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50 KB
  • 2021-08-30 发布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祁县二中高二历史10月份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A. 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B. 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 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D. 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来看,孔子的思想被应用到君臣关系上,这说明孔子的儒学思想在政治领域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社会的影响;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不是材料要传达的含义。‎ ‎2.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答案】B ‎【解析】‎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表明孟子主张知识分子担任官职,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说明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3.南朝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 A. 题材广泛,可雅可俗 B. 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C. 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 D.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刘勰评述的是楚辞。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是元曲的特点,故排除A项;楚辞并未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故排除B项;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是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故排除C项;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是楚辞的特征,根据“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可知体现了楚辞的特征,故选D项。‎ ‎4.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盖亦从他方得种。”这本书可能是 A. 《农政全书》‎ B. 《授时历》‎ C. 《九章算术》‎ D. 《齐民要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玉米的种植。根据所学可知,《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其中详细介绍了玉米的传入及种植。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所学可知,《授时历》是元代郭守敬所著的天文历法著作;《九章算术》是汉代的数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农书,但南北朝时中国尚未种植玉米,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被引入中国的。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5.高劳在《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中论述戏曲:“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表明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休闲娱乐 B. 社会教化 C. 节庆祭祀 D. 艺术审美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父诫其子,兄勉其弟”中等信息可知,戏曲故事被列举用来诫勉子弟,这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不是休闲娱乐、节庆祭祀和艺术审美的社会功能,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清初学者颜元主持漳南书院期间,开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四科,还特别要求:“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这体现了 A. 理气合一思想 B. 经世致用精神 C. 义利并举观念 D. 个性解放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代漳南书院除学习传统儒家经义外还要求学习掌握与“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相关的生产生活等实用技能,故B项正确。A项,理气论为南宋朱熹理学思想,排除。C,题干未专门讲述儒家义利观,排除。D项,个性解放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是哪一家的观点?‎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强调为政以德和为政以礼优于刑法制度,而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故C 选项正确;法家强调用刑法治国,材料认为这样治国效果不好“民免而无耻”,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B选项错误;墨家主要代表平民利益,主张“非攻”“尚贤”等,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D选项错误。‎ ‎8.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民本思想 B. 主张重构秩序 C. 追求仁政德治 D. 力图限制君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君有大过则谏……人臣的本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孔子主张君臣等级秩序,孟子强调“人臣的本分”,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两者都主张重构秩序,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故A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追求仁政德治,而是强调君臣关系,故C排除;材料当中孔子并没有力图限制君权,故D排除。‎ ‎9.中国古代文艺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艺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B. 由于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C. 书法艺术以隋唐时期为分水岭,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 D. 清道光年间,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京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道光年间,在“徽汉合流”‎ 基础上,吸收其他地方戏的因素,形成了京剧,D选项符合题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A选项错误。赋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B选项错误。书法艺术以魏晋时期为分水岭,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C选项错误。‎ ‎【点睛】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10.清代著名哲学家王夫之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倡“天地之化日新”,旨在强调 A.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 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C. 经世致用与注重实学 D. 文化大一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提出天地之化日新辩证法思想,故A正确;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是理学思想家朱熹的思想主张,排除B;经世致用与注重实学不是建立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排除C;文化大一统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表现,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明清之际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答本地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知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代表思想主张。‎ ‎11.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哪项成就能证明这一论断 A. “蔡侯纸”‎ B. 胶泥活字印刷术 C. 《授时历》‎ D. 《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宋指宋代,泥活字板属于宋代发明,故B正确;“蔡侯纸”是东汉时期的发明,排除A项;《授时历》是元朝的,《本草纲目》是明朝的,排除CD项。‎ ‎12.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 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 字形方正,端重庄严 D.