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50 KB
  • 2021-08-30 发布

2018届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1素养2 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学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素养二 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 ‎(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总览——核心素养解读 一、时空观念的基本内涵 ‎1.感知历史的基础 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个最基本素养,它是感知历史的基础,依赖它才能够把时间与空间结合,才能把古今历史知识贯通起来,并且加以比较,进而发现规律并形成正确的认知。因而,时空观念素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2.培养能力的途经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得出结论的前提 历史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性,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4.理性认识的依据 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 ‎1.以时空为基础考查史事的背景 ‎(1)时空观念强调将所有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讨。高考考查特定史实与特定的时空联系,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形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进行描述。‎ ‎(2)以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为例 ‎①究竟是哪些“有利条件结合在一起”促成了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以时空观念归纳教材相关内容:政治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原料、技术等条件。‎ ‎②以时空为基础补充煤炭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民众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同时英国能源煤炭价格很便宜,引发各行各业绞尽脑汁开发可能多消耗煤炭、少雇佣工人的新技术新工艺;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较为贤能主义的体系和“公民社会”的建立,以及伊丽莎白时代的基础和传承;认识地缘因素也是工业革命开始和拓展的重要原因,等等。‎ ‎2.以时空为依据考查史事的进程 ‎(1)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考查史事的进程。‎ ‎(2)以考查19世纪的法国为例:19世纪的法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专制与民主的复杂斗争最终以民主的险胜而告一段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在启蒙运动之后继续引领世界,产生浪漫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法国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19世纪法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话题。‎ ‎3.以时空结合考查史事的影响 ‎(1)高考侧重于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实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用时空结合来考查史实的影响。‎ ‎(2)以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为例:①时空结合,找准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发展线索,理清中外共时性大事,在“大历史”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② 既看到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进步而艰难的历程,也看到英国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 用武力迫使一个又一个国家打开了大门,包括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影响下“低速发展”。‎ 示例——高考命题解说 一、以时空观念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示例1】(2017·全国卷Ⅰ)‎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命题立意] 本题立足时空观念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题干中表格按时间顺序列出汉高帝到汉武帝,又按空间顺序列出各自在位期间郡级政区设置的数量,综合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实践与矫正。西汉初年,汉高帝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成为分裂割据势力。汉武帝即位后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解题思路] 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并行,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 ‎[答案] C 二、以时空观念考查特定时间下的历史现象 ‎【示例2】 (2016·上海高考)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命题立意]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史料浩如烟海,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时序性和空间感,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就会张冠李戴、思维混乱。因此,掌握“时空观念”应该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学会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如公元、世纪、年代、时期等;能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能对相关事件建立时间轴,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能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解题思路] 本题用时间轴的形式罗列了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发生在13-14世纪,这期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B、C、D三项发生的时间明显与宋元时期不符,图中出现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火药恰在宋元时期外传,故A项正确。‎ ‎[答案] A 三、以时空观念考查特定空间下的历史现象 ‎【示例3】 (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命题立意] 本题特定的历史空间指“南京迁至北京”,体现跨区域发展的历史现象,特定的历史空间词汇“都城”立足于时空观念考查明代经济的发展 ‎[解题思路] 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其发展没有因迁都北京而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 分说——三大角度突破 一、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1.无处不在 ‎(1)“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对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 ‎(2)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2.无题不有 ‎(1)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所以时间、空间是构成材料型选择题不可缺少的因素。‎ ‎(2)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机率。‎ 二、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 ‎1.时序空间形成一个整体 ‎(1)历史事实可以通过时序性和空间的转换形成一个整体。如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历史史实,教学中采用左图右史的方式。把1851年1月发生的金田起义、1852年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和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北伐、西征及天京突围,到1855年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高潮,1856年由盛到衰转折的天京事变,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些事件,逐一落实在《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上。‎ ‎(2)以时序空间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发展、高潮及失败进行整理,随着时空的变换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太平天国运动史实有了整体的认识。‎ ‎2.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阶段特征 ‎(1)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我们能归纳这个阶段的特征;反之知道某个阶段的特征时,也可以推知这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概时间和空间。