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汉语中严格区分“叔、伯、舅、姑父、姨父”以及“婶、伯母、舅母、姑、姨”;还有“表、堂、外、亲、干、继、曾”等称谓词进一步区分亲属关系远近,而英语中没有这些区别。这反映出中国社会 A. 等级制度界限森严 B. 宗法血缘观念浓厚 C. 轻法重礼观念盛行 D. 官吏奴才心理突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称谓体现了血缘姻亲关系,且区分严谨,辈分严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十分讲究辈分宗亲关系,反映了中国社会宗法血缘观念浓厚,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社会浓厚的宗法血缘观念,没有体现等级制度,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叔、伯、舅等称呼体现了宗法血缘观念,没有体现轻法重礼的观念,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称谓体现了血缘姻亲关系,并且区分严谨,辈分严格,没有体现官吏奴才心理,故D选项错误。‎ ‎2.古代中国有一种官职,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一官职的职责是 A. 征收地方赋税 B. 管理地方行政 C. 监察地方政治 D. 掌管地方军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汉代的刺史制,负责监察地方,C选项符合题意。征收地方赋税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管理地方行政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掌管地方军事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与世长辞,《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中的佼佼者,它涉及到了北宋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辽、大理、西夏、吐蕃对峙的情况。书中曾提到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请问“二府”指哪两个机构的合称 A. 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 三司使和枢密使 D. 平章政事和枢密使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中的“二府”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合称,“三司”指的是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合称,B选项符合题意。三省长官和枢密院不属于二府,A选项排除。三司使和枢密使不属于二府,C选项排除。平章政事和枢密使不属于二府,D选项排除。‎ ‎4.“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利玛窦感慨的“事实”主要得益于 A. 君主制 B. 内阁制 C. 行省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结合材料“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选项符合题意。君主制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辅助机构,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行省制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C选项排除。‎ ‎5.根据如图可以推断军机处是 A. 隶属于皇帝的决策机构 B. 监视官民言论的特务机构 C. 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 总揽全国军务的中央机构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清朝雍正以后的中央权力分配图,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传达皇帝命令给地方和各部,是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内侍机构,不是特务机构,故B选项错误;皇帝总揽全国军务,而不是军机处总揽全国军务,故D选项错误。‎ ‎6.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在宋代,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得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式拟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决策权在皇帝。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 A. 皇帝可直接掌承六部职能 B. 丞相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 C. 君相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D. 皇权向高度集权方向发展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唐代政令由宰相拟定到宋代经皇帝同意后拟旨,再到明代由皇帝全部决策,可知古代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皇权向高度集权发展,故D正确;六部是执行机构,皇帝并未直接掌六部职能,故A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B项不符合唐朝到明朝政治发展的趋势,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政事决策权逐渐转移到皇帝,并未直接表明君相之间的矛盾的变化,故C错误。‎ ‎7.1901年,某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抨击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该评论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1901年以及“洋人的朝廷”,可知材料所说的是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C选项都与此无关,故排除。‎ ‎8.“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南昌起义 C. 台湾军民反割台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D选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的矛头是清政府,A选项排除。南昌起义的矛头是国民政府,B选项排除。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矛头是日本,C选项排除。‎ ‎9.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 A. 定都天京 B. 北伐失利 C. 天京事变 D. 安庆失守 ‎【答案】C ‎【解析】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C项正确;定都天京是“喜剧”的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北伐失败、安庆陷落并不是转折点,故排除BD项。‎ ‎10.“江城首义起风雷,万里神州荡浊埃。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该诗是为了纪念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从诗句“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可知,是创立共和制度,废除君主专制,三民主义思想结硕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义和团运动是190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上三项时间皆与题目不符合,故ABD项排除。‎ ‎11. 观察下面某战争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战争发生在 A.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某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从广东出发,向湖南、湖北、江西进军,这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因此选A。‎ ‎12.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诗中的“兵”指的是 A. 红军 B. 八路军 C. 新四军 D. 解放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万里长征”“遵城举会”说明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此时的“兵”是红军,故A项正确。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BC项。解放军是抗日战争之后的称谓,故D项排除。‎ ‎13.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淞沪会战 B. 血战台儿庄 C. 百团大战 D. 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至11月,所A项与题意不符;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故排除B;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 C项与题意不符;由材料“1937年12月18日”和“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可知是南京大屠杀事件,故选D。‎ ‎14.“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沟通南北战场的联系,企图占领战略要地徐州……日军约四万人发动进攻,守军顽强抵抗十余天……第五战区调动兵力包围日军……歼敌约二万人。”这则史料所描写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从1938年春,时间上看,以及“徐州”这一地点,就可以看出这是徐州会战,而台儿庄战役与徐州会战有关,故D正确。‎ ‎15.在瑞典作家扬·米达尔的书中,记录了解放前某时期农民的感受:“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从那时候起,日子好起来了。手上有土地,不用交租,我们就够吃了。”农民生活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A. 北伐战争 B. 遵义会议 C. 南昌起义 D. 土地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说明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时期,故D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6. 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D ‎【解析】A项是秋收起义,故A项错误;B项是红军万里长征,故B项错误;C项描述的是1928年秋井冈山保卫战的胜利,故C项错误;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17.著名少数民族歌手简表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保障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 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 C. 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答案】B ‎【解析】根据著名少数民族歌手简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B选项符合题意。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说法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一定的自主权,必须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A选项排除。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8.