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昆明一中2020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
文科综合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西周时期,营建国都首先置宗庙、立社坛,分别祭祀相先和土神,凡国之大事也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而东周列国都城则突出政权所在的“大朝”建中立极的地位,宗庙和社坛成了附属建筑。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观念走向瓦解 B. 城市政治功能得到凸显
C. 集权政治逐步形成 D. 农业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
【答案】C
【解析】
通过材料周朝前后营建王城的变化可以看出,东周时期都城的设置体现了东周列国都城强调以君主为中心的“大朝”的核心地位,超越了祖先和土神,这是君主权力制约减少,集权政治逐步形成的体现,故C正确;宗法观念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该说法不符合周朝的史实,故A错误;材料信息与城市功能无关,故B错误;农业的经济地位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故选C。
2.东汉末年,形成了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一些社会名士对士人的品评往往可以左右被品评之人的仕途进退,成为朝廷选举的风向标。这一局面
A. 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B. 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C. 导致了政治局势的混乱 D. 有利于察举制度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材料“东汉末年……一些社会名士对士人的品评往往可以左右被品评之人的仕途进退,成为朝廷选举的风向标”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操纵舆论,干预政府官员任用。根据所学可知,曹魏确立九品中正制,由政府来品评人才,故B正确;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东汉政治相较于西汉本身就是混乱的,故C错误;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而且其标准是孝、廉,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错误。故选B。
3.南宋高宗时曾数次发布鼓励市舶贸易的谕令,亦曾下诏对招诱外商有成绩者给予官爵奖励,蔡景芳就因招诱舶舟有功而补承信郎。据此可知,此时
A. 政治局势影响经济政策 B. 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C. 传统经济政策逐渐衰落 D. 在外贸中处于劣势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数次发布鼓励市舶贸易的谕令”“对招诱外商有成绩者给予官爵奖励”“因招诱舶舟有功而补承信郎”表明,南宋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和鼓励。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偏安一隅,耕地面积减少,且路上丝绸之路被阻断,这加剧了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故A正确;“冗官现象”与题干信息无直接关联,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传统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衰落,故C错误;题干信息反映了南宋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和鼓励,但不能得出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的推论,故D错误。故选A。
4.明朝宦官充当皇帝与内阁的协调工具,这为明朝中后期富官擅权提供了基础。清朝为吸取这一教训,采取的举措是
A. 废除宦官制度 B. 废除内阁制度
C. 建立朝议制度 D. 变革中枢机构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明朝中后期富官擅权”反映的是明朝宦官权势较大。根据所学可知,清朝为避免宦官干政改革了中枢机构,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故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没有明确废除宦官制度,故A错误;内阁在清初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共同构成三大中枢机构,故B错误;朝议制度在秦朝就以建立,故C错误。故选D。
5.1853年, 清政府发行“当十大钱”,相比传统制钱减重50%; 1854 年,清政府又发行了钱票,三四个月就发行了一百几十万串。据此可知
A.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B. 鸦片战争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C. 对外贸易恶化了中国的经济形势 D. 清政府改革金融以适应世界市场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当十大钱”“钱票……三四个月就发行了一百几十万串”反映了当时清政府通货膨胀政策。根据所学可知,1853-1854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之后的形势上的高涨时期,由于受天平天国的影响,清政府的赋税收入大大减少,再加上云南铜矿无法顺利抵达北京,导致清政府的财政紧张,为满足开支需要,因此,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造成当时清政府财政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单纯是鸦片战争后的对英赔款,故B错误;题干未涉及清政府对外贸易的情况,故C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对内政策,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适应世界市场”的推论,故D错误。故选A。
6.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运动会结束后,政府发表声明,“处兹外患交迫,非大多数国民具有尚武精神,决不足争存而国强也”。这反映了
A. 清政府注重提升国民素质 B. 革命党人积极宣传尚武精神
C. 中国近代体育制度的建立 D. 国民政府对国家富强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处兹外患交迫,非大多数国民具有尚武精神,决不足争存而国强”可知,清政府举行运动会是为了增强国民素质,培育国民精神,目的在于救亡图存,故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革命党人,故B错误;仅凭举行全国运动会不能判断当时的体育制度是否建立,故C错误;此时尚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A。
7.从1940年始,日本对华经济政策由走私倾销转变为严厉的贸易线封锁,而国民政府的政策则由严查走私变为鼓励与稽查走私并重。这些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日本以战养战政策的需求
