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00 KB
  • 2021-08-30 发布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文科历史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专制王权比较强大 B. 礼乐制度强调男尊女卑 C.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D. 中国仍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并未涉及专制王权和礼乐制度,排除A、B;材料主题是中国人对姓氏的强调,而非男女社会地位,排除D。‎ ‎2.对于“封建”一词的理解,新中国的学者认为是一种社会政治与经济、文化形态的综合,政治上表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表现为小农经济,文化上表现为保守、封闭等,这与中国古代与近代学者的封邦建国的理解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主要是因为 A. 古代与近代学者知识层次较低,无法整体看世界 B. 新中国的学者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 C. 中国古代属于专制社会,近代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近代与现代社会的土地性质与归属明显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的封建一词的理解是与资本主义和奴隶社会制度比较得来的,这种思路显然受到马列主义对社会形态划分的影响,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不同时期学者对“封建”的理解不同,与学者所处社会形态无关,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3.我国古代在对官员的选任和管理上实行人事回避制度,主要是亲属回避、地城回避和职务回避。人事回避制度正式确立于两汉,发展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回避制度 A. 导致了人才匮乏的局面 B. 消除了血缘、地城观念 C. 杜绝了吏治腐败的现象 D.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正公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回避制度包括“亲属回避、地城回避和职务回避”,其目的是加强吏治,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故D正确;回避制度与人才选拔无关,不会导致人才匮乏,故A错误;B项的“消除”和C项的“杜绝”说法绝对,故BC错误。‎ ‎4.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奉行“休养生息”政策,与民休息,对外政策以防御为主;而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则推行积极有为的扩张政策.这主要是因为 A.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了物质财富 B. 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存高远 C. 汉高祖体恤民心,以民为本 D. 汉初与汉武帝的社会背景不同,物质基础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国政策,其根源在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物质条件发生了变化,选项D正确;选项A只提到了汉武帝扩张政策的物质基础,并未提及当时面对的社会危机,原因涵盖不全,排除;选项B、C是主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5.‎ 记述 出处 ‎“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僮”‎ ‎《史记·平准书》‎ ‎“身与同居大功以上亲执工商,家传其业不得仕”‎ ‎《唐律疏议·诈伪》‎ ‎“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私有茶一两笞四十,‎ 四十两徒二年”‎ 南宋《庆元条法事类》‎ 据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A. 严禁私人占有土地是抑商政策的发端 B. 允许商人入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C. 农民在农耕时代文化价值观念中最为尊贵 D. 古代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重农抑商始于商鞅变法,且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排除A;由材料“家传其业不得仕”可知,唐代禁止商人入仕,排除B;材料“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 “家传其业不得仕” 、“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和“私有茶一两笞四十”,均体现了对商人的限制,故选D;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小于礼与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 A. 孔子更重视顺其自然,顺天而为 B. 孔子与老子都赞成“君权神授”‎ C. 孔子与老子的时代背景差异 D. 孔子与老子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有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孔子更注重人事,老子更注重自然,说明两人在对待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有差异,选项D正确;通过题干可知,孔子更注重人事,选项A排除;选项B在题干中没有反映,而且也不符合两人的主张,排除;孔子和老子都生活于春秋时期,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抓住孔子和老子主张的不同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 B. 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 C. 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 D. 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对五经理解,不同地区的学者各成一派,这反映了当时受到百家争鸣格局的影响,故D项正确;西汉政策调整是独尊儒术,而材料反映的是各成一家之言, B项错误;秦朝是打压儒学思想,A错误;C材料并未提及齐鲁地区的学说最受欢迎,况且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不存在必然联系。‎ ‎8.《礼记•曲礼》中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此言论旨在强调 A. 仁德观念具有深入人心的道德渗透力 B. 教育训导和百官立威是形成礼的条件 C. 人人都应遵守符合身份和地位的规范 D. 政治强制是实现礼乐规范的有力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礼在社会教化、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旨在强调“礼”是人人都要遵守的,故选B;A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并未说明礼是如何形成的,排除C;“政治强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9.《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之后,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推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这体现了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论证汉武帝统治合法性的一个举措 B. 汉武帝是为了富国强兵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的 C.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是因为其建议的科学性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强化思想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可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思想是强化思想专制的一种手段,选项D正确;汉武帝统治的合法性是通过权力继承体现的,而非经过董仲舒论证,而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涉及的是思想领域的统一,与政治合法性无关,排除A;董仲舒的建议是思想方面的,与富国强兵无关,排除B;董仲舒思想具有神秘色彩,选项C排除。‎ ‎10.在中国古代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正统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 A. 都受商品经济发展的支配与影响 B. 说明中国古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多元化,无明确的主导思想 C. 说明儒释道三家都具有思想文化教化的功能 D. 说明中国古人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两种文化传统体现了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说明三家都有思想文化教化的功能,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儒佛道思想的流行并不受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支配,排除;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材料并不是论述古人对事物的看法,排除。‎ ‎11.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12.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 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微弱,受到一定的压制,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选A;BCD三项说法正确,是材料中现象的体现,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13.