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盛时期,根据材料中崇尚楷书的原因可以看出,楷书在当时主要用于记铭、碑刻等,这和楷书的端重庄严有关,故选C。A项是小篆的特点,排除;B、D项是草书的特点,排除。‎ ‎【点睛】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①从功能上看,由实用性到艺术性,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②从历程上看,由自发阶级到自觉阶段;③从趋势上看,向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④篆刻、书法、绘画并称姊妹艺术 ‎13.关于“天理”和“人欲”朱熹有一段论述:“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 C. 天理和人欲是统一的 D. 人的欲望都是合理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饮食中,何为天理,何为人欲?正当的饮食就是天理,要求美味可口,就是人欲。尽管是人欲,人欲中也有天理。所以朱熹强调人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要求的。这段话并不是说天理和人欲的统一,而是将人正当的需要划归为天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合理的人欲,故A项错误;天理和人欲并不是统一的,只是合理的人欲是可以的,故C项错误;“非礼”的欲望是不符合天理的,故D项的表述错误。‎ ‎14.钱穆说:“儒墨道法诸家之分派,严格言之,此亦惟在先秦,言之有理即可可有之耳。至于秦汉以下,此诸家思想,亦复相互融通,又成为浑沦之一新体,不再有严格之家派可分。”这一变化 A. 说明诸家思想区别消失 B. 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C. 说明先秦诸子思想完全对抗 D. 说明思想自由自此完全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再有严格之家派可分”并不意味着“诸家思想的区别消失”,故A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家之分派”,秦汉以后诸家思想“相互融通”,这说明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思想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诸家之分派,严格言之”“略可有之耳”信息说明虽然区分严格,但并不能说明“完全对抗”,故C项排除;“完全消失”的表述不合史实,故D项排除。‎ ‎15.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注重诗意,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这一艺术创作特点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 A. 战国帛画 B. 敦煌壁画 C. 两宋风俗画 D. 士大夫文人画 ‎【答案】D ‎【解析】‎ ‎【详解】战国帛画是中国早期的绘画种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敦煌壁画属于宗教艺术,以宗教内容为主,都不能完整体现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的融合,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B项;风俗画内容以社会风土人情为主,未能表现个性,注重诗意,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体现“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注重诗意,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的是古代中国的士大夫文人画,故选D项。‎ ‎【点睛】文人画在艺术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16.下表是有关茶道的诠释,这反映了当时 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A. 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B. 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 C. 道家养生理念盛行 D. 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茶道”的诠释中包含“中庸之美”、“明伦之礼”“谦和之仪”,知其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所以D项正确;材料是对茶道的诠释,与饮茶促进“诗歌繁荣”的作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其对应的是“市民”阶层,排除B项;茶道是饮茶的文化,不是道家“养生”理念,排除C项。‎ ‎【点睛】茶道文化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意趣,影响深远。‎ ‎17.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A. 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B. 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 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 D.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君不君,臣不臣”,这些言论反映了明朝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的三纲五常是极大的挑战,故A正确。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李贽的思想主要是唯心思想,C项说法错误,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D错误。‎ ‎【点睛】李贽的主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18.曾祖荫教授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一书中写到“针对中国历代美学中情、理的观念与发展作分析,宋元时期的绘画属于情理平衡时期,达到了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宋元绘画深受理学影响表现形式趋于单一 B. 中国画起源于秦汉,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C. 宋元绘画兼具“穷理”的写实性和“尽性”的写意性 D. 儒学在宋元时期的变革和转型是中国画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思想出现理学,理学求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运用在绘画上体现出了一种写实性。而宋元时期的文人画比较注重意境,体现出写意性的特点,材料中“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实际上就是写意性和写实性的结合,故C项正确;宋元的绘画并不是单纯受到理学一个方面影响,A错误;中国画并不是起源于秦汉,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B项错误;必要条件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19.明清“民本”思想倡导公天下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治民”论、“以民养民”论、崇私论、义利并重论、保富论等。这说明明清“民本”思想 A. 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B. 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C. 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D. 超越了儒家传统思想范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明清民本思想倡导公天下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治民”论、“以民养民”论、崇私论、义利并重论、保富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对于儒学体系新的阐发,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而非继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本思想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排除;D项明清“民本”思想是对儒学在明清社会状况下新的阐发,并未超越儒家传统思想范畴,排除。‎ ‎【点睛】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传统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20.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21.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B.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C. 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A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明道德之善的情怀不属于方法论,B和C项错误;朱熹的思想并不是求科学之真的精神,D错误。‎ ‎2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主要反映了 A.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B.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种演变趋势的主要特征是文学作品逐渐通俗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正确;B选项,自然经济在近代逐渐解体,故排除;C选项和D选项与文学作品的通俗化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23.