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 KB
  • 2021-08-30 发布

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始考试历史试卷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历史试题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和2B铅笔,将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卷,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3.《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4.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重要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5.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6.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记载:“(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日困和社会动荡 ‎7.据统计,1850年英国对华出口的工业品较1844年少了约75万英镑;同期,英国输华的纺织品总值也低于1845年的水平,1854年甚至降到64万英镑。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8.据有的学者推算,1914年中国民族棉纱业每包16支棉纱可获利14两(白银),而在1917年——1921年间最少可获利15.33两,最多则可达50.55两。此现象主要是由于 A.民国政府鼓励大力发展实业 B.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全面开展 D.一战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9.据统计,1949年到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到54704万,仅增加了13.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A.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B.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10.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11.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 A.确立了“八字方针” B.反思了冒进路线 ‎ C.清楚了“左”倾错误 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12.1975年上半年与1974年同期相比,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6.4%。这主要是由于 A.邓小平全面整顿的促进 B.工农业生产的全面恢复 C.工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 D.工农业实现了均衡发展 ‎13.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14.中国政府网数据显示:2002——2007年6月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23年的总和。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对外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推动 D.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5.“他们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徽纹、十字架等,以纪念葡萄牙人探索新航路的一次突破”。上述事件发生在 A.1487年 B.1492年 C.1498年 D.1522年 ‎16.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17.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求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的重要措施是 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允许外国资本的引入 C.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 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18.1937年2月,罗斯福提出司法改革法案。这个法案虽未通过,但罗斯福通过其他办法使最高法院的人员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以后,最高法院采取“司法克制”,再未推翻任何一项“新政”立法。这反映了新政 A.打破了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 B.最高法院的权力名存实亡 C.使加强了美国总统的权力 D.改变了美国的政治体制 ‎19.有人指出,让世界经济为美国经济服务,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美国工人打工,这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已经筹划好的如意算盘,而且美国成功的让世界各国纷纷钻进自己的“圈套”之中。为此战后美国 A.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 B.倡导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C.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D.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指出:“正如以往历次工业革命一样,重大技术发明将再次把全球化推向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未来世界经济将进入‘超主权时代’。”由此可知,全球化 A.直接得益于重大技术的发明 B.会推动世界经济矛盾的激化 C.会使经济主权面临更大压力 D.将导致民族国家观念的消失 ‎21.《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反映出孔子 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 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 D.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 ‎22.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A.重视礼仪道德教育 B.提出“仁政”思想 ‎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3.易中天说:“从 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国心;在 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 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 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横线处依次应为 A.孔子 墨子 孟子 韩非 B.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 ‎ C.墨子 韩非 孔子 孟子 D.墨子 孔子 韩非 孟子 ‎24.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的观点主要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5.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孔教与共和……存在一必废其一”‎ C.“存天理,灭人欲”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如下图)。‎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 早期农业生产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集体耕作 材料二 中国古代没有完整意义的、现代观念的土地“私有制”,或者说“私有产权”没有保障机制。……土地允许买卖似乎是私有的表现,但是,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全被没收。现在惩处贪官要分清合法收入与违法收入,古代不仅没那么多讲究,皇帝的这种行为还被视为“圣明”之举。……农民的土地也是无论来源,都要负担国家定量的赋税和徭役。而且农民种植什么也要接受行政指令,比如明代强制种桑,说明土地的经营权不能完全自主。私有权应具有绝对的唯一性,而中国古代是“朕即国家”,“国有”高于“私有”。‎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早期农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特征。(6分)‎ (2) 根据材料一、三,概括古代中国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主张“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反对在社会动荡时代的一切“僭越”。而韩非子则强调“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唐月《试论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材料二 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的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礼仪忠信的基础上的,而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关系的最佳状况是臣子尽力,君收其利。而要做到这一步,君主不一定要有超众的才能,而要有相当的驭臣之术。为防止君轻臣重的现象发生,还提出“尚法而不尚贤”。‎ 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得其时顺其势,频频取胜。商鞅变法所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孔子为鲁大司寇行摄相事,企图实施礼治,但在“春秋无义战”的语境下却是逆时而治,最终无法推行,被人认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传承》‎ (1)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儒家与法家的主张的不同之处。(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儒、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命运及原因(6分)‎ 历史期始考试试题答案 ‎1-5BDCAD 6-10DBDBA 11-15BACDA 16-20ABCBC 21-25DCBAD 26. ‎(1)特征:男耕女织;分散经营;生产工具进步;精耕细作。(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状况:土地私有权无保障;土地经营权不能完全自主。(4分)‎ ‎(3)原因:皇帝垄断国家一切大权,土地是皇帝的私有物品;小农的生产必须服从中央集权政府的政治需要。(4分) ‎ ‎27.(1)趋势:(4分)‎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8分)‎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10分)‎ ‎28.(1)不同之处:在思想上,孔子主张礼治而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变法、改革;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礼、义、忠、信,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是权力与利害的较量。(8分)‎ ‎(2)不同命运:法家受到重用,儒家陷入困境。(2分)‎ 原因:法家提倡法治,符合当时各国君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主张仁政、礼制,反对一切“僭越”,不能适应新兴的地主阶级加强君权的愿望。(4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