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1-08-30 发布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71张)

  • 7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框架 知识排查 核心突破 考向预测 一 知识排查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b) 刀耕火种 ( 原始社会 ) → 石器锄耕 ( 商周时期 ) → 铁犁牛耕 ( 春秋战国时期 ) 2. 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进步 ——(b) 原始阶段 耒耜 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 ( 少 ) 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 ( 发达地区 ) 汉代 耦犁 ( 西汉 ) → 一牛挽犁 ( 东汉 ) 、耧车、曲柄锄、大镰 唐代 曲辕犁 3. 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a) (1)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 两汉:关中农民创造了 “ 井渠 ” ,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 微 点拨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夏商周耒耜青铜,春秋战国铁犁牛耕,隋唐时期步犁定型 ( 曲辕犁 ) 。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 古代中国的丝织业 ——(b) (1)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2) 商代:有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 妇功 ” 成为 “ 国有六职 ” 之一。 (3) 汉代: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 “ 丝国 ” 。 ( 4) 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5)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 元代: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 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 微 点拨 两 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2.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 —(b) (1) 商代:铸造工艺高,如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 (2) 西周: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 ( 代表权力和秩序 ) ,铸造工艺水平高。 3. 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b) (1) 汉武帝时铁业官营制度。 (2)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 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 (4) 东汉初,杜诗发明水力鼓风装置 —— 水排,提高生产效率。 4. 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b) ( 1) 陶器:原始时代的彩陶工艺水平高;唐代 “ 唐三彩 ” 风行一时。 (2) 瓷器 ①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时期。 ② 唐代制瓷业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 ( 浙江 ) 青瓷;邢窑 ( 河北 ) 白瓷名闻天下。 ③ 唐宋出现各具风格的五大名窑,景德镇在宋代成为 “ 瓷都 ” ,瓷器成为 “ 海上丝绸之路 ” 的重要外销商品。 1. 商业的产生和发展 (1) 西周时期: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2) 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许多商品市场。 (3) 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货币发展,出现了纸币 ( 交子 ) 。 (4) 明清时期:出现会馆。会馆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如徽商、晋商实力最为强大。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2. “ 市 ” 在历代的发展 ——(d) (1) 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 汉代: “ 市 ”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 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 —— “ 草市 ” 。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4) 唐代:长安设东市和西市, “ 草市 ” 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 夜市 ” 繁荣。 (5) 宋代: “ 市 ”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 “ 草市 ” 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 明清:形成繁华的商业区,专门化商业市镇兴起。 1. “ 重农抑商 ” 政策及其影响 ——(c) (1) 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 提出: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4) 影响: ① 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 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2. “ 海禁 ” 政策及其影响 ——(c) (1) 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 目的:为了防范外国滋扰和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维护自身统治,巩固封建经济。 (3) 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二 核心突破 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 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 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一、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6) 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7) 主要作物:最早培植粟稻;明代引进推广玉米、甘薯。 2. 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 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 抑商 ”“ 闭关锁国 ” 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 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 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 3.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1) 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 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考向:主干知识 —— 中国古代的重大水利工程史实 ) 对接选考 (2017·11 月浙江选考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A. 灵渠 B .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 白渠 点拨   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四川修建都江堰,故答案为 B 。 √ 1 2 3 答案 点拨 4 1 2 3 4 2.( 考向:时空意识 · 农业技术成就的时代性 ) (2017·4 月浙江选考 ·1)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 “ 刀耕火种 ”“ 牛耕铁犁 ” 等阶段。下列选项中属于 “ 刀耕火种 ” 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 石斧  ② 耧车  ③ 骨镰  ④ 曲柄锄 A. ①③ B.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点拨   “ 刀耕火种 ”“ 牛耕铁犁 ” 的分界线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 牛耕铁犁 ” 代替了 “ 刀耕火种 ” , ①③ 属于 “ 刀耕火种 ” , ②④ 属于 “ 牛耕铁犁 ” ,故选 A 项。 √ 答案 点拨 1 2 3 4 3.( 考向:史料实证 · 农耕经济特点 ) (2016·10 月浙江选考 ) 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②④ 答案 点拨 点拨   “ 农业经济的特点 ” 是题眼所在, ① 水排是手工业冶铁设备 , ④ 为汉代讲经图,均与农业经济主题不符。 √ 1 2 3 4 4.( 考向:时空意识 · 农耕技术的进步 ) (2015·10 月浙江选考 ) 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 耦犁 B . 曲柄锄 C . 曲辕犁 D . 翻车 答案 点拨 点拨   耦犁出现在东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 ; 曲柄 锄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 ; 唐代 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故 C 项正确 ; 翻车 是灌溉工具,而非耕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故 D 项错误。 √ 耕作方式的进步,耕作技术的创新,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等富含农耕文明特色的现象是命题关注的焦点,多以图文材料信息的多样化提取、分析为切入点。 备考 感悟 1.(2017· 浙江名校学考押题 )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 是 A.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答案 解析 √ 1 2 3 针对训练 解析   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 C 项正确 ; 题 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 A 、 B 两项错误 ; D 项并不能全局性归纳材料,故 D 项错误。 1 2 3 2.(2017· 余姚学考调研 )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 自然环境的变化 C. 耕作经验的丰富 D . 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 解析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 主要耕作方式 ) 形成,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和应用,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又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选 A 。 √ 1 2 3 3.(2017·9 月湖、衢、丽高三质量检测 ) 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勤政惠民,春耕时节都要率衙役带着花酒和春鞭,举行 “ 班 ( 颁 ) 春劝农 ” 仪式,劝农人勤作农事。这一材料主要印证了 A. 政府重视农业的思想 B. 农业生产耕作上的适时性 C. 经济形态上的封闭性 D. 农业经营方式上的分散性 答案 解析 √ 1 2 3 解析  “ 劝农人勤作农事 ” 等字眼表明材料强调政府重视农业,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 材料 未涉及农业生产耕作上的适时性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 材料 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 ; 材料 未涉及农业经营方式上的分散性,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 1 2 3 1. 手工业成就的主要时空定位 二、工匠精神视角审视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 时空 成就定位 从先秦到秦汉 形成与发展 (1) 商周时期实行 “ 工商食官 ” ,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 3) 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1) 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 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 “ 南青北白 ” 两大系统 (3) 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辉煌与滞后 (1) 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 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2. 资本主义萌芽 (1) 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 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 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 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 阻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1.( 考向:时空意识 · 汉代的丝织业成就 ) (2015·10 月浙江选考 ) 据古罗马学者记载: “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 …… 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 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 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 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 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答案 点拨 √ 对接选考 1 2 点拨  “ 运至罗马 ” 是关键信息,古罗马从时间上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的秦汉时期,对比备选项, B 项绒棉、 D 项黄道婆均是宋元时期的历史现象, C 项唐代也明显与汉代不符。 1 2 2.( 考向:时空意识 · 丝织业成就的时代特色 ) (2014·7 月浙江学考 )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下列出土文物中,可以推断中国丝织技术出现的最早时间的文物是 A. 记载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 B. 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绢片和丝带 C. 出土的商代遗物中的玉蚕 D.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答案 点拨 1 2 点拨  “ 时间最早 ” 是题眼所在, A 项甲骨、 C 项玉蚕均为商代历史现象, D 项素纱单衣为汉代,明显都晚于 B 项新石器时代。 √ 历代主要的手工业成就是新学考命题的焦点,时间、空间的准确对比识记是常见的考查切入方式,这就给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备考 感悟 针对训练 1.(2017· 浙江绿色教育学考评估 ) 两千年前中国的 “ 名片 ” 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 “ 名片 ” 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 “ 名片 ” 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 “ 名片 ” 送往西方是在 A. 战国 B . 汉朝 C. 宋朝 D . 明朝 答案 √ 1 2 3 解析 解析  丝绸在汉代远销欧洲,中国有 “ 丝国 ” 之称。 2.(2017· 浙江绿色教育学考评估 )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商周 / 铁器 — 唐宋 / 陶器 — 明清 / 瓷器 B. 商周 / 漆器 — 唐宋 / 青铜器 — 明清 / 瓷器 C. 商周 / 玉器 — 唐宋 / 漆器 — 明清 / 玻璃 D. 商周 / 青铜器 — 唐宋 / 瓷器 — 明清 / 棉布 答案 解析 解析  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唐宋时期,瓷器工艺发达;明清时期,由于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布盛行,故 D 项正确。 √ 1 2 3 3.(2017· 金丽衢学考查缺补漏 ) 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 “ 皆以地得名 ” 。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B. 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 C. 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 D. 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 答案 √ 解析 1 2 3 解析  据材料中 “ 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 ” 等等,能看出地域特色,故 A 项正确 ; 明代 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较快,故 B 项错误 ; 材料 未体现地方保护主义,故 C 项 错误; 材料 中的地名均是浙江省,不能说明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故 D 项错误。 