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中。 第Ⅰ卷 (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2017 年 11 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 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 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 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2.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 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3.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 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逐渐兴起
4.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 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5.唐代后期,“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 凡二十年。”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B. 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
C. 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D. 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
6.南朝的要藩重镇,大抵委以皇子镇守;中央三省长官人选,出现了士族比例下降、宗 室外戚上升的情况,二者权势互为消长。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 B. 彰显皇室地位
C. 防止大权旁落于异姓 D. 加强皇权专制
7.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
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平衡了中央权力
8.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 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下 列与他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
A. 柳公权《玄秘塔碑》 B. 王冕《墨梅图》
C.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9.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
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后晋]刘响《旧唐书·文宗
本纪》
“玄奘以回峰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10.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 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11.宋代从乾德元年(963 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 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12.书院是古代民间的教育机构。下图是元代书院的分布图,图中数字为各地的书院数 量,由此可知
元代书院分布图
A.书院的制度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B.儒学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
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 D.江南地区的文化相对繁荣
13.有学者认为,16 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 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 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 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14.清入关前,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满族王公共同讨论决定。皇太极 于天聪五年(公元 1631 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天聪十年(1636)仿明制度将文 馆改为内三院。入关后,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 职责。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A.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性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加速了满族的汉化进程 D.有利于社会稳定
15.《三才图会》“地理一卷”记载:“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 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材料反映了
(明) 《三才图会》插图 A.西学传入受到旧有观念的解释与重构 B.地圆学说颠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C.近代自然科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16.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 虽然有 100 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 出
A.光绪帝没掌握朝廷实权 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 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1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 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 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 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 想。”这反映了孙中山
A.对中国国情有充分的认识 B.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C.是一个真诚的民主主义者 D.完全接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
1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应是建国以后国内的“基本矛 盾”即整个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矛盾,而“主要矛盾”是恢复和发展 生产。这一论断
A.是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B.基本符合中国的国情
C.否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D.具有一定“左”倾色彩
19.小说《白鹿原》产生于以追求历史、改写历史为宗旨的新写实历史小说思 潮盛行的 年代,白鹿原作为皇权制度下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自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现代国 家的兴起,诸如耕织、家政、祭祖、婚礼、认干亲、伐神取水、治丧、迁坟等礼俗 都遭到了破坏。对此解读的史观角度是
A. 文明史观 B. 社会史观
C. 近代化史观 D. 整体史观
20.公元前 5 世纪,面对波斯大军的入侵,雅典组建军事联盟的努力带来了希腊走向统 一的希望,但由于“不能上升到一个巨大的、非城邦的、联合在一种共同公民权的
国家”而没有实现。这反映了古希腊城邦
A. 压制公民个人自由 B. 抵制区域经济合作
C. 珍视独立自治传统 D. 缺乏集体团结精神
21.公元前 5 世纪前,雅典人将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等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泛 称为“智者”。后来,“智者”专指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 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这一变化是雅典
A.教育完善的反映 B.经济发展的结果
C.政治体制的产物 D.文化繁荣的原因
22. 古罗马法学家赫尔墨杰尼安提出:“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他没有 使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而是用心良苦地采用复数的“人” (uomini)的表述形式。这体现了罗马法
A.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B.代表了特定群体的诉求 C.更关注每个个体的利益 D.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
23.16 世纪,哥白尼对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地心说提出强烈质疑。之后的开普勒进一 步构筑了“行星运行三大定律”。17 世纪初,伽利略重新修正了前人发现,其理论为 最终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长期统治地位起到重要作用。这说明近代科学发展需要打破 A. 神学的禁锢 B. 权威的迷信
C. 宗教的束缚 D. 政体的阻碍
24.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 “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A. 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 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C. 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 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2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
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卢梭 意在强调