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卷种 涉及地区 录取比例 南卷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55%‎ 北卷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35%‎ 中卷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10%‎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A. 南方地区更重视文化教育 B. 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 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 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步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的科举选拔中,南方录取率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选项C正确;分卷制度是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差异的适时调整,并不能通过分卷制度得出南方更加重视文化教育的结论,排除A;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已经完成,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明代政治中心在北京,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认识到分卷制度是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做出的适时调整,因此其可以反映出地区经济文化的不平衡。‎ ‎14.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 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 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 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得到加强,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不断地强化,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A选项错误;B项错误,并未尊的孔子本人,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项明显错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1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d处表述错误,d处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应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再者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也不会阻碍儒家思想的发展,所以D项符合题意要求,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16.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A. 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 格物致志于明道德 C. 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C ‎【解析】‎ 陆王心学提出和发展了“心学”的理论,而作为陆王心学代表的王阳明更是结合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观点提出了“心外无物”的观点。故选C。A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B是朱熹的思想,排除B;D是李贽的思想,排除D。‎ ‎17.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的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哲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关于性与天的内容.这表明 A. 宋明理学家注重理论的哲学性、思辨性与综合性 B. 宋明理学家强调从外部万物寻找天理 C. 当时统治者加强政治统治的必要性 D. 当时的统治者希望帮人民找到一个精神寄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的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哲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可知,宋明理学家注重理论的哲学性、思辨性,同时将佛道思想和传统哲学结合,体现了综合性,选项A正确;宋明理学包含陆王心学,这一派别主张发明本心探究天理,选项B排除;理学是思想领域的发展,而非政治领域,选项C排除;题干并未体现出统治者的诉求,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解读题干中“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的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哲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即宋明理学在追求理论哲学性和思辨性的同时,注重糅合传统儒家和佛道思想,体现了综合性特征。‎ ‎18.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和“明道救世”,“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同时期的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这两人的观点 A. 都反映出了专制主义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B. 说明当时学术思想脱离了社会实际 C. 都反映了当时的新经济因素发展的要求 D. 说明了当时的上层建筑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都关注当下,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因此两人思想反映了新的经济因素发展要求,选项C正确;顾炎武的思想强调经世致用,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其反对君主专制,排除A;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并不能反推出整个思想界的动向,排除B;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只能反映出当时的士大夫在学术方面流于空谈心性,不关注现实,无法说明上层建筑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排除D。‎ ‎19.古希腊神话中,众神各有分工,宙斯作为最高天神,掌握雷电等,并且和众多女神及凡间美女相好,生出了太阳神阿波罗、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等很多天神,也生出了珀尔修斯等人间英雄,这与古代中国的神的形象颇为不同。这体现了 A. 希腊神话“神人同行同性”的特点 B. 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文化的着眼点与侧重点不同 C. 中国儒家文化的内敛性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二者的不同 D. 古希腊人受到宗法制等的影响不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充满人文色彩,具有人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的神更多的体现了等级差异,说明古代中西方文化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选项B正确;选项A并未体现出中西比较,排除;神话体系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其由社会存在决定,因此选项C排除;古希腊并无宗法制,排除D。‎ ‎20.古希腊哲学家中,柏拉图出身显贵,但他蔑视雅典民主政治,主张实行贵族政治,并且著作了《理想国》,按照智慧与美德进行分工。柏拉图的观点 A. 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自己的责任感 B. 表现了他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事物 C. 体现了他的贵族身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分工 D. 从根本上是由他的唯心主义观点所决定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是雅典民主政治沦为暴民政治,走向衰落的时期,因此柏拉图主张贵族政治,而且设计了理想的政治蓝图,说明其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自己的责任感,选项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根据所学可知,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身为贵族的柏拉图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扮演一定角色,排除C;柏拉图的观点是对现实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由唯心主义观点决定,排除D。‎ ‎21.薄伽丘早期的作品《菲娅美达的哀歌》,摆脱了古典和神话题材的套子,开始描写现实生活,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作了较细腻的刻画,被认为是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心理小说。这一现象的产生 A. 主要是因为人们现实生活的困苦与贫穷 B. 反映了当时工商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C. 是出于对天主教的压迫而回应的最典型例子 D. 反映人文主义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薄伽丘的著作注重对人本身的描写,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结合所学可知,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人文主义得到复兴,选项B正确;选项A与人文主义产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菲娅美达的哀歌》中并未体现出对教会的抗争,选项C排除;题干反映了人文主义色彩在文学中的体现, 并未涉及人文主义的传播,选项D排除。‎ ‎22.下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B. 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 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D.