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3.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永春一中高一年下学期末考试历史科试卷(2019.07)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柯碧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6题,共54分)
1.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A. 形成契约精神
B. 规范商业行为
C. 履践重农抑商
D. 出现货币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奴隶主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和管理市场的官员,质人掌管买卖双方订立的契约,处理与此有关的纠纷争讼,所以B正确;A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货币经济问题,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了周朝商业发展,周朝商业由官府垄断,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商业开始获得专门管理。关键信息是: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联系所学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
3.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材料表明宋代
A. 放松对民间商业的限制
B. 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
C. 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
D. 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可知宋代的商业管理体现了官商分利,其管理政策更加实际,故C正确;材料“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可知政府只是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了民间经营,而不是放松对民间商业的限制,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政府主动把一些不适合政府经营的环节让出,无法得出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政府的商业经济管理政策的变化和灵活性,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C.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没有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排除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女织”的特点,排除D项。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不能选择。
5.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A. 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 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 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 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业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专业详细,书种门类齐全,从中可以看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业书籍的发展更新,选项D正确;选项未体现政府政策,选项A排除;选项B“共同追求”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与印刷术无关,选项C排除。
6.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的原因是
A. 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B. 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C. 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D. 货币制度发展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17世纪和“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结合所学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可知A项正确。因为需要从“对外贸易”的影响去分析,所以B项是从生产关系变化入手的角度不对;D项与自然经济占主导的中国经济实际不符;而“海禁政策已经废除”不符合明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史实,C项错误。
7.公元1522年—1572年,明世宗嘉靖和明穆宗隆庆年间,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人越来越多,尽管“死罪日报,终不能止”,这种现象反映
A. 铸钱暴利巨大
B. 白银成了法定货币
C. 明朝政治腐败
D. 商品经济发展快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现象频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下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大,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反映民众铸钱以牟取暴利 ,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政府将白银列为法定货币,排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明代政治问题,排除。
8.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进行了估算,具体情况见下表。据此可知,奴隶贸易
年份
西非(价格;英镑)
牙买加(价格;英镑)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估算(英镑)
1651~1675
2.68
23.12
14.68
1701~1720
10.28
249.98
8.46
1761~1780
16.08
37.73
(31.25)
12.22
(1.58)
A. 改变了各地人口分布的状况
B. 增加了美洲地区的劳动力
C. 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D. 缓解了非洲地区人口压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中的数据看,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利颇丰,这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各地人口的分布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美洲和非洲的人口状况,故BD项排除。
9.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地区年份
1699—1701
170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9.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3.3
29.0
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 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 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 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到欧洲以外地区的比例越来越大,增速明显,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殖民地市场来销售工业品,即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故答案为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确立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排除B项;欧洲仍然占有较大份额,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并联系所学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情况,比例的变化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欧洲以外的市场,而这些地方大多是英国的殖民地,据此确定答案。
10.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
【点睛】一般认为,到19世纪末,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拾穗传统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其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特别是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耕地上遗落的谷物越来越少,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从而失去了对穷人的吸引力,这在客观上促使拾穗惯例趋于衰弱。其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
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 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 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故B正确;材料反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这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A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排除C;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欧洲对外移民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
12.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A. 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B. 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 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 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通过了新的关税法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美国对外市场的开拓,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答案为D。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要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扩张的特征,不是对欧洲国家妥协让步。A错误。当时应该是扩大对外资本输出,而不是扩大资本积累,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降税措施,应该是鼓励开放,它不利于保护国内市场,C错误。
