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1.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济宁市 嘉祥一中高二2019-2020第二学期期中模块测试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时期,因人居住于王都之内,但仍然是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因此,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形态。这说明当时
A.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原则 B.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
C.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 D.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2.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张仪等,都是执掌大权、声名卓著,但却出身寒微的卿相,并且这些新起者亦不再被分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确立 D.人才的流动比较频繁
3.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入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4.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
出处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
《南唐书·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
《四库全书·后村集》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6.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 B.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
C.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 D.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7.罗马《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贵族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这法律的颁布
A.推动了罗马立法工作的开展 B.加速了罗马奴隶制的瓦解
C.推动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 D.废除了罗马的债务奴隶制
8.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9.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
A.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 B.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C.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 D.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
10.英国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法国大革命》中写道“法国大革命是由启蒙时代带来的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促成的”。该观点认为,这反映了大革命前法国的中心矛盾是
A.君权神授与天赋人权 B.专制迷信与民主科学
C.专制王权与自由平等 D.神职特权与宗教自由
11.俾斯麦曾说:“重视对于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作联系手段,并以王朝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稳定,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
这表明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A.君主制得到各阶层的拥护 B.权威政治有其法律合理性
C.继承了旧时专制主义传统 D.君主立宪制民主形同虚设
12.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13.1936年,“国防文学”大行其道,涌现出了夏衍的《赛金花》和《上海屋檐下》、阳笙的《李秀成之死》、田汉的《卢沟桥》等杰作,“国防文学”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中国华北地区危机严重 D.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14.下表为近代中国各民主党派成立的情况。据此可知( )
名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1925年10月
美国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1930年8月
上海
中国民盟
1941年3月
重庆
中国民建
1945年12月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5年12月
上海
九三学社
1946年5月
重庆
中国民革
1948年1月
香港
A.抗日战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历程 B.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受到挫折
C.重庆的民主程度要高于其他地方 D.知识分子是民主发展的主要力量
15.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1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遵照政府要求,从小学到中学,从国语到历史、社会、常识、公民、英语、音乐、地理等课本,都把塑造孙中山的“国父”形象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
A.表明国民政府的革命延续性 B.肯定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贡献
C.为青少年树立领袖榜样示范 D.推行三民主义为统一意识形态
17.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
A.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吸取了中共“左”倾错误的教训 D.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18.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19.下图为漫画家张汀于1946年所绘《城头变幻大王旗》。对该漫画意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美国企图独霸中国的野心 B.揭露了蒋介石出卖主权一意内战
C.遣责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恶劣行径 D.讽刺了蒋介石勾结美日丑恶嘴脸
20.新中国初期,在接到出席某会议的邀请后,周恩来提出:“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的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的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在该会议上中国
A.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D.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21.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夫妇,并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他当作旅行者也行,当总统也行。”毛泽东此举意在
A.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B.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
C.缓和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 D.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
22.下图为1949—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中的援助事由统计,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对外援助
A.带有明显的不结盟色彩 B.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C.被报道的数量日趋减少 D.以援助亚非拉革命为主要目标
23.巴黎公社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恪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这一主张表明巴黎公社
A.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 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
C.得到了工农群众的普遍支持 D.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产物
24.《布尔什维克和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这个(资本家)政府给予人民的是军事管制而不是自由,它作为协约资本的人质,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人、士兵们驱向战争,甚至从来不试图开始和平谈判。”针对此状况,列宁
A.提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强调两个政权的并存不可避免
25.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26.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表,据此可知我国
阶段
主要行政区划层级划分
1949—1954年
大行政区—省—县—乡四级制;两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
