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 M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上海市青浦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试题(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青浦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2020年1月 考试时间60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现象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天子的印称为玺,用玉来制作,禁止民间使用玉来制印,这反映君主为了突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严禁老百姓僭越。皇帝制度从秦朝开始,故答案为D;ABC都是奴隶社会,还没有皇帝制度,排除。‎ ‎2.下列诠释评价最贴合如图场景的当是 A. 敬天保民 B. 民贵君轻 ‎ C. 儒学独尊 D. 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是著名的《汉代讲经图》,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后在长安设立太学,讲授儒家学说,实行大一统统治,故答案为C;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A;民贵君轻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不符合材料内容,B错误;D是道家思想,在汉武帝时已经不受推崇,排除。‎ ‎3.据江南与山越同居共耕的政权位于如图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迫使“山越”出山,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这一举措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故④是孙权建立的吴政权所处地,答案为D;①在当时属于部落时代,②是魏国,③是蜀国,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4.长安西市遗址,被誉为盛世商魂的见证。借助它可研究 A. 陆上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 C. 榷场制度 D. 早期西学东渐 ‎【答案】A ‎【解析】‎ 西市是唐都长安最为繁华的国际化贸易中心。被誉为盛世商魂的见证,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人类重新找到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长安西市遗址,故答案为A;长安地处内陆,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过地,排除B;榷场是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西安不是边境城市,排除C;西学东渐是学习西方的文化,而西市是商业贸易之地,两者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 ‎5.下列政策一度引发明朝出现“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现象的是 A. 朝贡贸易 B. 海禁 ‎ C. 开禁 D. 闭关锁国 ‎【答案】B ‎【解析】‎ 根据“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意思是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海禁期间导致一些商人进行走私贸易,转而成为海盗,导致了寇患盛行,故答案为B;朝贡贸易主要是政府行为,与材料无关,A错误;开禁就会使一些海盗进行正当交易,而不是为寇,C 错误;闭关锁国是清朝的政策,排除D。‎ ‎6.历史上“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职位是 A. 丞相 B. 刺史 ‎ C. 内阁首辅 D. 军机大臣 ‎【答案】C ‎【解析】‎ 宰相制度在明太祖时被废除,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之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尤其是掌握“票拟权”,出现“权重一时、形同宰相”,故答案为C;丞相就是宰相,不能说“形同宰相”,A错误;刺史是汉朝派驻到地方监察的官吏,不符合题意,排除B;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均听从于皇帝,不能“权重一时”,D错误。‎ ‎7.阅读下列诗句,推测“晁监”的身份当是 A. 御史大夫 B. 枢密使 C. 外国公使 D. 遣唐使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联系所学可知是日本遣唐使晁衡在唐朝做秘书监,要回日本探亲,王维写诗送行,故答案为D;御史大夫是秦朝的副丞相,枢密使是宋朝负责军事的官员,分割宰相的军权,外国公使是近代国家交往中才出现的,均与王维所处的唐朝不符合,排除ABC。‎ ‎8.观察下列示意图,按照正常时序,“?”处应填入 A. 辛亥革命 B. 宋教仁遇刺案 ‎ C. 护国运动 D. 伪满洲国建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可知均是与袁世凯当皇帝有关的事件,那么在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组织讨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故答案为C;辛亥革命是1911年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运动,而袁世凯称帝是在1915年,不符合题意,A错误;B是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政权建立伪满洲国,与1915年的洪宪帝制没有关系,D错误。‎ ‎9.“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中央、中国、交通3银行兑换银币。”该法令旨在 A. 废两改元 B. 协定关税 ‎ C. 改订新约 D. 法币改革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国民政府1933年采取废两改元的币制政策,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故答案为A;BC是与外国列强签订的条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法币政策是实行纸币,D错误。‎ ‎10.