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5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出 A. 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修正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 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 打破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故A项正确;“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国亚太战略,故D项排除。‎ ‎2.1958年,苏联提出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 严辞拒绝了这种要求。这说明新中国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 受制于“一边倒”外交政策 C. 和苏联的同盟关系破裂 D. 海军实力有长足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和中国其他领导人 严辞拒绝了这种要求”说明中国并没有因为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屈服于苏联。体现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A正确,排除B;此时中苏关系还没有恶化,排除C;当时中国的海军实力并不是非常强大,排除D。故选A。‎ ‎3.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总理一同发表声明,指出:“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 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那么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材料旨在说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锢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D. 拓展了中国的外交范围 ‎【答案】C ‎【解析】材料“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进行对比,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并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材料没有从拓展了中国的外交范围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排除D。故选C。‎ ‎4.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 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是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必须走出去”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再是内向性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非日内瓦会议后,所以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只能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逐渐变成正常化的外交,故C正确,D错误;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不是华夷外交,“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错误,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错误。‎ ‎5.1955-1971年,一共有4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非洲国家有25个,亚洲国家 有12个。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积极融人社会主义阵营 C. 在联合国的作用日益增大 D.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此后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故D正确;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新中国在1971年才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故选D。‎ ‎6.从1950年起,在每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都以“延期讨论”为名否决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直 到1961年,大会采纳了新西兰代表提出的“把中国代表权问题列人大会日程”和苏联提出的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权问题”这两个要求,美国的“拖”字战术才未能再奏效。这说明 A. 美国对华政策发生转变 B. 美国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 C. 中美关系已经走向缓和 D.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曙光渐露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国从阻挠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到再也不能把中国代表权问题“拖”下去,这说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赞同,美国分裂中国的意图被击败,新中国有希望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正确;美国在联合国搞“双重”提案,对华一直敌视,排除A;材料说明的是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不是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排除B;中美关系已经走向缓和是1972年,排除C。故选D。‎ ‎7.蒋介石发表通告,宣布“中华民国”自即日起退出联合国;其“外交部长”也被迫宣布“中华民 国”代表团不再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任何会议。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对台湾的政策发生转变 B.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 D. 联合国已经成为自由平等协商的舞台 ‎【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自即日起退出联合国,主要是因为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故B正确;美国一直对台湾扶持,并没有转变,排除A;此时,西方国家并没有对新中国支持,排除C;联合国已经成为自由平等协商的舞台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D。故选B。‎ ‎8.1970年国庆大典上,中国政府特意安排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并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醒目位置上刊登了毛泽东和斯诺并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画像,中国政府此举意在 A. 展示中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意愿 B. 缓和中国周边紧张局势 C. 释放改善中美关系的积极信号 D.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的统一 ‎【答案】C ‎【解析】中国无意与美国平起平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为了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中国有意改善中美关系,故C项正确;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是中国的长远目标,与题意不符合。‎ ‎9.1985年,邓小平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这一论断 A. 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 成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 表明中国致力睦邻友好关系 D. 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关系调整的重大依据 ‎【答案】D ‎【解析】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有助于改变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发展与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关系调整的重大依据。故答案为D项。AB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表述太过片面,排除。‎ ‎10.