1954—1966年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自治旗、县级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三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街道办事处
1966—1978年
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自治旗)—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四级制
1978年开始
省(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四级制
A.民族区域自治效果显著 B.地方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C.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 D.社会主义民主初见端倪
27.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
A.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B.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C.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
28.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谴责这是野蛮的封锁,但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这说明
A.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B.美国妥协力图缓和对苏关系
C.美苏斗争加剧欧洲紧张局势 D.美苏势均力敌无意改变现状
29.1970年代开始,西欧不顾美国反对,开始加强同东欧的经济关系,希望能缓解东西方紧张气氛、减少东欧对苏联的依赖、更多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并试图以经济的让步换取苏联在其它方面的让步。这表明
A.西欧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B.欧洲的经济联系政治色彩浓厚
C.缓解危机成为西方的迫切需求 D.苏联改革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
30.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说:“美国体系的大多数内容是在冷战期间出现的,并成为美国遏制全球性对手前苏联的努力的一部分。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布列津斯基意在说明
A.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 B.单极世界比两极世界更加稳定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世界格局应从整体的角度考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后升为正二品衙门,集纪检、组织、公安、司法职能于一身。为了监察中央六部的活动,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并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明朝监察制废采取“以卑临高”的制约机制,赋予监察文武百官的大权,有事可以直除天子。监察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非进士不能录用,使监察官的职位显得十分尊崇,升迁也非常快。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
明代监察制度只赋予监察官“弹劾权”,对贪官的惩治取决于皇帝的好恶与喜怒,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败,最终沦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党同伐异的工具,从而失去了澄清吏治的制衡作用。在明世宗嘉靖至明神宗万历的近百年间,无论是监察官还是被监察的廷臣,都高举着效忠皇上与反腐败的大旗,相互攻讦,形成了东林、齐、楚、浙四党交恶和内阁、吏部与言官三足鼎立的局面。
——摘编自赵刚《制度不是万能的——杂谈朱无璋反腐败和明朝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发端于1809年,是一个由宪法或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或国会决定的、由一个独立的高级官员负责的办事机构。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公共行政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后因保护人权、反腐败等需要,监察专员逐渐向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公司以及非政府组织、大学扩展。监察专员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监察专资采取非司法方式解决行政机关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行政争端;二是监察专员通过约束政府权力,弥补司法系统对行政权约束的不足;三是监察专员通过为普通公民提供及时救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监察专员制度逐渐与各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合流,成为各国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編自袁新华《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监察制
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11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功能。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两种监察制度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9分)
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出求。
材料一 1788年,在纽约批准宪法大会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宣称,在“自由的共和国”“人民的意志构成政府的根本原则”;但他随后又说,“人民”并“不具备系统的政府管理所必需的辨别力和稳定性”,他们“经常被错误的信息和激情引向最严重的错误”。在弗吉尼亚批准宪法大会上,埃德蒙·伦道夫一再称颂“人民”,但在一次发言中却用“herd”(一群牲口)来指“大众”,被人指责用词不慎。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专制之下,未能接受现代教育,与现代国民的水平相距遥远,以这样的国民素质不能迅速适应并享受现代民主政治。“夫以中国数千年专制退化而被征服亡国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复,而欲成立一共和宪治之国家,舍训政一道,断无由速达也”。因此,国民党有责任以“保姆”身份“训导”、开化民众,才能为国家进入未来的民主宪政阶段培植基础。“民国之主人者,实等于初生之婴儿耳,革命党者,即产此婴儿之母也。既产之矣,则当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
——摘编自高华《南京冈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美国政治家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些观点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体现。(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与美国政治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孙中山提出上述观点的理由。(10分)
历史答题纸
一、选择题:(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分)
(1)(11分)
(2)(9分)
32.(20分)
(1)(10分)
(2)(10分)
2019-2020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网上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C
D
D
A
A
A
D
C
C
A
C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B
B
C
B
B
A
B
B
B
C
D
B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特点:设立专门监察机构;形成监察体系;采用“以卑临高”和动态制约机制;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依附皇权,行使有限的监察权。(7分。回答4点即可)作用:有利于澄清吏治,加强皇权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后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4分)
(2)功能:解决行政争端;完善法治机制;保护人权。(3分)原因:中国: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强化;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的工具,是人治的体现。(4分)西方:监察专员制度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体现,有法制保障;具有独立性。(2分)
32.(1)观点:人民主权;把精英阶层与人民大众加以区别;否定人民的政治能力和管理能力。(6分,言之成理即可)
体现: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但对黑人、印第安人、妇女没有赋以平等的政治权利;对人民选举权加以限制。(4分,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之处:普通民众须在国民党的领导下教化学习;中国民众实现民主须经“训政”“宪政”阶段。(4分,言之成理即可)
理由: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当时的国民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与现代国民不相匹配;先进的现代宪政制度建立需要高素质的国民。(6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