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营口开发区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部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描绘了“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理想社会。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可知是指没有贫富劳逸的不均;“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是兼爱的主张;故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A。老子主张“无为”,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B。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文化专制,是专制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压制,来实现对人民自主意识的控制。以下各项不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书同文”
C. “独尊儒术” D. “文字狱”
【答案】B
【解析】
“书同文”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属于文化专制手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文字狱”均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书同文的创立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为了方便各地的文化交流而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3.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透过这些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 )
A. 恢复周礼 B. 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C. 维护统一 D. 使自己的学说得以推广
【答案】B
【解析】
孔子、老子等人均生活在乱世为了让社会稳定、不混乱而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所以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可能是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适合韩非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广学说不属于政治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百家争鸣的政治目的就是要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并起,有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还有的探讨政府与政府的关系。如果有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学说最有可能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家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家主要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家主要探讨政府与政府不要战争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 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B. 吸收百家思想的精华
C. 各个学派应相互竞争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
材料观点旨在表达人的认识不该“偏爱”自己喜欢的但其实并不正确的学识而应该是吸收百家思想的精华,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坚持独立思考之类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要吸收百家思想的精华而非各派要竞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格物致知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 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 认同各不相同修养方式
D. 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并未提到各家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A错误。从材料中诸子学派的主张,可以分析出都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B正确。题干只涉及各家自身的思想,不涉及对其他学派的评价和态度,C错误。材料未体现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D错误。
点睛:本题题干给出多个思想家的主张,问题的主体是诸子百家,所以答案必定是一个同时符合各家思想的答案,只要有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选项,即可排除。
7.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落后于西方 B. 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C. 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有所约束 D. 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等字眼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行为是有一定约束力的,即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落后于西方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出统治强化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危及统治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说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所作所为是有所约束的。
8..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这种思想主要继承了.
A.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B. 荀子“天命有常”观念
C. 孔孟儒家“仁”学主张 D. 法家强化君权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也渗透了“仁政”的思想,故答案为C项。这种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没有关系,排除A项;制天命而用之是指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但材料主题不是强化君权,排除D项。
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9.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正史名称
人数
《南史》
13
《北史》
12
新旧《唐书》
38
《宋史》
50
A. 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 B. 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
C. 地方上大家族势力愈发强大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
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人数的增多足以证明儒学影响力是在不断增强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涉及经济发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宗法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数量增多而未强调大家族势力愈发强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东汉灵帝时期,蔡邕把儒家《周易》《论语》等抄刻成石书,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曹魏时,又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世人称为“正始石经”。由此可见,自东汉以后
A. 奠定了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B.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 继承了先秦百家思想精华
D. “古文经”影响力扩大
【答案】D
【解析】
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强调了东汉以后“古文经”影响力在扩大,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奠定了新儒学的发展基础的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是在西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精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1.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统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他们的工作( )
A. 强调“天人感应” B. 加速国内民族融合
C. 推动理学的形成 D.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理学形成并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汉朝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中的时间;BD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是解题的关键。
12.朱熹认为儒家有天然干预政治的权利,儒生读书为官的目的是 “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格物致知”
C. “正君心” D. “致良知”
【答案】C
【解析】
“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是强调儒生读书为官是要做到正君心,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致良知”是王守仁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是“正君心”的意思。
13.儒学既是伦理学,又是政治学,更是教育学。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充实,下面各项属于明朝以来形成的突出教育思想是( )
A. 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 C. 格物致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教育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的教育思想,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格物致知在明朝之前已经出现,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4.王守仁认为“ 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他们也只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这一认识被后世一些学者评价为“圣凡平等观”。王守仁该思想最有可能影响的学者是( )
A. 王夫之 B. 李贽 C. 顾炎武 D. 黄宗羲
【答案】B
【解析】
以李贽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反思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平等观,和材料中的“圣凡平等观”是相似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均未涉及到平等观,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主张( )
A. 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
B. 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
C. 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
D. 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故可知这一思想主张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B项正确。这一思想主张是出自《日知录》,排除A。“亡国”与“亡天下”的概念,与近代“民权”意识不符,排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提出的概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曾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以下思想最能代表文中人物主张的是
A. 非圣无法,个性自由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D. 理气一元,理在气中
【答案】C
【解析】
亭林先生指的是顾炎武,而顾炎武是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的,所以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非圣无法,个性自由是李贽的主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曦的主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理气一元,理在气中是王夫之的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7.“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A. 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出现了“诸子百家”
C.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D. 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百家争鸣中各派别彼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定型,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强调百家争鸣在思想方面对历史的影响,而不是经济,且“直接”用词错误,故A项排除。“诸子百家”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故B项排除。政治、经济大变动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故D项排除。
18.《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 重视规则和秩序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强调变革和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旧材料,《礼记》强调序,《孟子》强调规矩,《道德经》和《韩非子》强调是“法道”“法自然”和“无二”,共同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B
项正确。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趋向一致,不是相互竞争,排除A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法家强调变革和法律,道家崇尚自然,故排除D项。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19.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天命为性,性赖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这体现出孟子主张
A. 重视教化
B. 心由性生
C. 心外无物
D. 人性本善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人性受命于天,性又有赖于心,心不取,性不出,故要“教使然”,体现重视教化的作用,A项正确。B项心由性生与材料“天命为性,性赖于心”不符,排除。C项心外无物为王阳明观点,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人性本善,排除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教使然”,故可知是重视教化的作用。
2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故①④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敛薄赋作为主要手段,并且奖励生产,减轻刑法,提倡节俭等,来减轻对百姓的压迫,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排除②;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③。故答案选B。
