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孔子编订《春秋》,一方面强调明善恶,寓褒贬,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另一方面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孔子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利用政治权势篡改历史
B. 注重自由表达个人观点
C. 意在维护传统礼法秩序
D. 遵循秉笔直书编修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孔子在记述历史时“一方面强调明善恶,寓褒贬……另一方面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这一做法意在维护传统礼法秩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孔子当时没有政治权势,他的思想尚未被统治者推崇;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另一方面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可知孔子认为表达观点要有所忌讳,因此不是注重自由表达个人观点;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另一方面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可知孔子这一方法没有遵循秉笔直书的编修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非幸也,数也”可知,荀子认为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故C正确,B错误;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答案】B
【解析】
“《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
4.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儒帽裹僧头”“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
5.如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
A. 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B. 宋明理学的兴起
C. 汉代儒学的发展
D.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一方面发展天人感应思想,建立君权神授理论;另一方面,吸收阴阳五行思想,神化封建等级秩序,使儒家能在与各家竞争中取得胜利,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实现了儒家思想向立法领域和司法领域的渗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其特征是哲理化、体系化和世俗化,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并非思想一致的时代,此时儒家思想未能被统治阶级采纳,尚未成为主流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纷呈,演出以中国水墨画的黑白基调开始。地面上是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此画运用“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文人山水画在宋代发展的时代背景是( )
A. 封建制度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开拓进取
B. 社会动荡,佛教、道教发展,文人追求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
C. 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D.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缓慢发展
【答案】C
【解析】
进入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也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制度确立是在战国时期而非宋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在魏晋时期而非宋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明清时期而非宋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材料反映了
A. 郑板桥愤世嫉俗不拘礼法 B.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
C. 清代艺术家社会地位低下 D. 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文必切于日用”“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可知,郑板桥的诗画作品具有生活化、世俗代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愤世嫉俗”,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8.我国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代逐渐式微。我国佣书业式微的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佣书业是我国古代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的行业,唐朝雕版印刷的发明,使佣书业逐渐式微,故B正确;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无法说明直到唐代佣书业逐渐式微的原因,排除A;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佣书业逐渐式微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时间不符合“唐代”,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至唐代逐渐式微”,联系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的影响分析解答。
9.明朝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仁、文、礼、智、信、忠、孝、悌等美好品质不再是君子的专利,在书中刻画的市井小民身上也有体现。材料表明
A. 市民文学融入儒家伦理
B. 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 小说动摇了传统价值观
D. 晚明出现启蒙进步思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明代冯梦龙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写进“三言”里面,儒家仁义思想不再是君子所独有的,市井小民也可以拥有,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冲击了传统封建等级观念,故B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儒家思想融进了市民生活中,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A;依据材料,冯梦龙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写进“三言”里面,儒家仁义思想不再是君子所独有的,市井小民也可以拥有,表明明代小说扩大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启蒙进步思潮”,排除D。
10.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
A. 北宋文学的世俗化,平民化趋势
B. 宋词中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C. 北宋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D. 北宋时期的文学成就异彩纷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说,教坊乐工有了新唱腔,都要找来柳永为他们填词,使柳永的词广为传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柳永的词在民间流传从侧面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繁荣,市民文化娱乐活动对宋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项符合题意;材料正面分析了北宋文学朝着服务市民,走向市俗化的趋势,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无关柳永词风格婉约的信息,B项错误;只有柳永的词在民间的流传,不能说明北宋文字成就的多样化和高水平,D项错误。
11.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12.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13.1916年7月15日,孙中山在解释不说中华共和国,而必须说中华民国时说:“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为自足。如是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大陆,驾诸世界共和国之上。”材料说明孙中山
A. 强调制度创新意义
B. 立足引进西方成法
C. 认为东方胜于西方
D. 注重照搬共和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孙中山民主思想。由材料“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为自足。如是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大陆,驾诸世界共和国之上”,可知孙中山主张在学习欧美基础上进行创新,期望成为世界强国,故选A项;材料主旨显然不是立足引进西方成法,故B排除;材料并未反映东方胜于西方的观点,故C排除;孙中山也不是照搬共和制度,而是有所创新发展,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为自足。如是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大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在欧美制度基础上创新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4.1919——1949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应在毛泽东的哪篇文章中找到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 《井冈山的斗争》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故D正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井冈山的斗争》主要写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等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
15.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这次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B. 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 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D. 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1967年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意义,体现了当时中国核技术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D项中“形成”表述错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7年”“这次爆炸”,联系所学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分析解答。
16.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 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C. 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D. 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之所以强调将“双百”方针写进宪法,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是因为“双百”方针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中国的文艺科技事业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即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和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故选D。1978年3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未召开,排除A;“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未召开,全面纠正“左”倾错误的说法并不符合材料的时间点,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知识点的考查相对较细,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17.1953—1957年,新中国实行了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短时间内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化