13.19世纪末,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并提出“欧洲国家应该将它们的经济领土进行重组,以最大化产出优势”。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 B. 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
C. 工业革命助推美国经济崛起 D. 美欧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迅速崛起,对西欧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威胁论”在欧洲逐渐兴起,因此岀现材料中欧洲人对美国进行“谴责"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欧洲虽然感受到美国的沖击,但19世纪末欧洲依然掌握世界经济领导权,故A项不符合题意;欧洲一体化的启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故B项不符合题意;19世纪末美欧政治矛盾并尚未日趋激化,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下表是1850—1900年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明德国
年份
所占比重(%)
就业总人数(万人)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1850
55
24
21
1580
1875
49
30
21
1860
1900
38
37
25
2550
A. 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B. 社会经济转型日益加速
C.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 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850---1900
年德国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越来越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势日益明显,故B选项正确;这时期农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下降并不能说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德国各经济域就业比重的发展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而是体现了各经济领域的就业人数比重变化,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15.1896年,清政府利用李鸿章出使俄国并往德、法、英、美各国聘问的机会,交涉增加进口洋税事宜,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先废厘金,“内地推广通途”,然后“增税之议”,“始可照办”。1902年中英续行通商行船条约最终对裁厘加税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A. 缓解洋务运动面临的经费压力
B. 有力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C.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 试图为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政府接受外国要求,最终实现“裁厘加税”,说明中国商业政策与国际通行规则逐步一致,表明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故答案为C项。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B项中的“有力抵制”说法绝对,中国仍然遭受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排除;清政府“裁厘加税”是应外国的要求,不是为国内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排除D项。
【点睛】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是一种值百抽一的商业税,百分之一为一厘故称厘金。在全国通行后,不仅课税对象广,税率也极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有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厘金征收苛重,不仅增加了商人和消费者的负担,也严重地摧残了刚刚有所发展的商品经济。
16.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梁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维新变法影响较小
B. 实业救国渐成风尚
C. 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
D. 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理论经济学在中国影响不大,但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更受关注,而会计学、企业管理等为企业经营服务,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实业救国的思潮,故B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材料与维新变法无关,故A错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不能说明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近代教育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
17.1914年3-4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A;经济立法有利于规范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从而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1927年,排除C;材料中的经济立法与反帝斗争没有关系,排除D。
18.“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 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 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 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 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
【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
19.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些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
B. 男女间实现了权利上的平等
C. 政治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D. 女学兴起导致传统礼教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随着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发生,从而推动了妇女解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女性解放,没有涉及到男女间的权利平等,故B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女学与传统礼教的关系,故D项排除。
【点睛】“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是解体的关键。
20.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京城官员奉旨出京一般借助驰驿。19世纪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一变化:
A. 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B. 说明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迅速发展
D. 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士大夫从反对洋务到后来主动运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实际上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近代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主要地位,近代交通工具并未成为主导;C选项错误,十九世纪末洋务运动已经破产;D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官员态度的变化,不能说明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表述绝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下表《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
B.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
C.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
D. 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1913-1932年沙俄、苏联的工业总产值、钢的产值均很大粮食产量明显增多,联系经济增长的时间处于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表明对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经济复苏。故B正确;苏联社会制度的转型是在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仅从工业总产值、钢、粮食几个方面不能得出苏联经济全面提升的结论,故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孤立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错误。
22.如表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由此推知,当时苏联
年份
粮食总产量
粮食收购数量
出口数量
1928
7330
1070
27
1929
7170
1660
17
1930
7710
2100
480
1931
6950
2280
520
A. 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加快
B. 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C. 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D. 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但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确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经济危机爆发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无关;C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业并未获得明显的发展;D选项错误,此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实行市场经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 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
24.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A 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B. 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 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