C. 国际贸易封锁局面的形成 D.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题干“日本对华经济政策”由“走私倾销转变为严厉的贸易线封锁”,“国民政府的政策”由“严查走私变为鼓励与稽查走私并重”,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40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日本作出经济政策的调整都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法西斯国家与反对法西斯的势力相对立,形成国际贸易封锁的局面,故C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9月,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日本“以战养战”政策是利用占领地俘获的劳工及其俘虏的战俘使其从事各种劳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错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在1942年元旦,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C。
8.据统计, 1950年5至8月,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相比前3个月增加91%。1950 年离婚案件近19万件,1953年为117万件。而且提出离婚者多为女性。这说明
A.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 妇女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 包办婚姻受到极大的冲击 D. 法律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的数据反映了建国初期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数量增加且提出离婚者多为女性,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是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身权力的表现,说明法律与民权保障紧密相连,故D正确;离婚案的增减与社会制度无关,故A错误;提出离婚者多为女性并不能反映妇女的政治地位的高低,故B错误;仅凭题干中的信息不能判断离婚案是否是由于包办婚姻所致,故C错误。故选D。
9.下图从左至右为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雅典基地和定居点的变化模式。墓地用“●”标出, 定居点用“S”标出。这种变化模式反映了当时雅典
A. 城邦政治共同体的形成 B. 地理环境影响城邦政治
C. 人文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D. 民主政治影响习俗变迁
【答案】A
【解析】
观察图片发现,当时雅典的墓地、定居点相对集中。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组成,与其他城邦之间往往以山川海洋为自然边界,故A正确;图片只能反映地理环境,与城邦政治无关,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时期,而且图片信息与人文精神无关,故C错误;图片信息既不能反映民主政治,也不能反映习俗变迁,故D错误。故选A。
10.1657年, 荷葡战争时,荷兰搬出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驳斥当时西葡认为“航道属于西葡”的主流观点,称公海应如空气般拥有航行自由。这反映了
A. 西葡仍是海上殖民强国 B. 海洋是国家自由的保障
C. 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主流 D. 航行自由逐渐国际法化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所以驳斥“航道属于西葡”的主流观点,强调“公海……有航行自由”,表明海洋对国家自由有很重要的意义,故B正确;题干反映了西葡的主流观点遭到驳斥,反映了西葡的海上大国地位已动摇,17世纪荷兰海上力量强大,故A错误;题干反映了荷兰宣扬公海航行自由,但不能就此得出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主流的推论,故C错误;题干只是反映了荷兰提出公海航行自由,并未涉及国际法化,故D错误。故选B。
11.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儿童根据年龄要参加生产劳动,但禁止10岁以下儿童受雇做工,10岁以上儿童的劳动时间限制在6小时内。这一主张
A. 影响了马克思的教育思想的产生 B. 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本质
C. 推动了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 揭示了普遍使用童工的社会现象
【答案】A
【解析】
题干反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对儿童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长短根据年龄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这是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根据所学可知,欧文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为后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的理论基础,故A正确,B错误;题干信息不涉及政府社会保障体系,故C错误;“普遍使用童工”的表述与题干对儿童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进行限制的主张不符,故D错误。故选A。
12.1958 年苏联作家的《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用俄文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及苏联,以让这里的人民读到该作品。美国的做法旨在
A. 利用名著效应获得商业利益 B. 推动与苏联的思想文化交流
C. 以文化冷战为武器对抗苏联 D. 借助民间力量缓和美苏关系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日内瓦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即苏联”体现了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苏联的渗透,宣扬“思想自由”,是“冷战”的表现之一,属于文化对抗,故C正确;题干中美国的做法与商业利益无关,故A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对苏联来讲是“文化对抗”而非“文化交流”,故B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属于政府行为而非民间力量,故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民族国家肩负公共卫生之贵, 为所有公民提供健康环境的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为了提高新兴工业城市中工人的效率,英国政府制定规划,建立现代医疗机构,促进医生的专业化,每个镇都设有卫生官员,医生独占行医权,作为交换,他们必须立约为政府维持救育和医疗的水准。中国20世纪以前没有一般的医疗许可制度。但是,人民的健康被认为是国家的责任之一,因此形成了国家顾行医书、地方官免费施医送药的传统。