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0 KB
  • 2021-08-30 发布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试卷类型:A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8年5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 一、选择题(本大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朝时所封郑、晋、鲁、卫、蔡等同姓诸侯封地大都在富庶或战略要地。而异姓诸侯,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处于内地外,其余多在偏远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开疆拓土的需要                        B.维护周王室的利益 C.诸侯等级的不同                        D.强化中央集权的考虑 ‎2.“终养”是指古人辞官奉养父母至祖父母寿终。据载,乾隆年间谕令,既不迎养、又不呈请终养年迈父母的官员,定以处分。该谕令所蕴含的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郡县制度 D.选官制度 ‎3.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臣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4.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这一变化促使(  )‎ A.中央集权加强 B.君权不断强化 C.行政效率提高 D.地方势力膨胀 ‎5.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制度是(  )‎ A.西周推行的分封制 B.隋唐三省六部制 C.明朝八股取士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6.表1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 朝代 ‎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 朝代 ‎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 秦 ‎ ‎6位 ‎ 两宋 ‎ ‎121位 ‎ 西汉 ‎ ‎47位 ‎ 明 ‎ ‎4位 ‎ 唐 ‎ ‎182位 ‎ 清 ‎ ‎0 ‎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7.在封建社会,权力监督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缺乏独立性及对监督权本身的制约。材料表明了(  )‎ A.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实际效能有限 ‎ B.中国古代监督权力处于权力的核心 C.中国古代监督权力没有受到制约 ‎ D.中国古代监督权的职能混淆不清 ‎8.下表是对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这反映出(  )‎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票数 死刑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怠慢神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 B.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C.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 D.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9.《十二铜表法》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处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说明罗马法(  )‎ A.旨在维护贵族利益                  B.有了刑法与民法的区分 C.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D.有效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10.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要表明英国(  )‎ A.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C.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 D.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 ‎11.1701年英国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些规定(  )‎ A.结束了君主制政体                    B.维护了共和制度 C.违背了平等的原则                    D.巩固了民主政治 ‎12.‎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今后的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 ‎ A.采用共和政体 B.颁布成文宪法 C.修改邦联制度 D.构建分权体制 ‎13.“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下列可以作为材料中观点的论据的是(  )‎ A.17世纪,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B.18世纪,美国制订1787年宪法 ‎ C.19世纪,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19世纪,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 ‎14.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天津为商埠 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5.马克思认为:“‎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B.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C.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D.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16.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1912年,孙中山即将接任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袁世凯为了称帝,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又恢复总统制。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初年(  )‎ A.法律制定服务于权力斗争 B.国人积极实验各种共和制 C.国家逐渐从人治走向法治 D.责任内阁制不符中国国情 ‎18.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 ‎ B.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 ‎ 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 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 ‎19.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恢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部分权益 C.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转折点 D.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序幕 ‎20.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后来,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这一举措有助于(  )‎ A.国民革命的胜利 B.缓和阶级矛盾 ‎ C.巩固红色政权 D.团结全民族抗战 ‎21.下表摘引了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第十章 改变行动路线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毛泽东掌权 第二十一章 传奇的土地——泸定桥 第二十二章 大雪山 A.最初的行动 B.进占遵义 C.金沙江畔 D.毛张会师 ‎22.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这表明国际宣传处(  )‎ A.积极对外宣传全民族抗战路线            B.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C.主要目的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D.其活动利于改善抗战国际环境 ‎23.国民政府在《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指出:“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之后各战区先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幵展敌后抗战。上述主张和举措(  )‎ A.旨在变敌后战场为正面战场            B.适应了开展持久抗战的需要 C.表明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            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24.“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 A.开展百团大战 B.挺进大别山 C.组织淮海战役 D.发动渡江战役 ‎25.“这部著作明确表达了通过阶级斗争向不平等宣战,进而实现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愿望。”这说明(  )‎ A.无产阶级革命历史条件已成熟 B.工人运动有了成熟的理论做指导 C.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否定 D.这一思想成为巴黎公社指导思想 ‎26.马克思说:“‎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诞生的实际原因是(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 B.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C.工业革命与当时生产关系的矛盾 D.工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7. “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 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28.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保障了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C.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D.确立了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的基层民主制度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 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30.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  )‎ ‎ ①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②实现了西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 ③促进了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1.