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0 KB
  • 2021-08-30 发布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文综历史部分三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 文综(历史部分) (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左传》记载:鲁昭公到晋国去,从慰劳酬答到赠送礼品,全合乎礼仪,没有失礼的地方。但女叔齐却说,鲁君哪里知道礼?鲁君所践行的只是仪式而已,而不是礼。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 )‎ A.出现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分离 B.认同先秦文化的非功利色彩 C.力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 D.强化了礼乐制度的法制意义 ‎ ‎25.柳宗元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作者意在说明( )‎ A.汉代一定程度克服了秦制的弊端 B.郡国并行制适应了汉初形势 C.汉代部分延续了西周的政治制度 D.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6.北宋时期,京东郓州士子,即以谤议官政而闻名全国:“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更有狂狷之士,敢于冒犯宰相。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普通民众参政意识较强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重文传统影响政治氛围 D.宰相权威有所下降 ‎27.明中叶以来,商人经商的原始资本,有的是在宗族内集聚的,有的是借贷于族人的;在人员的组合上,有的经商者完全使用族人作为助手或伙计。这主要是为了( )‎ A.应对激烈复杂的商业竞争 B.提高家族在社会中的声望 C.强化家族内部的宗法体制 D.规避国家“重农抑商”政策 ‎28.1887年王韬短篇小说集《淞隐漫录》刊载于《申报》,书中多有西方美女与中国男子相恋的题材。西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中国文化,并于危难之际利用自己掌握的西方技术帮助丈夫渡过难关。这反映了作者( )‎ A.对中西关系的客观认识 B.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 C.以拓展国人视野为目的 D.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29.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革命派几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应也不热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现出太多不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也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价值观念崩溃 B.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C.新式教育体系成型 D.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30.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 A.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31.1964—198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城市4个,扩建了70余个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成为这些城市的特色。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 )‎ A.制约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 B.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受到了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2.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A.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B.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C.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D.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33.16-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由此可知,科学革命( )‎ A.有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B.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4.1918年列宁选派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粮,要求选派征粮队员必须谨慎,每个工厂每25人推派1人,要“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流氓和骗子混进征粮队”。这说明列宁( )‎ A.认识到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 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 C.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 D.认为征粮能有效巩固新生政权 ‎35.如表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比较(2012)‎ 据此,对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认识正确的是( )‎ A.打破了经济集团相互隔绝的状态 B.将成为世界最大区域性合作组织 C.促进世界经济力量向多元化发展 D.整体经济实力优于其他经济集团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中国资产阶级在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第二章 大地之子——李四光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 两弹元勋——邓稼先 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 中国申奥的见证人——何振梁 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纵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877—1887年 爱迪生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伯利纳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唱片。‎ ‎1878年 近代中国最初接触留声机的,是晚清政府派往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外交官、留学生等。其中,最早接触留声机的中国外交官是郭嵩焘。‎ ‎1888年 丰泰洋行将蜡筒式留声机引入上海,是为留声机进入上海之始。‎ ‎1890年之后 留声机开始走入上海居民家中,到民国初年,一般较为殷实的上海人家,都置有留声机。‎ ‎1920年代 上海拥有留声机的人家已相当广泛。‎ ‎1925年 在上海从事唱片、唱机业务的企业共有26家,著名的有百代公司、谋得利洋行、高亭公司、大中华留声唱片公司、巨雷公司等。‎ 从1908年至1949 年 ‎ 上海各唱片公司先后录制的戏曲、曲艺、乐曲、歌曲,以及其他各类唱片共达108种。 ‎ ‎——据葛涛《论唱片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等 从近代“留声机、唱片的演变”中提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题目,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话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特奏名制度是宋代科举中的一种恩科制度,即允许部分多次科举不及之老年士人以特奏名身份获得出身。‎ 在“兴文教,抑武事”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北宋取消了应举者的门第限制,使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为增加,并吸取了唐代不第进士黄巢反叛唐政府的历史教训,于是在科举考试中录取特奏名的情况越来越多,到真宗朝中后期,逐渐形成制度……据有关学者的初步统计,两宋科举共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合格者,其中正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六万人,特奏名进士和诸科约为五万人,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百分之四十五。‎ ‎“熙宁变法”后,特奏名殿试亦与正奏名进士一样,改试策一道,策题也较正奏名容易得多。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一次特奏名殿试,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试卷里只写了“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个字,就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优待,说明特奏名考试基本上徒具形式而已。特奏名录取的人数虽很多,但对他们的授官却很低,部分特奏名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 ‎——据裴淑姬《论宋代的特奏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奏名制度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特奏名制度对宋朝的影响。