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4.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新疆班)(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交给国会的咨文中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近来在违反其意愿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极权政制。……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在起领导作用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说明美国 A. 以和平发展为己任 B. 以帮助盟友为义务 C. 以称霸世界为目的 D. 以对抗苏联为根本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能危及世界和平”推断美国并不是以维护和平为己任,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美国主要是为了防止部分国家受到社会主义政权的干涉,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国家更多的是新兴的独立国家,而非指向帮助盟友,故B选项错误;C选项通过材料中的美国表现,主要是防止社会主义政权对于新兴民族国家的渗透,但是不放弃武力的干涉,就是威胁他国政权,为此属于霸权主义,故C选项正确;D选项不符合史实,美国的根本出发点是本国利益。‎ ‎2.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美国不顾该国已是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事实,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对它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并极力鼓动其追随国撤回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减税义务。这一史实说明 A. 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 B. 经济对抗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 C. “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 D.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被美国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的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故A项正确;经济对抗并不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抗,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故C项错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A。‎ ‎3.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对漫画所涉及历史事件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 B. 结果以苏联妥协而告终 C. 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D. 是“冷战”时期的局部热战 ‎【答案】D ‎【解析】‎ 材料漫画论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属于美苏对抗冷战形式,并没有诉诸武力,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是关于漫画正确表述,排除。‎ ‎4.阿尔德伯特在《欧洲史》中说:“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 冷战政策 B. 马歇尔计划 C. 杜鲁门主义 D. 欧洲一体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洲一体化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所以答案选D。‎ ‎5.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 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 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C. 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D. 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答案】D ‎6.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提出在国际舞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日本经济崛起后提出“日本要运用经济说话”。这些体现了 A.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 世界日益联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上出现了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体现出两极格局下已经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不结盟运动和日本不是区域性经济集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世界的日益紧密,排除C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 ‎7.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A.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 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 使欧洲长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故选B;材料反映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AC发生在两极格局期间,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的信息,排除D。‎ ‎8.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国家战略进行了相应调整。在体制机制上,逐步强化首相官邸的决策权,制定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国家战略转型做铺垫;在行动层面上,日本的防务空间逐步显现“本土区域—周边有事—俯瞰全球”的自本土向全球辐射的态势。这说明日本 A. 摆脱了雅尔塔体制的束缚 B. 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 已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D. 力图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逐步强化首相官邸的决策权”“逐步显现‘本土区域—周边有事—俯瞰全球’的自本土向全球辐射的态势”可知,日本体制机制和行动层面的调整,体现了其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的图谋,B正确。A、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日本此举不是为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而是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排除D。‎ ‎9.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是企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的“修正主义国家”。该报告反映出 A. 美国是维护多极化的主要力量 B. 美国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D. 美国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 ‎【答案】D ‎【解析】‎ 根据“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骨子里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在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对中国的发展、崛起、强大充满焦虑、恐惧和敌意,体现出美国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D正确;美国力图建立世界霸权,而不是维护多极化和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B错误;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C错误。‎ ‎10.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B. 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D.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周颂·载芟》”可以得出描述的西周时期的史实,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而据材料中“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可以得出其描述的是集体耕作,故A项正确;铁器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故C项排除;材料中描述的是奴隶制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故D项排除。‎ ‎11.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 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B. 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 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D. 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题干材料描述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自给自足的闲适的生活状态。所以D正确;A集体耕作没体现;B土地应归农民个人私有;C产品主要供自己家庭消费。‎ ‎12.下列是一个学生所搜集的研究性学习图片材料。据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A. 古代手工技术的进步 B. 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 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D. 古代冶金技术的发达 ‎【答案】A ‎【解析】图片中反映的都是中国古代各种手工业的内容,所以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古代手工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图片中的手工业并不全是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手工业,而非农业,排除C项;图片中的手工业包括纺织和陶瓷,并非仅仅是冶金技术,排除D项。‎ ‎13.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 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 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 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 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工师”:掌管百工及手工业之官。