1 2 3 1. “ 市 ” 场自由与政府干预较量下的古代中国的商业 经济 三、从国家干预视角认识古代中国的 “ 市 ” 场经济与经济 政策 先秦时期 兴起、发展和繁荣 (1)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 商人 ” (2) 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 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 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 出现柜坊和飞钱 (4) 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宋元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2)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 (3)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 时期 继续繁荣, “ 商帮 ” 出现 (1)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 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 “ 商帮 ” ,如徽商和晋商 2. 从 “ 重农 ” 的辉煌到 “ 禁商 ” 的落伍 —— 全球化视野下的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 “ 重农抑商 ” —— 产生 西汉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 —— 严格 中唐以来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 松动 明清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固守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 海禁政策 (1) 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 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 (1) 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2) 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 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原因 (1)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 根本原因 ) (2) 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 ( 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 ) (3) 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16 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 (1) 表现: 16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相比中国, ① 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② 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 (2) 原因: ① 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 ② 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 ④ 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 ⑤ 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 1.( 考向:家国情怀 · “ 一路一带 ” 现实热点的历史实证 ) 对接选考 (2017·4 月浙江选考 ·5)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 ( “ 公凭 ” 官方文书 ) 记载:泉州客商李充 “ 自己船一只 ”“ 往日本国 ” ,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 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 “ 朝贡 ” 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 海上丝绸之路 ” 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 点拨 √ 1 2 3 4 点拨  材料表明,宋代官方贸易机构市舶司记载,宋朝商人船只载大量货物 “ 往日本国 ” ,这说明宋代 “ 海上丝绸之路 ” 商品外销情况,故选 D 项。 1 2 3 4 2.( 考向:史料理解 · “ 重农抑商 ” 政策及影响 ) (2017·4 月浙江选考 ·7)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 1 000 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答案 点拨 √ 1 2 3 4 点拨  从材料信息看,盐商家庭出现了大量进士,说明商人在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也追求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因为古人认为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这一现象反映了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故选 A 项。 1 2 3 4 3.( 考向:史料解读 · 诗词文化凸显的经济信息 ) (2016·10 月浙江选考 )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 “ 经游 ( 营 ) 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 ( 强 ) 。 ”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 “ 长安城 ” 有常设的商业区 B. 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 “ 估客 ” 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点拨 √ 1 2 3 4 点拨  准确把握史料核心大意是解题关键, “ 富商为求人身与财产安全,到长安想方设法结交权贵 ” 是史料的命题立意所在,商人需得权贵庇护才有安全感,表明其政治地位低下,故 D 项明显与材料不符。 1 2 3 4 4.( 考向:史证意识 · 黄遵宪眼中的经济政策 ) (2016·10 月浙江选考 ) 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 “ 海禁 ” 政策始于清初 B. “ 海禁 ” 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 “ 海禁 ” 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 “ 海禁 ”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1 2 3 点拨  “ 符合作者思想 ” 是命题立意所在,材料中作者的认知是得分的唯一依据,由 “ 海禁累及无辜是大错 ” 可知作者批判 “ 海禁 ” 政策的弊端,无论备选项本身表述对错,只有 D 项符合作者思想。 答案 点拨 √ 4 针对训练 1.(2016· 浙江 4 月选考 ) 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 “ 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 ……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 。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答案 √ 1 2 3 解析 4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后期江南一带去农从事工商的人增多,农、工、商结构有所变化,但结构并未彻底打破,另外士的变化材料未涉及,故 A 项错误 ; 自然经济 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故 B 项错误 ; 政府 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却出现 “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 ” 的现象,这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故 C 项正确 ; 重 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执行的经济政策,明代政府没有放弃,故 D 项错误。 1 2 3 4 2.(2017· 浙江名校协作体学考评估 ) 清朝长期实行 “ 闭关锁国 ” 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对 “ 闭关锁国 ” 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 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B .