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5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3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由此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特点,故B正确;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2. 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特征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小农经济的含义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①②③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在封建社会,农民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可能富裕安逸,故④错误,排除。‎ ‎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C. 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D. 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答案】C ‎【解析】原文的大意为: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凹下之处,而不种在高出的亩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高处,而不种在凹下的小沟里。播种前要耕五次地,之后要锄五次地,一定要仔细地做彻底。种植深浅的标准,用润泽的土为宜,不许滋生杂草,不许有螟蜮一类的害虫出现。材料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铁犁牛耕”“水利灌溉”“私有制”排除A、B、D。‎ ‎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答案】D ‎【解析】“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中出现最晚的是珐琅瓷,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D正确;唐朝、宋朝和元朝是没出现珐琅瓷,ABC错误。故选D。‎ ‎5.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夏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名窑 C. 元代有青花瓷,明代有五彩瓷 D. 在欧亚非地区都曾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瓷器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这个时期的瓷器被称作原始青瓷,并非在夏朝出现,故A项符合题意;我国制瓷业在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五大名窑,故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明代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史称“大明五彩”,故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古代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远达欧洲及非洲地区,故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佣工”说明存在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聚四方无籍游徒”说明流动人口众多;“瓷镇”说明景德镇当时制瓷业较发达,①②④符合题意,此时的景德镇属于民营手工业,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和C。故选D。‎ ‎7.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农业经济的发展 B. 手工业的发展 C. 大运河的开通 D. 纸币的发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产品有了剩余,因而促进商品的交换,排除A;手工业为商业提供了商品来源,排除B;大运河的开通等交通的便利使得贸易更为顺畅,排除C;隋唐时纸币还没有产生,故选D。‎ ‎8. 在重农抑商政策推行的古代中国,商品经济一直在潜滋暗长,在繁华的城市出现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机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现象开始于 A. 战国时期 B. 南北朝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在繁华的城市出现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机构”可以看出这是说的我国隋唐时期出现的柜房。柜房主要的职责是存放和借贷等。故选C。AB项时期因为商品经济发展有限,并未出现类似的机构;D项出现了更为发达和完善的钱庄。‎ ‎9.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 粤商和徽商 B. 台商和港商 C. 徽商和晋商 D. 闽商和粤商 ‎【答案】C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故答案为C项。AD项,粤商、闽商不符合“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排除;B项,台商和港商不是明清时期的商帮的代表,排除。‎ ‎10.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土地兼并 B. 重农抑商 C. 闭关锁国 D. 井田制瓦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指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是清朝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1.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答案】B ‎【解析】材料“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实际有利于形成土地私有制,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特征,排除A;材料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C;材料与地主无关,排除D。‎ ‎12. 清朝的一项政策“不仅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一政策是 A. 奖励耕织 B. 重农抑商 C. 自由放任 D. 闭关锁国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不仅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故D正确。奖励耕织属于重农政策,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重农抑商属于国内经济政策,故B错误。自由放任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故C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3.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自然经济出现瓦解 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③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始出现 ④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把握时间信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即可,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早在汉唐时期已经出现,④白银开始大量外流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走私鸦片的恶劣影响之一,故排除②④,①③都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领域里的新现象。故选B。‎ ‎14. 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传统纺织品已完全商品化 B. 民族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 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 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所述当时的农民在织布时用的都是进口纱布,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中纺纱和织布相分离,所以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所以B项不正确;材料所述传统织布业地位逐渐丧失,所以C项不正确;A项中传统商品完全商品化说法不准确。‎ ‎15.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 ‎16.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是“时务”。这里的“时务”是指 A. 创办军事工业 B. 兴办民用工业 C.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时务”是指洋务派在“求富”口号的指导下兴办的民用企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创办军事工业属于洋务运动第一阶段;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洋务运动自身并未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选项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18.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小荷才露尖尖角 C. 忽如一夜春风来 D. 无可奈何花落去 ‎【答案】C ‎【解析】A项描述的是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工业的产生;B项描述的是19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项描述的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D项描述的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故选C。‎ ‎19.1932年,中国近代纺织实业家宋棐卿先生创办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民族品牌。4月,他将毛纺厂的产品注册为“抵羊”牌。由商标的寓意看,该商标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A. 自强求富 B. 货真价实 C. 民主科学 D. 实业救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抵羊”结合所学可知,“抵羊”谐音为“抵洋”,即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想,并非强调产品质量,故D项符合题意,B项排除;自强求富”是19世纪中期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囗号,排除C项。故选D。‎ ‎2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处于曲折发展,造成1946—1949年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①外敌入侵破坏了工业基础 ②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导致货币严重贬值 ‎③美国商品挤占了国内市场 ④繁重的捐税给工商业者带沉重负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6—1949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此时处于国民党统治后期,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繁重的捐税以及美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资本主义日益陷入困境,民族资本主义日渐萧条,故②③④均正确,D项符合题意;解放战争时期,国共爆发第二次内战,并无外敌军事入侵,故①错误,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论积贮疏》‎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1)材料一主张国家推行什么政策?‎ ‎(2)材料二体现出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材料主张限制工商业发展,重视农业生产,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2)一问根据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可知为闭关锁国政策;二问评价结合所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回答其积极影响;从海外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等层面分析其消极影响。‎ ‎22.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抵押、倒卖一空。‎ 请回答:‎ 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热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兴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一问根据材料“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可知反映了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潮;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进行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