‎1990年10月7日台湾成立“国家统-委员会”,在‎1991年2月23日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中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国家统一纲领”阐明:“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台湾(  )‎ A.认同“九二共识” B.承认“一国两制”‎ C.坚持“一个中国” D.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 ‎32. “‎ 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  )‎ ‎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第Ⅱ卷(综合题 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 材料一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此期间,政府官吏的录用方法以封建色彩浓厚的“恩赐官职制”为主。进入19世纪,政党政治的兴起带来了文官任免的“政党分赃制”……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9世纪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特点。(1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 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宦官集团祸乱朝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东汉的党锢之祸源于宦官专权;明代的阉党为祸更加严重……清朝除继续沿用朱元璋制定的各项约束宦官的法规外,还进一步采取了诸多措施……顺治元年,清世祖作出取消厂卫的决定,同时确定宦官事务归内务府管辖,撤销宦官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诏旨:“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份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决不姑贷。特立铁碑,世世遵守。”……明末宦官多至十万,顺治时裁减为数千人,到清末仅剩八九百人……此外,康熙帝时明确规定:“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乾隆时还废除太监读书制度,奏事宦官一律改姓为秦、赵、高,其用意是“借此三字以自儆也”,可随时汲取秦代宦官赵高擅权乱政、祸国亡秦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朱子彦《中国朋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为解决宦官乱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措施。(6分)‎ 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解析】B ‎ 不管是同姓诸侯封地,还是异姓诸侯封地,都利于开疆拓土,故A项错误;同姓诸侯封地处于战略要地或富庶之地,周人还把一些殷商遗民强制迁到姬姓封国区域内,以利监督,便于管理;周人也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它们钳制商人,本质意图是为了周王室的巩固,故B项正确;诸侯等级是以爵位——公侯伯子男体现的,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形成中央集权是在战国时期,甚或秦朝,故D项错误。‎ ‎2.【解析】B西周分封制度是如何进行政治权力分配的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注重家族成员伦理关系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的伦理观念吻合,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无关,故C项错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无关,故D项错误。‎ ‎3.【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化,而非官员选拔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治,并且古代并没有正真意义上的法治,而是人治,故B项错误;官员来源从世袭的公族变为大夫、陪臣、布衣,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贵族政治逐渐让位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化,与君主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 ‎4.【解析】A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容易形成个人权力过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5.【解析】D西周的分封制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存在权力的监督,故B项错误;明朝的八股取士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但是与监督无关,故C项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专制皇权,并且缺少对其监督,故D项错误。 ‎ ‎6.【解析】B 【解析】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总趋势不断削弱,但也有权力逆转的时期,元代的一省制就是如此,故A项错误;唐宋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置的宰相数量很多,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明朝的宰相只有4位,故B项正确;唐宋时期宰相增多是为了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是因为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故D项错误。‎ ‎7.【解析】A由题干中“封建社会权力监督本身缺乏独立性和受制约”说明其实际效能有限和不完善,故A项正确;古代权力的核心是皇权而非监督权,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监督权也是要受到皇权制约的,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古代监督权缺乏独立性,而没有体现监督权的职能,故D项错误。‎ ‎8.【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古代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层的民主,故真正广泛性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陪审、陪审员的产生方式和审判过程得出民主程序合理,但是对苏格拉底的审判结果却并不公正,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出公民的政治素养,故C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的关系,并未牵涉直接民主与公民民主权利的关系,故D项错误。‎ ‎9.【解析】B 【解析】材料主旨是说的对犯罪处罚,旨在维护贵族利益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处以死刑属于刑法,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属于民法,故B项正确;自然法精神强调的是立法的理念,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的对犯罪处罚,有效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10.【解析】C英国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与题目中的1841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此时维多利亚女王接受的现实是只要这个政党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就应该由该政党领袖组阁,国王无权干涉,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此时英国进一步完善了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内阁首相经议会选举产生之后还要经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并没有脱离与国王的政治联系,故D项错误。‎ ‎11.【解析】D 近代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只是君主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法国的1875年宪法修正案有利于维护共和制度,但不符合英国,故B项错误;近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是一种宪政,即限制特权阶级的权力,故C项错误;英国的《王位继承法》有利于维护君主立宪制、法国的1875年宪法修正案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国,它们是代议制的两种形式,故D项正确。‎ ‎12.【解析】D据材料,富兰克林是担心国家领导人的权力过分膨胀会导致专制独裁,因此主张对国家领导人的权力进行制约,采用共和政体不一定能直接有效地对行政官地位和权力限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富兰克林吸取教训,希望设计出和别的国家不同的制约领导人权力的新方式,颁布成文宪法是其他国家也有的一种普遍的限制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颁布成文宪法修改邦联制度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而非约束总统权力,故C项错误;结合材料“‎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可知,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是约束总统权力的有效方式,故D项正确。‎ ‎13.【解析】D ‎《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议会成为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原则,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分权制衡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故C项错误;由材料“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专制独裁之实”可知是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故D项正确。‎ ‎14.【解析】B A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震撼,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统治者认为是有损“天朝上国”的颜面,故而造成“心灵上的痛”,故B项正确;增开商埠在统治者看来是“身体的痛”,故C项错误;D项是开设工厂,并未触动统治者的心灵,故D项错误。‎ ‎15.【解析】C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等社会改革方案,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只是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社会发展并无进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并未产生新的经济和社会力量,故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不是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故D项错误。‎ ‎16.