‎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体现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③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三、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1.纵横联系 ‎(1)培养时空观念,不仅要依据一定的时间轴、空间轴建立一个个“时空架构”来说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还要有“时空思考”的意识,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架构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实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 ‎2.不可分割 ‎(1)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时空观念强调综合性。‎ ‎(2)以“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例 ‎①进行按时空综合 打破教材原有叙述顺序,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事件时间轴 ‎②依据该时间轴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并产生以下疑问: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有何特点?1971年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双方发表公告,宣告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后,中美关系缓和迹象出现,这对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何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中美关系从开始缓和到最终建交,历经7年多时间,说明了什么?中日建交的速度远快于中美,这又说明了什么?‎ ‎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离不开老师提供恰当的史料予以佐证,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学生的时空观念,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空特征去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认识的突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复习效果。‎ 四、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 ‎1.直接呈现 ‎(1)显性时空是指在题干中直接给出了朝代、年代或某一时期等时间信息,透过时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抓住该限定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选项即可轻松判定答案。‎ ‎(2)[示例] (2016·全国卷Ⅱ)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解析】 本题直接给出了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以后”。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与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日益沦为商品倾销的市场和原料掠夺地,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C ‎2.隐性暗示 ‎(1)隐性时空是指隐藏在题干之中的时间信息。题干往往以某一作品、某一文献、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或某一地名等切入命题,而不直接呈现时间信息。挖掘出这些切入点所隐含的时间,是快速准确解题的关键所在。‎ ‎(2)[示例] (2016·全国卷Ⅰ)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隐性的时空信息:“德国文学家歌德”。歌德是近代欧洲作家,他是站在近代欧洲的角度评价罗马法。“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意在说明其是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基础。‎ ‎【答案】 A 对练——素养活用训练 一、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今中国政治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1.(2017·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在中国,“县”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市”作为行政区划,发轫于广州,不到100年。‎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市”作为行政区划。上述材料表明(  )‎ A.县代表着农业社会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B.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优势明显 C.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出现了新的变化 D.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C [材料不涉及广州市政厅成立的原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1924年国民革命的中心在广州,材料不涉及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优势明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行政区划从“县”为主到“市”的出现,这说明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出现了新的变化,故C项正确;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二、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中外经济文明与社会进步 ‎2.(2017·广西考前模拟)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盐铁司曾上奏说,“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材料反映了(  )‎ A.气候决定南北种植业差异 B.唐代茶税收入明显增加 C.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 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更快 C [材料主旨是江南地区以种茶为业,没有反映出气候对南方种茶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茶税收入,故B项错误;江南百姓多以种茶为业,这说明作为经济作物的茶叶进入市场,农副产品流动性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法体现出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快,故D项错误。]‎ 三、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 ‎3.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美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的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56个不到2‎ ‎ 000人口的选区和31个不到4 000人口的选区共取消143个议席;取消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北方郡及苏格兰和爱尔兰。新兴工业城市选区,获得65个议席;北方郡选区,获得65个议席;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获得13个议席。‎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要求:从三个角度论述,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解析】 审题时抓住主题,围绕“三个角度”这个限制,充分利用材料,结合所学以补充史实、丰富结论。据第一段材料中“北美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的重要理念”,可以从政治变革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上展开论述;据第二段材料中“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这一关键信息,归纳为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据第三段材料中“1870年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可以从政治变革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角度组织答案;据“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从政治变革的具体方式与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关系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 角度一:政治变革离不开对思想现代化成果的吸收。例如,美国吸收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理念;美国传承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角度二:政治变革往往受经济现代化的推动。例如,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角度三:政治变革可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例如,英国议会改革推动君主立宪制完善;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促进德国资本主义发展。‎ 角度四:政治变革的领导力量会影响到现代化的持续发展。例如,旧势力掌握现代化领导权导致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三个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