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测试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记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
A. 统率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B. 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C. 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D. 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2. “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
A. “城”与“市”完全分离 B. 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C. 商业活动限制严格 D. 经济功能在不断削弱
3.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
A. 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B. 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 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D. “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4. 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
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1.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 )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 文化的交流加深 B.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政体的本质差异 D.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2.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正确的是( )
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3. 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 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 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D. 民族工业得到封建政府的大力支持
8. 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
文 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
春秋战 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
烈的时期。 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
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
是( )
A.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B.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C.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
9.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
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
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
子却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
(四) 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
(五) 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辛亥革命的推动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11.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
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12.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
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离潮点的动因
分别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增强企业活力、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13.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
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
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
质问题是( )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14.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在这一年的高考中,有一个考生在作
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
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
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B.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C.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D.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5. 下表是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资料记载,据此可知( )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
票数
死刑
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不敬神明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A. 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 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 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D. 表决的单一性注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
16.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两位圣贤在中
西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获得的尊重与崇拜难分伯仲。孔子
与苏格拉底在东西方都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 )
A. 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B. 思想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C. 思想主张中含有人文主义思想 D. 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17.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帝
国内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
帝”,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而且俾斯麦这位德
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
王的优先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 )
A. 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
B. 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D. 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
18. 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
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 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19. “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
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
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 )
A.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D.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20. 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
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
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
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从中
可以看出文艺复兴( )
A. 复兴了古希腊古典文学艺术 B. 借助古典艺术实现艺术繁荣
C. 推翻了天主教神学黑暗统治 D. 是西方近代艺术史上的巅峰
21. 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
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
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 实现信仰自由、精神自由 B. 否定教会权威
C. 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 使教徒脱离教会控制
22. 美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但这两大金融机构在投票份额
和附加条款等方面被广泛诟病。2015年12月,全球迎来了首个中国倡议
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投资银行,有学者称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另
起炉灶”。这反映了( )
A.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 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正在遭遇挑战
C.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加剧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激化
23.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投予诺贝尔和平奖。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
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
会
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
确的是( )
A. 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 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 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 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24. 在某些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画家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
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些画家的
美术流派应属于( )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八至前三世纪)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文化成就焕发异采的时期。大体同时,在印度、在希腊,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怎样认识这样一次异地同时发生的文化飞跃或突破现象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这时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有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因而为人类的历史带来了一次突破性进展。由于这一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性的转折作用,他称之为“轴心时代”。
——刘家和《论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
材料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图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旧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 ——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十分活
跃”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哲学家“对自身反省”的相
通之处。(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16世纪前后中西方思想
文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8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
生的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3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40—60年代
签订《南京条约》;林到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远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签订《辛丑冬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材料一 1927年8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发动并遭受挫折后不久,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南转移,领导实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于同年10月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28年4月,毛泽东同朱德、陈毅军在井冈山地区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5月,毛泽东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同年10月至11月,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总结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同朱德等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领导红军击退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和“会剿”。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综合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十年的成就相当卓著。在对内方面,巩固了对国家的控制,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增长。在对外方面,与苏联和东欧卫星国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打成了平局(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在日内瓦和万隆会议上扮演了大国的角色,调停了苏联和卫星国之间的纠纷。另外,核技术开发已经起步。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最初,邓小平并没有一个总计划。他只有一种务实意识,为了能使改革取得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点上,他与毛泽东不无相似之处,毛泽东早就认识到,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历史把毛泽东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当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两个最重大的事件。这两个事件都得到适当的认同。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贡献,并说明其意义。(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最初十年取得的成就。(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与邓小平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点。(3分)