D. 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1929到1933年大危机时期,图书借阅和报纸阅读人数的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众急需找到精神慰籍,C项正确;成年人读书报增多,不能说明国民整体素质大幅提升,A项错误;材料只有读书报人数增多,并无相关产业受益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出版业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信息,D项错误。
25.读下表,下列选项与此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原因相关的是,美国1932—1936年美国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全部的金额
收入
支出
盈余或赤字
1932
1,924
4,659
—2,735
1933
1,997
4,598
—2,602
1934
2,955
6,541
—3,586
1935
3,609
6,412
—2,803
1936
3,923
8,228
—4,304
A. 兴办大量公共工程
B. 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 投资信息技术产业
D. 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的时间信息,可知大致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期间,兴办大量公共工程,国家大量开支造成财政赤字,故选A;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时间不符,排除B;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排除C;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宣布成立,排除D。
26.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D.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中明显可以体现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有意识的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国家制度性福利,也就是对福利国家政策进行调整,故C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方政府行政能力削弱的内容,故A错误。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是在二战以后,并不是70年代。故B错误。从材料中叙述来看,国家干预经济是在削弱而不是在加强。故D错误。
【点睛】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英国于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西欧国家福利制度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推崇。
27.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A. 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 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 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50年代”,国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需要的生产资料问题,故C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农业落后”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得以“改变”;没有说明“工农业平衡发展”的数据;也没有相关“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得到解决的信息,所以A、B、D项都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时“实事求是”的精神。
28.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A. 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 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 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经过证明不能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根据材料可知安徽省实行的“责任田”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选项D
正确。国民经济调整和巩固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材料中只提及农村农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调整的任务已经完成,选项A错误。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因此选项B时间不符。中央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选项C时间亦不符。
29.下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来派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
B. 80年代后期增高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
C. 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
D. 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十五大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城乡差距减少,A选项符合题意;1984年后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差距再次加大,B选项排除;“南方谈话”的时间是1992年,C选项排除;十五大的时间是1997年,D选项排除。
30.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A. 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B. 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结合所学可知,可口可乐公司因为对外开放政策进入中国市场,而中美合作反映新时期下企业组织形式变化,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故A项正确。B项,“开始”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1.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类商品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格,即价格双轨制;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这表明当时
A. 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B 传统经济体制仍具优势
C. 国有企业制度根深蒂固
D. 市场经济体制弊端显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价格双轨制”这种过渡性政策下出现两轮通货膨胀,可知A项正确,这不能说明旧体制仍具优势,B项错误,这和国有企业改革阻力大无关C项错误,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D项不符合史实。
32.2014年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特设置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七十年,指出其遗产:一是各国都认同应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二是应开展多边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三是要使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从属于一种有约束力的规则。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 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B. 彻底避免国与国的货币贬值
C. 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 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故选A;B中“彻底”和C中“不可替代”表述太绝对,排除;D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
3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A.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
B. 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 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 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欧共体亲疏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和欧共体关系的演变,未提及发展中国家,B选项排除;材料中英国退出欧盟而非欧洲分化,D选项排除。
34.根据下表,可以推断出发展中国家
表3 1973年—1995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商品出口结构
1973
1980
1985
1990
1995
农产品
30
15
17.5
14.5
14
矿产品
5
65
47
34
22.5
燃料
39.5
61
43.5
295
19
制成品
22
19
34.5
50.5
62.5
A. 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B. 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
D. 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制成品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农产品、矿产品、燃料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故A正确;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D错误。
35.阅读《2013—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表》,从中可知
年份
世界经济增长率(%)
发达经济体增长率(%)
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
2013
3.3
1.1
5.0
2014
3.4
1.8
4.6
2015
3.1
1.9
4.0
2016
3.2
1.9
4.1
A. 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低于新兴经济体
B.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能不断弱化
C. 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业已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远远超过发达经济增长体,体现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因此说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C正确;据材料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而不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A错误;据材料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增长的动能不断弱化,B错误;据所学可知,当今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错误。