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且本题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原因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式的局限性的影响。‎ ‎24.(2018年江苏赣榆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答案】A ‎【解析】‎ 该绘画理论强调,绘画先要端庄品德,方能体现作品的正大光明,并强调“画如其人”,体现的是理学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是“文人画”,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品德对绘画品质的影响,不能说明绘画者都具有高尚的品德,C项错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强调的是文章、绘画都体现人的品德修养程度,不是对绘画、文学地位的界定,D项错误。‎ 点睛:要理解绘画,就必须真正地了解其背后 绘画观念,而要了解绘画观念,就应该把它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作为文化体现之一的宋代绘画,必然会受到宋代文化的影响。宋代理学"穷理致知"和"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使宋代绘画产生了从理性到感性、从写实性到写意性的变化。‎ ‎25.《清明上河图》不仅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准,而且反映了当时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 A. 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故排除BCD,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26.材料一: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1)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主要观点。‎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据材料三,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1)主要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3)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解析】‎ ‎(1)根据材料“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可概括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根据材料“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可概括为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根据材料“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可概括为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2)从“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的信息,可概括出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从“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的信息,可概括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得出理学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根据材料“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得出理学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第二小问,材料“两汉的粗糙儒学”“ 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说明了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根据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得出复兴儒学的需要,结合所学,从内外两个角度概括回答。‎ ‎27.古代儒学家很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走何也?曰:无何也!足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閣(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巨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白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指岀荀子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3)据材料三,指岀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岀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岀发点。‎ ‎【答案】(1)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2)主张:天人感应。‎ 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 ‎(3)因素:符合规律(遵循天理)。‎ 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4)主题: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 出发点: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解析】‎ ‎【详解】(1)根据“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閣(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荀子的自然观是认为自然界变化尤其规律,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并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和国家的兴乱没有必要关系。因此荀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义和王道。‎ ‎(2)根据“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天人感应。其目的在于规劝君主实行仁政。‎ ‎(3)根据“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可知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是要符合规律,遵循天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的思想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战国到明清,儒学家们探讨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关注自然现象和国家治乱兴亡上。荀子主张实行仁义,董仲舒规劝君主实行仁政,王夫之主张遵循天理,说明他们的出发点多是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 ‎28.[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官侍御史等职,因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军国大事,知无不言”,“累进封鲁郡公”。藩镇李希烈反,颜真卿前往安抚,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后被叛军杀害,终年77岁。朝廷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史书称赞他“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是文之杰也”。‎ 唐人重书法,“工书”者甚众,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尤为后人所推崇。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颜真卿的个人品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真卿书法为后世推崇的原因。‎ ‎【答案】(1)勤奋好学,有学识;不附权势;坦诚直言;不畏强暴;忠义守节 ‎(2)“颜体”气势雄浑;注重书法规范,便于后人学习;书法与个人修养的统一;个人品德提升其作品的价值。‎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信息“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军国大事,知无不言”“愤然赴火”等信息概括得出勤奋好学、不附权势、坦诚直言、不畏强暴、忠义守节等。‎ 第(2)问,由材料信息“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可以得知书法与个人修养统一、个人品德提升作品价值等;由所学知识可知“颜体”气势雄浑、注重法度规范等。‎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历史人物•颜真卿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原因类试题是新课标高考的主流题型,其考查的是考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尽量的多角度考虑问题。“原因”一般考虑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层面入手,或者分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乃至主观和客观。本题“书法受到推崇的原因”要从书法本身、书写者本身以及时代背景等角度分析。‎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