(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多次召集议员、财界、舆论界的会议,要求其与政府合作。《朝日新闻》《日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大报,都开辟国民“国防捐款”专栏,每天更新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等信息,并配以煽动性语言,以增强示范效果。1937年8月,日本内阁通过《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实施纲要》,要求国民“增强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的精神”。9月11日,在东京召开的国民精神总动员大会,要求国民做到尽忠报国,坚忍持久,支持战争。10月,成立了半官半民性质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联盟,在全国各地成立相应的组织,各级行政长官兼任会长。1938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国民总动员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国民卷入战争体制。‎ ‎——摘编自史桂芳《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形成及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影响。(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许衡(1209-1281),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金元鼎革纷乱之际,他以“建皇极,立民命,继绝学,开太平”为己任,在京兆的郡县广办学校,并从笃实践履的角度阐释理学。他的弟子“彬彬辈出,致位卿相”。许衡为元廷定官制,立法规,造历律,提倡行汉法,重农桑。在他的影响下,元中期仁宗恢复科举;文宗大兴文事,整顿吏治,编纂《经世大典》等。时人认为“我元之宏规,有非三代以下有国家者之可及矣。”许衡去世后,元廷追封其为魏国公,“诏从祀孔子庙廷”。‎ ‎——据周少川、罗或《许衡的政治实践与政治主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许衡成为一代名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许衡的历史活动。(7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 ‎2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结合材料信息当时的人们“全合乎礼仪”,但是“所践行的只是仪式而已,而不是礼”,据此来看,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出现分离,先秦时期礼乐崩坏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礼的变化。可见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周礼的外在形式与礼的内在精神已经开始分裂,故本题选A项。其它选项B、C、D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 ‎2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可以看出柳宗元强调汉初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在维护中央集权这一点上,郡县制要比分封制更为优越,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强调郡县制的作用,因此BC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故选D。‎ ‎26.【答案】C ‎【解析】根据郓州士子“以谤议官政面闻名全国”等信息,结合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政策可知,文人士子对政治的影响较大,形成了文人议论朝政的政治氛围,故选C项;题干仅提到了文人士子议政,没有涉及普通民众的参政,排除A项;题干中士子的谤议官政并没有削弱君主的权力,排除B项;“更有狂狷之士,敢于冒犯宰相”是因为宰相施政有误,并不是故意冒犯,不会影响宰相的权威,排除D项。‎ ‎27.【答案】A ‎【解析】材料叙述了明中叶以来,商人经商注重利用族人的力量,原因在于明中叶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而族人因具有亲缘关系相对而言更可靠,因此成为商人们应对竞争而依靠的力量,故选A项;材料中商人们的做法是为了方便自己发展,而不是扩大家族的影响提高家族的声望,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家族内部的宗法关系,无法体现强化家族内部的宗法体制,排除C项;规避“重农抑商”政策,强调的是商人采取有意偏离、违背重农抑商的行为或者通过消极不作为来逃避、妨碍、干扰重农抑商的实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8.【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但在作者笔下家世不俗的西方女子却仰慕中国文化,这说明作者的文化心理较为复杂矛盾,故选B项;“西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中国文化”可知作者对中西关系的认识并不客观,存在主观臆想成分,排除A项;仅据书中有关中西方男女相恋题材的小说,无法推知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排除C项;理性精神要求不被个人情绪和偏见所左右,据小说情节可知作者并不具有理性精神,排除D项。‎ ‎29.【答案】D ‎【解析】根据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制后革命派、改良派态度冷淡,保守派未表现出太多不满,而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无可奈何可知,社会各阶层、各派别对科举制的废除态度不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故选D项;晚清时期中国虽然向西方学习,但传统的价值观念并未崩溃,排除A项;随着西方近代公民意识的传播,国民的公民意识也逐渐觉醒,排除B项;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成型于民国时期,排除C项。‎ ‎30.【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内迁为长期抗战奠定物质基础,故选D项;“成为近代工业中心”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业布局,排除C项。‎ ‎31.【答案】C ‎【解析】1964年美国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周边形势紧张,加上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外交环境恶劣,出于国防的考虑,为此开展以备战为重心的经济建设,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新建工业基地,故D正确;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规模扩大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排除A;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之后,排除C。‎ ‎32.【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考、关注正义,主要是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思想自由、公民内部的平等,排除CD。‎ ‎3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科学革命有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科学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因此是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而不是自然科学推动文艺复兴兴起,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8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34.【答案】C ‎【解析】从列宁要求工人征粮队员“必须谨慎、忠诚老实,遵守革命纪律”等,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苏俄重视工农联盟,规范征粮队的行为是为了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C项正确;对征粮队员明确纪律和要求,是为了落实余粮收集制,与粮食税无关,A项不符合史实;征粮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事实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B项错误;规范征粮队员的行为,不是在强调征粮的意义,D项错误。‎ ‎3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经济组织来看,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力量向多元化发展,故C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不同经济集团直接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狭义丝绸之路经过的成员国的GDP并不占优势,故无法说明狭义丝绸之路将成为世界最大区域性合作组织,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第II卷 ‎41.(25分)‎ ‎【答案】(1)特点:反抗外来侵略;由忠君到限制君主权力、推翻君主统治。(如果前两项只答出“反帝反封建”,给2分)学习西方;(6分)原因: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战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西学东渐,民权观念的传播;清政府腐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9 分)‎ ‎(2)表现:坚持党的领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国家尊严。