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20 KB
  • 2021-08-30 发布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25课时高考历史解题指导(1)学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高考历史解题指导 第25课时 选择题和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与技巧 一、专题主线 选择题解题策略与技巧:排除法是“万能法”。‎ 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与技巧:规范答题最重要。‎ 二、选择题解题策略与技巧 ‎(一)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2018•海南卷•T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 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更醉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人口南迁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颠倒了,D项错误。‎ 答案:C ‎2.(2017•新课标全国II卷•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 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D项错误。‎ 答案:A ‎3.(2017•天津卷•T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 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 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解析:依据材料“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可知变化主要反映清代史籍著述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只是一个方面,故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而且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A ‎4.(2018•海南卷•T 6) 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解析: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D项错误。‎ 答案:A ‎【变式提升】‎ ‎1.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 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 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解析:材料中指的是由最富有阶层担任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并且由他们自己负担费用,因此不是导致贫富对立,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文化事业,B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职位是由抽签选举,而公共文化事务则是由富有阶层担任并承担费用,这样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文化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民主选举和富有阶层担任公共文化主管职位,无法体现出绝对平等的观念,D项错误。‎ 答案:C ‎2.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不是统一战线,排除C项。‎ 答案:D ‎3.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 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据材料“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可知清朝并没有丧失国家政务的管理权,A项错误;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的结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列强势力的挑战,故C项正确;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由绝对化倾向,D项错误。‎ 答案:C ‎4.读甲午战争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表。据此表可知,1895—1913年间,民营企业 ‎1895—1913年 设厂数(家)‎ 资本额(万元)‎ 官办和官商合办 ‎85‎ ‎2 947.6‎ 商办 ‎465‎ ‎9 081.2‎ 合计 ‎550‎ ‎12 028.8‎ A.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 B.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D.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解析:材料所展示的仅是1895—1913年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数量情况,面临的阻力情况在材料中没有涉及,A项错误;官商合办企业的存在并不代表民营企业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B项错误;根据材料,民营企业在这段时间的设厂数和资本额都已经占总数的绝大部分,可以说已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故C项正确;通过材料表格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民营企业在这段时间的设厂数和资本额远远超越了官商合办企业,但我们无从推断其规模是否在该时段逐渐超过官办企业,D项错误。‎ 答案:C ‎(二)解题策略与技巧 精准,是处理选择题的突出要求。‎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是有规律的。一般分为三步,快速提取信息,找到关键句、关键词字看选项找答案;然后认真读题用排除法找到迷惑项被排除的理由;最后把正确答案带入原题完整通读,进行和命题人智慧的交流与对话以检验自己答案的正确性。‎ 第一步是审题干:定时空,抓关键。审题干是指对题干中明确体现的或隐含的时间、空间等限制条件看懂审清,抓好关键,避免落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造成失分。‎ 第二步是析选项(题肢):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细审干扰选项,找出正确选项。析选项,明确选项正误是解答选择题的重要步骤,无论选项形式怎么呈现,都无非由错误选项、无关选项、干扰选项和正确选项组成,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细审干扰选项、找出正确选项。‎ ‎ 简言之:“三抓一排”。‎ ‎ (1)“三抓”即一抓时间(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要优先关注)、地点、人物——圈时空;二抓关键语句[不在句头,就在句尾,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书名号]、关键词字——定主旨;三抓限定词、求答对象——明方向。‎ ‎ ★注:“说明”与“表明”的含义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多用“表明”)——看见什么选什么,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材料解析题),同时“表明”还有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特点(选择题中考查较多)。‎ ‎ “体现”与“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看见什么不选什么。但是“反映”有时可能就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可能是从材料中获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结论的历史事实。‎ ‎(2)采用排除法。即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者不选;题肢说法过于绝对或片面者不选;与题干主旨不符者不选;题肢说法错误者不选;并列题肢者不选;有全集时不选子集(抓大放小抓主流)。‎ 三、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与技巧 ‎(一)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2018•新课标全国II卷•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 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答案:略 ‎2.(2018•新课标全国II卷•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的“伽利略”、“原子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可以看到科技进步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然后联系有关史实来说明。也可从“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的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如材料反映的“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等信息说明钟表功能多样化也是人类生活变化的结果。‎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变式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示例:‎ 启示1: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 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了,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道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萧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日美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打击,陷绝境。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将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就中国民族不独立,工业现代化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新中国民族独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启示2: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说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不足、技术薄弱,制约其发展。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初期因资金不足、记住薄弱难以于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亏损停业。后来改组公司,向社会招股,扩大资本,抵制了英美烟草公司将其吞并的企图。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使其处于不利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扩大了资金来源,使其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只有解决了资金、技术问题,工业现代化才能腾飞。‎ 启示3: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项北洋政府注册,获得发展的机遇,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后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化腾飞。