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所以选择在11月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新的国家,意在纪念 A. 辛亥革命 B. 中共一大 ‎ C. 合作北伐 D. 俄国革命 ‎【答案】D ‎【解析】‎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历),标志着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中共为了纪念俄国的十月革命,也在11月宣布建立新的国家,故答案为D;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中共一大成立是1921年7月,合作北伐是1926年7月,均与11月不相符,排除ABC。‎ ‎11.20世纪20年代吕思勉撰成《白话本国史》。据此推测,其写作可能受下列事件影响的是 A. 新文化运动 B. 护国运动 ‎ C. 一二·九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运动,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故20世纪20‎ 年代吕思勉撰成《白话本国史》就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答案为A;B是反对袁世凯复辟,与白话文无关,排除;C是1935年发生的,不是20世纪20年代之前,排除;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白话文的使用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12.下列为1940年于8月26日新华日报馆印发的题为“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据此判断该大捷当指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 C. 平型关战役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本发起以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为主要目标的百团大战,这次战争共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与材料“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相符合,故答案为B;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CD项错误。‎ ‎13.“该国际会议召开于20世纪50年代,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进行了会谈和讨论。”该解说词描述的会议当指 A. 万隆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 C. 汪辜会谈 D. 第26届联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进行了会谈和讨论”可知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故答案为B;万隆会议主要是亚非国家发展问题,排除A;1993年的汪辜会谈是针对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的事件,时间不符,排除;D是1971年,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 ‎14.某小组为制作“过渡时期大事记”展板搜集了部分资料。其中适合列入展板的是 A. 和平解放西藏 B. 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 C. 高举三面红旗 D. 提出初级阶段的理论 ‎【答案】A ‎【解析】‎ ‎“过渡时期”就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和平解放西藏是1951年,符合过渡时期的内容,答案为A;B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符合题意,排除;1958年产生了“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不符合“过渡时期”,C错误;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排除D。‎ ‎15.下列事件被誉为“让上帝回归教堂”的西欧社会改革运动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 C. 启蒙运动 D. 新航路开辟 ‎【答案】B ‎【解析】‎ ‎“让上帝回归教堂”意思是不用借助教堂和神职人员与上帝交流,是说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直接向神祷告和祈求,而不用借助教堂和神职人员了。即宗教改革运动,故答案为B;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虽然也批判神学,但是没有明确如何对宗教进行改革,A错误;启蒙运动主要提倡自由平等的理性运动,反对封建特权,不是对宗教进行改革,排除C;新航路开辟也不是社会改革运动,D错误。‎ ‎16.如表是1780—1851年,英国某项商品进口数量统计曲线。该商品最可能是 A. 茶叶 B. 煤炭 C. 棉花 D. 羊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780—1851年”可以联系此时间段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英国工业革命是以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而发明机器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英国大量进口棉花,纺纱织布,再将布运到世界各地销售,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英国工业革命所必需的原料,排除。‎ ‎17. “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世界近代史上,这一转折发生在 A. 17世纪早期 B. 18世纪末期 ‎ C. 19世纪早期 D. 19世纪末期 ‎【答案】D ‎【解析】‎ 材料所要表达的含义是,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发现有国家兴起并冲击了自己的地位。而材料中说的是美洲大陆,那么只有美国。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都是世界霸主,而其地位的下降则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革命首先爆发于美国和德国,之后冲击的英国的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以答案选D ‎18.工业革命期间社会立法关注对象依次为 A. 童工—女工—男工 B. 女工—男工—童工 C. 