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可知,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的是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选项B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战略伙伴关系,还涉及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联合国,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1.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决议,呼吁立即在加沙地带实行“持久的、受到全面尊重的停火”后,中方敦促有关各方全面有效落实决议,立即实现停火。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一贯原则 B.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C.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实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C ‎【解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指的是以联合国为舞台进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材料是中国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发表的决议,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大国关系,故B项错误; “不结盟政策”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外交政策,材料没有体现出,故D项错误。‎ ‎12.在古希腊,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希腊那一城邦的公民。对这一观 点解读合理的是 A. 希腊的公民身份是少数人的特权 B. 居住在城里的居民就是雅典公民 C. 本邦的居民有权参与城邦的管理 D. 城邦公民可以担任城邦所有官职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公民有权参与本城邦的管理,但只有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公民,而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移民则不享有公民权,因此公民只是城邦居民中特殊的群体,故A正确;居民不等于公民,居民中的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是没有公民权的,因此也无权管理本邦事务,排除B和C;城邦公民并不是可以担任城邦所有官职,排除D。故选A。‎ ‎13.让属于第一、第二等级的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平起平坐,掌握国家政权,属于第三、第四等级的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也获得了一些权利。从这一点上说,梭伦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 改善了下层平民的处境 B. 打击了贵族的经济利益 C.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 保障了公民的人身自由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使得雅典社会中的各个等级都获得了一定的权利,意味着民主范围的扩大,这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选项C正确;梭伦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层平民的处境,但是材料涉及的是各个阶层,选项A排除;梭伦改革打击了贵族的政治权力,排除B;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了下层公民人身自由,但是材料不仅仅涉及社会下层,也包括第一二等级,选项D排除。‎ ‎14. 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A.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B. 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C. 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D. 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答案】C ‎【解析】题干中10位将军,虽然取胜了战争,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而“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不是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故A项排除;权力制约、程序公正等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B、D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是不理性的一种体现,说明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主观情绪化,权力滥用,故C项正确。‎ ‎15.“一切职位都由抽签决定,任何人对他们任内所做的一切负责,而一切意见均交由人民加以 裁决。因此,我的意见是,我们废掉独裁统治并增加人民的权利 ,因为一切事情是必须取决 于公众的 。”由此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B. 人人平等、人民主权 C. 自由平等、轮番而治 D. 分权制衡、天赋人权 ‎【答案】A ‎【解析】“一切职位都由抽签决定”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轮番而治,“一切意见均交由人民加以裁决”“一切事情是必须取决于公众”可知是人民主权,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人人平等和自由平等的信息,排除B和C;雅典民主政治不是分权制衡,排除D。故选A。‎ ‎16.“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以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 A. 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 B. 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 C. 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D. 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由于实行津贴,从事参政的公民比以前增多,说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故C正确;材料中津贴制度并没有扩大雅典公民的范围,排除A;津贴制只是刺激公民参政,并不会使雅典公民摆脱贫困地位,排除B;雅典民主是奴隶贵族的民主,津贴制的实行并不会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排除D。故选C。‎ ‎17.有学者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武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武器”的主要原因是 A. 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专制独裁者的出现 C.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D. 野心家的反复煽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为直接民主,排除A。雅典是民主制度,没有出现专制独裁者,排除B。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武器”的主要原因是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民主;由于不是具有专业政治素养的公民参与政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弊端,故C项正确。野心家的反复煽动只是雅典民主存在弊端的表现之一,排除D。‎ ‎18.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罗马平民对法律审判的案件大多怀有不满情绪,贵族与平民 的关系十分紧张。造成这种“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是 A. 当时的法律由贵族来制定 B. 贵族垄断习惯法的解释权 C. 平民对法律的理解不全面 D. 万民法被贵族阶层所垄断 ‎【答案】B ‎【解析】“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罗马实行的是习惯法,当时没有成文法,贵族任意解释法律,导致平民对于法律的不满,故B项正确;习惯法不是成文法,不是由贵族制定,排除A;贵族掌握的习惯法的解释权,不是平民对法律的理解不全面,排除C;万民法是公元2—3世纪才出现,排除D。故选B。‎ ‎19.罗马共和国初期,成年市民不足罗马居民人数的四分之一,由于广大的外来人被排除在市民 权主体之外,享受市民权的人只是罗马居民中的一小部分。这说明公民法 A. 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只适用于罗马城居民 C. 阻碍了罗马经济的发展 D.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材料可知,罗马成年市民才有公民权,其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罗马公民法保护的是少数人的权利,这说明公民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故D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公民法的实质,是说明罗马法的局限性,排除A;罗马公民不只局限于罗马城,且不是所有居民都有公民权,排除B;罗马公民法的发展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促进了罗马经济的发展,排除C。