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1.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这一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2.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西周的分封制
A. 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 B. 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管理
C. 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 D. 消除了地方勢力对中央的威胁
3.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关系,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这说明在周代
A. 诸侯拥有了与周天子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B. 以分封制作为政治统治的核心
C. 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
D. 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初具规模
4.2017年10月4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上述材料
A.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宗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B. 可以从古代禅让制里找到历史根源
C. 我们应该主要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去研究分析
D. 所反映的古代制度,是我国官僚政治的开始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
A. 权力高度集中 B. 浓厚的神权色彩
C. 以血缘为纽带 D. 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6.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
A. 地方的管理方式上 B. 选拔官员的方式上
C. 经济政策的制定上 D.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7.下列关于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秦朝郡、县都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组织
B.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C. 郡县制的建立,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
D. 秦朝与西汉都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
8.“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家天下
9.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0.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A. 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 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 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 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11.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
A.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12.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 世卿世禄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13.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 在地方设通判
C. 颁布“推恩令” D. 实行三省六部制
14.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 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 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15.关于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门第限制 B. 削弱了皇权
C. 有利于选拔人才 D.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6.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A.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17.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
A. 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18.下表是对两汉孝廉家世可考者128人的分类统计。根据此表,对汉代察举制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 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D. 削弱了身份世袭制
19.《通典·选举》中载:“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具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A. 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 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 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 优先选拔官宦子
20.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
A. 职责广泛 B. 越级行政 C. 位卑权重 D. 独立执法
21.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B.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22.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应出
A. 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 B. 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
C. 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 D. 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
23.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24.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5.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能否稳定的标尺。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清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 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2所示的唐朝中央官
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3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特点。(2分)
27.(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盩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变化的趋势.(2分)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根据“授予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可知,这是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要向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故D项正确;世袭制是夏朝建立,一直沿用于后代,不是地方行政制度;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维系宗族的团结与稳定,而非地方的制度;郡县制在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周代主要推行分封制,故排除ABC三项。
2.B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诸侯国君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故排除AD。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也采用分封制的做法,排除C。
3.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这说明诸侯与周天子并不是同等的权利与义务,故A错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属于宗法制的内容,不是分封制,故B错误;材料“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反映了周代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故C正确;周代并未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故D错误。故选C。
4.A
【解析】中秋节属于合家团圆的日子,属于家族亲情的体现,是古代宗法制的现实影响,故A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的首领承袭制度,故B错误;革命史观是从革命角度阐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故D错误。
5.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早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但与设问“最突出特点”不符,排除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C
项才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所以选C。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缺乏“民主”的内涵,D项说法错误,排除。
6.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千年前的表现封建政治的“封建”是“封邦建国,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后二千年的郡县政治指的是秦朝之后在地方设立的郡县制。分封制下,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爵位由嫡长子继承;而郡县制下,地方由中央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因此,分封制和郡县制在地方管理方式上有根本区别,故A项正确。分封制的选官方式是世卿世禄制,而郡县制的选官方式是皇帝任命,但B项不属于根本区别,排除。分封制与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两者的根本区别与经济政策无关,排除C。分封制与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
7.B
【解析】郡县制下郡、县长官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B项表述正确;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C项表述错误;汉朝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表述错误。
8.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陛下”的专用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9.A
【解析】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故本题应选A项。秦朝三公九卿制下,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九卿负责处理朝廷各种具体日常军政事务,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督百官,排除B、C、D。
10.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所以选B
11.C
【解析】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以加强皇权的集中,故C项正确;中外朝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分割丞相权力,不是终结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加强,并不是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
12.B
【解析】试题分析:军功爵制不但是新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战国时期到汉朝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著名将、相,大多已不是出身于旧贵族,而是出身于微贱者了。如如苏秦、张仪、陈轸、范雎、蔡泽等,不是鄙人,就是贫人,从而开了秦汉以后的"布衣将相之局"。这在客观上,对于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根据表格的“出身”和“官职”的不同可以判断出军功爵制最符合。AD的等级限制很高,不符合题意。
13.C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财力,故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项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
14.D
【解析】
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
15.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出现客观上刺激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没有削弱皇权的弊端。故排除ACD,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D
【解析】
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答案为D项。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皇权独大自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即已形成,排除C项。
17.B
【解析】
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制度,而且属于中央官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地方制度,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北宋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制度,与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路一级的派出机构的设立并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D错误。故选B。
18.D
【解析】
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D项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69.6%,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比较低下,故B项错误;由富豪子弟占据6%、平民子弟占据15.7%和贫民子弟占据8.7%,可知C项错误
19.A
【解析】“有德充才盛者为之”足以证明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有才德者为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有才德的人而非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选拔有才德者而非豪门望族子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选拔有才德者而非官宦子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C
【解析】
“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可以得出隋朝的监察员位卑权重,故C项正确。材料虽有涉及监察员的职责,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监察官员受到皇权的制约,并不是独立的,故排除D项。
21.B
【解析】
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
22.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故B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决策权,ACD说法错误
23.B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得知,中央派遣专职官员掌管地方军政事务,使得地方的权力削弱,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派遣的地方大员,直接掌控地方权力,表明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故B项正确;中央派遣地方专职要员并不代表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地方机构办事效率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古代君主害怕丞相权力利过大危及自己的统治,常常采取消弱或者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A说法错误,西汉是实行内外朝制度来限制相权,诸侯王势力扩大不能威胁相权。B中说法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没有设立内阁。D说法错误,皇帝在明代就被废除了,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矛盾。故本题选择C。
25.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故选B。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内阁只是明朝设立的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实权;D项错误,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仅仅是在明朝。
26.(1)秦朝(1分)。三省六部制(1分)。
(2)废除丞相(1分);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1分);设殿阁大学士(1分)。
(3)清朝(1分。主要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秉旨办事(2分)。
(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加 强)(2分)。
27.(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2分);郡县官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2分);郡县官 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2分);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1分);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1分)。
(3)措施:收禁军,削实权,制钱谷(3分)
(4)趋势:地方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