男工—女工—童工 D. 童工—男工—女工 ‎【答案】A ‎【解析】‎ 工业革命中工人高强度劳作,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但是资本家为取得高额利润就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他们的工作非常艰苦,除工作时间长、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之外,劳动安全毫无保障,机器很容易出事故,而一旦出事,受害童工就被赶出工厂,再也没有人过问。因此社会立法首先保护的是儿童工人;其次是妇女,妇女相比于男工有明显的弱势,但是还必须和男工干一样的活,工资很低,权益不受保护,因此立法关注对象其次是女工。男工也是资本家压迫的对象,处于社会的底层,但是相比于妇女和儿童,有一定的“优势”,因此立法也要关注男工,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在以下示意图中“?”处应填上 A. 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体系 C. 雅尔塔体系 D.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所学可知,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推动了战后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D项符合题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所签订的合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包含《四国条约》 、 《五国条约》 、 《九国公约》。该体系的形成,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逐渐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故排除AB两项;C项,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建立在美苏均势下两分天下,建立两极格局局面的体系,排除。‎ ‎20.下列漫画折射的史实是 A. 马歇尔计划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 C. 冷战全面展开 D. 莫洛托夫计划 ‎【答案】A ‎【解析】‎ 漫画中代表美国的护士正在把美元当做“药”,喂给受伤的欧洲经济,表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来扶助欧洲,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答案为A;B 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不符合题意,排除;冷战展开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C错误;D是苏联提出的不是美国,排除。‎ 二、简答题 ‎21.东南西北人颜之推,祖籍琅琊,先祖随晋南渡,一生间关南北,历仕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自叹“三为亡国人”,饱尝离乱、深怀忐忑。‎ ‎(1)颜之推辗转南北间可能见到的下列场景有____________(多选题,涂写字母)‎ A.五胡入华,民族杂居B.战场厮杀,火器争雄 C.吴音胡语,流转耳畔D.胡床风靡,垂足怡然E.北朝士人,研习汉籍 ‎(2)颜之推个人命运,深系于家国时代。①其所悲于______;②其所幸于______。(多选题,涂写字母)‎ A.动荡离乱B.融合更新C.社会失范D.重归一统 ‎(3)隋唐承转,兼采南北,创制革新,再铸中华。按要求,将下列字母所示内容,涂写在表格空白处。‎ 面临问题 应对方案 ‎①‎ 人才推荐制度下,地方门阀,盘根错节,威胁统一。‎ ‎①‎ ‎②‎ 传统中央官制下,宰相指挥百官,助理天子,皇权相权,关系微妙。‎ ‎②‎ ‎③‎ 南北朝三百年间,中原与周边民族盛衰更迭,交错相存。‎ ‎③‎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度C.民族和解政策 ‎【答案】(1)ACDE ‎(2)①AC②BD ‎(3)①B②A③C ‎【解析】‎ ‎(1)在战场上使用火器是在唐朝末年,而颜之推的生活经历到隋朝,所以不会经历B。根据材料可知颜之推一生“历仕南梁、西魏、北齐、北周、隋五朝”,可以经历五胡乱华时期建立的北魏政权后分裂后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可以经历五胡入华,民族杂居;胡床风靡,垂足怡然;北朝士人,研习汉籍;当然也可以经历吴音胡语,流转耳畔。故答案为ACDE。‎ ‎(2)颜之推在当时的社会感到悲伤的是处于动乱的年代,经历南梁、西魏、北齐、北周,处于一种社会失范的战乱时代,故①处填AC ‎;颜之推在这个时代感到庆幸的是经过征战的社会不断融合更新,最终隋朝于589年统一了全国。故②处填BD。‎ ‎(3)①针对人才推荐制度下,地方门阀,盘根错节,威胁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故答案为B;‎ ‎②针对传统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隋唐时期采用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为A;‎ ‎③魏晋南北朝处于分裂动荡的时间,主要是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征战导致的,隋唐时期则采用了民族和解政策,达到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融合,答案为C。‎ ‎22.历史隐喻 材料 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转引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问题 ‎(1)“俄国熊”“北美野牛”“英国小毛驴”分指何人?‎ ‎(2)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坐在一起开会?商量什么问题?‎ ‎(3)结合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大国力量对比关系,说说你对丘吉尔历史隐喻的认识。‎ ‎【答案】(1)“俄国熊”指斯大林,“北美野牛”指罗斯福,“英国小毛驴”指丘吉尔本人。‎ ‎(2)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意大利投降并退出法西斯集团,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情况下,开会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与责任。(或德黑兰会议是开罗会议召开完之后,基于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召开)。