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贵州省兴仁市凤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贵州省兴仁市凤凰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 选择题 ‎1.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 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 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 A.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没有科学可信性 C.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 源于农民的无知 ‎3.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  )‎ A. 土地交易频繁 B. 土地私有制确立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政府不抑土地兼并 ‎4.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5.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 A.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6.如表为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1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 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 B.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C. 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 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7.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 A. 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 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 C. 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8.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据此可知,清代(  )‎ A. 社会奢靡风气盛行 B.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 政府坚持抑商政策 D.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 A.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 刺激了欧洲开辟新的航路 D. 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11.据统计,1492~159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共约价值40亿比塞塔,留在国内的最多只有2亿比塞塔,仅占5%。材料说明西班牙( )‎ A. 确立殖民霸主优势 B. 未完成工商业发展的资本积累 C. 处于贸易中心地位 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12.在整个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各方面都占绝对忧势,成为海上霸主。到了18世纪,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已被对手完全挤出了世界各海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 A. 受到了各国的联合打压 B. 深受广大殖民地的抗争 C. 敢力于与各国的争霸战 D. 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13.瓦特研究蒸汽机用了20多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总共获得4项技术专利,1773年英国下议院批准将瓦特的前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至1800年。马克思也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说明书中。”由此说明推动当时技术革新的直接动力源于英国(  )‎ A.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B. 拥有庞大的海外市场 C. 较早形成的专利制度 D. 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14.表:‎ 年份 姓名 发明或发现 ‎1866年 西门子 大功率发电机 ‎1976年 奥托 四冲程内燃机 ‎1888年 赫兹 电磁波 ‎19世纪80年代 戴姆勒、卡尔本茨 提出轻内燃烧发动机设计 卡尔本茨 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世纪90年代 狄塞尔 柴油机 对如表德国科技发展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技术革命均源于生产生活推动 B. 交通运输业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 C.科技进步与国家的统一相关联 D. 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促进科技进步 ‎15.“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与材料反映的观点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开平煤矿 D. 京师同文馆 ‎16.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 A. 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 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 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 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17.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这反映出当时( )‎ A. 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 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 C. 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 D. 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 ‎18.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遥远未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表明列宁( )‎ A.不断丰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 B.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C.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19.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  )‎ A. 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 B. 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 C. 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 D. 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 ‎20.为摆脱经济大萧条,美国通过了提高关税的霍利•斯摩特关税法,此外美元也实际贬值达到41%;英国则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这些做法( )‎ A. 极大缓解了恶化的经济 B. 有利于调节国际供求关系 C. 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D. 表明各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 ‎21.关于“新政”,沃尔特•李普曼说:“2月末,我们是一些乌合的受惊暴民与宗派团伙。在3月至6月这100天中,我们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相信我们保证自己安全和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了。”这表明新政(  )‎ 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 维护了美国工人阶级利益 C. 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D. 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22.1954年,日本《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70年代,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和辅导就业。材料体现了日本(  )‎ A. 为摆脱滞胀状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B. 因为财政困境将养老问题推向社会 C. 成立专门机构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 D. 逐渐改革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政策 ‎23.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五年计划”发展模式(  )‎ A. 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 B. 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 C. 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D. 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24.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扣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25.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吹响了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它以川皖为试点进而推广全国,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 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 D. 鼓励个体、独资和“三资”经济发展 ‎26.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比利时政府提供的贷款,从而打破了自1969年形成的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这一改变发生的背景是(  )‎ A.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B. 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27.二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说:“美国不打算在战争结束后背弃为战争折磨而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而是打算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现在向他们提出保证,就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A. 出于结束战争的需要 B. 援助贫困国家为目的 C. 稳定国际货币的需要 D. 挽救经济危机为宗旨 ‎28.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但2015年3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年6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这表明( )‎ A. 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 B. 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 D.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 ‎29.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 “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 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 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 D. 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30.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同年,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提出反对自由贸易的主张,实现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并在选举中获胜。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 导致美英两国迅速走向衰落 B. 遭遇与利益相悖群体的大力抵抗 C.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对世界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 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材料二: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12分) ‎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1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丝绸之路不是一哄而上的什么运动,也不是只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它对全世界、对各个国家都是有好处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促进这条经济带上的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的扩大自由化、扩大市场化、扩大法制化。丝绸不是在建一个什么路,而是整个市场的对接。涉及到关税门槛的降低,限制和管制的减少,它意味着在法制和经济制度层面的一些改革。‎ ‎——何茂春《丝绸之路战略意义堪比入世》‎ 材料二: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货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主要特点。(6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全球自由经济体制”的不同点。(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A D A B D B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C C D B D C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A D B B A D D B 二、非选择题 ‎31.(1)表现:中国:①城市贫民剧增;②环境污染严重;③华洋分治明显。(6分)‎ 英国:①城市布局混乱;②环境卫生恶劣;③住房问题突出。(6分)‎ ‎(2)原因:中国: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旧中国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的欠缺;③中国农村经济的破败。(6分)‎ 英国: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②民主宪政的确立;③政府职能的加强;④民众的环保与生活意识的增强。(三点6分,四点7分) ‎ ‎32. (1)特点:①中国主导;②惠及世界;③体系自由化;④市场化;⑤法治化;⑥注重市场对接。(任答三点,6分)‎ ‎(2)不同点:①前者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后者是在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反思下建立的;②前者为中国主导,体现了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共同发展,后者为美国主导,体现了美国霸权,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③前者尚未建立国际性的权力机构,后者有国际权力机构加以保障。(言之成理即可,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