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00 KB
  • 2021-08-30 发布

江西省宜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宜春第九中学(宜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命题人:尹琪 审题人:赖宋存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1.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 A. 城邦政治 B. 贵族共和制 C. 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D. 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可知是秦朝的郡县制的相关内容。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ABC三项与材料所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D项说法正确,本题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②③④都属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①行省制度是元朝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时期不符。所以答案选B。‎ ‎3.“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袭,主持国政的卿及大夫也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A.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 C. 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 D.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与宗法制。根据“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可知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A、B项都只是反映了宗法制或者是分封制,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故排除;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未在题意中体现,故排除D项。故选C。‎ ‎【点睛】以偏概全是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问题陷阱,选项本身往往正确,但没有能够全面涵盖题意,从而造成误导导致选择错误。‎ ‎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故A符合题意;B项是从经济的角度说的,故B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并未实行分权政治,故C不符合题意;军功政治虽然在秦汉以后比重降低,但是并非是材料中说的这一转向的最主要的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 ‎5.“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民以金玉为印 B.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行 D.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秦始皇创立帝制后,为强化皇权和尊显皇权至上而加强了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管理,答案选B项,A项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C D两项说法错误。‎ 考点:秦代皇帝制度 点评:秦代皇帝制度的突出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和皇权世袭,这一制度为秦王嬴政始创,故称秦始皇,他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秦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6.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是( )‎ A.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减少重大事情决策失误 C. 促使中央官员彼此牵制 D. 体现国家治理民主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旧材料可知秦朝军政大事的决策经过“朝议”和“裁决”两步。通过“朝议”,可以减少重大觉得的失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制,非中央对地方,排除A项。秦朝是丞相制,丞相掌握国家的行政权,“朝议”体现决策过程,但无法促使官员彼此牵制,故C项错。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朝议”后依旧要由皇帝“裁决”,本质上依旧是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 ‎7.西方某学者说:“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国家元素,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业已到位。其在欧洲的浮现,则晚了整整一千八百年。”该学者评论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郡县制。郡县制含有“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权”等现代国家元素。公元3世纪秦朝实行郡县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分封制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不是现代国家具备的因素;D选项错误,行省制出现于公元13世纪的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 地方制度的沿革 B. 宰相制度的完善 C.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中枢机构的演变 ‎【答案】D ‎【解析】‎ A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与表格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这不能说明宰相制度的完善,排除B。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故C错误。上表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从丞相制度的出现到三省六部制直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故选D。‎ ‎9.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 德才兼备 B. 家庭背景 C. 个人声望 D. 考试成绩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孝悌”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以德才为主,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概况不准确,排除。‎ ‎10.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A. 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 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 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 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有才干的近侍之臣……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说明汉武帝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故A项正确;内外朝权力平衡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提高内臣水平,故C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告诫自己,故D项错误。故选A。‎ ‎11.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 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是逐渐瓦解郡国并行体制而非巩固郡国并行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是淡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和以德治国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的权力。‎ ‎12.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 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B. 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C.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D. 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关系对于徽商发展重要作用,强调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D选项符合题意;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控制的问题,C选项排除。‎ ‎13.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  )‎ A. 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说明分封制传播了西周的制度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故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下,西王室不能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贵族世袭与宗法制相联系,故D 项不符合题意。‎ ‎14.史载:“六部以及总掌军政刑狱的地方衙门都是它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报告给它,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由它再下发。”材料中的“它”应是 A. 唐代的尚书省 B. 宋代的枢密院 C. 元代的中书省 D. 明代的内阁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宰相权势很大,地方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故答案为C项。唐代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A项;宋代的枢密院掌管军事,排除B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关或决策机构,排除D项。‎ ‎【点睛】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中书省地位较前代尤为重要,中书令通常由皇太子担任。元朝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 ‎15.钱穆提到: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 A. 完善了察举制度 B. 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通榜是考后出榜前”,并不凭借考试,而是“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进行选拔“知名之士”,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难以防范有些人借此制度进行作弊,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故答案为D项。A项,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舆论对考官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现象不利于人才的客观选拔,限制了部分下层人民向上层流动,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16.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有可能出现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并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即盐铁司掌工商收入,兵器制造;度支司掌财政收支,粮食漕运;户部司掌户口、赋税、榷酒等,故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太尉掌管军事大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汉朝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面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C不符合题意,排除。‎ ‎17.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下列有关元朝行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设置行省有利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B. 行省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C. 行省官员可任意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D. 