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0 KB
  • 2021-08-30 发布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 A. 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C. 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 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可知,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经济基础变化的客观反映。禅让制是建立在原始公有制的基础上,生产力水平低;随着生产力大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阶级对立和国家,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代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由此可以得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 ‎2. 商王通过占卜决策一切政治事务,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特点是 A. 以禅让的方式传承王位 B. 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C. 王权开始在一姓中世袭 D. 国家已成为帝王的私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商王通过占卜决策一切政治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占卜体现神权,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特点是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故B正确。商朝以世袭的方式传承王位,故A错误。王权开始在一姓中世袭,没有突出神权,故C排除。国家已成为帝王的私产,也没有突出神权,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商朝政治的特点 ‎【名师点睛】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商代政治的另一大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3.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特别是许多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道中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礼乐制 ‎【答案】A ‎【解析】‎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统治政治制度;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在古代中国,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符合“入祖归宗”这一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D选项礼乐制度是宗法制下的一种辅助制度。‎ ‎4.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详解】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既正妻的长子拥有继承权,故A项正确。BCD排除。‎ ‎【点睛】通过宗法制西周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了 A. 周王室的衰微 B. 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C. 分封制的崩溃 D. 阶级矛盾的尖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周王夺取了郑伯的政权,其原因是因为郑伯不再服从周王的统治,所以这表明分封开始瓦解,故答案选择C项。A项没有C项表达的准确,故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排除。D项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分封制 ‎【名师点睛】尊重史料是我们在解答历史问题的关键性的问题。有时候史料反映的不一定是与课堂中所学到的内容完全一致,但是我们仍要以史料为准,因为这是第一手资料,我们要据此来分析和回答问题。其次我们再考虑到所学知识,与所学联系,这样才会有所进步。本题解题的关键就是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6.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故D正确;A不是根本原因,排除;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功臣、贵族,故B错误;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C错误。‎ ‎7.秦始皇每天批阅重达120斤的奏章,有时到深夜才休息。这主要是因为他 A. 政治素质高 B. 担心官员失职 C. 企图显示权威 D. 总览全国大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掌握天下重大事情的决策权。因此政务繁多,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秦始皇的政治素质高,A错误;秦始皇的做法也不是担心官员失职,B错误;秦始皇的做法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不是企图显示权威,C错误。‎ ‎8.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县制 B. 统一文字 C. 统一货币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制六合”即统治地方,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县设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从而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正确;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不是最有效地“制六合”的措施,排除BCD。‎ ‎9.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是管理地方行政的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郡县官吏由中央和皇帝牢牢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郡县制和分封制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不是材料中对比现象的原因,A错误;分封制也是地方行政机构,B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和天子也是臣与君的关系,C错误。‎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 A. 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 B. 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C. 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 D. 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说明唐朝的宰相由多人执行,分散了相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1.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 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 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 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 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协调,所以行政效率较高,故B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2.《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 皇权的独尊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等级制度的森严 D. 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可知,宋代第一个是“赵”,明代第一个是“朱”,而这些都是皇帝的姓氏排在首位,主要体现了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A;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百家姓》的顺序并非等级顺序,排除C;《百家姓》的排序不能体现文化专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 ‎13.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汉代内外朝 B. 唐代三省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张居正”、“大学士”、“首辅”可知该制度是明朝的内阁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忙,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明朝后期,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本题选C。‎ 考点:内阁的出现 点评: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14.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 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对抗丞相为首的外朝,排除A;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管辖的六部执行,排除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D项。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 ‎15.《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官吏 B. 征收赋税 C. 行政管理 D. 笔录政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御史台主要职能是监察官吏,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征收赋税,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行政管理,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笔录政事,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御史台 ‎16. 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 A. 秦朝三公九卿制 B. 西汉中朝制度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清朝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其分工体现了民主思想,“三省”有一定的权力,但最后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这充分体现了这种民主实质是“皇权下的民主”,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17.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 决定军国大事 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B选项是宰相的权力;C选项是中书省的职责。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 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 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 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说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皇帝独尊的地位日益显现,这折射出了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趋势,故选C ‎。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只是材料反映的表面信息,而不是实质,排除A;君臣在地位上的变化与君臣关系的逐渐疏远没有关联,如乾隆与和珅关系虽亲近,但军机大臣的身份已远不如过去的哪些与皇帝关系不怎么密切的宰相,排除B;封建君主是否开明具有偶然性,不能反映历史的实质,排除D。‎ ‎19.《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材料中的“都省”指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中书门下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可以看出,行省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和维护地区的稳定,与中书省互为表里关系。所以,材料中的“都省”只能是指中书省,故BCD三项排除,A项正确。‎ ‎20.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 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 唐朝皇帝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 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政治统治的两大基石,宗法制解决了贵族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分封制则相应地明确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权利义务关系,既扩大了周朝的疆域,也确保了周朝的政治稳定,两者互为表里,A选项说法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度被破坏,群雄并立,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B选项说法正确;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相互制衡,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选项说法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因此内阁的权力与丞相掌握的权力存在根本差异,D 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的是( )‎ A. 《浅议商朝的政治制度》‎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清朝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D.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故清代并无相权,C项论文标题出现史实性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A项,商朝为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政治制度,论文标题合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实行分封制,论文标题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论文标题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2.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 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23.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B. 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C. 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D. 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削弱,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其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A项只是看到表面现象;C项应是指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说法刚好相反,中央集权强化不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海内为郡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行省制度 ‎24.明清时期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B.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C.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 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封建制度统治基础,所以,封建国家统治者必须遏制它的发展,用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来扼杀资本主义的萌芽,因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C正确,A、B错误;D不是反应的本质问题,排除。‎ ‎25.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 A. 断发易服 B. 因俗而治 C. 改土归流 D. 定期朝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可知,乾隆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因俗而治,B正确;A项断发易服,不符合史实,排除;改土归流和定期朝觐两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C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民族政策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成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依据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天子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制度:分封制。‎ 原因:因为被分封的诸侯不按期朝见天子。‎ ‎(2)制度: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政治制度,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二直接得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得出:因为被分封的诸侯不按期朝见天子。‎ ‎(2)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三直接得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得出:嫡长子继承制。 ‎ ‎(3)第一小问“关系”,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分封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宗法制,其关系是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两种制度的作用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血缘、门第、等级、世袭。‎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先秦时期选官制度是世袭制,结合材料和所学这一选官的标准是依靠血缘、门第、等级以及世袭。‎ ‎(2)依据材料二“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材料二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一制度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和世袭的特点。‎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以及压制人才。‎ ‎(4)依据材料四“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的信息可知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张扬了“学而优则仕”、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以及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案】(1)图示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图示三:元代的行省制(4分);中书省的职能是:决策(2分)‎ ‎(2)“上”是指:秦始皇(2分);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2分);产生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分)‎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材料四反映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4分)‎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的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民主制度难以形成;经济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分)‎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通过图示来认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元代的行省制。由图示一“皇帝统治下有三公”可知,这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由图示三“皇帝统治有中书省、枢密院和宣政院及中书省下有行中书省”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图示二应该是唐朝三省六部制,而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本题实际考查秦始皇及其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政策和影响,其中影响方面可以从对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回答。。由材料“秦朝初年”可知“上”指的是“秦始皇”。他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产生的影响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影响。由材料“罢丞相不设……用兵西北……军机处……”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材料四反映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回答影响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思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及其政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行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