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00 KB
  • 2021-08-30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 时间:2019年3月 一、选择题: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刀耕火种 D. 土地国有 ‎ ‎2.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A.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促进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D.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转型 ‎3.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4.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5.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6.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 C. 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 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 ‎7.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江南地区 A. 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B. 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 C. 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8.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通宝”钱制的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9.嘉庆六年(1801年)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关税收入曾高达185万两白银,全国每年出口棉布几乎都在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当时中国 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0.‎ 出处 记述 ‎《田令》‎ ‎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 ‎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11.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12.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 B. 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D. 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13.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 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14. 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A.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 C.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D.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 ‎15.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16.商业革命把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半封闭的、半停滞的、地方性的、非盈利的经济体制改造成开放型的、充满活力的、世界性的、完全为了盈利的经济体制。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商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商业革命加速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化 ‎ C. 商业革命就是用商业取代农业 D. 商业革命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状态 ‎17.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 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C. 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 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18. “在欧洲各国中,葡萄牙是最不宜于从事帝国冒险事业的。幸运、地理位置、航海技能和天赋勇敢等结合在一起,使葡萄牙人在初期领先,但是不能长期保持。”导致葡萄牙“不能长期保持”领先主要在于其 A.从事冒险人员众多 B.未形成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C.面临列强激烈竞争 D.深受海外殖民地独立斗争打击 ‎19.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D.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20.据《欧洲五百年》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原始资本的积累 B.圈地运动 C.国内市场的发展 D.技术革新 ‎21.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 C.工厂制组织形式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22.‎ ‎ 184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 1876年又出台了《河流防污法》。这一系列法律文献颁布的主要背景是 A. 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污染 B. 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C.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 英国社会重视立法的传统 ‎23.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24.1863年,洛克菲勒开办了一家小炼油厂,1870年,通过内部合并成立标准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就吞并了20多家炼油厂,控制了美国90%以上的炼油业,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托拉斯。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美国 A. 生产和资本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     B. 市场扩大推动石油行业出现垄断 C. 科技发展促使垄断组织不断出现     D. 石化工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25.下表为1880—1929年美国部分工业产量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时间 项目 产量变化 ‎1880—1920年 钢产量 ‎126万吨增长到4280万吨 生铁产量 ‎389万吨增长到3751万吨 ‎1902—1929年 发电量 ‎59亿度增长到1167亿度 ‎1880—1929年 石油产量 ‎2628万桶增长到10亿桶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的生产力提高 B.美国的电力和石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C.美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占据世界主导地位 D.美国已全面实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26.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材料说明垄断资本主义 A.推动农业文明地区实现近代化 B.推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C.加剧了欧美国家进行商品输出 D.改变了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 ‎27.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这样设置课程是因为 A.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B.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C.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性别歧视             D.经济发展淡化社会等级观念 ‎28.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29.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 A. 扩大了原始资本积累    B.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    D. 促进工厂制度全面建立 ‎30. 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 据此分析当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31.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主张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兴办汉阳铁厂 C.建立发昌机器厂 D.筹建北洋水师 ‎32. 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出口总额锐减 B.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关税税率下降 D.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 二、非选择题:共三道小题,33题18分,34题18分,35题16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度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程,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对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岳麓版高中教材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8分)‎ ‎35.工业革命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 ‎ ‎——[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材料二: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 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年):‎ 年份 位次 ‎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 ‎ 1870年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 ‎ 1890年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 ‎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并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的历史影响。(10分)‎ 洛阳一高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2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参 考 答 案 一、非选择题。‎ ‎1.A 2.A 3.D 4.B 5.D 6.B 7.A 8.C 9.D 10.C 11.C 12.C 13.A ‎ ‎14.B 15.C 16.D 17.C 18.B 19.D 20.C 21.D 22.A 23.D 24.A 25.A 26.B ‎ ‎27.B 28.D 29.C 30.A 31.A 32.B 二、非选择题。‎ ‎33.(1)特点:高产作物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仍为传统耕作方式;劳动力投入多,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明显提升。(6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赋税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的压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等。(6分)‎ ‎(2)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侠侣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劳动力。(6分)‎ ‎34. (1)特点:(1)特点:主要分布在江南的东南沿海和长江两岸;专业化城市出现;城市发展加快;经济功能加强。(6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地处交通要冲。(4分)‎ ‎(2)变化: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崇拜。(4分)‎ 品质:勤俭致富;乐善好施;坚持诚信;注重信誉等。(4分)‎ ‎35.(1)变化趋势:英国农业就业人数逐步下降并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2分)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圈地运动的影响。(4分)‎ ‎ (2)变化趋势: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由英国世界领先逐步变为美国世界领先。(2分)‎ 主要原因:英国世界领先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世界领先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分)‎ 历史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带来环境破坏、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