【解析】C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与材料中“今倭一海岛小国”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与材料中“今倭一海岛小国”不符,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材料中“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表明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与材料中“国将何以为国?”相符,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与材料中“今倭一海岛小国”不符,故D项错误。‎ ‎17.【解析】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符合民国建立之初的政治需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符合孙中山等革命派要求对即将上台的袁世凯的权力进行限制的政治需要,袁世凯为了称帝,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又恢复总统制,是为加强其地位的体现,据以上分析可知, 法律制定服务于权力斗争,故A项正确;总统制和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政体的具体表现,故B项错误;法律制定服务于权力斗争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是孙中山等革命派要求对即将上台的袁世凯的权力进行限制的政治需要,故D项错误。‎ ‎18.【解析】D 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不意味着自此中华民族就走向伟大复兴,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指导思想并不是民主与科学,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 ‎19.【解析】B 根据所学,辛亥革命通过和平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与材料“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先定三湘,恢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可知,为北伐战争,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等,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叛变而以失败告终,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解放南京是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的对决,与“先定三湘,恢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不符,故D项错误。‎ ‎20.【解析】C 国民革命运动在1924-1927年,而共产党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剥夺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不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运动在根据地轰轰烈烈开展,使农民获得土地,使共产党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巩固了红色政权,故C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以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出现团结抗战的局面,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解析】B据目录“改变行动路线”、“毛泽东掌权”、“传奇的土地——泸定桥”、“大雪山”可知这本纪实性文学作品是关于长征的。据目录第十一章发生在“改变行动路线”之后,可知不是最初的行动,故A项错误;据目录“毛泽东掌权”可知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第十一章应该是发生在遵义会议前,在“改变行动路线”之后,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渡过金沙江是在“传奇的土地——泸定桥”前,在“毛泽东掌权”之后,故C项错误;毛张会师应在大雪山之后,故D项错误。‎ ‎22.【解析】D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民政府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罪行,而未涉及到全民族抗战路线,故A项错误;依所学,抗战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故B项错误;据材料“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可知建立国际宣传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而非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故C项错误;据材料“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可知,在宣传日军暴行的同时能够获取更多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与认同,改善抗战国际环境,故D项正确。‎ ‎23.【解析】B据材料“牵制”和“扰乱”说明敌后战场并不能取代正面战场,故A项错误;材料“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表明国民政府游击的目的是使敌方根基不稳,无法有效的推进,有利于持久作战,故B项正确;材料“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 说明并不是单纯依靠政府的片面抗战,故C项错误;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是淞沪会战,材料主要论述国民政府国防计划不是淞沪会战,故D项错误。‎ ‎24.【解析】B材料中一年来指的是解放战争一年以来(即1947年),“‎ 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说明此时人民解放军转入外线作战,开始战略反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扛”表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可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挺进大别山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正确;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以徐州为中心的一次战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是以解放南京为目标的战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25.【答案】B ‎ ‎26.【解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的诞生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在外有普鲁士的侵略,内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屈膝投降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A项仅是背景的一方面,故A项错误;B项是对背景两方面的准确描述,故B项正确;C项表明资产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非马克思认为的巴黎公社诞生的原因,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是巴黎公社发生的原因之一,但非材料中马克思认为的原因,故D项错误。‎ ‎27.【解析】D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是俄国的二月革命,列宁回国后直接领导的武装起义是十月革命,故A项错误;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在二月革命后,故B项错误;列宁主义诞生是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故C项错误;列宁回国后,领导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28.【解析】B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故A项错误;五四宪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新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29.【答案】B ‎30.【解析】C中央人民政府设立的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是1947年设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故开创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与史实不符,故①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少数民族自治,故有利于当地人民当家作主,故②正确;少数民族人民自治能更好的发挥当地的优势,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故③正确;民族自治区接受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1.【解析】C台湾当局认同“九二共识”是发生在1992年,故A项错误;台湾当局即使时至今日也没有承认“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可知,这一时期台湾当局也是坚持和认同“一个中国”‎ 原则的,故C项正确;台湾当局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这是发生在2008年而非上世纪90年代的史实,故D项错误。‎ ‎32.【答案】C ‎ ‎33.【答案】(1)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6分)‎ 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7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背景:历史因素: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传统文官制度的弊端:滋生贪腐和效率低下;(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现实因素:经济上: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政府职能扩大;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思想上: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19世纪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文官常任、政治中立;突出通才。(6分,每点2分)‎ ‎34.【答案】‎ 示例1: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3分)‎ 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有重农抑商转而鼓动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9分)‎ 示例2: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3分)‎ 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利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9分)‎ ‎35.【答案】(1)措施:改革宦官机构,裁撤宦官衙门;严厉惩罚宦官干政;削减宦官人数、品级;废除宦官读书制度;以史为鉴,警示宦官不要干政。(每点3分,共9分——任答3点,即得满分)‎ ‎(2)评析:有效减少了宦官祸乱朝政的现象,有利于加强皇权、维护统治;(3分)但因改革未触及专制主义制度本身,故无法根除宦官祸乱朝政的问题。(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