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7.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历史试卷(葛洲坝校区)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B.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2.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耳,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B.贵族可能有酗酒之风
C.青铜礼器逐渐生活化 D.青铜艺术性形象传神
3.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友好交融的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B.丝绸、白瓷是常见的商品
C.当地人普遍穿棉质的衣服 D.当地人用铁犁牛耕进行劳动
4.明代时,吴地的富有家庭多将太湖边洼芜土地,因地势改为鱼塘和可耕地,并在田堰边角种植果树、蔬菜,所得收入较一般的单一农作物种植高出许多。这说明该地区农业
A.向着商品化方向发展 B.坚守男耕女织传统
C.出现地域性经营特色 D.盛行雇工劳动制度
5.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奏道:浙省居民稠密,户口繁多,而杭、嘉、湖三府,本地又多种桑麻,是以产米不敷民食,向借湖广、江西等省外贩之米接济。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清朝中叶江南地区
A.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B.经济实力下滑严重
C.农业生产力日益下降 D.民间手工业发展繁荣
6
.下图是小明在复习《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时,为落实“时空观念”而整理的示意图。图中方框中应填入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启蒙运动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7.有学者指出,在某一个历史阶段上,最能体现这个历史阶段特点的国家就是这个历史阶段所谓的大国。由此判断,促使英国成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主导思想是
A.重商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民族主义 D.自由主义
8.1870年,约翰·洛克菲勒组建了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1880年,它提炼的石油占全美95%;1882年,它掌握了14家公司的所有权,控制了26家公司的多数股票。这反映了
A.手工工场的建立 B.垄断组织的发展
C.股份制公司的出现 D.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9.图为非洲语言分布图,造成这样分布的历史原因是:
A.代议制的广泛推行 B.非洲的教育基础薄弱
C.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 D.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
10.著名文人爱特生说,17世纪的英国房间里如果没有摆上金字塔式的中国瓷器,生活就会变得干枯无味。马克思说,1662年前还不知茶为何物的英国,与中国通商后,“茶被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饮料”。上述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当时
A.商业革命发挥的效应 B.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C.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 D.出现西学东渐的潮流
11.《全球通史》记载:“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该描述现象下的发明成就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 C.轮船 D.发电机
12.下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荷兰成为“海上的马车夫” D.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13.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材料现象表明
A.耕织结合模式完全解体 B.西方国家棉纱倾销加剧
C.自然经济加速了瓦解 D.民族工业出现了转型
14.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对以上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近代化过程遭遇重重障碍 B.两广人民掀起了保路运动
C.西方列强在华掠夺筑路权 D.太平天国抵制了西方技术
15.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的是
A. 轮船招商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安庆内军械所 D. 福州船政局
16.下图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7.1948至1952年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侨汇(即华侨寄回祖国的款项)收入简表
1948—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0.65亿美元
1.18亿美元
1.68亿美元
1.7亿美元
据表可推知
A.华侨积极踊跃支持抗日战争 B.人民政府对华侨资本家进行了改造
C.侨汇缓解外汇收人拮据问题 D.华侨为国民经济恢复作出了贡献
18.1956年11月,周恩来在八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说,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人民谋长远利益。但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要求人民束紧裤腰,那么人民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即使重工业发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材料体现当时中国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面临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 D.左倾政策挫伤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19.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公私合营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979年,国务院指示各级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1981年,国务院又发布文件提出个体经营户“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而广东一个私营主雇佣达到12人,针对此事直到1983年1月,中央文件才有较为明确的说法:“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B.农村改革释放大量闲散劳动力
C.改革在中央和基层互动中前进 D.个体经营规模不宜过渡扩大
21.“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姓‘资’、姓‘社’的长期争论的问题,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告诉人们要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是
A.南方视察谈话 B.中共十三大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22.中餐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比如川菜、湘菜都以辣为名,据考证,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
A.唐朝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23.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49—1966
1967—1976
家庭出身
26.6%
28.85
政治面貌
30.5%
23.5%
学 历
10.6%
11.7%
A.政治主导社会生活 B.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24.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以下是部分白话文刊物情况简表。据此可知
A.新文化运动促进“文学革命” B.白话文刊物希冀开启民智改良社会
C.清末朝廷舆论管控能力丧失 D.白话文刊物主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25.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A.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打“T”,错误的打“F”。)
26.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大西洋转到地中海沿岸。( )
27.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
28.我国唐朝时期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消除。( )
29.宋代一位贩卖古董的人,有一天非常开心,因为收购了一件珐琅彩瓷器。( )
30.清朝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31.《马关条约》签署后,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
32.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
33.我国出现1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完全是“左”的错误的结果。( )
34.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
35.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II卷(材料解析题,共40分)
三、材料解析题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斯密与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云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陈云观点的历史意义。(4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轻视——黯淡的中国形象。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鸦片战争的爆发最终使中国形象一落千丈,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一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
斜视——被妖魔化的中国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强烈的种族歧视和中国人在抵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使13世纪成吉思汗遗留给欧洲的“黄祸”情结席卷整个西方世界。……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1949年后,西方人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中国的形象一直处于一种似敌非敌的状态中。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遭到疫情的冲击,同时还要遭遇西方一些舆论的攻击。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一些国际舆论忙于“甩锅”,借病毒来源和疫情产生祭出“中国责任论”“中国道歉论”“中国赔偿论”等论调。当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欧美多国疫情急转直下之时,这些舆论又开始质疑中国疫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似乎中国抗疫成果令人难以置信,有的舆论甚至把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称为带有地缘政治目的的“宣传”。这一波波的涉华负面舆论,不仅来自于西方一些政客,也来自于西方一些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随着全球疫情数据居高不下,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或将更加恶劣。
——人民日报海外网评《海外网评:疫情或加剧国际舆论不平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12)(要求:任选材料一中西方人对中国某一个时期的“误读”加以阐释,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国际舆论不平衡”这一现象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