‎ 由此可知,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时期 国家 主要力量源泉 ‎16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拥军、王朝联系 ‎17世纪 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世纪 英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 ‎20世纪 美国 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具体合理,史论结合)。‎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情况看,世界主要国家力量源泉在保留经济、军事等因素之外,增加了文化、科技、制度等新的内容。据此确定论题,如科技在中国崛起之路中的重要性、文化在中国崛起之路中的重要性等等。联系史实,可以根据表格所列举的19世纪英国崛起过程中上述因素的作用、20世纪美国崛起过程中上述因素所起的作用来说明。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观点:19世纪英国是世界霸主。‎ 论证:经济上,1840年左右,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工业生产世界第一。政治上,19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发展,使英国成为19世纪,著名的民主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根深蒂固。军事上,英国海军实行双强标准,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海洋霸主。思想上,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推行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建立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工厂。所有这一切使当时英国综合国力处于世界第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的霸主。‎ ‎(二)解题策略与技巧 ‎ 1.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 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 ‎ 2.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 (1)了解试题类型,观点明确,有的放矢 ‎ 纵观近6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为两类:‎ ①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2016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7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8年全国Ⅰ卷和Ⅱ卷 ‎ ②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 ‎①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有“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提炼观点(是什么);论证过程(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提升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 第一步 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分层、分点阅读,找出可概括或隐含着观点的关键语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 选定观点,即从提炼出多种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论证的观点 搜寻史实,根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观点的重要史实 组织答案,表述成文,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②历史探讨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材料观点(是什么);我的观点(怎么样);论证过程(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提升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 选择观点 挑选史实 表述成文 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并可以充分论证的观点 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 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 ①就材料中自己已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 ②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 ‎ ③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 ‎ (4)理解题目情境,答其所问,不偏不倚。‎ ‎ (5)新史观新视角,客观论证,恰到好处。‎ ‎ (6)了解评价体系,分层论证,逻辑严密。‎ 等级 观点分(4分)‎ 事实论证(4分)‎ 理论提升(4分)‎ 一等(12分)‎ 紧扣评论对象 合理引用事实 运用史观 观点明确 进行多角度评论 政治学原理 论证充分 进行理论提升 ‎ 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们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四、课堂检测 ‎1.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 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D ‎2.唐代柜坊又称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麦、钱,一部 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南宋《武林旧事•游手》把柜坊放在赌局、‎ 诈骗、盗窃等“游手奸黠”一类中,官府常加取缔。据此可知柜坊 A.弊大于利 B.不利于经济发展 C.搞活了民间资本 D.具有多重属性 解析:解读可知,材料中柜坊在搞活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勾结富家子弟,从事赌博、盗窃等活动,多次被政府取缔,具有多重属性,故选D项。‎ 答案:D ‎3.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 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 身世感慨之作。‎ 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 C.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辞》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而汉初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所以汉初的文学多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A项错误;百家争鸣指的是众多学派相互诘难、批驳的局面,材料并未涉及诸子百家争芳斗艳,B项错误;“诸王纳士”并不能说明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C项错误;根据“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可知,汉初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并不严厉,故D项正确。‎ 答案:D ‎4.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 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 B.军阀统治缺少意识形态支撑 C.共和国形式是军阀统治的基础 D.民主共和理想因军阀统治而泯灭 解析:“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可见其政治意识是有的,故A项错误;军阀统治却不得不用民 主共和做招牌,可见其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作为统治的支撑,故B项正确;民主和军阀统治是相对立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民主被泯灭,故D项错误。‎ 答案:B ‎5.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 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A.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B.企业管理效能的加强 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 解析: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符合“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故选C项。‎ 答案:C ‎ ‎6.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 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B. 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 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D. 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解析:结合题干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所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C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当时欧洲面临美苏两国的威胁和控制;B属于外部原因;D欧洲一体化与材料所述无关。‎ 答案: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学“修身、齐家”的终极关怀和必然延伸。但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挑战了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寻找救亡图存和追赶西方的道路成为时代需求,于是“中体西用”出现了;甲午后,康有为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分析其弊政的基拙上,在《民族主义》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拙;在《民权主义》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观念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在《民生主义》中以儒家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的同义语。直至“尊孔复古”后,西方文化摧毁了国人民族自信,儒家成为“落后挨打”的替罪羔羊,被国人视为民族复兴的最大绊脚石。‎ 根据材料,请围绕“儒家思想与政治”,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历史上的相关史事加以论证。(要求:论题简洁正确、要点清晰、论证合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认真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儒家思想与政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进行论述,做到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就东西方文明交融这一观点展开论述,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分析作答。‎ 示例:‎ 东西方:东西方文明交融。‎ 中国: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儒家思想;中国近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中国政治中的儒家理念;中国政治人物的儒家思维。‎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发展中的命运;儒家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儒家思想下的中国政治智慧;儒家思想是东方政治文化的内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