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6.66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卷·2019届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上学期月考2——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7题共74分)‎ ‎1. 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 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 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 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 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器物”。“造成新文化”,强调的文化层面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A项错误;“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故B项正确;“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与“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孔教地位不符合,故C项错误;“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体现学习西方涉及思想文化层面,“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中体西用”思想 ‎【名师点睛】‎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征和阶段。(1)特征: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2)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先进技术);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制度”;③从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学习西方的主题: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挽救危亡、民族独立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2.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体西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03年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B没有揭示张之洞的禁令的实质,排除B;C和题意无关,排除;由于“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是外来词汇,张之洞基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中体西用 ‎3.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 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 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 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 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涉及国内报刊的有无,不选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不选C。D中“仅仅限于”表达错误。从材料看,《国闻报》的稿件来源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说明维新派项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故选B。‎ ‎4.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梁启超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而“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A项排除;结合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可知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为了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故B项正确;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在早期维新思想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C项排除;据题干中“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得出梁启超希望中国能像英日那样崛起,并没有对民主革命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梁启超思想主张 ‎5. 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 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 提倡使用白话文 C. 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 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反映出,说古文没有必要,说白话文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交流,所以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材料明显反映了学者提倡使用白话文,所以D错。‎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学 ‎6.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新青年》之所以如此回答,主要是因为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C项是题干中《新青年》如此回答的内容之一,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排除;D项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的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学说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显然导致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四个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只有 A项。‎ ‎7.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同时受到当时青年毛泽东(“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的喜欢,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就是《新青年》,因此选择B选项。毛泽东不再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而《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排除A;《民报》是革命派的刊物,《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不是专门的政论型报纸,排除C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8.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 ‎9. ‎ 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压力 B. 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机器人的价值。‎ 三代机器人综合了多重的现代科技,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一种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其余诸项属于过度推导,机器人并不等同于现代科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把控热点问题,进行适度的深化挖掘,把握住了高考的方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 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 20世纪4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5月,在前苏联的援助下,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京近郊动工。反应堆是实现大规模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是提供核能的装置;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产生高能量的粒子,并用它来击破原子核的设备。1958年,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提交生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原子能技术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的能力,试题难度不大,但是较为重视基础知识,这也是本套试题的最大特点,也说明了高考必须要有夯实的基础为依托,因此在复习应考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二是构建知识体系,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归纳,不留死角。‎ ‎11.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魏源的海防思想。A项不符合“鸦片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和题干材料的意思,可以排除。“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看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根据“鸦片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当时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所以魏源认为只能“轻外洋”“重内河”,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 ‎12.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 抨击尊孔复古 B. 抨击军阀统治 C. 提倡科学精神 D. 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A ‎1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 A. 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 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 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 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胡适的言论可知,胡适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积极有用的思想和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所以D符合题意。由此可知胡适不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故排除A;胡适“整理国故”是要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故选D。‎ 考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姐放潮流·新文化运动·胡适的思想 ‎14. 1923年10月9日,胡适在致高一涵等的信中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文中省略的杂志宣传的核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A. 君主立宪 B. 民主共和 C. 三民主义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D ‎【解析】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激进派的报刊,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时务报》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阵地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君主立宪,所以文中省略的杂志宣传的核心思想不可能是选项A,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宣传民主共和、三民主义的是《民报》,但《民报》还算不上可以代表三个时代的杂志,所以选项B、C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重点是知道激进派的报刊和核心思想。‎ ‎15. 有人认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这一主张 A. 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本一致 B. 符合解决问题的循序渐进原则 C. 指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 D. 表明知识分子关注民众的呼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学习西方文明的先后顺序是思想、政治然后到器物,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时认为中国的思想解放是其他的必要条件,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与题干无关;C项错误,中国解决问题途径正好与之相反;D项中的“民众”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主张 ‎16. 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在民国初年提出的主张的是 A. 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B.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C.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我辈须极力振兴实业,讲求民生主义,使我五大族人民,共濬富源。‎ ‎【答案】D ‎【解析】民国初年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已经实现,但民生主义没有实现,因此要致力于民生问题,主张振兴实业,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对洋务运动的批判,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C均是民国成立之前的主张,所以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D。‎ ‎17. 某历史研究机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某一运动时对该运动做出了如下描述:‎ 该运动 A. 是中国最早的思想解放运动 B. 铲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平衡 D. 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材料所述是新文化运动,D正确。新文化运动并非中国最早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B项的“铲除”过于绝对,B错误。新文化运动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东方文化,并没有实现东西文化的平衡,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中的“是对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得出这一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根据“弥补了辛亥革命缺少思想启蒙的最大缺陷”,可知这一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根据“到社会改造的政治化转向”,可知这一运动对中国的社会改造和政治都有影响。根据这三个条件可以得出这一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社会改造的新思想。‎ ‎18. 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 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答案】A ‎【解析】“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体现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即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要防微杜渐,A符合民生主义主张,故选A;B、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 ‎19.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想主张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先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然后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接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后是新文化运动激进派的“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0.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 武装夺取政权 B. 进行社会主义运动 C. 联合地方实力派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思想,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本题目可从时间上判断,1924年,孙中山已经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实行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21. 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 A. 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 B. 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 C. 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 D. 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毛泽东的话强调的是:对于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要结合本国国情,是正确的思想,故A项正确;“左”倾是一种错误的忽视国情的思潮,故B项错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非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质疑,只是建设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毛泽东的这段话发表时期并非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故D项错误。