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1.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命题人: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都确信,他已经抵达亚洲。”但尽管如此,他的活动
A. 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B. 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C. 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 密切了美洲与亚洲的经济联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最先到达美洲大陆,但他直到临死前还坚信自己到达的是亚洲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是欧洲新航路开辟的一部分,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始现,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错误,证实了地圆学说正确性的是哥伦布的环球航行,排除;D项错误,哥伦布实际上发现的是美洲,排除。故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及其意义
2.开辟新航路给西班牙带来巨额财富,据估计,1545—1560年间,西班牙从拉丁美洲运回的黄金,每年平均为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但巨额财富并未给西班牙带来新的发展,西班牙在17世纪迅速走向衰落。下表表明西班牙衰落的经济原因最有可能是16世纪60—70年代西班牙国家财政预算开支简表
项目
军费
宫廷开支
偿还战争债务
经济建设
行政开支
所占比例
2%—28%
4%—13%
51%—62%
1%—2%
4%—16%
A. 军费开支耗空了财富
B. 宫廷王室的奢侈生活
C. 通货膨胀现象严重
D. 经济建设投入不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班牙”通过“新航路开辟”获得了“巨额财富”,但是从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16世纪60—70年代西班牙国家财政预算开支主要在军费、偿还战争债务方面,用在经济建设上的比重明显不足,只有1%—2%,所以导致了西班牙最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最终衰落下去。故答案为D项。A项,军费开支耗空了财富,与表格中“2%—28%”不符,排除;B项,宫廷王室的奢侈生活,与表格中“4%—13%”不符,排除;C项,从表格数据西班牙各项财政预算开支情况不能反映当时是否通货膨胀严重,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 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 新生产方式开放性
【答案】D
【解析】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英国才不断的向外冒险,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进行侵略扩张,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六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尚未成为主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尚未确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是导致英国殖民侵略的根源。
4.1785年,瓦特在给客户的信中说:“你要求我们派人去安装和修理蒸汽机,这如同向我要一马车的金子一样难以办到,我们自己的机器现在都找不到人修。”这反映了
A. 蒸汽机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
B. 人们普遍敌视蒸汽机使用
C. 技术人才影响着新技术推广
D. 英国政府禁止使用蒸汽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安装和修理蒸汽机人员的缺乏此类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必然会影响到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C;蒸汽机的安装与修理而不是生产,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
A. 18世纪中后期 B. 19世纪前期
C. 19世纪中后期 D. 20世纪前期
【答案】C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亦即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应选C。
6.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体制中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 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C. 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整,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答案】A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但并没有改变私有制的本质,所以“旧秩序”是指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新应用”实指改自由竞争为国家干预。
7.对下图美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 1950-1955年增长率下降是因为第三世界的兴起
B. 1955-1965年增长率上升是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
C. 1975-1982年低谷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D. 20世纪90年代持续地增长是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第三世界的兴起与美国1950-1955年经济增长率下降无关,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的起止时间为1950年—1953年,所以1955-1965年增长率上升与朝鲜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1975-1982年低谷是因为1973年经济“滞涨”现象的出现,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美国阶经济持续地增长是受益于知识经济,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故D项正确。
8.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和“成本更低”等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国家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A项;二战后西方国家就建立起福利制度,排除C项;“福利国家”制度缩小规模,是国家适当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表现,排除D项。
【点睛】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由于“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9.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 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 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 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答案】A
【解析】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而不再是蓝领、白领这么简单的分化,说明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社会分工更加多元了,所以影响到了社会结构变化,故选A;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不是流动,故排除D。
10.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和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两项水利工程都
A. 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B. 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为了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
D. 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答案】D
【解析】
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斯大林时期修建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所以二者都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D项正确。AC两项只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的目的,故AC两项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故B项排除。
11.
1921年夏,苏俄开始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其活动严格建立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的原则之上。亏损和不盈利的企业(主要是前几年与生产军工产品有关的)则关闭或暂时停业。这种做法
A. 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 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C. 背离了计划经济的轨道
D. 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故B正确;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胜利,故A错误;当时苏俄尚未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C错误;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不能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变,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材料含义,得出企业自主权的结论,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其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这与题干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斯大林模式强调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与柯西金所处时代不符,排除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13.1987年9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对邓小平说,八年前你在访问美国时同我谈:“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为什么不去帮助中国呢?”我当时答应了,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这则材料说明
A.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 中国、苏俄都与美国保持友好
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阻挠
【答案】A
【解析】
“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说明苏俄、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在国内建立外资企业,故A正确;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B. 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 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想改变苏联的经济基础,显然不利于苏联经济建设,故A错误; 材料中的观点实际上否认的是苏联整个社会主义体制,而非单单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B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说明戈尔巴乔夫将改革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否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正确。
15.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它们是
A. 17世纪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B. 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C. 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D. 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世界体系曾存在的三个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l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9世纪的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被称为“世界工厂”,20世纪的美国是世界霸主,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16.美英于1945年12月签订的《财政协定》规定,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援助,但前提条件是英国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并取消英镑区的外汇管制和帝国特惠制,而且贷款必须以购买美国货物的形式使用。由此可知,美国的“援助”
A. 体现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
B. 是马歇尔计划的重要体现
C. 意在巩固美英战时同盟关系
D. 有利于推动美国经济转型
【答案】D
【解析】
购买美国货物的形式使用利于美国货物畅销,是能推动美国经济转型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的“援助”是带有条件的,并未体现出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财政协定》和马歇尔计划毫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战争已经结束没必要巩固美英战时同盟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下图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从1981年到2009年向各成员国提供贷款的情况(注:图中“其他”指的是贷款额低于112.95亿美元的国家的贷款总额百分比)。由此可判断该组织
A. 致力于消除国际性贫穷
B. 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C. 消除了成员国贸易壁垒
D. 是南南合作的重要成果
【答案】A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该国际组织主要提供给发展中国家贷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国际组织是指世界银行,世界银行贷款给成员国,有助于推动其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故A项正确;B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排除;C项是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从表格中分析出该组织的相关特点,从而判断出该组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18.凯恩斯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比作一对“孪生兄妹”,他在这两个机构的成立仪式上不无先见之明地警告:“‘邪恶精灵’必会诅咒这对‘孪生兄妹’”,“你们两个娇儿长大后将成为政客;你们的每句话和每个行动都有不可告人的企图,你们决定的事情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另有所图。”凯恩斯认为“孪生兄妹”将
A. 破坏世界金融秩序
B. 导致英国失去金融霸权
C. 加强美国对外扩张
D. 有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
【答案】C
【解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依靠《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成立的国际组织,这两个组织都是以美国为中心,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经济组织,C正确;这两个金融组织有利于世界金融秩序的稳定,A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美元取代英镑地位原因,B错误;D属于关贸总协定的意义。
19.
