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6.22 KB
  • 2021-08-30 发布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 《国语•晋语》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对“工商食官”理解正确的是 ( ) A.商业发展受官府保护 B.官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商业 C.手工业和商业受官府严格控制 D.全部工商业产品无偿供给官府使用 【答案】C 【解析】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政府为 商人们提供衣食,故选 C。ABD 是对工商食官的错误理解,排除。 2.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 攻金”、“攻皮”、“设色”、“刮摩”、 “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 C 项。 3.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 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侧重于考生对材料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这 句话说了唐朝政府不准工商业者改行,子弟要世袭匠籍,实行严格的人身控制和管理。“细镂之工,教以四 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句话表明了在唐代,由 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分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满足一定年限后方可接受祖传技艺的 学习,据此答案是②③。①④是对材料的曲解。 4.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 说,如有人作“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 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 以荡上心”.“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说明官营手工业禁止技术创新,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D 项 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显示政府强化对官营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A 项错误;B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排除;C 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属于间接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 5. 西汉初年一度“纵民铸钱、冶铁、煮盐”,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专门负责 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这一变化( ) A.确保了盐铁生产的质量 B.削弱了豪强的经济实力 C.减轻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D.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答案】B 【解析】盐业、冶金和铸币在中国古代是严禁私人操作的,因为三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汉武帝盐铁 官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打击豪强的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B 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由于盐铁专营的垄断性,使其内部缺乏竞争,不利于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产品的质量不一定能得 到保障,A 选项排除。盐铁官营并不能减轻民众的生活负担,C 选项排除。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改革也涉及到 盐铁的官营的问题,D 选项说法错误。 6.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 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的兴起,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 显,不同地区的生产存在地方特色。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分工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排除 B 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经济联系,排除 C 项。 7. 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 下养老幼”。这说明( )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 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营生的主要途径,故选 C。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区域,A 项的说法不符合史 实,排除;材料提到的是家庭纺织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并未提及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劳动分 工问题,排除 BD。 8. 清顺治二年(1645 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编入民籍,官府需工役则出银雇募。这一做法( ) A.导致工匠收入减少 B.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D.导致官营手工业被民营超过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清朝废除匠籍,官府出银雇募,说明工匠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募关系 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C 项。“出银雇募”会增加工匠收入,排除 A 项。B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 必然联系。官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后叶就被民营手工业超过,排除 D。 9.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 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 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唐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材料中可 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役,由此可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D。A 项中的商品经济材料无法体现;B 项官 营手工业是有官府开办,材料无法体现;C 项主要是面向市场,也不符合题意。 10. 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 1.57 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 0.625 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 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 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与银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 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发展,A 项结果是国际市场狭小,与国内物价关系不大,B、C 项“农耕 繁荣”、“作物种植”与绢价下降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 D 项是正确答案。 11. 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 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答案】D 【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故选 D;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故 A 错误;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 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故 B 错误;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工具,C 排除。 12.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 一变化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 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变化直接反应的是观念的变化,而观念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化源于经济 基础,所以 A 正确;B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错误;C 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错误;D 不是外部原因的结果。 13. 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 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 制度、体制保证。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C.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D.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 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 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 项符合材料; A 项中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 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正好与材 料相反;D 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14.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 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加之统治者实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政策,国内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 C 项正确。A 项,中国传统工匠技术经验积累 丰富,故 A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 项,题干表明中国技术已经成熟,因而与技术引进无关,排除。D 项,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 D 项并非真正原因,排除。 15.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 富不可能有( ) A.精美的青铜酒樽 B.削铁如泥的钢刀 C.色泽鲜艳的彩瓷 D.缂丝技艺的织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等信息说明 是在唐朝,色泽鲜艳的粉彩瓷出现在明清时期,故 C 项不可能出现,C 符合题意。 1.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解析】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 A;根据“镇民陶玉 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 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 C;根据“镇民 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 D。 2. 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 7~前 5 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 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 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 A 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 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 B 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东周 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 D 项。 3. 《礼记・月令》针对酿酒业提出“林稻必齐,曲蘗必时……毋有差贷”。《秦律・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 其小大、短长、广夹(狭)必等”。这说明当时的政府( ) A.扼杀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B.重视手工业产品质量的管理 C.维护森严的行业等级制度 D.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毋有差贷”“大小、短长、广夹(狭)必等”,说明官府对酿酒业以及制作度 量衡器,要求标准统一,重视手工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因此 B 项正确;材料表明政府严格要求产品质量, 与“扼杀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无关,A 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等级制度,排除 C 项;材料信息无法 体现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 项错误。 4.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 明盐铁官营( )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答案】C 【解析】盐铁官营的实行后,由于铁器质量差,官府强令老百姓购买,这样就会破坏正常的竞争机制,故 C 项正确;材料属于官府的强制购买,与手工业技术的落后无关,故 A 错误;当时属于政府行为,不具备市 场导向性,故 B 错误;材料属于盐铁官营,不属于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错误。 5. 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 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者的创造力受到束缚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 作产品’”,说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者进行严格控制,严禁收徒和私自生产,这种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 的传承和推广。