纪录片《旗帜》从“开天辟地”“浴血奋斗”“建国创业”“艰辛探索”“历史转折”“滚滚春潮”“扬帆沧海”“世纪跨越”“发展新篇”“阔步前行”10个方面,展示了90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请你判断,“历史转折”的标志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伟大的历史转折,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国历史的转折指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是中共七大,故A选项错误;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的开端,“历史转折”,故B选项错误;中共十四大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是“历史转折”,故D选项错误。‎ ‎19. 史学界认为,“日内瓦会议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新天地”主要是指 A. 以发展中国家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B. 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D. 迫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日内瓦会议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我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显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20.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浪潮,十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这次建交浪潮的事件是 A. 中苏建交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尼克松访华 ‎【答案】D ‎【解析】尼克松访华带动了十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苏建交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在20世纪50年代,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尼克松访华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引发了十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1.公元前6世纪初,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建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的雅典改革家是 A. 克利斯提尼 B. 伯里克利 C. 亚里士多德 D. 梭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初”“建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进行改革,废除了古雅典的债务奴隶制,建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梭伦改革内容,而不是克里斯提尼或伯里克利改革,故A、B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没有进行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改革,故C选项错误。‎ ‎22.《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对他人的偶然侵害,应负赔偿责任”;“牲畜损害他人的,由其所有人负赔偿责任,或将该牲畜交与被害人”。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 法规条文较为严苛 B. 主张人与畜负同责 C. 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 注重保护人身权利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他人的侵害”“牲畜损害他人”均说明罗马法注重对于人身权利的保护,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罗马法额苛刻,故A错误;B同负责任没有体现;财产不是材料体现主旨。‎ ‎23.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 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C.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D. 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可知,罗马法对出现的各种事件作出明确规定,从而有利于调节矛盾,规范社会行为,B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奴隶和平民,跟贵族阶层无关,A错误;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C错误;据所学可知罗马法只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不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该项说法夸大了其历史地位,D错误。‎ ‎24.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A. 国会的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 总统可自行建造缉私船 C. 国会的这项法案由最高法院裁决 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关系是: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结合材料可知这项法律将会自动生效, A选项符合题意。总统可自行建造缉私船的说法不符合美国政治体制的流程,B选项排除。国会的这项法案不需要最高法院参与,C选项排除。总统不能否决国会再次通过的法律,D选项排除。‎ ‎25.一位英国人曾于1890年画了一幅“辞退俾斯麦”的漫画(如图).根据德国当时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 德国皇帝 B. 内阁成员 C. 帝国议会 D. 联邦议会 ‎【答案】A ‎【解析】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此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德国皇帝,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26. 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某一主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有“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文与‘新和谐公社’”、“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等。请你判断该历史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 巴黎公社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文与‘新和谐公社’”、“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故选B。‎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27.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这次尝试是指 A. 第一国际成立 B. 法国大革命 C. 十月革命 D. 巴黎公社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 ”中我们找到关键词,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第一次”“没有成功的尝试”,结合所学为巴黎公社,答案为D。1864年由英法德意等国家的2000名工人在伦敦了国际工人协会,即成立第一国际,它是一个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组织,与题意不符,A错误。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与题意不符,B错误。十月革命是一场第一次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与题意不符,C 错误。‎ ‎28.1917年1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勢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 A. 进行资阶级民主革命 B. 由政治革命转向经济建设 C. 由夺取政权转向巩固政权 D. 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17年1月”“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因此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A项排除;当时俄国革命还没有完成,并不是经济建设或巩固政权,故BC项排除。‎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的突出表现是 A. 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建立 B. 柏林墙的修建 C.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 越南战争爆发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具体在欧洲表现为“冷战”政策。苏联面对美国的政策,也积极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确保在东欧地区的利益。这种“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的突出表现是柏林墙的修建。所以答案选B。‎ ‎30.阿尔德伯特在《欧洲史》中说:“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 冷战政策 B. 马歇尔计划 C. 杜鲁门主义 D. 欧洲一体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洲一体化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所以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3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今中外,各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中央权力机构分布图:‎ 材料二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摘编自《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1)指出材料一中各图所展现的政治体制。简要分析图一制度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图三与图二相比在国家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之处。简析图四与图三所示政体的本质区别。‎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4)材料三中中国首创的“理论”是指什么?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1)体制:图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图二:奴隶制民主制度;图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或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图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制度)。‎ 积极作用: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 ‎(2)创新:民主实现形式上,美国实行间接民主,摒弃了雅典的直接民主(以下答案也可:地方管理体制上,美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联邦制,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国家权力分配上,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来维护和保障民主制度。