1999年,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以及其余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二十国集团(G20)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 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B. 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C. 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D. 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国际社会间的协商与合作,B项表述与之相符。G20并非区域组织,故A项错误。C选项与材料信息时间不符,二战后制度化体系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D选项与材料无关。
20.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
21.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的思想主张是
A. “仁”和“仁政”
B.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 以法治国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儒家主张“仁”和“仁政”,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排除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排除B。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以法治国正是法家的观点,故选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理学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
22.“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A. 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 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 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士大夫借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来制衡君权,如果君主实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难的形式惩戒,D项正确;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不是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手段,排除A项;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是由皇帝任免的,不是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手段,排除B项;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是由皇帝和世家大族控制的,不是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手段,排除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影响
23.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不正确;C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不正确。
24.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儒学糅合诸子学说
C. 科举制度创立发展
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答案】D
【解析】
南宋时期朱熹将《论语》、《孟子》等四书进行集注,并作为理学的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从而提高了“四书”地位,故D项正确;宗法制度在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故A错误;儒学并没有糅合诸子学说,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创立是隋朝,故D项错误。
25.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求达到三教一统
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 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
2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提出了封建专制是舒服自由的镣铐,据此分析可知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故A项正确;B项符合卢梭,排除;CD项符合黄宗羲,排除。
27.《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
A. 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B. 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
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D. 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是“先天不足”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说明新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薄弱,故B项正确。C是政治方面的因素,D是指思想方面的因素,都不是“先天不足”的表现,排除CD。
28.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
A. 造纸术的革新
B.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C. 活字印刷术的推广
D. 科举取士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来看,“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应当是活字印刷的推广。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变化与造纸术的革新无关,
排除A项;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术,并开始科举取士,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B、D项。
29.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B.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C. 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突出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推动了欧洲有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故C项正确;A项是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对世界,应排除;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联系不大,排除B;D项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应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社会进步的影响解答即可。
30.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重实用
③不注重科学分析
④注重经验总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莱布尼茨认为:中国人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数学知识,①③④符合材料;中国古代科技注重经验总结和实用性,②与材料及史实相反。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特点
二、材料题(共两题,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历史学家往往会杜撰出名言警句来表示历史的运动或潮流。例如,“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
——查尔斯·辛格《技术史》
材料三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攻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材料四 下列图片是两个国际组织的标识
(1)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的史实,并概括其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在动力、交通和电讯方面的重大科技成就。
(3)指出材料三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美国20世纪30年代一历史事件最能体现该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主要措施?
(4)材料四中的国际组织分别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图二反映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举例:指南针用于地理大发现;火药用于征服殖民地;影响: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动力方面:蒸汽机、内燃机、电力(发电机)。交通方面:火车机车、汽船(轮船)汽车、飞机。电讯方面: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通讯。(每一方面列出一项即可)
(3)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措施:整顿银行;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
(4)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或经济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解析】
【详解】(1)材料一认为西方利用中国的发明,进行扩张,从而促进了自身的进步,考生可以结合教材提到的史实举例,如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促进地理大发现,火药被西方用于殖民扩张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发明传入欧洲并被用于殖民扩张,从而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得欧洲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2)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是时间限制,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结合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科技成就列举即可。
(3)第一小问,由材料“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可见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如整顿银行、复兴工业、调整农业和举办救济等方面归纳。
(4)第一小问,材料三图一是欧洲联盟的标志,图二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趋势可以结合二者的性质等角度来回答,可以答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第二小问,主要强调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以从机遇、挑战等方面来回答。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三 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应该遵循伦理道德,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维护孔子的权威地位;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挑战孔子的权威地位。
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根本是孝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列举德治和仁政等思想。
(2)材料“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见朱熹是坚持儒家学说。由材料“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可见李贽则反对儒家的权威,这说明了儒家权威受到挑战。
(3)结合所学,儒家思想是自西汉汉武帝起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儒家思想的作用与认识可以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在封建社会前期,儒家思想在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儒家思想逐渐僵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