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6.5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中“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两种“政治”都以血缘为纽带 B. 在秦朝之后,我国没有再出现封建政治 C.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秦朝首创郡县,并成为后世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下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与郡县制相配套的官僚政治,故答案为C项;“郡县政治”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排除A项;在秦朝之后,我国的一些封建王朝仍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分封制,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排除D项。‎ ‎2.周人克殷后进行了东征,并推行分封制,“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关于分封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封制下实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B.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威,扩大了统治范围 C. 分封制一定时期内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D.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西周的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实行分封制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加强了权威;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出逃被普遍接受,秦汉之后则被普遍谴责。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分封宗法制度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D. 民意左右官员的行为 ‎【答案】C ‎【解析】秦汉之后高官在形势不利时出逃,受到普遍谴责,是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官员需绝对效忠君主,故答案为C项;分封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秦汉之后的变化与其无关,排除A项;这一变化是由君臣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变化,排除B项;民意无法左右官员行为,排除D项。‎ ‎4.元代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是,在官员任命、调动军队方面仍旧受到中央的节制。这说明元朝的行省 A. 缺乏实质上的权力,效率低下 B. 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 使地方拥有适度权力,有利于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赋予地方官员较大的权力,同时通过对地方的节制来巩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地方拥有实质性权力,排除A项;中央通过节制地方,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排除B项;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 ‎5.《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 ‎6.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未经选举就上台的执政官被称为僭主。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在雅典建立僭主政体,他出身贵族,是雅典历史上第一个僭主。他在位期间,鼓励开展大规模海外贸易、建设雅典,并支持雅典文化的发展,政绩斐然。但是最终两次被放逐。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B. 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C. 贵族垄断了雅典政权 D.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答案】A ‎【解析】尽管庇西特拉图执政期间政绩斐然,但是最终两次被放逐,说明雅典公民不能接受僭主政治,认为僭主是“未经选举就上台的执政官”,从而表明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治是人心所向,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排除B项;僭主政治是例外情形,正常情况还是民主选举执政官,不能说明贵族垄断了雅典政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排除D项。‎ ‎7.《罗马法史》载:“‘万民法’概念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个是理论上的含义,它的根据是存在一种所有民族共有的法并且认为自然理由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另一个是实在的和具体的含义,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据此判断 A. 第一种含义的万民法能激发和调动平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 B. 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形成的万民法体系属于第二种含义 C. 万民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D. 万民法注重形式,侧重国家事务,成为了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来看,万民法符合第二种含义,故答案为B项;第一种含义的“万民法”是指自然法,不是法律制度,只是一种理论,排除A项;标志着罗马法成熟的是自然法,排除C项;公民法注重形式,侧重国家事务,排除D项。‎ ‎8.“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A. 通过光荣革命,限制君主权力 B. 颁布《权利法案》,保障议会权力 C. 建立内阁制度,赶走专制君主 D. 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答案】D ‎【解析】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阶级力量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从而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故答案为D项;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颁布《权利法案》是在1689年,建立内阁制度是在1721年,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9.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总统权力的巨大 B.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C.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D.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联邦法院之间围绕着“禁穆令”的斗争,主要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即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制衡,故答案为B项;联邦法官可以暂停“移民禁令”,说明总统权力不够大,排除A项;“禁穆令”在公布之后遭遇一波三折的命运,反映美国权力之间的制衡性,而不是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不是司法程序的复杂,排除D项。‎ ‎10.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选项中,有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A. 参观英国议会,并被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接见 B. 访问巴黎,并亲历巴黎公社运动 C. 见证法国“一票共和”,并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答案】A ‎【解析】1866年的英国属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作者可以参观英国议会,故答案为A项;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于1871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在1875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是在1871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11.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当时中国 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天朝上国的观念 C. 不懂得国际公法 D. 与英国治理秩序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英国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反映出英国人的契约意识,而中国人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反映的是“天朝上国”观念,说明中国与英国治理秩序的差异,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不符合题干中“本质上”的要求,排除A、B、C项。‎ ‎12.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认为:“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以如图片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从“天王洪秀全玉玺”可以看出,洪秀全试图恢复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倒退,故答案为B项;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愿望;设置女官,一定程度上表明男女平等;《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性,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13.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 A. 实力是决定国家战争成败的唯一因素 B. 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 C.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D.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是因为它的“铁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赫德认为中国没有实力战胜日本,但却幻想依靠“充分的正义”取得胜利,因此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唯一”说法绝对,赫德只是认为不能“单靠正义”,排除A项;B、D项不是赫德想表达的主要意思,均排除。