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00 KB
  • 2021-08-30 发布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明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长:12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 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 B. 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 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D. 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可知,周王是通过强化血缘关系的方式来巩固分封制的,即将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故选C。材料重点在强调两者之间的姻亲血缘关系,而非强调两者上下级的行政关系,排除A;材料并未出现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的描述,排除B;材料并未提到相关神权的描述,排除D。‎ ‎2.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 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国野分治,战国以来,国、野差异逐渐消除,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利于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先秦政治制度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土地制度的确立,故A项错误。C、D两项题干并未涉及,故错误。‎ ‎3.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 完善选官制度 B. 增加政府收入 C. 强化君主权力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到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所以选D。‎ ‎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副业 纺织 生活 生产 租税 其他 ‎120石 无统计 ‎10匹布 口粮80石食盐1.8石衣着5匹 留种6石饲料10石农具7石 田租4石赋敛11石 祭祀、交往等6石 ‎7200钱 ‎4000钱 ‎7700钱 ‎1380钱 ‎946钱 ‎360钱 总收入:11200钱 总支出:10386钱 A. 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B. 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C. 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D. 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自耕农家庭主要支出为生活支出,生产支出所占比例较小,可见其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选项B 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自耕农生产技术情况,排除A;材料中农民承担的田租赋税仅次于生活支出和生产支出,可见当时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重,排除C;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情形,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中收支数据的分析,得出农民主要支出是在生活领域,生产扩大能力有限。‎ ‎5.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文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A. 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B. 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 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D. 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答案】B ‎【解析】‎ ‎“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文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说明汉代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秦代法律以法家思想为基础,故A项不符合史实;汉代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故C项错误;材料和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 ‎6.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7.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 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 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 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 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答案为A选项。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而非三公制度,B选项排除。最高决策权是皇帝而非门下省,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D选项排除。‎ ‎8.下表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 科目 年代出身 ‎618至649‎ ‎650至683‎ ‎684至709‎ ‎710至732‎ ‎733至755‎ ‎756至779‎ ‎780至805‎ ‎806至826‎ ‎827至846‎ ‎847至873‎ ‎874至906‎ 合计 进士 士族 ‎3‎ ‎14‎ ‎34‎ ‎32‎ ‎23‎ ‎37‎ ‎45‎ ‎72‎ ‎121‎ ‎128‎ ‎70‎ ‎589‎ 寒族 ‎2‎ ‎5‎ ‎21‎ ‎19‎ ‎7‎ ‎11‎ ‎15‎ ‎21‎ ‎18‎ ‎4‎ ‎9‎ ‎132‎ 此表反映出 A. 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 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C.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 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统计表”中,士族进士一直多于寒族进士,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士族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优势,影响了选官考试,D项正确;登科情况与“考试选拔程序”无关,A项错误;士族、寒族登科对比只是考试选官,不能说明几种选官途径的主次,B项错误;数百人“登科”不能说明社会阶层分化“严重”,C项错误。‎ ‎9.宋真宗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答案】A ‎【解析】‎ 材料“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反映了宋代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形成,租佃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阶层的固化,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社会和谐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关键信息“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租佃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这从侧面反映出 A. 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 B. 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 C. 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 D. 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 ‎【答案】D ‎【解析】‎ 材料“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说明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故选D;宋代理学逐渐影响到社会生活,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商品经济的信息,排除B;宋代社会新都开放并非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所致,排除C。‎ ‎11.《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A. 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 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 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驿传制度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畅通,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A项,先秦时期已有驿传制度,排除。C项,题干现象有利于民族交流,排除。D项,题干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是强调交通系统对于国家管理的积极作用,排除。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元代驿传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和材料进行回答。本题考查元代驿传制度的发展,本题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12.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年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 ‎13.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B. 人地矛盾突出 C. 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D. 赋税制度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清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使人口迅猛增长,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导致这一时期救荒赈灾类农书的数量有所增加。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农书的态度,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潮是指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材料中农学发展的特点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方法,排除C项;这一时期农学发达与税制改革无关,排除D项。‎ ‎14.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这反映出 A. 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 B. 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 C. 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 D. 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西方两种不同传教策略及效果进行对比,当西方尊重中国文化时,在华传教得到认可,当采用激进方法、排斥儒家文化时,传教受阻,说明文化交流需要互相尊重,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利玛窦”的传教,排除。‎ 点睛:材料“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酿成“南京教案””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可以分析中西方文化交流要相互尊重。‎ ‎15.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A. 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B. 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C. 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D. 