21.有知名学者认为: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下列言论与“轴心时代”相符的是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美德即知识”
B.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的破矛屋……风雨能进,国王不能讲”
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轴心时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古代希腊时期,孔子、老子和希腊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是该时期主要思想家,A是老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符合题意;“我的破矛屋……风雨能进,国王不能讲”是启蒙运动时期主张,排除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明清时期思想家主张,排除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时期张载思想主张,D错误。
22.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 加强中央集权
C.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D. 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孟子的这一思想是“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
23.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B. 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 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墨家盛行于战国时期,此时已经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士”阶层开始崛起,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材料的时间信息。由“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得知,这是战国时期,由此判定答案。
【详解】
24.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A. 心外无物 B. 理是世界本原
C. 无而治 D. 仁者爱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的“心”指的是陆王心学。“物”指的是程朱理学,心学和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本原,都强调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程朱理学
25.某学者认为:“若其心正、正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其心不正、其事不善,虽多读书有何所用?用之不善,反增罪恶耳”。根据材料,此学者认同的是
A. 墨家学派 B. 程朱理学 C. 陆王心学 D. 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材料“若其心正、正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其心不正、其事不善,虽多读书有何所用”反映了心学的思想,故C正确;墨家学派与心学无关,故A错误;程朱理学不等于心学,故B错误;经世致用思想,与心学无关,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若其心正、正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其心不正、其事不善,虽多读书有何所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心学的思想主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6.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50种
1种
5种
11种
2种
12种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化学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A. 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 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 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表信息可知,明末清初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知识介绍到中国,介绍来的知识以自然科学为主。故答案为A项。B项,从图表看出,西方著作包括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种类很多,不仅仅是人文科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无法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排除。
27.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A
【解析】
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
28.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经济停滞倒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科技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其发展只能依靠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难以孕育出近代科技,这是中国明清时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故A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只是零星地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的侵扰,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影响不大,故B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基本上维持了统一状态,故C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没有停滞,并且有较大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符合题意。
29.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理论属于意识形态方面,它根源于经济基础。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的原因
30.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 重实用
B. 重理论
C. 重民众
D. 重实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注重农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围绕着农业,为农业而服务,因而我国古代科技是应用科学,注重经验的总结,重实用,故A项正确;“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科技缺乏理论探索,而西方科技重理论,重实验,故B项排除;重民众这是历代以来科技都应注重的地方,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验,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31.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活字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火药推动世界军事变革,有助于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和上述分析,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和上述分析,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和上述分析,排除。
【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史实类选择题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在此基础上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原因和影响。例如,四大发明外传及其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
32.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A. 航海辨别方向
B. 天文观测
C. 地理研究
D. 迷信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可知,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航海辨别方向,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针在宋代用于天文观测、地理研究和迷信活动,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指南针的发明和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33. 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宋元时期出现并深刻影响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是( )
A. 造纸术 B. 灌钢法 C. 雕版印刷 D. 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出现在汉代,B出现在南北朝时期,C出现在唐代,D出现在北宋时期,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34.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读下面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序列正确的是
A. ①④③②
B. ①④②③
C. ①③④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盛行于商代,篆书盛行于战国--秦代,隶书出现于秦代,楷书是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35.两宋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了
A. 画图结构
B. 写实风格
C. 追求意境
D. 市井风情
【答案】C
【解析】
两宋时期,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绘画的风格也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故排除ABD,选C。
36.以下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绘画艺术可以从新石器时代找到源头
B. 战国时期,已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C. 自然、生动、质朴、粗犷是新石器时代绘画的特点
D. 汉代的绘画艺术中,浪漫幻想主题已不复存在
【答案】D
【解析】
陶器上绘制的图形是中国绘画的起源,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汉时期的帛画比较盛行,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石器时代绘画具有原始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代绘画仍有浪漫主义的主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7. 关于宋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起源于民间,适合于配乐演唱
B. 其描述的内容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的歌舞升平
C. 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
D. 南宋时期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B
【解析】
宋词起源于民间,适合于配乐演唱,城市手工业、商业繁荣,是宋词兴起的物质基础,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选项“自始至终”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38.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
B.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C. 赋是在战国后期出现的一种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D. 元朝时,汉族文人经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称为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创作方法为浪漫主义;元朝的文学成就以散曲和杂剧为最,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汉族文人经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赋是汉朝在楚辞的基础上形成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因此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汉赋
39.南戏和元杂剧得以流行的共同原因是
A.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汉族文人地位低下
C. 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D.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A
【解析】
南戏和元杂剧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故选A。B、D两项是元杂剧兴起的原因,C项是南戏兴起的条件,均不是共同原因。故选A。
40.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
B. 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 用铜锣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D. 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答案】B
【解析】
京剧是以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表演手段,故B答案错误,其它三项表述都正确,选B。
二、材料解析题
41.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儒、墨、道三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法家的集大成者。
(2)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家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3)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答案】(1)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2)法家学说。因为法家主张适时改革,建立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上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皇采用。
(3)因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董仲舒又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取得了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4)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的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创始人。
(2)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奖励耕战,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法家主张改革变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上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皇采用。
(3)董仲舒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用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学思想开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取得统治地位。
(4)本文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成分,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