故选D。‎ ‎20.罗马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5尺以便于通行和犁地;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的宽度,直向为8尺,拐弯处为16尺;建筑物的周围应留2.5尺宽的空地以利通行。这说明罗马法 A. 重视维护财产私有 B. 体系完备,易于推行 C.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D.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立法保护众人的道路通行权。即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利益。故答案为C项;材料强调维护公共利益,而非私有财产,排除A项;材料涉及罗马法的一个具体条款,无法得出体系完备和易于推行等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捍卫阶级利益和压迫哪个阶级,无法得出阶级性的结论,排除D项。‎ ‎2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在该学者看来,罗马法 A.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B. 渊源呈现多元性 C. 主要维护平民利益 D. 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答案】B ‎【解析】材料从习惯法、法学家以及法律条文等角度说明罗马法的渊源,表明罗马法渊源呈现多元性,故B项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22.1066年的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以后,对英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设立了中央管理 机关“御前会议”,御前会议是国王的咨询机构和办事机构。到了15世纪,国王的御前会议 更加固定和完善,发展成为枢密院。“枢密院”的出现 A. 标志着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B. 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基础 C. 表明国王仍独揽行政大权 D. 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 ‎【答案】C ‎【解析】材料“国王的御前会议更加固定和完善,发展成为枢密院”,这里的“枢密院”实际上就是国王私人办事机构,表明国王独揽行政大全,故C正确;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是18世纪,排除A;《权利法案》的颁布是1689年,主要是限制国王的权力,排除B;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是1832年议会改革,排除D。故选C。‎ ‎23.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A. 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 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 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 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 ‎【答案】C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行制度创新来促进国家的近代化,成为英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故排除ABD,选C。‎ ‎24.学者阿尔蒙德指出:“政治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政治参与问题,即各种社会集团施加压力,要求参加政治体系的政策制定问题。”为此,近代英国 A. 确立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B. 逐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C. 开启1832年议会改革进程 D. 进一步扩大内阁行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主题是“政治参与”,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给予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议会席位,体现政治参与的扩大,C项正确。 A项属于限制国王权力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削弱国王行政权,与材料强调的主题是“政治参与”不符,排除B。D项强调内阁权力的增大,与材料强调的主题是“政治参与”不符,排除。‎ ‎25.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 ‎26.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 A. 各州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 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 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少控制力 D. 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美国建立邦联制度”、“用沙子扭成的绳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前邦联制度具有很大的松散性,这样的结果是中央政府权力很小,各州权力很大,无法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是表明邦联政府的权力小,未表明各州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未表明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故B项错误;材料是针对邦联政府的权力小,不是表明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C。‎ ‎27.美国1787年宪法第4条第二款规定:“每州公民应享受其他各州公民所拥有之一切特权及 豁免权。”这说明 A. 宪法维护公民权利的平等 B. 黑人奴隶公民权得到保护 C. 地方各州的自治权被废止 D. 强化了中央的直接管辖权 ‎【答案】A ‎【解析】材料“每州公民应享受其他各州公民所拥有之一切特权”体现出美国宪法保障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故A正确;1787年宪法没有保障奴隶的公民权,排除B;宪法保障的是公民的平等权,并不是各州的自治权被废止,排除C;材料不是强化中央的直接管理权,排除D。故选A。‎ ‎28.美国1787年宪法第4条规定:合众国应保证全国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各州不受外侮,并 应各州州议会或行政机关的请求平定内乱。此规定实际上 A. 强调了各州权力的平等 B. 杜绝了君主制度的复辟 C. 保留了各州的主权地位 D.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权力较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材料“保护各州不受外侮,并 应各州州议会或行政机关的请求平定内乱”的信息显然是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各州的权力平等,排除A;美国是由英国的殖民地发展来的,本国没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说保留各州的主权地位,排除C。故选D。‎ ‎29.‎2018年11月7日,美国司法部长杰夫•塞中斯应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要求辞职,并立即生效。该材料表明 A. 美国总统在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 B. 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再受到限制 C. 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遭到了破坏 D. 美国总统的行为严重违反宪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美国司法部长应美国总统的要求辞职”和相关知识可知,美国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所以总统要求司法部长辞职是行使了其宪法赋予的职权,故A正确;美国总统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其三权分立的原则并未被破坏,故BC错误;总统要求司法部长辞职是其职权,并未违反宪法,故D错误。‎ ‎30.1872年11月,法国总统梯也尔在议会发言中说:“我实施共和制有两个理由:一则因为我已投身于此,二则因为如今实际上不可能有别的做法。”这表明 A. 梯也尔是忠实的共和派 B. 复辟势力已经不复存在 C. 共和制已成为大势所趋 D. 法国议会主张实行共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实际上不可能有别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一票共和”确立了共和政体,说明此时共和制占主导,成为大势所趋,故C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了梯也尔已赞同共和制,但并不能说明他是忠实于共和体制,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复辟势力已经消失,排除。