B. 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得到了解决
C. 我国教育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 教育改革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53—1957年”这一特定时期,国家教育改革时计划首次“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和新颁行的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教育改革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故D项正确。“1953—1957年”我国没有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化,A项错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太大的影响,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教育的“曲折”,C项错误。
【点睛】一五计划时期各行各业对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积极支持。
18.文艺复兴为古典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
①提升人地位,肯定人的价值
②追求现世幸福,探索自然奥秘
③反对禁欲主义,揭露教会堕落
④崇尚信仰自由,提倡勤劳节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不提倡勤劳节俭,对宗教信仰没有提出新的主张,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9.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A 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B. 批判精神,社会责任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民主意识,参政意愿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认为国家“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 “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20.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十日谈》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是
A. 歌颂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
B. 揭露社会的黑暗
C. 推崇人文主义
D. 反对天主教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十日谈》揭露了教会统治下的欧洲的黑暗社会,《水浒传》则是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的黑暗,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故选B项;《十日谈》歌颂的不是农民起义,排除A项;《水浒传》推崇的不是人文主义和反对天主教会,排除CD项。
21.16世纪,欧洲新建了许多大学:在德国,路德派建立了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柯尼斯堡大学等在瑞士,加尔文派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等。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欧洲
A. 教育摆脱宗束缚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民族国家的兴起
D. 封建王权的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西欧国家注重对国内学生的培养和对自己民族语言的使用,说明这时期民族国家逐渐兴起,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教育与宗教有很大的联系,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教育和宗教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可知,西欧国家注重对国内学生的培养和对自己民族语言的使用是受当时民族国家兴起的影响,而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问题的是16世纪欧洲大学以本国内学生为主和注重实用本民族语言的原因,与当时的民族国家的兴起有直接关系,与封建王朝的是否强化无关,故D选项错误。
22.博马舍是法国著名剧作家,在其著名作品《费加罗的婚礼》中,剧中出身低微的主人公费加罗为追求爱情质问荒淫的伯爵:“就因为你是个大贵族,你便自以为是个大天才啦!……只凭着门第、钱财、高官、爵位,你便这般得意忘形!其实你何德何能,配有这么多的享受……至于我嘛,本是一个小小的老百姓,混在芸芸众生之中,然而,我为谋生自立施展的手段和显露的见识,比起统治西班牙一百年的还要多。”作品的思想意义在于
A. 弘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生价值
B. 呼吁自由平等,宣传理性思想
C. 挑战教皇权威,倡导宗教改革
D. 树立公平正义,反对贫富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揭示了法国存在门第爵位等不平等的观念,因此作者在呼吁平等、自由,故A错误,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教皇权威的信息点,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指出的是门第、爵位的不平等,未指出贫富分化的信息,故D符合题意。
23.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B.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C 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价值观发展
D. 有利于西欧理性精神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成就,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达尔文的进化论为资产阶级的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理论的出现奠定基础,说明自然科学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价值观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与资产阶级价值观发展的关系,“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包含在C选项里,故A选项错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共产党宣言》,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没有体现传播西欧理性精神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4小题,共50分)
24.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二 至(元)中叶以后,杂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杭州商业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的原因。此外,你认为元杂剧繁荣还有哪些因素?
【答案】(1)交通便捷,市场规模大,数量多;商品种类丰富;市场管理严格。
(2)原因:商业繁荣;南宋故都;文化繁荣,人才汇聚;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
因素: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可知交通便捷,市场规模大,数量多;依据材料一“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可知商品种类丰富;依据材料一“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可知市场管理严格。
(2)原因:依据材料一可知元朝时期杭州商业繁荣;依据材料二“岂非以南宋旧都”南宋故都;依据材料二“,文化颇盛之故欤”可知文化繁荣,人才汇聚;依据材料二“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可知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元代统治阶级宴乐以及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
25.东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能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艺复兴曾有好几次,随后出现的强有力的新儒家的世俗哲学,逐渐压倒并最终取代中世纪宗教。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
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第四次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哲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胡适所说的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第四次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又是指什么运动?它对推动国人思想“再生”方面有什么意义?
【答案】(1)特点:继承发展了古典哲学或文化;与自然科学结合。
(2)成就:理学的兴起;元曲的繁荣;小说的涌现。运动:新文化运动。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推动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能找到它的信徒”得出:继承发展了古典哲学或文化;“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得出:与自然科学结合。
(2)“主要成就”,根据材料二信息“宋代所有这些重要的发展变化,可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戏曲在13世纪的兴起,此后长篇小说的涌现,及其对爱情、人生乐趣的坦然颂扬,可称为第三次文艺复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理学的兴起、元曲的繁荣、小说的涌现等。“运动”,依据材料二信息“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推动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角度分析。
26.智慧家庭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达到“在家,世界触手可及;在外,家庭近在咫尺”的生活境界,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
请根据以上材料形成一个观点,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观点:科技改变生活。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在不断进步,这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大大提升了我国人民生活的自信心和安全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为糖尿病人的健康提供了福音;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奠定了我国卫星事业的基础,深入影响了人们生活。(也可以举空间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说科技改变生活。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智慧家庭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可提炼出的论点是科技改变生活,结合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表现及影响作答即可。
27.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和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结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不是简单的先哲主观臆想,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相联系。
——覃杰《反思十九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论十大关系》探讨的核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1)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影响: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
(3)启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
【详解】(1)举措:根据“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结合所学得出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方面回答。
(2)核心问题:《论十大关系》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早探索,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背景:结合所学,可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等方面分析总结。
(3)启示:可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等角度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