只答美国政体的创新之处也可)‎ 区别:两者的阶级本质不同:图三是资产阶级民主,图四是社会主义民主。‎ ‎(3)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虚君);议会是权力的中心;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 ‎(4)理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一国两制)核心:“一个中国”‎ ‎【解析】(1)体制,根据图一“秦朝、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信息可知,体现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根据图二“雅典、公民大会、执政官”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奴隶制民主制度;根据图三“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等信息可知,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根据图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可知,体现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作用,图一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该体制通过加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同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创新,根据材料图片内容可知,图二是雅典民主政治,图三是美国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图三与图二相比权力分配方面,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美国实行联邦体制,中央政府拥有国家大权,地方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民主实现形式上,美国实行代议制的间接民主,摒弃了雅典的直接民主。区别,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而图四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图三是资产阶级民主,图四是社会主义民主。‎ ‎(3)根据材料“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的权力受限制,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根据材料“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以议会为权力中心;根据材料“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等信息可知,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 ‎(4)理论,根据材料“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允许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存在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理论。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个中国”的原则。‎ ‎32.75年前,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建立,开启了人类合作的新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逢之歌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接受各国代表的签字认可。按照四个邀请国英文字母的顺序,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签字仪式结束,根据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相逢之歌》填词而成的《联合国之歌》在会场上响起!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么?‎ ‎——黎风《联合国重大决议内幕揭秘》‎ 材料二 重返之旅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否决了苏联和印度分别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1971年7月,美国仍然继续阻挠联合国正确解决新中国代表权问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1976次全体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决议。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时,风度翩翩的乔冠华率领新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会议。他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与文采,更体现了新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风度和气质,使新中国代表团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了在联合国大会的首次“亮相”。‎ ‎——《羊城晚报》‎ 材料三 ‎ ‎ 维和之美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90年4月,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据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宣统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0178人,先后有10名官兵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献出宝贵生命。‎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四个邀请国”分别指的是哪些国家?试分析中国受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曲折历程反映了世界格局怎样的变化。分析新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大会首次完美“亮相”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答案】(1)四国:美国、英国、中国、苏联中国受邀原因:二战中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二战后国际地位上升 ‎(2)变化: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美国霸权主义的削弱(美国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乔冠华的个人魅力。‎ ‎(3)成就: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解析】(1)四国,根据材料“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四个邀请国”分别指的是美国、英国、中国、苏联。原因,根据材料“相逢之歌1945年6月26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6月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作为亚洲的最大的国家,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逐渐上升。‎ ‎(2)变化,根据材料“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否决了”“1971年7月,美国仍然继续阻挠联合国正确解决新中国代表权问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1976次全体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的政策,体现了冷战背景下两级格局的对峙;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最后成功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体现了这时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原因,根据材料“体现了新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风度和气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作为大国,这时期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升是中国代表团能够在联合国大会首次亮相的最主要因素;外部因素有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取民族独立及对中国的支持是重要的外部原因,同时这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的削弱,即美国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也是中国代表团能够在联合国大会首次亮相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他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与文采”可知,乔冠华的个人魅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0178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作为大国,积极履行一个大国该发挥的作用,体现了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重大事件 ‎①‎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③‎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抗战 ‎⑤‎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⑦‎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⑧‎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⑨‎ ‎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⑩‎ ‎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1)根据材料,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及所经历的时间。‎ ‎(2)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某个方面,选用两则历史资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说明。‎ ‎【答案】(1)标志:五四运动;时间:1919—1949。‎ ‎(2)示例序号:⑥⑧。‎ 主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 说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解析】(1)标志,根据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其经历的时间是1919—1949。‎ ‎(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选用两则历史资料,拟定具体的论题,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可以选择②③,结合无产阶级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作用角度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⑥⑧,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的角度分析回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