D项共和的实现是君主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题干未体现议会的态度,排除。‎ ‎31.下图反映的是1820-1910年的法国资本总量和国民净收入情况(以1820年的法国资本总 量和国民收入为单位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此时期的法国国民净收入资本总量 ‎ A. 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 经济发展消解了政治诉求 C. 国家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 D. 内战影响了国内民主进程 ‎【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法国资本总量和国民净收入在1820-1910年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法国逐步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故A正确;此时的法国政治民主化仍然比较坎坷,经济发展并没有消解政治诉求,排除B;法国这一阶段国家并不是处于分裂时期,排除C;材料说明的是经济发展,不是政治上民主化问题,排除D。故选A。‎ ‎32.下面是一幅有关德国议会的政治漫画。据漫画可知,作者意在 ‎ A. 赞扬德国议会民主的团结 B. 说明议会的办事效率很高 C. 讽刺德国议会民主的虚假 D. 称颂俾斯麦对统一的贡献 ‎【答案】C ‎【解析】漫画中首相俾斯麦被绘成带着狗样的议员宣布德国议会的法案纪律,这其实是在讽刺德国议会是由俾斯麦控制,这是议会民主虚假的体现,故C正确;漫画是讽刺德国民主的虚伪性,并不是赞扬德国议会民主的团结,排除A;办事效率和俾斯麦对统一的贡献显然与漫画主旨不符合,排除BD。故选C。‎ 二、非选择题 ‎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妥协退让、“不干涉”的绥靖立场。‎1941年2月23日,罗斯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作为援华租借物资。根据美方统计,抗战时期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 ‎——摘编自张晓卫《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 ‎ ‎ 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政策,他明确表示,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认识到,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 ‎【答案】(1)因素:日本成为中美共同敌人;美国控制中国的需要;中美相关人士的推动。‎ ‎(2)原因: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 ‎(3)认识: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中美两国的关系对世界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合则两利,斗则两害。‎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和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抗战时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日本是中美共同敌人、美国控制中国的需要和中美相关人士的推动等方面来回答。‎ ‎(2)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认识:根据所学可从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中美两国的关系对世界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角度回答 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材料二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完善,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原则”。‎ ‎——以上均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答案】(1)条文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习惯法的痕迹。‎ ‎(2)一是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 二是随着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帝国统治。‎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的影响还远及亚洲。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十二铜表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树枝越界的……;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 ……在夜间窃取耕地……如为适婚人……如为未适婚人……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可见罗马法条文明晰、操作性强、但“则处死以祭谷神……由长官酌情鞭打”有明显的习惯法的痕迹。‎ ‎(2)“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中影响这一特点的因素来回答,如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产纠纷的增多等。‎ ‎(3)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完善,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原则”,并联系教材所学,从罗马法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明。‎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光荣革命没有建立民主制度,它只建立了贵族寡头制。虽说在当时的欧洲,乃 至在整个世界,英国的制度是最开放、最有包容性的,许多欧洲人对英国的制度羡慕不已,并大力倡导向英国学习;但随着时代发生变化,这个制度的历史合理性正逐渐消失,它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正如有人对改革前的议会制度所进行的评述:“民主政治框架乃空中楼阁,缺乏民众基础;在空中楼阁里,只有一群高高在上的贵族享受着权力;对于人民来说,连 民主的气味也很难嗅到。” ‎ ‎——摘编自刘宜照《浅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 材料二 1832年改革法共三十六项内容。第一项指出:“鉴于国会众议院的选举议员 办法历来弊端百出,宜采取有效措施以矫正之;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的权 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的大城市……使陛下臣民中许多从未参与其事者享 受此项权利。”根据这次改革法,英国取消了人口不到两千人的其他三十个“衰败市镇”。‎ ‎——摘编自王铭《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始末述论》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的意义。 ‎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答案】(1)原因:光荣革命后贵族仍掌握着国家权力;英国议会民主制脱离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日益兴起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民主权力;扩大民主政治基础的需要。‎ ‎(2)意义:进一步削弱了政治体制中的旧势力;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促进了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 ‎(3)特点:具有发展的渐进性,民主政治发展的和平性,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动性。‎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光荣革命没有建立民主制度,它只建立了贵族寡头制”可知光荣革命后贵族仍掌握着国家权力;依据材料一“随着时代发生变化,这个制度的历史合理性正逐渐消失,它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可知英国议会民主制脱离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依据材料“民主政治框架乃空中楼阁,缺乏民众基础”可知扩大民主政治基础的需要;结合所学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民主权力回答其他答案。‎ ‎(2)意义:依据材料二“英国取消了人口不到两千人的其他三十个‘衰败市镇’”可知议会改革进一步削弱了政治体制中的旧势力;依据材料二“使陛下臣民中许多从未参与其事者享受此项权利”可知促进了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回答其他答案。‎ ‎(3)特点: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民主改革的渐进性、和平性和主动性等分析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