‎ ‎14.在中国近代一篇文章里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 A. 中西方文化交流增多,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 B. 城乡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文化 C. 西方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 D. 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等信息来看,说明民国时期支持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社会阶级基础薄弱,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西文化交流问题,排除A项;B项中的“普遍”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确定,排除。‎ ‎15.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写下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抱负。毛泽东写这首《沁园春·雪》时正值 A. 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 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 召开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1936年”可知,此时中央红军已经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故答案为D项;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排除A项;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10月,排除B项;召开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1月,排除C项。‎ ‎16.歌词往往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关于以上两段歌词,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第一首填词体现了国民大革命的目标和性质 B. 第二首填词反映了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内容 C. 两首填词的背景分别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D. 两首填词说明当时中国的主要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答案】C ‎【解析】“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打倒土豪,分田地”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均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打倒列强,除军阀” 体现了国民大革命的目标和性质,“打倒土豪,分田地” 反映了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内容,均说明当时中国的主要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7.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致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B.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 减少了日本对我国东部资源的掠夺 ‎ D. 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从而免受战火的破坏,保存了力量,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夸张,排除;C、D项均不是“最重要的意义”,排除。‎ ‎18.读图①到图④,下列根据图中的口号概括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A. 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历程 B.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D. 近代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①为五四运动,②为土地革命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③为抗日战争,④为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四幅图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故答案为C项;②④‎ 两幅图与反侵略无关,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不是解放战争,排除B项;四幅图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D项不符合“最准确”的要求,排除。‎ ‎19.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A. 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 B.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C. 英国议会制改革 D. 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答案】B ‎【解析】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故答案为B项;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导,排除A项;英国议会改革是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排除C项;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资本主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20.《人民日报》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1949年9月30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人大的职能 C. 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我国的国旗、国都 D. “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答案】A ‎【解析】《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大的职能,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我国的国旗、国都,“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和地位,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21.201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建国70周年阅兵仪式。70年间,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主法治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关于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任务完成 B.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C.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D. 建国后我国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B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任务完成,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我国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22.习近平谈到台湾问题时曾说:“曾几何时,两岸风云密布,两岸隔海相望……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打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打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指的是 A. 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 B.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C.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终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等信息可以看出,“打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是指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故答案为D项;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排除A项;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是在2005年,排除B项;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排除C项。‎ ‎23.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服饰各异。“一样是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帽子是红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帽子是黑的,埃及人的帽子是白边红心的。一样是穿着高领的制服,扣子少而比较短的是中国人,扣子多而长到膝盖的是印度人”。中国代表在这一会议上 A.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 促成了《朝鲜停战协议》的签署 C.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中国在这次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答案为A项;促成《朝鲜停战协议》的签署是在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国为中、美、苏、英、法及相关国家,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排除B、D项;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排除C项。‎ ‎24.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 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 B.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D. 与新兴民族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新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故答案为B项;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半岛的和平问题,排除A项;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是为清除列强在中国掠夺的特权,排除C项;D项中的“都建立了外交关系”不符合史实,排除。