上受司空领导,下为百工之长。专掌营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因此B正确。AD说的是工匠,错误。C说是管理市场的官员,错误;故选B ‎14.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第七卷》中介绍古代某个城市时说:“州桥至龙津桥是全城的商业中心,尤其以夜市著名,州桥附近的东西大街、朱雀门外的东西大街、宫城东华门外的南北大街等,都是重要的商业街,著名的相国寺内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三、八开放贸易,是著名的‘瓦市’,还有许多‘瓦子’,进行各种伎艺演出。”这座城市最可能是 A. 西汉长安 B. 隋朝洛阳 C. 唐朝长安 D. 北宋开封 ‎【答案】D ‎【解析】‎ 根据“夜市”、“州桥附近的东西大街、朱雀门外的东西大街、宫城东华门外的南北大街等,都是重要的商业街”、“瓦子”等内容可知这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休闲娱乐机构,所以应该是宋代的城市,故选D项;西汉、隋唐时期的城市中的商业活动还没有完全突破时空限制,排除ABC项。‎ ‎15.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 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 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 ‎16.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 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 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 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 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讲的是商人发财之后,都购买了很多的田地,这就说明商人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所以答案选A。B、C、D材料都没体现到,所以都不选。‎ ‎17.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C.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雇佣关系,材料中“募旁邑民为佣”说明此时生产中采用了雇佣关系,D正确;材料雇佣关系不足以说明人口不足现象,A错误;商品经济发展渗透到农村不是材料中显现的实质,B错误;材料属于手工业信息,不是商业经济发展,C错误。‎ ‎18. 《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 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 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答案】A ‎【解析】唐太宗认为工商业是杂流,不让从事工商业的做官,也不许他们与士大夫站在一起和一起吃饭,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主张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答案选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和重农抑商政策不符,排除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9.1898年9月21日的《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 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变革压力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初步发展,题中信息民族企业招聘女工即是此时民族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表现,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错误,中华民国1912年才成立的,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排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D项错误。故选A。‎ ‎2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 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 D. 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答案】C ‎【解析】根据“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可知洋务企业的创办减少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获得的利益,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故选C项;“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并不能证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也不能说明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排除AB项;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D项。‎ ‎21.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D.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体现的是关注民生的思想,轻工业与民生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故答案为D项。A项体现不出民生内容;B项说法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大都是以轻工业为主;C项错误,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均排除。‎ ‎22. 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 ‎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 ‎ ‎③他们创办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张謇、荣宗敬、荣德生都是江苏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创办了茂新面粉厂、申新纱厂等民族企业,他们创办的企业以轻工业为主,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他们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23.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 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答案】A ‎【解析】材料直接体现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故选A。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排除B;陈启源(沅)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是在19世纪60-70年代创立的,排除C;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D。 ‎ ‎24.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 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 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 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该历史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国内因素就是倡导国货、振兴实业的推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甲午战争只是进一步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而不是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时间上来看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材料中的1912年、1913年、1914年时间上是不吻合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5.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有力的促进了航运业民营公司的发展。因此选择C。选项A、B、D不符合题干时间的限制,排除。‎ ‎26.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艺术形式。如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A. 农业合作化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题考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以及对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可知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根据所学知识,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合作化,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系探索·一五计划 ‎27.“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白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白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答案】A ‎【解析】根据“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项;BC项不符合“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白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内容,排除;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28.1956,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也成为“一五”计划成果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底胜利完成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的重要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③一五计划期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④“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顺利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其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完成,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三大改造在1956年完成,“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所以④错误排除ABD,①②③正确。故选C。‎ ‎2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A.