历史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C【解答】A.不能全面体现“宰”的意思,排除A。B.相权受皇权控制,不是皇权制约力量,排除B。C.根据题干“罪人在屋下执事者”“交接扶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相权为皇帝服务,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受到皇帝控制掌握,故C正确。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D。
2.【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可知,材料中的城市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B。
3.【答案】D【解析】“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表明“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故D正确; 文化传统、分封制、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B【解析】题目问的是图表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了什么问题,图表所反映的趋势是节妇烈女人数逐渐增加,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特别是南宋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以后.ACD三项图表都不能反映.故选B.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依然处在封建社会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故B正确;当时中西方基本上都是封建政体,故排除;D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B。
6.【答案】D【解析】D.依据材料“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的近代化,成为中国近代前期历史的主流,故D正确。
A.此项所述侧重经济方面,故排除A。BC.此两项说的是政治方面,均不全面,故排除BC。
7.【答案】A【解答】从材料“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工业在诞生时期和封建势力联系密切,决定了我国民族工业对封建政权保持妥协性,故A项正确;BCD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8.【答案】B【分析】A.“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符合晚周时期,故排除A。B.晚周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是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频发;晚明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王朝更替;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传播与传统思想的碰撞。综上可知,这三个时期都存在社会动荡与思想活跃的局面,故B正确。C.晚周不存在资本主义,故排除C。D.“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符合晚清时期,故排除D。
9.【答案】B【解析】题目表明了中国人在雅片战争后,对西学开始重视,但又不愿放下自大的架子,就出来了个“西学中源”说,这是在向西方学习,不是无价值,故A项错误; 这种说法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故B项正确;
这不能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故C项错误; 这种说法有利于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所以对维新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B。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的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关,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根本原因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排除A;辛亥革命的推动只是原因之一,故排除B;新文化运动在1915年开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D。
11.【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拥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综上可知,ACD三项均与史实和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识记及其迁移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地平台。综上分析,由此可见,B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材料中“1984年”不符,故A错误;1990年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与材料中“1992年”不符,故C错误;1980年建立4个经济特区,与材料中“1984年”不符,故D错误。故选B。
13.【答案】D【分析】
A.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并不是学习资本主义,故 A错误。B.材料并不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比较,故B错误。C.材料不是强调历史人物的贡献,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用,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故C错误。D.结合所学知识和题意可知,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出的;毛泽东是根据中国国情选择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所有这些都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D正确。
14.【答案】D【分析】A 教育和考试虽然需要一定的政治主导,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故A项错误。B项中的“过度的拨乱反正”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C 改革从1978年开始,故C项错误。D 题干中的时间是1977年,即文革结束的第二年,但是对于“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给零分或满分,仍引起很大争议,这说明部分人的思想还受到左倾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故D项正确。
15.【答案】A【分析】A.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典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民主意识和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根源是雅典民主的弊端,是典型的由多数人公审的冤案。看上去具备程序的公正,但却不能实现民主的真实性,故A正确。B.民意的广泛性未必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故B错误。C.本项所述不是题干的主旨,故C错误。D.表格信息并未体现表决的单一性,故D错误。
16.【答案】C【解析】AD两项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但明显不是二人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孔子的思想主张并未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当时未被采纳,故B项错误;二人思想当中都包含着人文主义的思想。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主张。
二者思想的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思想中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
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理解与认识。
17.【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A项错误,排除;联系所学,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为主实行王朝战争统一,材料中也体现,普鲁士国王成为帝国皇帝,说明普鲁士实际上高于各邦的政治地位,故B项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根据材料中分析,对皇帝的称号上变化,反映了各邦国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历史上各邦长期分裂的影响,故D项正确。
18.【答案】D【解析】【分析】A.结合图示可知A理论是指工业革命时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B理论是指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排除A。B.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B。C.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出现略晚于罗斯福新政,故排除C。D.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后,国家逐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自由主义理论复苏,故D正确。
19.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可知他们发起的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矛头是封建专制政权,故选D;而ABC均为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影响,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故选D。
20.【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可知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借助古典艺术实现艺术繁荣。 A项复兴了古希腊古典文学艺术,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文艺复兴并不是古希腊古典文学艺术的复兴,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借助古典艺术实现艺术繁荣,排除; B项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C项推翻了天主教神学黑暗统治,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事实,文艺复兴并未推翻了天主教神学黑暗统治,排除; D项是西方近代艺术史上的巅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21.【答案】C【解析】材料意思是马丁•路德认为真心悔改的人是不需要购买赎罪票的,天主教会发行赎罪票是与基督教教义不符的,所以其直接目的是反对天主教会发现赎罪票,号召人们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ABD三项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决定权力使用,亚投行在中国领衔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经济体共同制定投融资规则,由此改变发达国家以世界银行等机构主导国际信贷规则的旧有格局,故B正确;亚投行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故A错误;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平衡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D中社会矛盾激化不符合事实。故选B。
23.【答案】C【解析】A.选项表述是错误的,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痛苦,而不是外部因素。 B.苏联民众的态度,而是强调俄罗斯政府的态度。 C.从材料可以看出,俄罗斯教育部门认为戈尔巴乔夫苏联的解体负有很大的责任,说明俄罗斯政府非常重视对民众的价值导向的影响。 D.材料并不是强调教科书的社会教育功能,而是强调俄罗斯政府的态度特点。 故选:C。
2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派美术冲破了传统的画法束缚,在作品中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悲观、失望。据此依据材料“我们可以感觉到画家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可知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25.【参考答案】(25分)
(1)原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政治: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重视。相通之处: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伦理道德。(8分)
(2)本质不同: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东方: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并不具
备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性质。根源: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
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8分)
(3)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新文化的建设;推动了近代中国
社会的进步;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尊崇,也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6
分)
(4)启示:文化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和交流。(3分)
26.【参考答案】(12分)
论题一: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阐述: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依仗其先进的科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不断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航天、电子计算机、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总之,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是把双刃剑。
论题二: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危害。
阐述: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突出破坏性。
论题三:科技革命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近代(现)代化进程。
阐述: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突出建设性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且表达清晰流畅可给(9—12分)】
27.【参考答案】(15分)
(1)贡献:领导秋收起义;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总结游击战争基本经验;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6分)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表明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3分)。
(2)成就:政治上,建立并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外交上,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保持紧密的联系,在日内瓦和万隆会议上扮演了大国的角色,打破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的孤立、封锁、遇制政策。军事上,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胜利。(3分)
(3)共同点:指导思想相同,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或建设道路相同,都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革命或建设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