‎ ‎25.观察如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1949年出现建交高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 1972年建交高峰的原因是因为中美关系正常化 C. 三次建交高峰都坚持了不结盟的原则 D. 建国以来我国外交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结盟外交,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盟友关系,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建交高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72年出现的建交高峰是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政府与皇室的划分,自汉以来即然。惟就王室论,皇位世袭法,永远无何大变动,只是朝代的更换,刘家换了李家,此等是并不重要。但就政府来说,其间变化则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汉朝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会议。唐代则把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须常开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制宪先贤们最关切的不仅是确定美国政府的架构以满足各州及人民所需,同时更欲避免产生权力过大的政府的危险。他们深切了解欧洲君主中央统治无可避免地导致集权与暴虐政治,而联邦中央与各州的分权则可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但是究竟要如何做,才能防止个人或团体获取政府全部的权力。制定法律、执行法律与仲裁法律等权力呢?先贤们参考了法国大儒孟德斯鸠的学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中央政府机构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美国创建中央政府机构坚持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机构与近代美国中央政府机构的本质区别。‎ ‎【答案】(1)特征:皇权与相权分开,相权受制于皇权;汉代宰相独揽全国行政大权,权力较大;唐代三省长官共同负责行政事务,权力被分割 ‎(2)原则:分权与制衡。区别: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由最高统治者皇帝控制,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近代美国中央政府机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机构,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汉、唐两代中央政府机构和近代美国中央政府机构,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汉、唐两代中央政府机构的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政府与皇室的划分,自汉以来即然”“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根据材料中的“先贤们参考了法国大儒孟德斯鸠的学说”,可以看出近代美国创建中央政府机构坚持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联系所学可知,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机构与近代美国中央政府机构的本质区别在于: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机构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近代美国中央政府机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机构,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7.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如一道闪电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70年前成立新中国,则使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过程简表 时间 事件 ‎5月4日 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军警镇压,捕去学生32人 ‎6月3日 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被捕170余人;4日,又被捕700余人 ‎6月4日 上海、天津学生联合会分别急电全国,援救北京被捕学生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6月10日 天津工人酝酿大罢工。徐世昌被迫下令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人辞职 ‎6月28日 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节选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材料二 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苏维埃时期”。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共产党人对五四运动的革命价值的评判是非常低的,认为五四政治运动,无论它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学生运动”,还是作为“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运动”都无法摆脱它的“资产阶级性”缺陷。然而,到了1936年9、10月间,时任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部长的陈伯达发表文章,认为“五四运动就是爱国运动,就是民族的群众自救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文化上的群众爱国运动,是整个爱国运动之重要的部分。‎ ‎——张艳《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 材料三 经过三个月筹备和认真协商,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完全成熟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态度转变的主要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1949-1956年)为开辟“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重大举措。‎ ‎【答案】(1)原因:爱国学生的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海内外各界的参与和推动。‎ ‎(2)背景:日本加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内战;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需要(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意义: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思想基础。‎ ‎(3)措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政治协商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建国初期的民主制度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中共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态度转变的主要时代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到了1936年9、10月间”并结合所学,从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内战、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扩大,以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思想基础等方面来回答。‎ ‎(3)建国初期(1949-1956年)为开辟“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重大举措,可以联系所学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确立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来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列强在中国放弃领事裁判权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俄、奥先后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1930年蒋介石国民政府掀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废除所有外国的领事裁判权,但是在列强的抵制下新约迟迟不能签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战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1943年1月,中国政府同英美签订协定,废除了此两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以后几年,其他国家的类似权力亦被废除。‎ ‎——来自互联网 材料二 ‎ ‎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并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强通过了哪一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的特权。并回答中国后来成功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通之处。‎ ‎【答案】(1)条约:《五口通商章程》。‎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有利的国际时机;中国人民的抗争。‎ ‎(2)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安定的周边国际环境;打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消除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恐惧。‎ ‎(3)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现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外交,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列强通过《五口通商章程》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的特权。中国后来成功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战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有利的国际时机、中国人民的抗争等方面来回答。‎ ‎(2)新中国成立初期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通之处表现在: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现的是新型国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