(4分)意义:加快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可得反抗外来侵略;据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可得由忠君到限制君主权力,再到推翻君主统治。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可得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据材料一“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可得中国战败,意识到自身的落后;“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可得西学东渐,民权观念的传播;据材料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可得清政府腐败;据材料一“中国资产阶级在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可得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禾下乘凉梦成真”可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据材料二“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可得维护国家尊严;据所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可知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甩掉‘贫油国’的帽子”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及申奥成功有利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42.(12分)‎ ‎【答案】‎ ‎【示例一】:题目:留声机、唱片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2 分)‎ 评析: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实现长足进步,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东西方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19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开始了工业的近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接触到西方的一些新鲜事物,留声机、唱片开始在外交官、留学生层面中流传,并在逐渐向一些家庭中传播;同时在最先开放的一些通商口岸城市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接触到西方的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不断的近代化;唱片也反映出各种政治力量在近代中国的表现;作为史料,唱片折射了近代城市的流行文化,也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众多面相。(10 分,答出五点即可)‎ ‎【示例二】:题目:留声机、唱片的发展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2 分)‎ 评析:留声机与唱片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被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1890年,留声机开始走入上海居民家中,到民国初年,一般较为殷实的上海人家,都置有留声机;留声机与唱片在留存、复制声音方面的独特功能,对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留声机与唱片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听戏方式;对于都市的流行文化,起了推动作用;留声机与唱片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各种地方曲艺的传播与交流,丰富了都市居民的文化生活;(10分,答出五点即可)‎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题的关键在于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评析。材料以时间的演变为顺序,说明了留声机、唱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解答此题时可以从留声机、唱片的发展,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留声机、唱片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注意结合近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评分标准】题目(2分)+评析(10分)。“评析”进行分层和分点评价,具体分层、分点评价的等级如下:‎ 等级论述说明 一等(9—12 分) 准确、充分运用史实;说理充分,逻辑严密,答出五个点以上。‎ 二等(5—8分)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理较充分,逻辑关系较清楚,不能说出五个点。‎ 三等(0—4分)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理不充分或没有说理,逻辑混乱。‎ ‎45.(15分)‎ ‎【答案】(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国策;吸取唐朝历史教训;科举制度改革,参加考试人数大为增加;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科考录取比例低,士人屡试不第而熬成高龄。‎ ‎(2)扩大了官员基础,有利于维护统治;笼络了知识分子,缓和了社会矛盾;提升了科举考试地位;加剧了冗官冗费局面,降低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宋朝文化的发展;知识分子埋首故纸,脱离实际。‎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在‘兴文教,抑武事’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北宋取消了应举者的门第限制,使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为增加,并吸取了唐代不第进士黄巢反叛唐政府的历史教训”,“两宋科举共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合格者”,“七十余岁的老儒,在试卷里”,结合所学知识,从国策、治国经验、科举制度发展,统治需要和士人参与高考具体情况等角度,分层分析特奏名制度产生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录取了十一万人左右的合格者,……特奏名占了全部登第人数的约百分之四十五”,“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优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在政治、文化、社会等积极影响,到官僚机构庞大,影响行政效率和知识分子发展等弊端等方面,多角度分析特奏名制度对宋朝的影响。‎ ‎46.(15分)‎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贯彻效忠国家理念;以立法的方式实施;动员范围涉及社会各界;动员方式多样(或从中央向地方层层推进)等。(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 ‎(2)影响:加速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步伐(或有利于日本短期内调动了大量的战争力量);(2 分)有利于日本维持长期的对外侵略(或激发了本国的战争潜力);(2分)对日本社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或将日本社会绑定在战争机器上)。(3分)‎ ‎【解析】(1)据材料“政府多次召集议员、财界、舆论界”可知政府主导;据材料“要求国民‘增强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的精神’”可知政府要求贯彻效忠国家理念;据材料“在全国各地成立相应的组织,各级行政长官兼任会长”可知动员方式多样;据材料“颁布《国民总动员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国民卷入战争体制”可知以立法的方式实施;动员范围涉及社会各界。‎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一方面加速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步伐;激发了本国的战争潜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对日本社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47.(15分)‎ ‎【答案】(1)原因:儒学修养较高;社会责任感强烈;统治者认同;主张符合社会需要;高官弟子众多。‎ ‎(2)评价:继承并发展了程朱理学,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元朝政治体制的建设、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由于元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其政治实践效果有被时人夸大之嫌。‎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以‘建皇极,立民命,继绝学,开太平’为己任”,“从笃实践履的角度阐释理学”, 弟子“彬彬辈出,致位卿相”,“提倡行汉法,重农桑” ,“在他的影响下,元中期仁宗恢复科举;文宗大兴文事”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思想、追求、统治者、施政内容和弟子群体等方面概括许衡成为一代名臣的原因。‎ ‎(2)评价:根据材料“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广办学校,并从笃实践履的角度阐释理学”,“为元廷定官制,立法规,造历律,提倡行汉法,重农桑”,“恢复科举;文宗大兴文事,整顿吏治,编幕《经世大典》”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其活动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进步等方面,用辩证方法简要评价许衡的历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