‎ ‎2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毛泽东的著作和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著作 内容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索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新民主主义论》‎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D ‎《论十大关系》‎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根据教材内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故A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新民主主义论》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故C项正确,与题意不符;《论十大关系》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故D项错误,与题意相符。‎ 点睛: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权,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结合,就是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文章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基础,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3.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说明当时存在的左倾错误束缚亟待突破,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应排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之后,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24. 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A. 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B.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打消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怀疑态度,故A选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故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是在思想理论方面打消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怀疑态度,故C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1995年,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5.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此,邓小平 A. 强调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B. 指明了中国改革的方向 C. 揭示了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D.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原则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所以是强调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外开放,并非对内改革,排除B。揭示了世界发展的规律性的是马克思,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改革开放的原则,排除D。‎ ‎26.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发表的宣言,虽重申了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但明确表示了否定“天赋人权”的平等自由说,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这表明在当时的国民党看来 A. 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不适合中国 B. 孙中山的直接民权说更为先进 C. 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 D. 民族危机依旧影响民主的实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否定天赋人权,强调反对帝国主义的人及团体才享有一切自由权利;这表明反帝反军阀是给予民权的前提,故选C。A、B两项说法与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理解 ‎27.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 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答案】B 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全品教学网...‎ ‎28. 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 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 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 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扫盲工作成为农村工作内容之一,很多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为C项,D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注重写意,其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材料中的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A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表现为二战的伤痛,多用变形的表现手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比较高。本题初看不难,考查各种画派的绘画特点,但仔细看它需要整合的知识点很多。首先它要求学生读懂图片题目《婆媳上冬学》的信息,尤其是重视的是“冬”字,它能表明图片的内容是扫盲教育。其次要明确扫盲教育的时间,与材料的时间相对照,看看是否符合。最后明确各种画派风格的特点。‎ ‎29.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的关于人类进化的唯物史观科学理论适应了新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识形态,故成为指定教科书,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早在中共诞生时已经确立,故B 项错误;全国各高校指定教科书的政策主要目的不是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指定教科书和科学知识展览会不属于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故D项错误。故选A。‎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同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A. 社会注意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 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C. 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 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态度的变化上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社会转型”上;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影响;D选项时期不对,故排除。‎ ‎31.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B.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 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 D. 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答案】B ‎【解析】“君子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主张各种思想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项属于巩固 政权的措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文化专制同样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单边主义与材料“合而不同”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2.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名师点睛】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变化反映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渴望上大学,大学的“精英式教育”应当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本题较好地契合了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热点,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周年热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掌握。‎ ‎33. ‎ ‎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有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这一措施旨在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 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答案】D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因此需要大批工业战线的技术人才。故答案为D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项;B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根据时间信息“1952年和1953年”,联系当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和任务来分析确定正确答案。‎ ‎34. 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注: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这里,梁启超最可能赞同黄宗羲的思想是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民间吉凶(礼仪),一依朱子《家礼》行事”‎ ‎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权共和”,这与黄宗羲的“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思想相符,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故①②④是正确的;③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名师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35. 弗洛伊德曾经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关于“第二次打击”表述正确的有 ‎①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②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 ‎③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 ‎④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主要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而揭示了人类不是神创造的,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①正确;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从而改变了对人类地位的看法,故②正确;进化论揭示了生命起源的奥秘,否定了神学创世说,故③正确;牛顿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确立并形成体系,故④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达尔文 ‎【名师点睛】生物进化论诞生的历史意义:‎ ‎①对思想界: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②对科学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③对宗教界:否定了神创说,对封建神学是个有力挑战;‎ ‎④社会影响: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36. 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悲观主义思潮席卷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有广阔市场。这种文学流派的典型作品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材料揭示的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时代背景。A属于浪漫主义,排除;B属于现实主义,排除;C属于现代主义,故选C;D属于浪漫主义,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采用两头凑的思路。首先结合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各著作的文学流派的界定,容易得出正确的选项。‎ ‎37. 《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连纳粹头子戈培尔,也对这部作品表示钦佩。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 B. 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 C. 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D. 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战舰波将金号》,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当时和“苏联”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所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 ‎38. “群”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个体集合成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群分”‎ 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材料二“群学”‎ ‎《群学肆言》是严复于1896年开始翻译的西方社会学名著之一。此后几年,“群学”一词在进步思想界流行。梁启超曰:“善为群者,小而一地一事之法团,大而一国之议院,莫不行少数服从多数之律。”‎ 材料三“群众”‎ ‎“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材料四“群聊”‎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末“群学”流行的有利条件。“群学”流行对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1919—1925年,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群众”一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泛使用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4)材料四中“群聊”时代到来的条件有哪些?你认为“群聊”的交往方式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派别:儒家;‎ 目的: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回答富国强兵、实现统一也可得分)‎ ‎(2)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 ‎ 意义:维新派宣传“群学”,传播了西方的民族民主思想,推动中国进入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爱国救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3)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共成立,以工农群众作为其阶级基础;1924年后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群众运动高涨。 ‎ 特征: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共依靠工农群众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群体的划分体现鲜明的阶级色彩。(答案须从革命性和阶级性两个方面来概括时代特征)‎ ‎(4)条件: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人们交往方式的开放与新潮;经济全球化背景。‎ 影响:促使人际关系朝自由、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网络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依据所学可知,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回答“目的”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进行分析归纳。‎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归纳、概况的能力。回答“条件”时,注意联系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及西学的传播等内容。回答“意义”要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变、民族危机加深、西学的传播等内容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与掌握。回答“事件”时首先要注意时间限制“1919—1925年”,再联系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大革命的兴起等内容总结即可。回答后一问,注意从革命性和阶级性两个方面来概括。‎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语言概况能力。首先理解“群聊”的含义及其出现的年代,再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等归纳“条件”。联系所学回答归纳总结其“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荀子的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重大事件;19世纪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互联网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