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 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D . 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 答案 解析 解析  “ 闭关锁国 ” 不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 1 2 3 4 3.(2016·4 月浙江选考 ) 唐诗云: “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 这反映出 A. 草市中有夜市 B . 江南市镇兴起 C. 村寨出现草市 D . 专业市场出现 答案 √ 1 2 3 解析 解析  “ 夜船归草市 ” 表明草市中也存在夜市, “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 ,表明唐代对草市管理严格,乡村民风纯朴,对比备选项, B 、 D 项出现于明清时期,与 “ 唐代 ” 时间不符,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A 、 C 项比较, A 项明显符合题意。 4 4.(2015·7 月浙江学考 ) 清代以来,中国从自我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72 年,康熙帝批准: “ 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 ,盖房 居住,耕种田地者,皆 拏 问治罪 。 ” 1759 年,清政府批复两广总督的奏请: “ 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即有行欠未清,亦应在澳门居住,将货物交行代售,下年顺搭回国。 ” ——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 第一册 ) 1 2 3 4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推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该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案 答案  政策:海禁政策。 内容:禁止中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 1 2 3 4 三 考向预测 押题 1   ( 立意:史学素养 · 农耕技术进步的史料分类与认识 ) ( 加试题 ) (2017· 浙江名校学考押题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A. 古籍文献中关于 “ 铁 ” 的记载 B. 《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C. 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 D. 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答案 √ 解析  历史遗存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佐证材料; A 、 B 、 D 三项均带有主观色彩。 解析 押题 2   ( 立意:史研前沿 · 工匠精神在传统手工业中的凸 显 ) (2017· 金丽衢学考查缺补漏 ) “ 庖丁解牛,技进乎道 ”“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 精雕细琢 ”“ 十年磨一剑 ” 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A. 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 B.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 C.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D. 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成语词组反映的是对工作的态度要精益求精,与语言文化无关,故 A 项错误 ; 农业 文明精神与材料成语词组不符,故 B 项错误 ; 庖丁解牛 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 一丝不苟 ”“ 精雕细琢 ” 也要求要认真精益求精,而 “ 工匠精神 ” 的核心便是: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故 C 项正确 ; 格物致知 强调的是求 “ 理 ” 的途径,故 D 项错误。 押题 3   ( 立意:地方史研 · 浙江区域历史命题价值 ) (2017· 绍兴选考适应性检测 ) 浙江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名人辈出。下列诗句,与浙江无直接关联的是 A.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C.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 龙泉兄弟知名久,甄土新裁总后尘 答案 解析 √ 解析  越窑位于浙江省,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材料 “ 白碗 ” 是指邢窑的白瓷,邢窑位于河北邢台市,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 ; “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是陆游的诗句,陆游是浙江绍兴人,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 龙泉兄弟知名久 ” 龙泉是指浙江省丽水市,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押题 4   ( 立意:时空意识 · 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 在中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欧和北非地区是在 A. 汉代 B . 唐代 C.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答案 √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欧和北非地区是在宋元时期,故 C 项正确 ; A 、 B 、 D 三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解析 押题 5   ( 立意:史学素养 · 文明史观视野下的中西交流 ) (2017· 浙江名校协作体学考评估 )19 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 “ 丝绸之路 ”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 “ 皮毛之路 ”“ 玉石之路 ”“ 珠宝之路 ” 和 “ 佛教之路 ” 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 交通十分发达 B. 商业贸易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答案 解析 √ 解析  “ 丝绸之路 ”“ 皮毛之路 ”“ 玉石之路 ”“ 珠宝之路 ” 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 “ 佛教之路 ” 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 A 、 B 项不够全面,选择 C 项 ; 丝绸 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 D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押题 6   ( 立意:史料阐释 · 浙江手工业的成就与特点 ) (2017· 浙江绿色教育学考押题 ) 制瓷业被称为 “ 土与火的艺术 ”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 …… ( 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 “ 秘色瓷 ” ) 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 …… ( 北宋以后 ) 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 —— 浙江省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 “ 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 , “ 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 ” ,因而他戏称之为 “ 四时雷电镇 ” 。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 ( 景德 )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 “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 …… 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答案 答案  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 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答案  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 ( 或 “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