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者创造力的发挥,排除 A 项;官营手工业发达产 品精美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防止手工工艺外传,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者身份的变化, 排除 D 项。 6.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 ) A.农村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B.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C.农业生产结构有所改变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农户不从事农耕,而是从事家庭手工业,说明农业生产结构开始有所改变,故 C 正确;中国农村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农户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与私营 手工业是手工业的不同形态,排除 B;材料信息中并未反映出雇佣关系的出现,也就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与发展,排除 D。 7. 《史记·货殖列传》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 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该材料能够反映出西汉( ) A.私人冶铁业获利丰厚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蜀卓氏之先,赵人也……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 人”可知,西汉私人冶铁,获得丰厚利润,A 正确;明朝中期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C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民间手工业的态度,排 除 D。 8. 下图为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烧制时将汝窑、官窑、钧窑、哥窑等釉彩间隔分布,同时将 人们一眼就能关注到的地方留给粉彩、珐琅彩等釉彩,以彰显技艺。该瓷器的制作( ) A.代表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B.适应了民间市场的精致化需求 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化 D.反映清代强盛时期的文化自信 【答案】D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粉彩和珐琅彩出现在清代时期,故 A 错误;材料中提到是“御窑”产品不 投放到市场,故 B 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瓷器制作无关,排除 C;粉彩和珐琅彩 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主要瓷器,珐琅彩源自西方,粉彩是对珐琅彩的学习和借鉴,工匠将粉彩和珐琅 彩放在最明显的地方展现了当时国家的文化自信,故 D 正确。 9. 举世闻名的越窑青瓷的故乡在上虞,而越窑青瓷最集中的地方应该是上虞的上浦。据考古调查,在上浦 境内,窑址数量之多,声誉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序列之连贯,为国内其它地区所罕见。以下有关 青瓷表述正确的有( ) ①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青瓷釉色之美 ②唐代青瓷制作精美产量多,“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③北宋的定窑是生产青瓷的另一名窑 ④唐宋以来,以青瓷为代表的瓷器成为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①正确;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排除②;北宋的定窑是生产白瓷的名窑,③错误;唐宋以来,以青瓷为代表的瓷器成为丝绸之路外销的重 要商品,④正确;故选 C。排除 ABD 项。 10. 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现大量绢、绮、锦等丝织品。绮的组织结构在汉代普遍存在,其中一 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此外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文“萌”的丝锦。 这说明( ) A.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来源于中国 B.汉代东西方之间存在密切交流 C.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纺织技术革新 D.经济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时期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中反映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现 “一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萌’的丝锦",说 明在当时中西方之间通过丝绸之路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故 B 项正确;“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来 源于中国”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反映“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丝织技术革新”,故 B 项错 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1. 据明李乐《见闻杂记》记载:湖州府乌青镇“里中有中人之家,贷钱开油饼坊,其雇工人与市上一人剧 饮而醉相殴,雇工人推其人堕水死,主不知也。事闻于官,官不诘责下手之人,主人费六七十金,半偿死 者之家,半赂衙门人,事竟得寝。”材料主要反映了( ) A.雇佣关系下仍有封建隶属关系 B.雇佣关系下自由劳动力的生活 C.明清社会治安混乱和官场腐败 D.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日益商品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雇工人推其人堕水死”“官不诘责下手之人,主人费六七十金,半偿死者之家,半赂 衙门人,事竟得寝”来看,主人与雇工之间并非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还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整个社 会和官府也接受这种认识,因此材料主要反映出雇佣关系下仍有封建隶属关系。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与材 料信息不符,排除;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单一事件难以反映当时治安混乱,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日益 商品化”的趋势,排除 D 项。 12. 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 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答案】B 【解析】“多种田不如多种地”表明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说明市场化倾向明显,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商品经济在当时并不成气候,不足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C 选项错误,材料无法 体现出农业出现雇佣现象;D 选项错误,材料并没体现商业的发展。 13.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 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 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 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 提高生产效率”,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从而使雇主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 提高生产效率,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 B;材料同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C; 材料未涉及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问题,D 项排除。故选 A。 14. 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 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 A.“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B.“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D.“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 【答案】B 【解析】“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AC 是史实,B 是史识, D 是史论,故选 B。 15.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图 1 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图 2 可作为汉代棉纺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图 3 反映了东汉时地方政府对灌溉工具的重视 D.图 4 在秦始皇时确立为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 【答案】A 【解析】司母戊鼎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A 正确;素纱禅衣是丝织品,B 错误;水排是水力鼓风 冶铁工具,C 错误;五铢钱是汉代的货币,D 错误。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 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 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 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 A 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 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 位高,故 B 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 C 项错误; 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 D 项错误。 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 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 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 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 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 A 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 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 B、C 不正确。 3.(2018 年浙江选考)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 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冶铁业中,西汉开始用煤,北宋时普遍使用煤,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 冶铁,明朝广泛流行。综上可知,B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 项早于汉代,CD 项晚晚于汉代,不符合“开始 于”这一条件,故排除 ACD。 4.(2019 年北京卷)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 7~前 5 世 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 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 A 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 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 B 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东周 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 D 项。 5.(2019 年天津卷)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 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件青铜器代表的是三星堆文化,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在地图中表示序号 为③,故选 C。①为山东省,排除 A;②为河南二里头文化,排除 B;④为湖南省,排除 D。 6.(2020 年全国卷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 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D 【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 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 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 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 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 项错误。故选 D。 7.(2020 年江苏卷)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 4 条。在 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 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 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 A 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 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 B 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东周 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 D 项。 8.(2020 年浙江选考卷)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答案】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鼓风冶铁始于东 汉,故 C 正确;战国和西汉时期使用皮囊鼓风冶铁,故 AB 错误;该图出自元代王祯的《农书》,故 D 不符 合题意。

相关文档