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入公民团队”可知体现的是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A选项排除;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权的范围扩大,B选项排除;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16.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材料中这些话说明古代雅典 A. 制度自信 B. 法律确保人人平等 C. 直接民主 D. 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可知伯利克里认为雅典民主与法治具有异于别人的优越性,体现了对城邦民主政治的自我肯定,故A项符合题意。B项,雅典实行公民民主,并非人人平等,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雅典的民主形式,排除。D项,雅典梭伦改革使民主政体开始确立,排除。‎ ‎17.据《查士丁尼学说汇纂》记载,大法官在判处极刑、徒刑时会同时宣告受刑人“丧廉耻”,犯罪情节较轻、行为不符合公序良俗或从事下贱职业的人,也会被官员记录为“丧廉耻”。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据此可知,在当时的罗马 A. 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B. 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 C. 道德谴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 D. 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帝国剥夺丧廉耻者所享有的公权,并形成档案加以管理”可知体现的是当时罗马注重社会信用,档案的出现说明当时罗马已经初步建立起原始的社会信用体系,B选项符合题意。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罗马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C选项排除。法律法规从零星分散到形成完备体系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选项排除。‎ ‎18.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 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 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 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 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各地物质生活,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物种交流没有实现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也没有改变新大陆的落后面貌,排除CD。‎ ‎19.16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8倍。1495年,一个工人以15周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年则要花40周的劳动,而到1593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 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 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 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农业工人的困境,是因为谷物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物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美洲金银涌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故选D项;16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英国农业不断发展,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信息可排除B项;C项表述与谷物价格上涨无关,故排除C项。‎ ‎20.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材料强调,民主 A. 增强国家认同感 B. 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C. 左右国家的政局 D. 保障了公民公平参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可知,民主最本质的优点是增强国家认同感,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争权夺利的工具、左右国家的政局,故BC项错误。保障公民公平参政,亦是为了增强国家认同感,故D项错误。所以选A。‎ ‎21.“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A. 发起光荣革命 B. 通过《权利法案》‎ C. 形成责任内阁制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反映了1689‎ 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逐渐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正确;光荣革命在1688年,没有以法律形式明确限制王权,故A排除;1721年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故C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时期专制王权已经被限制,故D错误。‎ ‎22.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23.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B.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 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 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来看,英国人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即社会文明进步应当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对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认识到贫富分化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即认为工业革命应推动社会整体均衡发展,排除D项。‎ ‎24.“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同时,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还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从它开始踏上近代技术舞台的时候起,就同时显示了它为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 A. 率先应用于新兴棉纺织业 B. 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C. 推动电力工业的建立发展 D. 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可知这是电的发现和应用,C选项符合题意。蒸汽机主要用于轻工业和交通领域,同时材料未提及,A选项排除。进入蒸汽时代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不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D选项排除。‎ ‎25.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B. 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C. 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D. 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普鲁士领导下德国实现了统一,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接受了“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而非美国式宪政,可见德国的政治形态是由其国情决定的,选项D正确;德国的政治改革是西方代议制在欧洲大陆扩展的重要内容,符合世界潮流,选项A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德国政治形态由普鲁士主导,而非国家统一和政治转型的关系,而且德国的统一和社会转型都是在1871年完成,几乎是同步进行,选项B错误;德国未选择美国的宪政模式,不能说明美国宪政落后,选项C排除。‎ ‎【点睛】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选择由该国国情决定。‎ ‎26.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 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的普遍设立和大小出版商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识字人群,提升了人们的文化水平,这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故选D。人文精神的起源是在古希腊时期,排除A;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转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B;近代科学在18世纪前即已兴起,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西方的启蒙运动,材料中的时间限定是解题的关键。‎ ‎27.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 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 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 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 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体制便利于列强控制中国海关,从而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 ‎28.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29.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A. 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来看,1853年南京棉布滞销,特别是鸦片烟无法销售,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当时是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对列强的侵略权益产生巨大冲击,故选D项。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无法使鸦片烟无法销售,故A项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从时间上看均发生在1853年后不能对商品滞销造成影响,故B、C错误。‎ ‎30.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A. 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 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 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 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不少留日学生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可见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已失去部分人士的支持,故B项正确。题目未涉及留学教育中的民主观念,故A项错误。明治维新成就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是“排满反清”问题出现后,清政府才设立游学监督处来加强管理,但其管理效果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所以选B。‎ ‎31.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 A. 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 B 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 C. 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 D. 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民国时期女子服装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故选择C选项;材料中女子服饰变化也并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存在崇洋媚外,故排除A选项;伦理纲常思想被抛弃的时间应为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没有将中西方服饰风格进行比较,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需掌握民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32.