行省管辖范围覆盖河北和山东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中央中书的派出机构,这一制度有利得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A正确;行省的重大军政事务要上报枢密院,B错误;重大赋税征收制度不得更改,C错误;河北和山东地区是由大都负责管辖,D错误。‎ ‎18.姚崇、宋璟都是玄宗时的良相。玄宗总揽政务之后,宰相从4人进一步减为2人。另外,由宰相担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714—724年,无尚书仆射。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步合并,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审查和复审。上述史实说明唐代 A. 相权逐渐集中到少数宰相手中 B.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C. 通过分散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D. 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发生了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宰相人数减少,以及不设尚书仆射,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合并,都体现出相权逐渐集中,改变了隋唐时期三省分割相权的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尚书仆射”、“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步合并”,不能体现三省六部运行机制日趋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宰相人数减少,职能合并,不能体现分散相权,排除C项;材料中宰相仍有“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律的审查和复审”的权利,不能反映宰相的地位和权势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 ‎19.“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 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 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 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 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项的职责是唐朝门下省的职责即:审议和封驳,故在门下省方便决策提升效率,故正确;B选项,是中书省的职责,不符合门下职责故错误;C选项,是皇帝的职责而非门下省的职责,故错误;D选项是尚书省的职责,而非门下省职责,故错误。‎ ‎20.《晋书》卷九八《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琅琊王氏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六朝君主均出身寒门 B. 北方统治集团达成共识 C. 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 D. 东晋偏安政治局面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迁居江南的世家大族实力强大,是东晋初期巩固统治的重要力量,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东晋偏居江南,是南方政权,选项B排除;材料主旨为东晋初期政治格局,而非东晋建立,选项D排除。‎ ‎21.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随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反映了 A.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 内阁职能范围缩小 C. 军机处成决策机构 D.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可见,军机处存在是有一定必要性的。根据材料“军机处‘军国大事罔不总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涉及内阁的职能范围,排除;C项,军机处无决策权,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22.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 A. 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路州县”是北宋管理地方的机制,从“军、民、财、刑”等方面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这一机制的设立明显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有效控制,D正确;宋代这一措施解除了地方财权等,不易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A错误;古代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模式,这些措施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错误;地方机构的增加,官员的俸禄增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错误。‎ ‎23.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总体上,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故符合地方权力整体上不断削弱的图为C,故选C;中国古代地方权力是不断削弱的趋势,AD总体呈上升趋势,B项是不变的状态,三者都不符合史实,排除ABD。‎ ‎【点睛】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然后分析各选项即可。‎ ‎24.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 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 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 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的做法,使位高者未必权重,这有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仍存在很多弊端,不是科学的管理方式;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未有效解决吏治腐败问题;D选项错误,职位和实权的分离会造成官员职责不明确。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理藩院”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个人及其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是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控制;通过以上的分析,体现了清王朝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正确;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材料三个机构的内容没有体现民族分治的内容,A错误;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一词可判断C错误,因为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早在西周就已存在,C错误;据材料“理藩院”是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可知清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较强,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答案】(1)皇权与相权矛盾。‎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史实:‎ 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的信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割宰相权力以及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回答。‎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他的原则是恐怖”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提高决策效率角度思考积极意义;从皇权的极度膨胀阻碍社会进步等角度思考消极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 ‎——《孟子·万章篇》 ‎ 材料二 ‎ 图一                                                                     图二  ‎ 材料三 宋朝时期的科举严防舞弊,坚持选拔人才与“严法、尚法”并行。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主张废除明经科,专注于进士科,不再考诗词,改为经义。当时政治需要重权经术的人才,不注重文艺。宋代人才选拔的科举考试相对于唐代更为严格。“糊名”法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是为了防止考官存心录取自己门生,结党营私。应试人员必须要以真才实学通过考试。 ‎ ‎——《汉代至明清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选官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途径的特点。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的进步性。‎ ‎(3)根椐材料三,概括宋朝改革选官制度的措施。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对我们今天人才选拔制度制定的启示。‎ ‎【答案】(1)途径:贵族世袭。特点: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 ‎(2)进步性:分科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人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注重才能,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 ‎(3)措施:实行“糊名”法;废除明经科,专注进士科;专注经义,废除诗赋。启示:严格人才选拔制度;注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解析】‎ ‎【详解】(1)关于“途径”,由材料“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可见先秦官爵与血缘关系相关,贵族世袭。关于“特点”,世官制奴隶主贵族世代垄断官位和爵位,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2)图二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选官,图三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自由报考,分科取士,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可以从政治上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行政上提高文官队伍素质,提高行政效率,社会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等角度作答。‎ ‎(3)关于“措施”,结合所学,可以从规范考试程序和调整考试内容等作答。关于“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如严格选拔人才关;注重公平公正,突出社会效益;发挥正确引导作用,要尊重知识和人才。‎ ‎28.地方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当时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答案】(1)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姬姓子弟、异姓功臣、先代贵族。(三点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2)制度:郡县制。‎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作用: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 ‎(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主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然后再包括异姓功臣、先代贵族。结合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可概括出义务,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方面。‎ ‎(2)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廷尉议是。”可得出是郡县制。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可概括出其管理方式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官员任命是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3)根据材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可得出疆域辽阔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元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行省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