会议内容包括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商讨未来的国际组织以及战后处理德国、波兰疆界和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 ‎(3)19世纪中期,率先爆发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先后崛起,赶超英国。20世纪初,德国挑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了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的格局,但英国实力大损,其世界霸权受到美国的巨大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但其实力进一步遭到削弱。相反,美国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了十分强大的实力。德黑兰会议期间,作为昔日世界霸主——英国首相丘吉尔已经敏感地察觉美苏大国之间对抗的态势,预见未来国际格局将会发生巨变。丘吉尔的隐喻客观上反映了1943年英国与美、苏两国在综合实力上的悬殊差距,同时也反映了丘吉尔沮丧而又不甘心的主观认识 ‎【解析】‎ ‎(1)根据材料“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可知是二战期间的德黑兰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参加会议的英美苏三国领导人可知:“俄国熊”指斯大林,“北美野牛”指罗斯福,“英国小毛驴”指丘吉尔本人。‎ ‎(2)原因:主要回答德黑兰会议的背景。即意大利投降,世界大战即将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问题:对于商量什么问题,主要就是德黑兰会议的内容,主要是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商讨未来的国际组织以及战后处理德国、波兰疆界和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 ‎(3)对于丘吉尔隐喻的认识,主要从英国为中心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和美国的关系以及经济地位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生的苏俄政权、英国和美国的力量对比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国的表现和地位来分析。‎ ‎23.《俄彼得变政记》系康有为在戊戌年间进呈第一册书,凡七千余言。以下为节选内容:‎ 材料一 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我中国者。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沮挠大计之说……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材料二 考彼得之能辟地万里、创霸大地者,岂有他哉?不过纡尊降贵,游历师学而已。以欲变法自强之故,而师学他国;非徒纡尊降贵,且不惜易服为仆隶、辱身为工匠焉。凡强敌之长技,必通晓而摹仿之;凡万国之美法,必采择而变行之。此其神武独授,破尽格式,操纵自在,动作非常,以发扬神智,丕变国俗。其举动为千古英王之所无,故其创业遂为大地万国之雄霸。《易》曰:天行健。又曰:武人为于大君。《书》曰:锡王勇智。《诗》曰:武王桓拨。彼得大力自运,乾坤擂垠,刚武健拨,勇智天锡,宜其远抚长驾,创业垂统,声威赫然也。‎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大彼得知时从变”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对俄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作者认为彼得能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康有为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记》?‎ ‎【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改革促使俄国文明开化,国力由弱转强,领土广袤等。‎ ‎(2)顺应历史潮流,善于抓住变法时机;放下帝王的架子,虚心学习外国,把所学于本国有用的技术、知识都应用到改革中;力排众议,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3)核心观点: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末有识之士借“彼得变法兴俄”的拟构情节、为其敷上儒家的伦理观念,寄托着他们政治改革的理想、诉求。/以由弱转强的俄国案例为身处危亡之际的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有效助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之路。/清末关于彼得改革的文本中,确有基于客观事实的叙述,但也存在主观想象和过度美化的倾向,对这场改革的诸多局限未有提及,我们应予客观、理性认识。 史实准确诠释评价视角新颖、逻辑顺畅、能个性化的表达。‎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内容联系所学可知“大彼得知时从变”是指1689年的彼得一世改革;影响:根据材料“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可以总结出改革促使俄国文明开化,国力由弱转强,领土广袤等。‎ ‎(2)根据材料一“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沮挠大计之说”、材料二“不过纡尊降贵,游历师学而已。以欲变法自强之故,而师学他国……且不惜易服为仆隶、辱身为工匠焉”可以总结出顺应历史潮流,善于抓住变法时机;放下帝王的架子,虚心学习外国;根据材料二“此其神武独授,破尽格式,操纵自在,动作非常,以发扬神智,丕变国俗。其举动为千古英王之所无”可以总结出力排众议,打击顽固守旧势力,大力进行改革。‎ ‎(3)本题就是针对康有为写《俄彼得变政记》的目的,谈谈个人的看法,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定一个观点,然后加以分析论述。康有为要施行变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以及中国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因此本题的核心观点要从借助“彼得变法兴俄”的情节寄托康有为的改革诉求。针对这个观点联系材料内容,从彼得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决心等方面联系中国的社会转型之路。同时对待康有为作品的意图要正反两个方面来看,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做到史实准确,逻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