36.马克龙对《巴黎协定》的有力支持体现了法国政府的全球主义立场,但极右翼政党利用了民众的心理,在竞选纲领中宣扬“法国人优先”的主张;默克尔也是全球主义的拥护者,但2018年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德国选择党在选民中的支持率大增。这些现象反映出
A. 国际社会对全球化普遍充满忧虑
B. 全球化进程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C. 欧洲放弃了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
D. 全球化受到原主要推动者的阻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法国极右政党在竞选纲领中宣传“法国人优先”符合民众的心理,德国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德国选择党支持率大增,可知全球化过程中出国民族主义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题目中是法德国内政党对全球化中出现民族主义,并不能代表国际社会,故A项错误。《巴黎协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是贸易政策,故C项错误。马克龙和默克尔都是《巴黎协定》全球主义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故D项错误。所认选B。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题,37题16分,38题18分,39题12分,共46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不论是在任何行业,技术的获得和传承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不耻相师”是我国历史上工匠的优良传统,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为了守家业,也为了保持比较长的竞争优势,因而技术只传于家族内、且传男不传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一定程度保证了技术在家族内部的传承,另一方面不利于技术的传播,甚至失传。
——摘编自于霞《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封闭性》
材料二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 1624年英国制定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进行工业革命……使许多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利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向这些地区输出工业品,甚至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为其经济附属。
——摘编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手工业封闭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封建社会对手工业压制;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手工业竞争的激烈。
(2)影响:有利于保护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3)影响: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民间工匠为了守家业,也为了保持比较长的竞争优势”,以及所学,可以从经济模式、思想观念和手工业特点等方面作答。
(2)由材料“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的信息,结合所学,从保护发明人的知识产权、激发了人们的发明创造力以及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3)由材料“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为其经济附属”的信息,结合所学,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导致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回答。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中国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表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法国
印度
原煤(亿吨)
0.66
5.1
2.6
2.4
0.5
0.3
原油(万吨)
44
26671
3788
29
15
25
73
3887
912
449
330
51
发电量(亿度)
钢(万吨)
135
8785
2733
484
865
146
水泥(万吨)
286
3872
1019
446
742
266
——根据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数据整理
材料二 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2002
12951
14.30
45179
49.87
32459
35.83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前 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状况?这种状况是怎样初步改变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
【答案】(1)状况:新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非常落后。改变:制定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趋势:三类企业的产值都在增长,但所占比重私营企业上升,国有企业下降。原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3)由国家计划推动到由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到对外开放;由粗放型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由优先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解析】
【详解】(1)关于“状况”,依据材料一表格从原煤、原油以及发电量,可知新中国初期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非常落后。关于“改变”,结合所学,从“一五计划”意义回答即可。
(2)关于“趋势”,依据材料二表格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发展状况可知,整体来看,三类企业的产值都在增长,局部来看,国有企业下降。关于“原因”,结合所学,从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角度归纳回答。
(3)由材料“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可得出由国家计划推动到由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由材料“封闭式的”“实行改革开放”,可得出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到对外开放;由材料“粗放型”“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可得出由粗放型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由材料“优先发展重工业”“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可得出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产业结构的优化。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
美国
18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出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货物都须英国船只载运
1789年,通过第一部贸易保护法令《关税和吨位法令》
1700—1722年,逐步废除本国制造品出口关税,提高外国商品进口税
1828年,提高进口税;1890和1897年,将平均关税水平提升至50%和57%
1815年,通过《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
1830年,通过《霍利一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
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60年,取消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
1932—1939年,先后与22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大幅度降低关税
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英帝国内降低关税,对外一致提高关税;次年,通过《保护关税法》,放弃自由贸易原则
1947年,倡导达成了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关贸总协定
1971年,尼克松宣布对进口物品一律征收附加税,表明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工具;国际经济分工中利己化严重)。
近代以来,英、美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经济霸权,不断改变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前,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与荷兰等国竞争,工业革命后,利用世界工厂的地位抢占国际市场,30年代经济危机到来后,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放弃自由政策。美国在经济大危机前,极力实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市场,罗斯福逐渐开放贸易,力图克服危机,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大力推进贸易自由,70年代后,经济滞胀,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因此,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用的工具。各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各自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利己主义贸易政策损害了企图国家的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大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充分暴露了自由贸易的虚伪性)。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
【详解】材料所述英美两国的贸易政策的变化,均经历了从贸易保护到贸易自由的变化,究其原因政策的变化均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更好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由此可以得出论题为:贸易政策的变化服务于国家利益。结合英美两国贸易政策调整及影响等史实加以论证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把握一点,即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均是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由此得出材料中英美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必然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来加以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