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的信息说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该时期倡导人文文主义,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故B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影响 ‎23.以下场景最可能在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是 A.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与人的伟大,指出天堂不在死后而在现在 B. 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居然成了亚尔贝托神父,而且生誉日增 C. 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 D. 人们自愿订立一种社会契约,把所有原有的自然状态授予契约的掌握者-君主,人由此进入社会状态,产生了国家,人们要绝对服从君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强调世俗王权高于教权,主张建立本民族的宗教,选项C正确;选项A是启蒙时期的思想主张,排除;选项B批判神父的腐败,符合文艺复兴时期,排除;选项D提出社会契约,符合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排除。‎ ‎24.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获得精神自由和信仰的自主权 C.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 沉重打击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因信称义”,意思是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救赎,成为“义人”。从材料中的“‘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是反对教会垄断与上帝沟通的权力,主张人人都能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使人们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只是在信仰范围之内进行的改革,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依然带有神学的印记,故A项错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C项错误;D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第二部分: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西古代思想文化异中有同,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作用.‎ 材料一:孔子所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儒家学派创立以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主导思想,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东亚社会、欧洲社会等也产生一定影响.‎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和前7世纪,希腊人以一个活跃的天才民族出现,积极从事贸易和探险活动,拥有诸多视觉艺术上的技巧和个性,有丰富的英雄传说,最重要的是有一部意义非凡的诗歌,人类广泛的经历和情感在其中得到高度艺术化的表达.假如没有取得任何超出此类的成就。他们作为最有趣味和最富有同情心的古代人,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实际上他们是在不断增加这种吸引力。他们在众多领域——思想、艺术、文学等,增加了吸引力,然而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也许是在哲学。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文化史的主干。‎ ‎——节选自马丁.韦斯特《早期希腊哲学》(属于《牛津古希腊史》的一部分)‎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古希腊哲学共同的社会文化价值。‎ ‎【答案】(1)背景:‎ 中国: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鲁国文化传统与文化环境;孔子个人努力;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逐渐走向崩溃。‎ 古希腊:工商业与外贸发展;城邦制度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文学、艺术发展。‎ ‎(2)影响: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源头,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基础;有利于增强人们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替等级制度辩护的工具;存在的保守因素,不利于社会发展。‎ 价值:都对中西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都成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都促进了思想、文学与艺术的发展;蕴含的哲学道理都有利于人们精神文化的充实与发展。‎ ‎【解析】‎ ‎【详解】(1)背景:中国:根据材料“孔子所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儒家思想产生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有关;根据材料“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儒家思想产生离不开鲁国文化传统与文化环境;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对西周以来的贵族文化思想进行了改造,因此孔子个人努力是儒家学说创立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的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原有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逐渐走向崩溃。‎ 古希腊:根据材料“积极从事贸易和探险活动”可知,当古希腊工商业与外贸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哲学产生与古希腊高度发达的城邦制度有关;根据材料“人类广泛的经历和情感在其中得到高度艺术化的表达”可知,古希腊哲学产生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根据材料“拥有诸多视觉艺术上的技巧和个性,有丰富的英雄传说,最重要的是有一部意义非凡的诗歌”可知,古希腊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了哲学的产生。‎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被推崇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源头,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基础;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人的责任感,有利于增强人们社会责任感;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主张维护社会等级,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替等级制度辩护的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存在的保守因素,不利于社会发展。‎ 价值:根据儒家思想和古希腊哲学对各自所处的社会而言,都影响了中西社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思想,而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思想的源头,因此两者都成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蕴含的哲学道理都有利于人们精神文化的充实与发展;儒家思想和古希腊哲学都渗透进各自文化圈,深刻的影响了思想、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人只要有信仰,不需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不需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不需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二 当时(1517年)还是维滕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总结宗教改革的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案】(1)内容:信仰虔诚即可得救(因信称义);世俗权力高于教权;主张僧侣可还俗、婚配;简化教会仪式。‎ ‎(2)影响:有利于人们摆脱天主教会的制约;冲击了天主教的势力;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君主集权;促进了人们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人只要有信仰,不需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可知,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虔诚即可得救(因信称义);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迎合了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趋势,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根据马丁·路德的教义,僧侣可还俗、婚配;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繁琐的宗教仪式,主张简化教会仪式。‎ ‎(2)影响:根据材料“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以及因信称义可知,宗教改革有利于人们摆脱天主教会的制约;根据材料“‘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可知,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的势力;宗教改革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君主集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势力,形成的新教精神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