A.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B.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 C.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 D.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
26.历史学家钱乘旦说: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 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
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 又称为“陈旧的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 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C.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 D.烦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27. 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中被修正情况的统计,材料中数据的变化表明英国
时间
被修正总数
年平均数
1867-1869 年
17 项
5.7 项
1880-1885 年
11 项
1.8 项
1896-1900 年
1 项
0.2 项
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
28.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 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增强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度
29 .1815 年以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 义”“女权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先后在欧洲涌现。这些学说井喷而出主要是
为了解决
A.君主专制制度与代议制的矛盾 B.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引发的社会矛盾 C.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30.“现实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多么可爱。”
与上述诗歌流派相同的是
A.杜甫《春望》 B.李白《将进酒》
C.梵高《向日葵》 D.毕加索《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其中第 31 题为必做题,32、33 为选做题。请考生在第 32、33 两道题中 任选一题作答,并把相应的题号涂黑。如果多做或不涂卡,则按第一道计分。
31.【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 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不同的历程。
1958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 居民区分为“农 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
1964 年 8 月《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出台,对从农村迁往城市、 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
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 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1997 年 6 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 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出台,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 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2001 年 3 月颁布的《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 知》,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2014 年 7 月 30 日,国务院公布了《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 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户籍改革历程的特点(9 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 80 年代以来不断推进户籍改革的原因(11 分)。
[32] [33]
32.【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 分)
材料 1923 年,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条约义务支付赔款为理由,出兵占 领了德国的鲁尔区。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停止支付赔款,鲁尔的矿山和企业全部停 工。鲁尔危机造成的严峻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长期对抗带来的两败俱伤,使法德两国不 得不放弃原来的政策,寻求和解。英国在西欧关系中处于特殊地位,也极力促成法德和 解,1925 年,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召开洛迦诺会议,讨论欧洲安全问题, 最终签署了包括《莱茵保安公约》在内的多个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其主要内容有: 德法、德比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不得诉诸战争,一切争端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法 解决;英、意作为该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国分别与比、法、波、 捷签订仲裁条约;法国和波、捷签订互保条约;准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等。《洛迦诺公约》 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作的一次重大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 题,改善了德国同法国的紧张关系。1939 年 4 月,纳粹德国正式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 随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20 年代法德两国关系的演变,并概括洛迦 诺公约签订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洛迦诺公约》的影响。(12 分)
33.【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 分)
材料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 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 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 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 “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 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 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 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 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 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12 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C
A
D
A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B
A
D
C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D
A
B
A
C
B
B
二、非选择题:
31.(1)特点:1958 年到 1984 年严格管控,严格限制人口城乡流动;1984 年到 2014 年 户籍控制松动,小城镇入户放松;2014 年以后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籍,城乡户籍区别消 失。(亦可答:从严格管控到逐渐放松;从限制人口流动到逐渐开放入户流动;从城乡两 元体制到城乡户籍区别消失)(每点 3 分,答出 3 点即得 9 分)
(2)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政府社会管理的进步。(每 点 3 分,答出 4 点即得 11 分)
32.(1)关系:由对抗到和解(2 分) 背景: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被提上日程;鲁尔危机后,法国和德国主张和解;英美极
力促成法德和解;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德国实力逐渐上升。(1 点 2 分,任答 3 点 6 分)
(2)改善了德国同法国以及其他战胜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德国取得了与其 他国家平等的地位,为其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的道路;英国平衡了欧洲格局,进一步 巩固了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仲裁权,并将自身的边界安全置于英、 意的空头保证之下;该公约只是帝国主义国家暂时妥协的产物,不能解决战胜国同战败 国之间的根本矛盾;有利于 20 年代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 点 3 分,任答 4 点 12 分)
33.(1)研究并向中国介绍西学(或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使近代数学传入中国); 维
护传统文化;沟通中西文化;编写《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或系统总 结整理中国传统科技)。(每点 2 分,共 8 分)
(2)明末统治危机加深;百姓生活困苦;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新航路开辟;传教 士来华;西学的先进性。(每点 3 分,答出其中任意 4 点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