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 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 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可知,孙中山主张借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观念是与国情相结合的,不是倒退;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主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孙中山借助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材料题 ‎3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宋之后,“盐茶”专卖取代了“盐铁”官营,茶叶成为国家战略物资,通过以茶易马,即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明初政府为了垄断茶马贸易,在产茶区设置茶课司,还建立茶叶的专卖制度,商人贩茶,必须持有“茶引”或“茶由”,“私茶出境者斩”。‎ ‎——杜君立《历史的慰籍》‎ 材料二:1517年,最早来到中国的葡萄牙人将茶叶带回欧洲。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英国为了扭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同时,从中国引种,在其殖民地试种茶叶……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并通过铁路、轮船运至目的地,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且主要靠人力挑运至通商口岸……茶叶生产国的茶叶被英美等国家廉价收购,并加以包装宣传,售以高价。1886年以后,中国茶叶贸易终于衰落下来。‎ ‎——据盛敏等《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构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初茶叶贸易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从古代到近代以来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经营方式为官营(茶叶专卖、政府垄断,设立机构管理);贸易用途为战略物资(贸易方式物物交换);贸易范围(对象)为国内贸易(西北少数民族)。(任答两个方面,‎ 影响: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增强军事力量;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民族地区的贸易发展;影响了民族地区的风俗和促进文化交流。(可以按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角度,也可以按照历史的逻辑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任答三个角度,‎ ‎(2)变化:贸易范围:从国内贸易到世界贸易(中西方之间贸易);经营方式:外国特权贸易公司垄断,并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贸易趋势:近代贸易额呈现先升后降(由盛而衰)。‎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经济侵略加剧;殖民地的茶叶竞争、近代中国主权开始部分丧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交通工具落后制约等。(对应变化的三个方面,‎ ‎【解析】‎ ‎(1)由材料“茶叶成为国家战略物资”““盐茶”专卖取代了“盐铁”官营”“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可以从经营方式、贸易用途、贸易范围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作答。‎ ‎(2)由材料“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可见茶叶贸易从国内贸易到世界贸易,并由外国特权贸易公司垄断,并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由“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1886年以后,中国茶叶贸易终于衰落下来。”可见,近代贸易额呈现先升后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和中国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知识分析。‎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条,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包括国务卿、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得终身任职。‎ ‎——摘编自1787年联邦宪法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作用。‎ ‎【答案】(1)相同:①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②三权分立;‎ 不同:①1787年联邦宪法赋予美国总统较大的权力;‎ ‎②《临时约法》对临时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 原因:①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为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 ‎②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需限制总统的权力。‎ ‎(2)作用:①从法律上否定君主专制,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②以法律确立民主政体,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主权在民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失败;‎ ‎④民主平等思想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⑤《临时约法》后被袁世凯废除,作用是有限的。‎ ‎【解析】‎ ‎(1)相同: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发现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的相同之处有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不同: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第二条可知,宪法赋予美国总统较大的权力大,而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说明临时总统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的权力大的原因是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为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中华民国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进行限制的原因是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需限制总统的权力。‎ ‎(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积极生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归纳其作用。在积极性上可以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近代化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迁等方面进行概括;其局限性可从《临时约法》后被袁世凯废除这个结果上来分析。‎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希望列强侵华与中国的近代化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论证:‎ ‎(1)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又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 签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主权沦丧,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人民遭受巨大苦难。总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 ‎(2)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革命或运动前赴后继,在探索与抗争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希望。‎ 所以说,近代的这种大变化也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近代带来苦难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人民看到了希望和前途。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列强侵略下被动进行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解析】‎ 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 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论题。然后依据近代中国人求解放、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来进行论证。回答时要注意事件的典型性与重大性。‎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 点睛: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几乎涵盖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能力水平高。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其次要选准论据,论据要准确而典型。‎ ‎36.材料 据《管子·五行》记载,“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子诸侯”。战国以后此制度被废弃。汉武帝时代,很多文臣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礼制建设,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接受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以恢复并加强礼制为名,发行“白鹿皮币”,规定宗室王侯朝觐汉武帝时,必须通过“少府”向皇家禁苑购买用白鹿皮制作的“皮币”,作为向汉武帝进献玉璧时的衬垫之物。后因反对者众多,又因其作价太高,不久即废止。……白鹿皮币虽然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也不能算是实物货币,更没有发挥货币的作用。但它与大额虚价的纸币,实际上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白鹿皮币是我国古代纸币的先驱。……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直到曹魏的时候,诸侯朝会皇帝的时候,仍然沿用以鹿皮荐璧的制度……。‎ ‎——摘编自姚朔民《货币文化漫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发行白鹿皮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白鹿皮币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恢复并加强礼制;吸取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导致财政支出连年增长。‎ ‎(2)影响: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扩大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保证了战争军费的开支;是中国古代纸币的先驱;对后世鹿皮荐璧的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子诸侯”,“文臣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礼制建设”,“鉴于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要求“宗室王侯朝觐汉武帝时,必须通过‘少府’向皇家禁苑购买用白鹿皮制作的‘皮币’”等,结合所学知识,从客观需要和主观目的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概括。‎ ‎(2)影响:根据材料“直到曹魏的时候,诸侯朝会皇帝的时候,仍然沿用以鹿皮荐璧的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和这一政策要解决的客观问题、最初的目的,从政治、经济和后世借鉴等角度,分析汉武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