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因此B排除;A和D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可以排除;实际上根据题干关键词“先进”、“落后”,我们也可以得出答案为C。‎ ‎30.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人民日报》根据《决议》精神发表了“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到11月,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这一运动 A.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故C项正确,D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不利于工业化的实现,A错误;B项是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31.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A. 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 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 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D.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1962年……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可知,当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所以不可能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所以排除A、D;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这“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C;但是通过修正草案,有助于发展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所以答案选B。‎ ‎32.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 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是在1952年基本完成,B是在1956年完成,D是在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都与题干不符;C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3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 经济特区的创办 B.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 内地的开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是1980年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是1985年,C是1984年,D是对外开放的最后一步。‎ ‎34.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B.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 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 D. 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答案】C ‎【解析】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所学内容可知,“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符合题意要求,故选C项;“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反映的是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港澳回归扬眉吐气”是在九十年代,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D项。‎ ‎35. 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山东——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国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最早批准山东对外开放的是 A. 经济特区 B. 沿海经济开放区C. 沿海港口城市 D. 经济技术开放区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上半叶的特点是,人权遭到史无前例的粗暴践踏,并经历了历史上最可怕的两场战争。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要是学会和睦相处。‎ ‎……‎ 第二,我们将继续执行我们制定的世界经济复兴计划。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首先全力支持欧洲复兴计划。对于世界复兴中这一重大事业的成功,我们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通过这项工作,我们的伙伴将再一次取得自给国家的地位。此外,我们还必须执行为减少世界贸易壁垒、增加世界贸易额而制定的计划。经济复兴与和平本身都取决于世界贸易的增加。‎ 第三,我们要加强热爱自由的国家的力量,以抵御侵略的威胁。我们和许多国家一起,正在为增加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而起草一项共同协议。这种协议将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采取集体防御协定的形式……我希望关于北大西洋安全计划的条约不久将呈送参议院……‎ ‎——1947年杜鲁门就职演说稿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所说的“历史上最可怕的两场战争”指的是哪两场战争?‎ ‎(2)“欧洲复兴计划”实际上是什么计划?在杜鲁门发表此演说的时候该计划是否已经付诸实施?用材料中的词语来证明。‎ ‎(3)杜鲁门所希望建立的“北大西洋安全计划的条约”有没有得到实现?美国为什么要加强“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呢?‎ ‎(4)针对杜鲁门所希望建立的“北大西洋安全计划的条约”,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了什么措施与之针锋相对?最终造成什么样的世界格局?‎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马歇尔计划。已经实施。材料中“将继续执行”的说法即可证明。‎ ‎(3)得到实现,就是后来的《北大西洋公约》。原因:遏制苏联、保证盟国的安全,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等。‎ ‎(4)1955年为对抗北约,苏联等国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解析】(1)从材料“本世纪上半叶”“人权遭到史无前例的粗暴践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两场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复兴计划”实际上就是马歇尔计划。从材料“1949年杜鲁门就职演说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开始实施,因此在杜鲁门发表此演说的时候该计划已经付诸实施。从材料“将继续执行我们制定的世界经济复兴计划”中可以得出第三小问的答案。‎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署,杜鲁门所希望建立的“北大西洋安全计划的条约”得到实现。从材料“加强热爱自由的国家的力量,以抵御侵略的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为对抗北约,苏联等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37.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上海成为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请写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当时上海的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成此次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5)20世纪90年代,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你认为给江苏带来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答案】(1)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上海发昌机器厂。‎ ‎(3)辛亥革命的推动、列强放松了中国侵略、爱国运动。‎ ‎(4)较快发展。‎ ‎(5)上海浦东开发。带动江苏省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是自然经济,其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大约产生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时有代表性的上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上海发昌机器厂。‎ ‎(3)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辛亥革命推动、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等角度总结作答。‎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掀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此时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5)根据“20世纪90年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上海迎来的发展机遇是开发了上海浦东。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对江苏的影响可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作答。‎ ‎38.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答案】(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不真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安徽、四川。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或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 ‎【解析】(1)第一小问问发展状况从表格数字可以看出上升趋势;第二小问运动主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来分析中国此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不真实;第二小问依据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失误回答;第三小问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安徽和四川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包产到户”政策实质进行分析。 ‎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从上述发展变化(材料一中的发展、材料二中的混乱、材料三中的发展)中可以得出结论:农业政策要符合基本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