清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士钟参与到医疗救助中来。1895年后动荡不安的年代才使中国开始建设现代国家,1910 年清政府用现代隔离与卫生监督方法控制了东北鼠疫,这不仅使日、俄两国失去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借口,也使民族国家与公共卫生开始结合起来。中华民国成立后,西方的这种国家主导的公共卫生安全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应,传统中医的“卫生防疫”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公共卫生安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以“人民的健康”为根本宗旨,以农村为重点,采用中西医站合、预防为主,依托科技与卫生教育,极大程度地消灭了血吸虫病、天花等传染性疾病。人均寿命从35岁提升到70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家治理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19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异同。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进步性。
【答案】(1)同:政府主导;以西医防治为主;公共卫生安全与社会治理相互促进。
异:英:与工人群体相连;医生权利大;医生群体与政府订立契约、分权治理。中国:中医向西医治理转变;国家与地方乡绅相结合;与国家命运、民族危机有关。
(2)人民的健康至上;中西医结合;全民、政府、科技、教育全面结合。
【解析】
(1)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英国政府制定规划,建立现代医疗机构”“人民的健康被认为是国家的责任之一,因此形成了国家顾行医书、地方官免费施医送药的传统”“政府以‘人民的健康’为根本宗旨”“国家主导的公共卫生安全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西医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以西医防治为主;根据材料“立约为政府维持教育和医疗的水准”“清政府用现代隔离与卫生监督方法控制了东北鼠疫……使民族国家与公共卫生开始结合起来”"公共卫生安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程度地消灭了血吸虫病、天花等传染性疾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家治理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可得出公共卫生安全与社会治理相互促进。第二小问“异”,英国:根据材料“为了提高新兴工业城市中工人的效率”可得出与工人群体相连;根据材料“医生独占行医权”可得出医生权利大;根据材料“立约为政府维持教育和医疗的水准”可得出医生群体与政府订立契约、分权治理。中国:根据材料“采用中西医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医向西医治理转变;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地方士钟参与到医疗救助中来”可得出国家与地方乡绅相结合;根据材料“使民族国家与公共卫生开始结合起来”“国家主导的公共卫生安全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得出与国家命运、民族危机有关。
(2)根据材料“政府以‘人民的健康’为根本宗旨”可得出人民的健康至上;根据材料“采用中西医结合”可得出中西医结合;根据材料“依托科技与卫生教育,极大程度地消灭了血吸虫病、天花等传染性疾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全民、政府、科技、教育全面结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力量,从而使抗日战争自始至终包含了改造旧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所以从革命角度解读抗日战争史是正确说明抗日战争历史过程的前提。然而,抗日战争还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紧密联系,一方面,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中国在反侵略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摘编自荣维木《另一种视角:从抗日战争看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顿挫与嬗变》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抗日战争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赞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为抵御日军侵略,中国调整工业结构,重工业获得发展,沿海工业的内迁又推动了内地的工业化。中国通过抗日战争获得了-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和国际地位,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得以废除,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通过抗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这又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以上诸多方面汇集在一起, 最后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起点。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有着紧密关联,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二是中国在反侵略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根据设问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对以上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确定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论述。若选取赞成,论述时就从两个方面展开进行,一方面论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使之发生轨迹的偏移;另一方面强调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在现代化进程方面所积累的一些利于现代化的因素,论述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放性试题无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二)选做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清初, 由于长期战乱,分布在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等省明代藩王的田地,在农民战争期间,大部分被各地佃农夺回耕种。顺治年间,清政府对于明代藩王的田地主要采取变价的处置办法,即将其变价出卖给原佃农。虽然清政府对于明代藩王田产变价所索取的价银只有数钱以至一、二两每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增再增,以至于原佃农无力购买,大大损害了佃农的利益。康熙七年(1668 年),清政府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于是承认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号“更名田”。第二年,鉴于更名田内原“废藩自置之地”,“输粮之外,叉纳租银,重征为累",所以“与民田一例输粮,免其纳租”,从而减少了税种。
