、材料题:共52分。‎ ‎25.(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原因: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周王室势力衰微建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或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6分)‎ ‎(2)进步意义:体现了政治的民主化;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任答两点4分)‎ 不同:古代中国的权利制衡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制衡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维护民主政治(4分)‎ ‎(3)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4分)趋势:共和政体最终确立(或共和制逐渐取代君主制和帝制)(2分)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2分)‎ ‎【解析】‎ ‎(1)趋势: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分析”。由材料一中的“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可知趋势是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原因:由“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可知原因是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周王室势力衰微。建构: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可知,各诸侯国在挑战周天子权威的同时,纷纷进行改革,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或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2)进步意义:题干要求“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回答。《临时约法》是关于资产阶级提出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所以其进步意义是体现了政治的民主化;作为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同时民主化法制化的进步反过来又可以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主要结合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时代从目的上考虑即可。即古代中国的权利制衡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制衡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3)观点: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三归纳”。由材料三中的“‎ 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可以得出作者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由“中央集权制”“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可以得出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趋势: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过程及1875年宪法的内容可以知道,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或共和制逐渐取代君主制和帝制)。根本原因:根据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的关系可知,政治制度和政体的变化的根源应该是经济,所以其根本原因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26.答案 例如:主题1:国民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实施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处于不健康发展状态。文革中虽有周恩来和邓小平的局部调整,但整体上中国国民经济走向崩溃边缘。“文革”后,通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12分)‎ 主题2: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史实: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但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形式简单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12分)‎ 主题3: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史实:“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也一定程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对经济整体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促使中国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之路。(12分)(主题和论证主题的史实是多样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观点清晰,史论结合。本题的主题实际上就是这几则材料共同反映的观点,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体现了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产业协调的角度来说,农业和重工业要协调发展。如 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史实:“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也一定程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对经济整体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促使中国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主题和论证主题的史实是多样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即可得分。)‎ ‎27.(1)特点: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江沿海城市。(4分)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专制,民国政府发展实业;“二十一条”引发国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任答三点6分)‎ ‎(2)原因:外商直接投资。(2分)历程:1984年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列举两个城市即可);1985年长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可以从工业结构上、地域上来分析。根据材料一,从结构来说 “大生纱厂”、“申新纺织公司”、“福新面粉公司”以及轻工业图例都表明轻工业发达;地域上属于长江入海口,沿海沿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等因素考虑。政治上,民国的建立;经济上,实业救国,纷纷创办实业;思想上,大规模群众性抵制日货、爱用国货;国际上,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外商直接投资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该地区快速发展;第二小问历程,根据所学,对外开放从点、线、面到高新技术领域,经济特区不涉及长三角,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涉及该地区,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其相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