——摘编自陈支平《清切更名田立法考实》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实行“更名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意义。
【答案】(1)背景:明末农民战争摧毁了明代藩王势力,佃农耕种明代藩王之田:顺治年间对明代藩王田地处置失当,加重了百姓负担;为鼓励垦荒,增加税收。
(2)意义: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政权;为清朝以后的税制改革创造条件。
【解析】
(1)根据材料“明末清初,由于长期战乱,分布在直隶、山西……等省明代藩王的田地,在农民战争期间,大部分被各地佃农夺回耕种”可得出明末农民战争摧毁了明代藩王势力,佃农耕种明代藩王之田;根据材料“顺治年间,清政府对于明代藩王的田地主要采取变价的处置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增再增……大大损害了佃农的利益”可得出顺治年间对明代藩王田地处置失当,加重了百姓负担;根据材料“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可得出为鼓励垦荒,增加税收。
(2)“意义”可以从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巩固统治等角度总结即可。
16.【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该组织是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类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构想出来的。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1945年4月25日,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起草有111个条款的《宪章》,该宪章草案于6月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获得全票通过。次日,代表们在退伍军人战争纪念堂的赫伯斯特剧院签署了宪章。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据百度百科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1)原因: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提供了经验;二战的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推动;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苏美英的积极推动。
(2)作用:维护了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只要言之有理,任答4点即可,;不足则每点
【解析】
(1)本小问的原因,根据材料“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可以得出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提供了经验;“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可以得出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推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2)本小问作用,根据材料“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可以得出作用是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17.材料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城市规划师,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1949-1951年,梁思成主持北京城市规划期间,主张把城市区域分为工作、居住、文娱游息三大种类,它们之间必须有极短距离的联系。工作分为基本工作、服务工作两大类,它们中间需有合理的联络。居住区内部的构成,采用邻里单位的形式,一个邻里的人口约六、七千至一万人,邻里中心设施应包括文娱、福利设施和学校;中心周围是公园、体育场、儿童游戏场等。政府的行政中心区应自成一区,独立设置,该区应与城市其它功能保持合理的关系。鉴于北京旧城的状况和政府行政中心区的特殊要求,提出“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在城外建设新区是为上策。50年代,经过与苏联专家的交锋,其“方案”最终未被采纳。
——摘编自高亦兰、王蒙徽著《梁思成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梁思成城市规划思想未被采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
【答案】(1)建国初,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施工技术条件不够;新中国刚成立,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威胁;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方针的影响;人民受时代限制,对古城保护认识不足。
(2)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合理布局,配套设施较全,具有实用性;提出“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对古城具有保护性;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在城外建设新区,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具有前瞻性;为今天我国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但其思想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
【解析】
(1)依据材料“50年代,经过与苏联专家交锋,其“方案”最终未被采纳。”结合所学从建国初期的经济基础、技术力量、主要任务、国际环境、外交政策及苏联模式的影响、认识水平的限制等方面分析建国初期梁思成城市规划思想未被采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主张把城市区域分为工作、居住、文娱游息三大种类,它们之间必须有极短距离的联系。工作分为基本工作、服务工作两大类,它们中间需有合理的联络。”、“提出“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在城外建设新区是为上策。”结合所学从重视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合理布局,具有实用性、有利于保护和老北京城、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具有前瞻性、对我国现代北京城的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等方面评价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